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1109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电梯制动系统4支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用于对在升降路内被升降的轿厢和平衡锤进行制动 的电梯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中,提出了使两个制动靴用摩擦衬片(brak lining) 以规定的时间差与旋转盘进行接触的制动装置。由此,在制动装置进 行了动作时,对于旋转盘的制动力急剧变大的情况就得以防止。通过 这样来谋求对轿厢冲击的降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公 开特开2000-110868号乂iS报))。但是,在以往由于各制动盘与旋转盘接触的时间差为恒定,所以 作为制动装置的制动力,不会针对每个动作发生变化。从而,例如在 满员状态的轿厢上升的情况下,若制动装置动作,则在因轿厢内的乘 客重量而造成轿厢的减速的基础上,由制动装置产生的制动力也提供 给轿厢,所以轿厢的减速度就变得比轿厢下降时还要大。即,若轿厢 内的重量或运转状态发生变化则轿厢的减速度也将发生变化,有可能 因轿厢内的重量或运转状态而给予轿厢沖击。发明内容本发明就是以解决如上述那样的问题点作为课题而完成的,目的 是获得一种能够更为可靠地降低对轿厢的冲击的电梯制动系统。与本发明有关的电梯制动系统具备制动装置,具有伴随轿厢的 移动而旋转的旋转体,可与上述旋转体接触分离的多个制动体,和使 各上述制动体向与上述旋转体接触分离的方向个别地进行变位的多 个制动体变位装置;轿厢载荷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上述轿厢的栽荷;轿厢方向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上述轿厢的移动方向;延迟时间计算 部件,基于来自上述轿厢载荷检测装置及上述轿厢方向检测装置各自 的信息,计算在各上述制动体与上述旋转体接触时应设置的时间差; 以及制动动作控制部件,基于来自上述延迟时间计算部件的信息,来 控制各上述制动体变位装置以使各上述制动体以上迷时间差与上述 旋转体接触。根据与本发明有关的电梯制动系统,由于在延迟时间计算部件 中,基于来自用于检测轿厢移动方向的轿厢方向检测装置、以及用于 检测轿厢载荷的轿厢载荷检测装置各自的信息,计算出在各制动体与 旋转体接触时应设置的时间差,所以就能够依照轿厢移动方向或轿厢 载荷的变化来调整针对旋转体的制动力,并能够使因制动装置的动作 而产生的轿厢的制动开始到停止为止的减速度的平均值接近恒定。由 此,就能够更为可靠地降低对轿厢的冲击。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构成图。图2是表示使图1的第1制动体以及第2制动体同时与制动车接触时的制动力与时间之关系的图表。图3是表示使图1的第l制动体与制动车接触后使第2制动体与制动车接触时的制动力与时间之关系的图表。图4是表示在图1的电梯中,不平衡力作用的方向和利用制动装 置的制动力作用的方向相同时的全制动力与时间之关系的图表。图5是表示在图1的电梯中,不平衡力作用的方向和利用制动装 置的制动力作用的方向相反时的全制动力与时间之关系的图表。图6是表示图l的轿厢上升时的第2制动体动作的延迟时间与轿 厢的载荷之关系的图表。图7是表示图1的轿厢下降时的第2制动体动作的延迟时间与轿 厢的载荷之关系的图表。图8是表示在图1的轿厢上升的情况下制动装置动作时的轿厢的平均减速度与轿厢的载荷之关系的图表。图9是表示在图l的轿厢下降的情况下制动装置动作时的轿厢的 平均减速度与轿厢的载荷之关系的图表。 图IO是表示图1的处理部的构成图。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 的构成图。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 的构成图。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的其它例子的构成图。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的其它例子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图l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l的电梯的构成图。在图中, 在升降路1内可升降地设置有轿厢2以及平衡锤3。在升降路1的上 部设置有用于使轿厢2以及平衡锤3升降的驱动装置即提升绞车4。 提升绞车4具有电机5和通过电机5而旋转的驱动滑轮6。在提升绞 车4中设置有用于制动驱动滑轮6的旋转的制动装置7。在驱动滑轮6上缠绕着多根主绳8。轿厢2以及平衡锤3通过各 主绳8被垂吊在升降路1内。轿厢2以及平衡锤3通过驱动滑轮6的 旋转而在升降路l内进行升降。制动装置7具有与驱动滑轮6 —体地旋转的旋转体即制动车9; 可与制动车9接触分离的第1制动体10以及第2制动体11(即,多个 制动体);使第1制动体10以及第2制动体11向与制动车9接触分离 的方向个别地进行变位的第1制动体变位装置12以及第2制动体变 位装置13(即,多个制动体变位装置)。制动装置7为了非常停止时的 轿厢2的制动或通常停止时的轿厢2的保持而动作。制动车9与驱动滑轮6同轴,伴随轿厢2以及平衡锤3的移动而 旋转。另外,第1制动体10以及第2制动体11各自具有通过与制 动车9接触而将制动车9的旋转制动的制动靴14;从制动孰14向制 动车9的径向外侧活动的柱塞15。第1制动体变位装置12具有向制动靴14与制动车9接触的方 向对第1制动体10加力的加力弹簧(加力体)16;和逆着加力弹簧16 的加力使第1制动体IO从制动车9离开的电磁铁17。另外,第2制 动体变位装置13具有向制动靴14与制动车9接触的方向对第2制 动体11加力的加力弹簧(加力体)18;和逆着加载弹簧18的加力使第 2制动体11从制动车9离开的电磁铁19。在提升绞车4中设置有用于检测轿厢2的位置、速度以及移动方 向的编码器(轿厢检测装置)20。编码器20发生与驱动滑轮6的旋转相 应的信号。另外,在轿厢2中设置有用于检测轿厢2内的装载重量(轿 厢2的载荷)的种装置(轿厢栽荷检测装置)21。在升降路1内设置有用于控制电梯运转的控制装置22。控制装 置22基于来自编码器20以及秤装置21各自的信息来控制制动装置7 的动作。控制装置22具有基于来自编码器20以及秤装置21各自的信 息来计算第1制动体10和第2制动体11与制动车9接触时的时间差 的运算部(延迟时间计算部件)23;基于来自运算部23的信息来控制第 1制动体变位装置12以及第2制动体变位装置13各自的处理部(制动 动作控制部件)24。在这里,就运算部23中的时间差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若设轿 厢2的惯性质量为m,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为F、轿厢2以及平 衡锤3间的不平衡力(根据轿厢2侧与平衡锤3侧之间的重量差而产生 的力)为FUB,则轿厢2的减速度a可用公式(l)来表示。a= (F+FUB) /m …(1)从而,在不平衡力FuB以及轿厢2的惯性质量m没有时间变化 的情况下,若设从制动开始时到制动车9的旋转停止为止的时间中的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的平均值为Fav,则平均减速度o^可用公式 (2)来表示。aav=(Fav+FUB)/m …(2)从而,根据公式(2)可知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的平均值Fav和 不平衡力FuB的合计(全制动力)越小则平均减速度aav越降低。在该例子中,在制动装置7的动作开始时,对于制动车9,在^f吏 第1制动体10接触后使第2制动体11接触,通过调整使第l制动体 10与制动车9接触的定时和使第2制动体11与制动车9接触的定时 的时间差,来调整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开始到停止为止的制动力的 平均值F『图2是表示使图1的第1制动体10以及第2制动体11同时与制 动车9接触时的制动力与时间之关系的图表。如图所示那样,在制动 装置7的动作开始时,第1制动体10以及第2制动体11同时与制动车9接触的情况下,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的平均值Fav与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的最大值F咖x相同。此外,在图2中,表示使第1 制动体10以及第2制动体11在时刻0与制动车9接触的情况。图3是表示使图1的第1制动体10与制动车9接触后使第2制 动体11与制动车9接触时的制动力与时间之关系的图表。如图所示 那样,在使第1制动体10与制动车9接触的定时和使笫2制动体11 与制动车9接触的定时之间存在时间差的情况下,即相对于即第1制 动体10的动作在第2制动体11的动作上存在延迟时间的情况下,利 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的平均值Fav比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的最 大值Fm^小。另外,第2制动体11的动作的延迟时间越大利用制动 装置7的制动力的平均值Fav就越小,第2制动体11的动作的延迟时 间越小平均值Fav越大。此外,在图3中,表示使第1制动体10在时 刻0与制动车9接触,使第2制动体11在时刻t(tX))与制动车9接触 的情况。另外,在不平衡力FuB作用于轿厢2下降的方向(轿厢2侧的重 量大于平衡锤3侧的重量)、且轿厢2上升的情况下,以及不平衡力FuB作用于轿厢2上升的方向(轿厢2侧的重量小于平衡锤3侧的重 量)、且轿厢2上升的情况下,不平衡力F作用的方向和利用制动装 置7的制动力作用的方向相同,对于轿厢2的全制动力被设为在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的平均值Fav上相加不平衡力FuB后的值。反之,不平衡力FuB作用于轿厢2下降的方向、且轿厢2下降的 情况下,以及不平衡力FuB作用于轿厢2上升的方向、且轿厢2上升 的情况下,不平衡力Fub作用的方向和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作用 的方向相反,对于轿厢2的全制动力被设为从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 力的平均值Fav中减去不平衡力Fw后的值。图4是表示在图1的电梯中,不平衡力Fub作用的方向和利用制 动装置7的制动力作用的方向为相同时的全制动力与时间之关系的图 表。如图所示那样,全制动力的平均值被设为在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的平均值Fav上相加不平衡力FuB后的值。从而,由于全制动力的值易于变大,所以为了调整全制动力,使第l制动体10与制动车9 接触的定时和使第2制动体11与制动车9接触的定时的时间差就有 变大的趋势。图5是表示在图1的电梯中,不平衡力Fub作用的方向和利用制 动装置7的制动力作用的方向相反时的全制动力与时间之关系的图 表。如图所示那样,全制动力的平均值被设为从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 动力的平均值Fav中减去不平衡力FuB后的值。从而,由于全制动力 的值易于变小,所以为了调整全制动力,使第1制动体10与制动车9 接触的定时和使第2制动体11与制动车9接触的定时的时间差就有 变小的趋势。此外,在图5中,表示使第1制动体10以及笫2制动 体11与制动车9同时接触时的全制动力与时间之关系。图6是表示图1的轿厢2上升时的第2制动体11动作的延迟时 间与轿厢2的载荷之关系的图表。如图所示那样,在轿厢2上升的情 况下,由于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作用于轿厢2的下降方向,所以 轿厢2的载荷变得越大,就需要使全制动力越小。即,在此情况下, 为了使对于轿厢2的全制动力维持于规定值,轿厢2的载荷变得越大,就需要使相对于第1制动体10动作的笫2制动体11的动作的延迟时 间变得越大。从而,理想的是第2制动体11动作的延迟时间与轿厢2 载荷之关系为图6的虚线TUP。图7是表示图1的轿厢2下降时的第2制动体11动作的延迟时 间与轿厢2的载荷之关系的图表。如图所示那样,在轿厢2下降的情 况下,由于利用制动装置7的制动力作用于轿厢2的上升方向,所以 轿厢2的载荷变得越小,就需要使全制动力越小。即,在此情况下, 为了使对于轿厢2的全制动力维持于规定值,轿厢2的载荷变得越大, 就需要使相对于第1制动体10动作的第2制动体11的动作的延迟时 间变得越小。从而,理想的是第2制动体11动作的延迟时间与轿厢2 载荷之关系为图7的虚线TDOWN。运算部23基于来自编码器20的信息求解轿厢2的移动方向,并 基于来自秤装置21的信息求解轿厢2的载荷。在控制装置22中预先 设定有包含用于将对于轿厢2的全制动力维持于规定值的延迟时间与 轿厢2的载荷之关系(图6以及图7各自的图表所表示的关系)的设定 数据。运算部23通过将所求解出的轿厢2的移动方向以及轿厢2的 载荷套用于设定数据,来计算延迟时间。即,运算部23在轿厢2上升时,轿厢2的栽荷处于0~P1的范 围时没有延迟时间,轿厢2的载荷处于P1~P2的范围(P2〉P1)时将载 荷P1处的虚线Tup上的值tl(tlX))作为延迟时间,轿厢2的载荷处于 P2以上的范围时载荷P2处的虛线Tup上的值t2(t2〉tl)作为延迟时间 (图6)。进而,运算部23,在轿厢2下降时,轿厢2的栽荷处于0~Pl的范围时栽荷Pl处的虚线tdown上的值tl,作为延迟时间,轿厢2的载荷处于P1~P2的范围时载荷P2处的虛线Tdown上的植 t2,(t2、tl,)作为延迟时间,轿厢2的载荷处于P2以上的范围时没有延 迟时间(图7)。图8是表示在图1的轿厢2上升的情况下制动装置7动作时的轿 厢2的平均减速度aav与轿厢2的载荷之关系的图表。另外,图9是 表示在图1的轿厢2下降的情况下制动装置7动作时的轿厢2的平均减速度OU与轿厢2的载荷之关系的图表。如图所示那样,通过分别 依照轿厢2的移动方向以及轿厢2的载荷,对第2制动体11动作的 延迟时间进行调整,就能够在不低于规定值的范围中将轿厢2的平均 减速度(Xav减小。平均減速度aav被设成即便在轿厢2下降通过最下层 的情况或上升通过最上层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轿厢2撞到升降路的 终端部的大小。此外,图8的平均减速度aav与轿厢2的载荷之关系为对应于图 6的第2制动体11动作的延迟时间与轿厢2的载荷之关系的图表。另 外,图9的平均减速度aav与轿厢2的载荷之关系为对应于图7的第2 制动体ll动作的延迟时间与轿厢2的载荷之关系的图表。图IO是表示图1的处理部24的构成图。在图中,处理部24具 有用于个别地进行向各电磁铁17,19通电的多个(在该例子中为两个) 供电电路部(电力供给部件)25;和将用于停止向电磁铁通电的动作信 号以基于来自运算部23的信息的时间差输出到各供电电路部的动作 指令部(指令部件)26。此外,在图10中,仅表示各供电电路部25之 中用于进行向电磁铁19通电的供电电路部25。另外,用于进行向电 磁铁17通电的供电电路部25的构成也与图10所示的供电电路部25 的构成相同。各供电电路部25具有用于对电磁铁19供给电力的电源(在该例 子中为直流电源)27;和执行或停止从电源27向电磁铁19供电的通电 用开关(SW)28。通电用开关28在轿厢2被移动时设为ON状态,以 进行从电源27向电磁铁19的电力供给。另外,通电用开关28在供 电电路部25接收到来自动作指令部26的动作信号时,进行OFF动 作,以停止从电源27向电磁铁19的电力供给。动作指令部26在制动装置7动作时,将动作信号输出至用于进 行向电磁铁17通电的供电电路部25(以下,称为"第1动作用供电电 路部25")后,延迟基于来自运算部23的信息的延迟时间,将动作信 号输出至用于进行向电磁铁19通电的供电电路部25(以下,称为"第2 动作用供电电路部25")。此外,在动作指令部26上搭载着在输出了最初的动作信号后, 用于使下一动作信号的输出延迟的计时器。另外,在各供电电路部25 中设置有用于对流过电磁铁17,19的电流值进行调整的电阻(R)29;和 用于防止电流倒流的二极管30。接着,就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当根据来自编码器20等的信息, 检测出轿厢2的速度大于等于设定超速度后,通过控制装置22的控 制,在运算部23中计算延迟时间,并从运算部23向动作指令部26 输出延迟时间的信息。在这里计算出的延迟时间还可以采用在轿厢闭 门后电梯行走开始前预先计算好的值。之后,当动作指令部26接收延迟时间的信息后,动作信号就从 动作指令部26输出到第1动作用供电电路部25。此时,动作指令部 26的计时器工作,开始在运算部23中计算出的延迟时间的计测。当第l动作用供电电路部25接收动作信号后,第l动作用供电 电路部25的通电用开关28进行OFF动作,向电磁铁17的通电被停 止。由此,第1制动体10与制动车9接触,在制动车9上发生较弱 的制动力。之后,当通过计时器的计测从最初的动作信号输出开始,经过运 算部23所计算出的延迟时间后,动作信号从动作指令部26被输出到 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25。当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25接收动作信号后,第2动作用供电 电路部25的通电用开关28进行OFF动作,向电磁铁19的通电被停 止。由此,第2制动体11与制动车9接触,在制动车9上发生的制 动力增大。之后,制动车9的旋转被停止,轿厢2的移动被停止。此外,在轿厢2的通常停止时,轿厢2的移动刚刚停止之后,动 作信号同时从动作指令部26被输出到各供电电路部25,向电万兹铁 17,19各自的供电同时被停止。根据这种电梯制动系统,由于在运算部23中,基于来自用于检 测轿厢2的移动方向的编码器20、以及用于检测轿厢2的载荷的秤装 置21各自的信息,计算第1制动体10和第2制动体11与制动车9接触时的时间差,所以能够依照轿厢2的移动方向或轿厢2的栽荷变 化,来调整对于制动车9的制动力,并能够使因制动装置7的动作而 产生的轿厢2的减速度接近恒定。由此,就能够更为可靠地降低对轿 厢2的冲击。另外,由于动作指令部26以运算部23所计算出的时间差(延迟 时间)将动作信号输出到各供电电路部25,所以不需要在供电电路部 25上设置对向电磁铁17,19停止供电的定时附加时间差的功能,能够 简化各供电电路部25的构成。此外,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来自秤装置21的信息求解轿 厢2的载荷,但也可以基于被供给提升绞车4的电机5的驱动电流值 来求解不平衡力F实施方式2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 的构成图。在图中,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41具有电源(在该例子 中为直流电源)27;用于将从电源27储蓄的电力供给到电磁铁19的蓄 电装置即电容器(C)42;执行或停止从电源27向电容器42以及电磁铁 19供电的第1开关(SW1)43;以及执行或停止从电源27以及电容器 42向电磁铁19供电的第2开关(SW2)44。此外,在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41中设置有用于对流过电磁铁 19的电流值进行调整的电阻29;和用于防止电流倒流的二极管30,45。 另外,其它构成与实施方式l相同。接着,就动作进行说明。当动作指令部26接收延迟时间的信息 后,动作信号从动作指令部26被输出到第l动作用供电电路部25, 并且动作信号还被输出到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41的开关43。从而, 在制动装置7动作时,首先,与实施方式l同样,第1制动体10与 制动车9接触,在制动车9上发生较弱的制动力。之后,当经过运算 部23所计算出的延迟时间后,则动作信号从动作指令部26被输出到 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41的开关44。当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41的开关44接收动作信号后,开关44进行OFF动作,向电磁铁19的通电被停止。由此,第2制动体 U与制动车9接触,在制动车9发生的制动力增大。之后,制动车9 的旋转被停止,轿厢2的移动被停止。根据这种电梯制动系统,由于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41具有用 于将从电源27储蓄的电力供给到电磁铁19的电容器42,所以能够进 行没有来自电源27的电源供给而具有延迟时间的制动动作。另外, 在开关44接收到动作信号时,停止从电源27向电容器42以及电磁 铁19的电力供给,所以即便在开关44上发生了动作不良的情况下, 也能够通过将电容器42中所储蓄的电力放电进行消耗,而在一定时 间供电后更为可靠地进行向电磁铁19的供电停止。即,能够对第2 动作用供电电路部41赋予用于开始制动车9制动的恢复安4K safing ) 功能。另外,只要第2开关44正常地动作,向电容器42的充电或从 电容器42的放电几乎不会发生,所以还能够谋求电容器42的长寿命 化。此外,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作为蓄电装置使用了电容器42, 但还可以将蓄电池作为蓄电装置。 实施方式3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 的构成图。在图中,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51具有电源(在该例子 中为直流电源)27;用于将从电源27储蓄的电力供给到电磁铁19的第 1电容器(C1)52以及第2电容器(C2)53;执行或停止从电源27向第1 电容器52、第2电容器53以及电磁铁19供电的第1开关(SW1)54; 执行或停止从电源27以及第1电容器52向第2电容器53以及电磁 铁19供电的第2开关(SW2)55;执行或停止从电源27、第1电容器 52以及第2电容器53向电磁铁19供电的第3开关56(SW3)。在该例子中,第1电容器52以及第2电容器53各自的静电容量 彼此相同。第1电容器52以及第2电容器53各自储蓄的电力量的合 计为运算部23所计算出的3阶段的延迟时间(还包含没有延迟时间的 阶段)之中,可以向电磁铁19以最大的延迟时间(时间差分)进行放电的电力量。另外,第2电容器53储蓄的电力量为运算部23所计算出 的3阶段的延迟时间(还包含没有延迟时间的阶段)之中,可以向电磁 铁19以第2大的延迟时间(时间差分)进行放电的电力量。动作指令部26将动作信号同时输出给各供电电路部25,51。另 外,向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51的动作信号的输出,向第1开关54 进行,并且基于来自运算部23的信息,选择第2开关55以及第3开 关56之中的某一个来进行。即,动作指令部26在运算部23所计算 出的延迟时间为3阶段之中最大时,第2开关55以及第2开关56均 不选择(仅选择第1电容器52以及第2电容器53),在延迟时间为第2 大时,选择第2开关55(仅选择第2电容器53),在没有延迟时间时选 择第3开关56(选择不进行向电磁铁19供电的状态),对第2动作用 供电电路部51输出动作信号。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51若接收到动作信号,就使第1~第3 开关54~56之中,由动作指令部26所选择的开关进行OFF动作。 由此,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51接收动作信号后,以由动作指令部 26所选择的延迟时间维持向电磁铁19的供电,与其相应地,第2制 动体11向制动车9的接触定时延迟。其它构成与实施方式l相同。根据这种电梯制动系统,由于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51具有接 收动作信号后以延迟时间维持向电磁铁19的电力供给用的第1电容 器52以及第2电容器53,所以就不需要在动作指令部26上搭载计时 器,能够简化动作指令部26的构成。另外,与实施方式2同样,还 能够对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51赋予用于开始制动车9制动的恢复 安全功能。另外,动作指令部26选择第1电容器52以及第2电容器53并 输出动作信号,在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51接收到动作信号时,仅 从所选择的电容器向电磁铁19供给电力,所以能够通过电容器的选 择来调整用于维持向电磁铁19供电的时间,能够设定多个阶段的延 迟时间。此外,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设用于对流过电磁铁19的电流值进行调整的电阻为电阻值一定的电阻29,但也可以如图13所示那样, 采用可以根据来自动作指令部26的电阻值指令使电阻值变化的可变 电阻(VR)57。若这样进行处理就能够使向电磁铁19的电流变化的时 间常数变化,能够进一步精密地进行延迟时间的调整。另外,虽然在上述的例子中,将第1电容器52以及第2电容器 53两个电容器设为蓄电装置,但也可以将三个以上的电容器作为蓄电 装置。例如,还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追加与笫1电容器52以及第 2电容器53并联的第3电容器(C3)58。在此情况下,将执行或停止从 电源27以及第1~第3电容器52,53,58向电磁铁19供电的第4开关 (SW4)59设置在第2动作用供电电路部51上。另外,选择第1~第4 开关54,55,56,59中的某一个输出来自动作指令部26的动作信号。如 果这样进行处理,就能够设定进一步多的阶段的延迟时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制动装置,具有伴随轿厢的移动而旋转的旋转体,可与上述旋转体接触分离的多个制动体,和使各上述制动体向与上述旋转体接触分离的方向个别地进行变位的多个制动体变位装置;轿厢载荷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上述轿厢的载荷;轿厢方向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上述轿厢的移动方向;延迟时间计算部件,基于来自上述轿厢载荷检测装置及上述轿厢方向检测装置各自的信息,计算在各上述制动体与上述旋转体接触时应设置的时间差;以及制动动作控制部件,基于来自上述延迟时间计算部件的信息,来控制各上述制动体变位装置以使各上述制动体以上述时间差与上述旋转体接触。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制动体变位装置具有向与上述旋转体接触的方向对上述制动体加力的加力体;和通过通电相逆于上述加力体的加力使上述制 动体从上述旋转体离开的电磁铁,上述制动动作控制部件具有用于个别地进行向各上述电磁铁通 电的多个电力供给部件;将用于停止向上述电磁铁通电的动作信号以 上述时间差输出到相互不同的上述电力供给部件的指令部件,各上述电力供给部件在接收到上述动作信号时,停止向上述电磁 铁的电力供给。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电力供给部件中的至少某一个具有用于将从电源储蓄的电力供给到上述电磁铁的蓄电装置,并在接收到上述动作信号时,停 止从上述电源向上述蓄电装置的电力供给。
4.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制动体变位装置具有向与上述旋转体接触的方向对上述制动体加力的加力体;和通过通电相逆于上述加力体的加力使上述制 动体从上述旋转体离开的电磁铁,上述制动动作控制部件具有用于个别地进行向各上述电磁铁通 电的多个电力供给部件;将用于停止向上述电磁铁通电的动作信号输 出到各上述电力供给部件的指令部件,各上述电力供给部件中的至少某一个具有在接收到上述动作信 号起,用于仅在上述时间差维持向上述电磁铁的电力供给的蓄电装 置。
5.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力供给部件具有多个上述蓄电装置, 上述指令部件选择各上述蓄电装置之中至少某一个并输出上述动作信号,上述电力供给部件在接收到上述动作信号时,仅将来自由上述指 令部件所选择的上述蓄电装置的电力向上述电磁铁进行供给。
全文摘要
制动装置具有伴随轿厢的移动而旋转的制动车;可与制动车接触分离的多个制动体;以及使各制动体个别地进行变位的多个制动体变位装置。在制动装置中设置有用于检测轿厢的移动方向的编码器。在轿厢中设置有用于检测轿厢的载荷的秤装置。在控制装置中搭载有基于来自编码器以及秤装置的信息来计算各制动体与制动车接触时的时间差的运算部;和基于来自运算部的信息来控制各制动体变位装置的处理部。由此,制动装置(7)动作时的轿厢的减速度就得以调整。从而,能够更为可靠地降低对轿厢的冲击。
文档编号B66B1/26GK101253117SQ20068003176
公开日2008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30日
发明者上田隆美, 木川弘, 汤村敬, 近藤力雄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