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车卷筒可实现双向定位的支承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5271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绞车卷筒可实现双向定位的支承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起重设备中的绞车卷筒,尤其是指一种绞车的卷筒可实现双向定位的支承轴。
背景技术
液压或电动绞车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固定和移动的提升设备中,在一般的绞车中, 如图1所示,现有卷筒1'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径向定心和轴向定位的现有轴承2',由现有轴承2'支承的现有支承轴3'以螺钉固定在现有机架4'上。这对于要求绞车卷筒外径尽量小、以缩小体积、减轻重量,以适应某些移动式起重设备的特殊要求就会产生问题,因为通用的现有轴承2'径向都有较大的厚度,为此要选用自润滑复合套来替代普通轴承,而自润滑复合套轴承无轴向定位的作用,因而提出了绞车卷筒一端的现有支承轴3'能实现轴向双向定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绞车卷筒可实现双向定位的支承轴, 以实现绞车卷筒底径可能小的设计目的,使随车起重机等对所配绞车要求尽可能小的要求。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绞车卷筒可实现双向定位的支承轴,其包括机架,与机架固定的支承轴,该支承轴与卷筒之间以轴承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轴内设有由轴用挡圈轴向定位的紧定套,支承轴与卷筒之间的轴承设在卷筒内的轴承座内,该轴承座与卷筒固定,所述轴承外圈由轴承座内肩和嵌设在轴承座内的孔用挡圈轴向定位,内圈由紧定套外肩和支承轴中部肩胛轴向定位。所述轴承座与卷筒的固定是以两者结合面上设有多个圆周均布、骑缝连接的紧定螺钉固定一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支承轴通过紧定套和轴用挡圈加上轴承与轴承座的组合实现轴向双向定位,从而使卷筒获得轴向双向定位的效果,另一端就可自由浮动,这种结构不但可采用自润滑复合套来替代轴承,可使卷筒底径减小,并且还可降低各传动零件轴向尺寸链的公差要求,有利于降低制造工艺要求和成本,其结构合理,紧凑。


图1为现有绞车卷筒支承轴的定位结构示意图。图中1'、现有卷筒,2'、现有轴承,3'、现有支承轴,4'、现有机架。图2为本发明绞车卷筒支承轴双向定位结构示意图。图中1、卷筒,2、轴承座,3、轴承,4、孔用挡圈,5.、支承轴,6、紧定套,7、轴用挡圈, 8、螺钉,9、紧定螺钉,10、机架。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再作具体说明。 本发明绞车卷筒可实现双向定位的支承轴,如图2所示,包括一机架10,支承轴5 以螺钉8固定在机架上,支承轴内设有与其内孔相配的紧定套6,以嵌设在紧定套上的轴向挡圈7作轴向定位,卷绕钢索的卷筒1内设有轴承座2,两者通过结合面上的多个圆周均布且骑缝连接的紧定螺钉9固定一体,所述轴承座2与支承轴5之间以轴承3支承,该轴承的外圈以轴承座2内肩和嵌设在轴承座内的孔用挡圈4作轴向定位,轴承的内圈以紧定套6 外肩和支承轴5中部肩胛作轴向定位。轴承3内、外圈的双向定位设计使支承轴5得到了轴向双向定位的效果,继而使绞车卷筒1也获得轴向双向定位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卷筒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结构合理、紧凑。由于卷筒一端被轴向双向定位,另一端就可自由浮动,这种结构不但可采用自润滑复合套替代轴承,因此可使卷筒底径很小,并且还可降低各传动零件的轴向尺寸链的公差要求,有利于使随车起重机等所配绞车要求尽可能小的要求,有利于降低制造工艺要求和成本。绞车卷筒以左边的配流器实现输入液压油驱动液压马达作功输出动力,经轴承座 2带动卷筒1作正、反旋转,使卷绕在卷筒上的钢索收、放来达到提升或牵引重物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绞车卷筒可实现双向定位的支承轴,其包括机架(10),与机架固定的支承轴 (5),该支承轴(5)与卷筒⑴之间以轴承(3)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轴(5)内设有由轴用挡圈(7)轴向定位的紧定套(6),支承轴与卷筒之间的轴承C3)设在卷筒内的轴承座 (2)内,该轴承座与卷筒固定,所述轴承C3)外圈由轴承座O)内肩和嵌设在轴承座内的孔用挡圈⑷轴向定位,内圈由紧定套(6)外肩和支承轴(5)中部肩胛轴向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车卷筒可实现双向定位的支承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 (2)与卷筒(1)的固定是以两者结合面上设有多个圆周均布、骑缝连接的紧定螺钉(9)固定一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是一种绞车卷筒可实现双向定位的支承轴,该支承轴固定在机架上,支承轴内设有紧定套,并以紧定套上的轴向挡圈作轴向定位,支承轴与卷筒之间的轴承设在卷筒内的轴承座内,该轴承座与卷筒固定一体,轴承内外圈的双向定位设计使卷筒获得了轴向双向定位的效果,从而使卷筒另一端轴承无须轴向定位,处于浮动状态,因此降低了各传动零件轴向尺寸链的公差要求,并可采用自润滑复合套来替代普通轴承,使绞车整体设计结构合理、紧凑,降低制造工艺要求和成本。
文档编号B66D1/28GK102153026SQ20111007898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5日
发明者胡世璇, 胡亚斌 申请人:胡世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