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51794发布日期:2021-01-05 21:10阅读:52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夹持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驾驶过程中就常常需要使用手机进行导航,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震动,因此需要通过移动终端夹持支架对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进行安装固定。

现有支架一般包括左夹臂及右夹臂,在常态下左夹臂和右夹臂一般处于夹紧状态,用户将手机等电子设备夹持固定到支架上时,需要一只手操作支架上的开关按钮或掰动左夹臂或右夹臂以将左夹臂和右夹臂分开,再用另一只手将手机放入左夹臂和右夹臂之间才能将手机夹持固定在支架上,即对于放置手机或拿取手机的操作不够便捷。

而市面上取放操作较为便捷的支架,往往又存在夹持状态下自锁不够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取放方便、夹持状态下稳定可靠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用于夹持移动终端,包括壳体、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端且用于共同夹持移动终端,所述壳体内进一步设有第一弹性件、传动组件和锁止组件,所述第一弹性件提供给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打开的弹性力,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配合以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带着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运动,所述锁止组件包括凸轮件及齿轮件,所述凸轮件选择性地与所述传动组件配合以锁止和解锁所述传动组件;

当所述第一夹持件在第一位置受到按压时,所述凸轮件的第一凸块进入所述齿轮件的第一齿槽内且受到所述第一齿槽的挡止,所述凸轮件的凸出部位于所述传动组件的卡槽中并受到所述卡槽旁的卡齿止挡以将所述第一夹持件定位于第二位置上;

当所述第一夹持件在所述第二位置受到按压时,所述卡槽旁的另一所述卡齿推动所述凸轮件转动使所第一凸块进入所述齿轮件的第二齿槽内且受到所述第二齿槽的挡止,所述第二齿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齿槽的深度,所述凸出部退出所述卡槽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推动所述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打开至回到所述第一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具有第一齿轮,所述卡槽和所述卡齿设于所述第一齿轮,且绕所述第一齿轮的轴线沿周向交替设置,所述第一齿槽与所述第二齿槽绕所述齿轮件的轴线沿周向交替设置,且相邻的所述第一齿槽和所述第二齿槽设置在所述齿轮件的齿部的相对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齿轮部分与所述第二齿轮的大齿轮部分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的小齿轮部分与所述第三齿轮的齿轮部分啮合,所述第二齿轮的小齿轮部分与所述第二齿轮的大齿轮部分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三齿轮的齿轮部分还与所述第一夹持件上的齿条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上的齿条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进一步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固定轴与所述凸轮件的固定部之间,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凸出部分别位于所述凸轮件的转轴的相对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凸轮件进一步包括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一凸块分别位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凸出部之间连线的相对两侧,在所述卡槽旁的另一所述卡齿推动所述凸轮件转动时,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齿轮件接触以推动所述齿轮件转动,使所第一凸块进入所述齿轮件的第二齿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具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一侧的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的内侧设有弹性材质的第一抵接块,所述第一抵接块具有提供形变空间的第一变形结构;

和/或,所述第二夹持件具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另一侧的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的内侧设有弹性材质的第二抵接块,所述第二抵接块具有提供形变空间的第二变形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变形结构为设于所述第一抵接块的第一凹槽或者第一毛刷部;

和/或,所述第二变形结构为设于所述第二抵接块的第二凹槽或者第二毛刷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臂包括第一夹臂体和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夹臂体通过第一转轴和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的第一扭簧,从而安装到所述第一滑动件上,所述第一扭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一夹臂体与所述第一滑动件上,所述第一抵接块设于所述第一夹臂体,所述第一滑动件上设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传动组件配合;

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包括第二夹臂体和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夹臂体通过第二转轴和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的第二扭簧安装到所述第二滑动件上,所述第二扭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二夹臂体与所述第二滑动件上,所述第二抵接块设于所述第二夹臂体,所述第二滑动件上设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传动组件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体上安装有第一滚筒,所述第一滚筒枢接于所述第一夹臂体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抵接块远离所述壳体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夹臂体上安装有第二滚筒,所述第二滚筒枢接于所述第二夹臂体且较所述第二抵接块远离所述壳体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件一体连接或者安装固定于所述壳体;

或者,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一次按压第一夹持件,利用凸轮件的第一凸块与齿轮件的第一齿槽配合,使得凸轮件的凸出部位于传动组件的卡槽中且挡止传动组件的卡齿,以达到夹持移动终端并锁住的目的;用户通过再一次按压第一夹持件,利用凸轮件的第一凸块与齿轮件的第二齿槽配合,由于第二齿槽的深度大于第一齿槽的深度,使得凸轮件的凸出部可转动更大的角度,从而不再挡止传动组件的卡齿,以达到解锁并取下移动终端的目的;由外向内按压第一夹持件以夹紧移动终端的操作相比从内向外撑开第一夹持件后再放入移动终端的操作更加轻松快捷,且可实现自弹自锁,取放方便,夹持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第一齿轮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第一齿轮的放大图;

图7为图3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凸轮件的放大图;

图8为图4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凸轮件的放大图;

图9为图3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齿轮件的放大图;

图10为图4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齿轮件的放大图;

图11为图1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拆去后壳后的后视图;

图12为图11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在张开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在第一夹持件旋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0为图16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拆去后壳后的后视图;

图21为图20中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在张开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中各元件标号如下:

壳体10(其中,前壳11、后壳12;第一齿轮轴111、第二齿轮轴112、第三齿轮轴113、凸轮件轴114、齿轮件轴115、固定轴116、第一安装端117);

第一夹持件20(其中,第一夹持臂21、第一抵接块22、第一滚筒23、第一毛刷部24;第一夹臂体211、第一滑动件212、第一转轴213、第一扭簧214;第一凹槽221;第一齿条2121;齿条215、第二安装端216);

第二夹持件30(其中,第二夹持臂31、第二抵接块32、第二滚筒33、第二毛刷部34;第二夹臂体311、第二滑动件312、第二转轴313、第二扭簧314;第二凹槽321;第二齿条3121);

第一弹性件40;

传动组件50(其中,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第三齿轮53;卡槽511、卡齿512);

第二弹性件60;

锁止组件70(其中,凸轮件71、齿轮件72;固定部711、凸出部712、第一凸块713、第二凸块714、凸轮轴套715;第一齿槽721、第二齿槽722、齿轮轴套723)。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本申请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发明可为其它方式实现的实施例。而且,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一个某元件”时,本发明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夹持支架,与出风口夹子、吸盘底座等装置固定在车内,用于夹持移动终端。请参阅图1至图6,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包括壳体10、第一夹持件20及第二夹持件30,壳体10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扣合而成。前壳11与后壳12固定连接将第一夹持件20、第二夹持件30安装在前壳11与后壳12之间,第一夹持件20、第二夹持件30分别设置在前壳11与后壳12形成的承载座的两相对侧,移动终端从前方放置于前壳11的前端面上,第一夹持件20、第二夹持件30从两侧将置于其间的移动终端夹持住。后壳12的后方还可设置支撑座(未标示),用于与出风口夹子、吸盘底座等连接将夹持移动终端固定。

第一夹持件20分别与前壳11和后壳12滑动连接。第一夹持件20的第一夹持臂21从一侧对移动终端进行夹持。第一夹持臂21的内侧设有第一抵接块22,第一抵接块22由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第一抵接块22的背面具有第一凹槽221,第一凹槽221设于第一抵接块22的内部且向外贯穿第一抵接块22,方便第一抵接块22与移动终端接触时变形。

第二夹持件30,一体连接或者安装固定于前壳11的一侧。第二夹持件30的第二夹持臂31从与第一夹持臂21相对的一侧对移动终端进行夹持。第二夹持臂31的内侧设有第二抵接块32,第二抵接块32由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第二抵接块32的背面设有第二凹槽321,第二凹槽321设于第一抵接块32的内部且向外贯穿第二抵接块32,方便第二抵接块32与移动终端接触时变形。

移动终端夹持支架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第一弹性件40、传动组件50、第二弹性件60及锁止组件70。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夹持臂21的内侧设有第一抵接块22,而第二夹持臂31的内侧不设有第二抵接块32;或者,可以是第二夹持臂31的内侧设有第二抵接块32,而第一夹持臂21的内侧不设第一抵接块22,同样能够达到提供变形空间的目的。第一弹性件40连接于第一夹持件20和前壳11之间,且利用第一弹性件40的弹性回复力可提供给第一夹持件20,以将第一夹持件20相对于前壳12(壳体10)向外侧弹出。锁止组件70选择性地与传动组件50配合,将阻止传动组件50带动第一夹持件20相对于前壳12(壳体10)向外侧弹出或者解除对传动组件50的阻止。第一弹性件40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前壳11内设置的第一安装端117与第一夹持件20上对应设置的第二安装端216之间。

传动组件50设置在壳体10内为第一夹持件20、第二夹持件30相对打开和合拢提供传动动力。传动组件50包括顺次啮合的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和第三齿轮53,第一齿轮51与锁止组件70配合,第三齿轮53与第一夹持件20上设有的齿条215啮合,将第三齿轮53的转动转化为沿齿条215的延伸方向(即第一夹持件20、第二夹持件30相对打开和合拢方向)的平动。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和第三齿轮53分别安装在前壳11内平行设置的第一齿轮轴111、第二齿轮轴112和第三齿轮轴113上。

具体地,第一齿轮51的齿轮部分与第二齿轮52的大齿轮部分啮合,第二齿轮52的小齿轮部分与第三齿轮53的齿轮部分啮合,第二齿轮52的小齿轮部分与第二齿轮52的大齿轮部分同轴设置,第三齿轮53的齿轮部分同时与齿条215啮合,且第三齿轮53的齿轮部分的齿数大于第一齿轮51的齿轮部分的齿数,以此通过控制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和第三齿轮53的转速比,使得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和第三齿轮53之间的传动连接更为顺滑,从而方便第一弹性件40更容易带动齿条215来推动传动组件50转动。

更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中所示,第一齿轮51上绕其轴线沿周向交替地设置有卡槽511和卡齿512,卡槽511和卡齿512与锁止组件70配合。

第二弹性件60设置在壳体10内,两端分别连接于前壳12内设置的固定轴116和锁止组件70之间,且利用第二弹性件60的反弹力以将锁止组件70复位在最初的位置上。

锁止组件70设置在壳体10内且位于传动组件50的前端,即锁止组件70与第一齿轮51配合作用。锁止组件70包括相互配合的凸轮件71和齿轮件72。凸轮件71、齿轮件72分别安装在前壳11内形成的凸轮件轴114、齿轮件轴115上,凸轮件轴114、齿轮件轴115与第一齿轮轴111、第二齿轮轴112和第三齿轮轴113平行,即,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第三齿轮53、凸轮件71和齿轮件72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

凸轮件71包括固定部711、凸出部712、第一凸块713、第二凸块714及凸轮轴套715,如图4、图7和图8中所示。固定部711设置在凸轮件71的一侧,与固定轴116一同安装第二弹性件60。凸出部712设置在凸轮件71与固定部711相对的另一侧,凸出部712选择性地与第一齿轮51的卡槽511、卡齿512配合。第一凸块713、第二凸块714设置在朝向齿轮件72的端面(即前端面)上,第一凸块713、第二凸块714选择性地与齿轮件72配合。具体地,固定部711与凸出部712分别位于凸轮件71的转轴的相对两侧,第一凸块713与第二凸块714分别位于固定部711与凸出部712之间连线的相对两侧,凸轮轴套715供将凸轮件71套设在凸轮件轴114上。

在卡槽511旁的另一卡齿512推动凸轮件71转动时,第二凸块714与齿轮件72接触以推动齿轮件72转动,且齿轮件72的转动方向与凸轮件71的转动方向相反。

齿轮件72包括第一齿槽721、第二齿槽722及齿轮轴套723,如图9和图10中所示。第一齿槽721、第二齿槽722绕齿轮件72的轴线沿周向交替设置,且相邻的第一齿槽721和第二齿槽722设置在齿轮件72的齿部的相对两侧。第二齿槽722的深度大于第一齿槽721的深度,凸轮件71的第一凸块713选择性地与第一齿槽721或第二齿槽722配合。齿轮件72通过齿轮轴套723安装到齿轮件轴115上。

上述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1中所示,当用户通过一次按压第一夹持件20时,凸轮件71的第一凸块713进入齿轮件72的第一齿槽721内且受到第一齿槽721的挡止,以限制凸轮件71在顺时针方向上的转动,此时凸出部712位于第一齿轮51的卡槽511中且挡止于卡齿512上,从而使得第一齿轮51无法继续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最终导致了第一弹性件40无法推动第一夹持件20向外移动,以将第一夹持件20定位于第一位置上,且与第二夹持件30配合用于共同夹持移动终端。

当用户通过再一次按压第一夹持件20时,需依靠第一抵接块22的第一凹槽221和第二抵接块32的第二凹槽321提供第一夹持件20向内移动的空间。第一齿轮51的另一个卡齿512接触凸轮件71的凸出部712以带动凸轮件71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使得凸轮件71的第二凸块714推动齿轮件72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进而使得凸轮件71的第一凸块713进入第二齿槽722内,如图12中所示。当使用者松开对第一夹持件20的推动后,第一弹性件40推动第一夹持件20向外侧移动,此时由于第二齿槽722的深度大于第一齿槽721的深度,因此凸轮件71可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更大的角度,使得凸出部712不再挡止于卡齿512,进而使得第一齿轮51可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最终通过与第三齿轮53啮合的齿条215驱动第一夹持件20在第一弹性件40的作用下向外侧弹出从而定位在第二位置上,以结束对于移动终端的夹持。

请结合参阅13至图15,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结构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相同,包括壳体10、第一夹持件20、第二夹持件30、第一弹性件40、传动组件50、第二弹性件60及锁止组件7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夹持件20的第一夹持臂21为可转动件。即,第一夹持臂21包括第一夹臂体211和第一滑动件212,第一抵接块22设于第一夹臂体211,第一夹臂体211通过第一转轴213和套设在第一转轴213上的第一扭簧214安装到第一滑动件212上,第一扭簧214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一夹臂体211与第一滑动件212上,从而第一夹臂体211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第一滑动件212绕第一转轴213向外侧转动,并在第一扭簧214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大体与第一滑动件212垂直的位置)。第一夹臂体211可相对第一滑动件212向外侧转动,可更加轻松的通过扳动第一夹臂体211来取出移动终端,为用户大大增加了便利性。

此外,第一夹臂体211上还安装有第一滚筒23,第一滚筒23枢接于第一夹臂体211且相对于第一抵接块22远离所述壳体10设置。当放入移动终端时,第一滚筒23相对于第一夹臂体211滚动,用于导引移动终端夹持于第一抵接块22和第二抵接块32之间,或者当取出移动终端时导引移动终端脱离第一抵接块22和第二抵接块32的夹持。当然,第一滚筒23与移动终端接触的部分也可以为弹性材质,使得当用户通过再一次按压第一夹持件20时,以提供形变空间。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30的第一夹持臂31也可以为可转动件。即,第二夹持臂31包括第二夹臂体、第二滑动件、第二转轴和第二扭簧,第二抵接块32设于第二夹臂体,且第二夹臂体上还安装有第二滚筒,且第二滚筒与移动终端接触的部分也可以为弹性材质。关于第二夹持件30的结构可参考上述关于第一夹持件20的说明,此处不做赘述。

请结合参阅图16至图21,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与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相同,包括壳体10、第一夹持件20、第二夹持件30、第一弹性件40、传动组件50、第二弹性件60及锁止组件70,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夹持件20的第一夹持臂21、第二夹持件30的第二夹持臂31均为可转动件。即,第一夹持臂21包括第一夹臂体211和第一滑动件212,第一夹臂体211通过第一转轴213和套设在第一转轴213上的第一扭簧214安装到第一滑动件212上,从而第一夹臂体211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第一滑动件212绕第一转轴213向外侧转动,并在第一扭簧214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大体与第一滑动件212垂直的位置);第二夹持臂31包括第二夹臂体311和第二滑动件312,第二夹臂体311通过第二转轴313和套设在第二转轴313上的第二扭簧314安装到第二滑动件312上,从而第二夹臂体311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第二滑动件312绕第二转轴313向外侧转动,并在第二扭簧314的回复力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大体与第二滑动件312垂直的位置)。第一夹臂体211可相对第一滑动件212向外侧转动,第二夹臂体311可相对第二滑动件312向外侧转动,可更加轻松的通过扳动第一夹臂体211和/或第二夹臂体311来取出移动终端,为用户大大增加了便利性。

此外,第一抵接块22、第二抵接块32的内侧分别设有第一毛刷部24、第二毛刷部34,第一毛刷部24、第二毛刷部34分别与移动终端的两侧接触,不仅方便与移动终端接触时变形,而且还用于增加与移动终端的摩擦力,更好地夹持住移动终端,杜绝滑动、掉落的发生。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抵接块22的内侧设有第一毛刷部24,而第二抵接块32的内侧不设有第二毛刷部34;或者,可以是第二抵接块32的内侧设有第二毛刷部34,而第一抵接块22的内侧不设第一毛刷部24,同样能够达到方便变形和增加摩擦力的目的。

另一方面,第一夹持件20、分别与前壳11和后壳12滑动连接。具体地,第一滑动体212背后设有第一齿条2121,与第三齿轮53啮合;第二滑动体312背后设有第二齿条3121,与第三齿轮53啮合,且与第一齿条2121分别位于第三齿轮53的上下两端。第一齿条212、第二齿条312分别与传动组件的第三齿轮53在上下两端啮合,从而在第三齿轮53转动时,第一齿条212、第二齿条312相背或相向运动,故而实现第一夹臂体211、第二夹臂体311之间的开合。

上述移动终端夹持支架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20中所示,当用户通过一次按压第一夹持件20时,凸轮件71的第一凸块713进入齿轮件72的第一齿槽721内且受到第一齿槽721的挡止,以限制凸轮件71在顺时针方向上的转动,此时凸出部712位于第一齿轮51的卡槽511中且挡止于卡齿512上,从而使得第一齿轮51无法继续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最终导致了第一弹性件40无法推动第一夹持件20向外移动,以将第一夹持件20定位于第一位置上,且与第二夹持件30配合用于共同夹持移动终端。

当用户通过再一次按压第一夹持件20时,需依靠第一抵接块22的第一凹槽221和第二抵接块32的第二凹槽321提供第一夹持件20向内移动的空间。第一齿轮51的另一个卡齿512接触凸轮件71的凸出部712以带动凸轮件71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使得凸轮件71的第二凸块714推动齿轮件72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进而使得凸轮件71的第一凸块713进入第二齿槽722内,如图21中所示。

当使用者松开对第一夹持件20的推动后,第一弹性件40推动第一夹持件20、第二夹持件30向外侧移动,此时由于第二齿槽722的深度大于第一齿槽721的深度,因此凸轮件71可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更大的角度,使得凸出部712不再挡止于卡齿512,进而使得第一齿轮51可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最终通过与第三齿轮53啮合的第一齿条212、第二齿条312驱动第一夹持件20、第二夹持件30在第一弹性件40的作用下向外侧弹出从而定位在第二位置上,以结束对于移动终端的夹持。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夹持支架,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第一弹性件提供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相对弹开的弹性力,同时通过锁止组件对移动的传动组件进行锁止和解锁,从而实现在特定位置上的锁定和接触锁定;第一弹性件所提供的弹性力可将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相对弹开,从而取下移动终端更加方便;锁止组件与由凸轮件和齿轮件组成,齿轮件上不同深度的第一齿槽、第二齿槽与凸轮件上的第一凸块配合,可使得凸轮件的凸起部选择性地与传动组件的干涉从而实现锁止或解锁;凸轮件上的第二凸块选择性地推动齿轮件使第一凸块从第一齿槽切换第二齿槽中实现对传动组件的解除锁止,传动组件可继续在第一弹性件的回复力下弹开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本发明的移动终端夹持支架使用时,通过一次按压第一夹持件,利用凸轮件的第一凸块与齿轮件的第一齿槽配合,使得凸轮件的凸出部位于传动组件的卡槽中且挡止传动组件的卡齿,以达到夹持移动终端并锁住的目的;用户通过再一次按压第一夹持件,利用凸轮件的第一凸块与齿轮件的第二齿槽配合,使得凸轮件的凸出部可转动更大的角度,从而不再挡止传动组件的卡齿,以达到解锁并取下移动终端的目的;由外向内按压第一夹持件以夹紧移动终端的操作相比从内向外撑开第一夹持件后再放入移动终端的操作更加轻松快捷,且可实现自弹自锁,取放方便,夹持稳固。

本文所描述的概念在不偏离其精神和特性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成其它形式。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应被视为例示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而不是根据之前的这些描述进行确定。在权利要求的字面意义及等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属于这些权利要求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