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97529发布日期:2020-09-29 18:07阅读:88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全面屏幕显示时代的来临,例如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的设置和拍摄效果成为用户的关注热点。在相关技术中,通常将前置摄像头设置在显示屏下,以透过显示屏上的透光孔获取拍摄视角。

然而,由于前置摄像头光线获取位置的限制,造成镜头视角在显示屏上的投影过大,增加了显示屏的开孔面积,影响了屏幕占比。因此,如何减小摄像头在显示屏上的开孔面积,提升显示区域占比成为当前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减小摄像头组件在屏幕组件上的开孔面积,提升显示区域占比。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屏幕组件和摄像头组件;

所述屏幕组件包括显示层、盖板层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层和盖板层之间的光阑,所述光阑上设有透光部;

所述摄像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所述第一镜头设置在所述光阑和显示层之间,且与所述透光部位置对应。

可选的,所述第一镜头朝向所述盖板层的上侧面上设有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光阑配合形成第一遮光空间。

可选的,所述摄像头组件还包括第二镜头;所述第二镜头设置在所述显示层下方,且通过所述显示层上的透光孔与所述第一镜头位置对应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镜头朝向所述显示层的下侧面上设有第二遮光层;所述显示层的所述透光孔内壁上设有第三遮光层,所述第三遮光层与所述第二遮光层配合形成第二遮光空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包括遮光涂层。

可选的,所述显示层包括oled或lcd。

可选的,所述第一镜头包括配合于所述透光部的第一部分和自第一部分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通过透明光学胶与所述盖板层和显示层粘接配合。

可选的,所述光阑包括遮光件,所述遮光件组装在所述盖板层与所述第一镜头之间。

可选的,所述光阑包括印刷在所述盖板层内侧面上的油墨层。

可选的,所述透光部对应配合于所述盖板层的边缘位置。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通过在屏幕组件的显示层和盖板层之间设置光阑,并将摄像头组件的第一镜头设置在光阑和显示层之间,以使摄像头组件的视角点通过第一镜头而靠近盖板层,因此在获取预设视角的前提下降低了光阑的透光孔面积,提升了屏幕组件的显示区域占比。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一种电子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随着电子设备全面屏幕显示时代的来临,例如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的设置位置、占用空间和拍摄效果成为用户的关注热点。

在相关技术中,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如图1所示,所述手机a包括显示屏a1和前置摄像头a2。其中,显示屏a1上通过遮光层a11围成了预设尺寸的透光孔a111,前置摄像头a2设置在显示屏a1下,以透过显示屏a1上的透光孔a111获取拍摄视角。

为了获得预期的拍摄视角(fov),根据前置摄像头a2的设置位置以及对应的光线传播路线可以得出:显示屏a1对应于前置摄像头a2的非显示区域直径d1至少为2[w+b*tan(fov/2)]。其中,w为围成透光孔a111的单边遮光层a11宽度,b为位于显示屏a1下的前置摄像头a2的光线采集平面到遮光层a11上朝向显示屏a1外部的外侧面的距离。

由此可知,由于前置摄像头a2光线获取位置的限制,造成镜头视角在显示屏a1上的投影过大,增加了显示屏a1的开孔面积,影响了屏幕占比。

图2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屏幕组件11和摄像头组件12。屏幕组件11包括显示层112、盖板层111和设置在显示层112和盖板层111之间的光阑113,光阑113上设有透光部1131。摄像头组件12包括第一镜头121,第一镜头121设置在光阑113和显示层112之间,且与透光部1131位置对应。

通过在屏幕组件11的显示层112和盖板层111之间设置光阑113,并将摄像头组件12的第一镜头121设置在光阑113和显示层112之间,以使摄像头组件12的视角点通过第一镜头121而靠近盖板层111,因此在获取预设视角的前提下降低了光阑113的透光孔1121面积,提升了屏幕组件11的显示区域占比。

如图2所示,以获得与相关技术中相同的拍摄视角(fov)为例,根据摄像头组件12的设置位置以及对应的光线传播路线可以得出:屏幕组件11对应于摄像头组件12的非显示区域直径d2至少为2[w+h*tan(fov/2)]。其中,以光阑113单边宽度与相关技术中的遮光层单边宽度相同为例,w为光阑113的单边宽度;h为位于第一镜头121的光线采集平面到光阑113朝向屏幕组件11外部的外侧面的距离。而由于h中显然少了显示层112的厚度尺寸,所以h尺寸远远小于相关技术中的b尺寸,本公开中屏幕组件11对应于摄像头组件12的非显示区域直径d2因而得到减小,提升了显示区域占比。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121包括配合于透光部1131的第一部分1211和自第一部分1211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1212,第二部分1212通过透明光学胶与盖板层111和显示层112粘接配合。通过将第一镜头121分为第一部分1211和第二部分1212的方式,以使第一部分1211与透光部1131配合,而第二部分1212与盖板层111及显示层112粘接配合,降低了对屏幕组件11的结构干扰,使得第一镜头121便于组装,提升了组装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进一步的,针对全面屏电子设备1,所述透光部1131对应配合于盖板层111的边缘位置,以降低透光结构对屏幕组件11显示效果的干扰和影响。针对非全面屏电子设备1而言,透光部1131与盖板层111的边缘位置配合能够减小屏幕组件11的边框宽度,提升屏幕组件11显示区域的屏幕占比。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光阑113可以是独立的遮光件,遮光件组装在盖板层111与第一镜头121之间,以实现遮光效果。独立设置的遮光件便于组装,也便于调整实际的遮光位置,为光阑113透光部1131需要获得的视角提供灵活性。或者,所述光阑113包括印刷在盖板层111内侧面上的油墨层,直接印刷在盖板层111上的油墨层的遮光效果好,又能够降低屏幕组件11的整体厚度,提升电子设备1的轻薄性。

在实际光学系统中,由非近轴光线追迹所得的结果和近轴光线追迹所得的结果不一致,导致实际光学系统的成像与高斯光学(一级近似理论或近轴光线)的理想状况存在偏差。上述偏差称为像差,像差主要分为球差、彗差、场曲、像散、畸变、色差以及波像差。为了消除或减少上述像差,需要对摄像头组件12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摄像头组件12还包括第二镜头122,第二镜头122设置在显示层112下方,且通过显示层112上的透光孔1121与第一镜头121位置对应配合。通过设置在显示层112下的第二镜头122与第一镜头121配合以消除成像过程中的像差,同时利用第二镜头122与第一镜头121之间的距离提升像差的消除效果,也降低了摄像头组件12对屏幕组件11内部结构的影响。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镜头122也可以设置在光阑113与显示层112之间,以与第一镜头121配合消除像差,本公开并不对第二镜头122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制。此外,所述摄像头组件12还可以包括多个镜头,多个镜头中的部分可以设置在光阑113与显示层112之间,另一部分设置在显示层112下,以相互配合提升摄像头组件12的拍摄效果。

由于在盖板层111和显示层112之间增加设置了光阑113和第一镜头121,因此需要对光线传播路径中所涉及的结构进行遮光设置,以避免外部光线对显示层112显示效果的干扰,同时避免显示层112光线对摄像头组件12拍摄效果的干扰。下面对遮光结构的设置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121朝向盖板层111的上侧面上设有第一遮光层13,第一遮光层13与光阑113配合形成第一遮光空间。密闭的第一遮光空间能够使入射光线全部进入第一镜头121,确保了摄像头组件12的拍摄效果。同时,由于第一遮光空间的密闭性,也使得显示层112与外部光线不会相互干扰,确保了显示层112的显示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121朝向显示层112的下侧面上设有第二遮光层14,显示层112的透光孔1121内壁上设有第三遮光层15,第三遮光层15与第二遮光层14配合形成第二遮光空间。第二遮光层14和第三遮光层15的配合能够使光线通过显示层112的透光孔1121时没有泄露,提升了第二镜头122的收光效果,也避免了入射光线对显示层112的干扰。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层13、第二遮光层14和第三遮光层15可以是镀在第一镜头121或显示层112对应位置的遮光涂层,也可以是组装在屏幕组件11或摄像头组件12对应位置的遮光件,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此外,所述显示层112可以包括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或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可以根据具体的结构和显示需求进行设置和组装,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以显示层112包括oled为例,所述显示层112自外至内可以由pol(polarizer,偏光片)层1122、glass(玻璃基板)层1123、oled层1124、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层1125和foamtape(泡棉)层1126构成。

通过在屏幕组件11的显示层112和盖板层111之间设置光阑113,并将摄像头组件12的第一镜头121设置在光阑113和显示层112之间,以使摄像头组件12的视角点通过第一镜头121而靠近盖板层111,因此在获取预设视角的前提下降低了光阑113的透光孔1121面积,提升了屏幕组件11的显示区域占比。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终端、医疗终端等,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