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PP薄膜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35261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CPP薄膜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薄膜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pp薄膜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cpp薄膜是由流延方法制得的未拉伸聚丙烯薄膜,该产品具有质量轻,透明度高,机械适应性强,防湿性、耐热性能好等特点。其主要是作为基材被广泛应用于复合包装材料中,与其它薄膜复合。因为其耐热性好,经常用于蒸煮食品的包装,可分为高温蒸煮级和一般蒸者级两种。高温蒸煮级cpp薄膜,主要用于与其它薄膜经干式复合制得各种包装袋,能耐120℃以上蒸煮杀菌;一般蒸者级cpp薄膜,只能在120℃以下煮沸杀菌。现有技术中cpp薄膜质量较大,抗冲击强度较热,不能再过低或过高的温度下使用,而且其质量较大,透明度不高,粘着牢度和复合强度不高,也不可应用于对防湿性和耐热性有较高要求的领域。

公告号为cn103538194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cpp薄膜生产工艺,所述cpp薄膜生产工艺包括下述工艺:投料、挤出塑化、挤出流延、冷却成型、牵引、电火花处理、卷曲、时效处理和分切,投料工艺的原材料包括共聚型聚丙烯,这种材料抗冲击强度高,对液体及鹦鹉包装的安全性能比较好,可在冰箱内存放,也可在高温中使用,挤出流延工艺中通过降温、通风和冷却三步形成,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一个良好的缓冲作用,增加了其融聚性,透明性更高,控制卷曲工艺中的张力,有效的减少了其质量,通过电火花处理工艺,具有良好的粘着牢度和复合强度,也增强了防湿性和耐热性,使其可应用于印刷中。

上述专利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现有的cpp薄膜透气性不好,蒸煮时,不能够快速加热;2、冷却成型时,原料内部添加物析出,易粘到冷却辊的表面,此时必须停机清理,否则会影响薄膜外观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pp薄膜,该cpp薄膜的透气性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一如下:

一种cpp薄膜,包括电晕处理层、中间层和热封层,电晕处理层和热封层均由聚丙烯材料制作而成;中间层为均聚物制成,且中间层上设有多个透气孔;透气孔的直径为0.002~0.012mm。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方案中的cpp薄膜的中间层上有多个透气孔,使得cpp薄膜的透气性好。

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二如下:

一种cpp薄膜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混料:将电晕处理层、中间层和热封层所用原料分别投入相应的装置内进行混合;

步骤二、挤出:采用三台挤出机分别对上述原料挤出,形成电晕处理层、中间层和热封层;采用压孔装置(例如塑料薄膜打孔机)对中间层进行压孔;然后再对电晕处理层、中间层和热封层进行复合共挤形成cpp薄膜;

步骤三、流延:采用t型机头对步骤二中的cpp薄膜进行流延;

步骤四、冷却成型:采用冷却设备对步骤三中的cpp薄膜冷却成型;冷却设备包括机架、清洁部、冷却辊和动力装置;冷却辊的两端设有转轴,转轴与机架转动连接,动力装置用于带动转轴转动;清洁部位于机架上,且清洁部用于对冷却辊的表面进行清洁;

步骤五、电晕:对步骤四中的cpp薄膜进行电晕处理;

步骤六、分切:采用薄膜分切机对步骤五中的cpp薄膜进行分切处理;

步骤七、收卷:将步骤六中分切后的薄膜进行收卷。

本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本方案中的cpp薄膜冷却成型时,若cpp薄膜原料内部添加物析出,粘到冷却辊的表面,由于清理部能够时刻对冷却辊的表面进行清理,使得析出物不会再次粘在cpp薄膜上,不会影响薄膜外观质量。

2、采用本方案中的冷却设备对cpp薄膜进行冷却成型,能够减少cpp薄膜表面的杂质,增加其透明度。

3、采用本方案的方法制作得到的cpp薄膜的透气性好;且在蒸煮时,能够快速加热。

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冷却辊包括上辊和下辊,且上辊和下辊的两端均设有转轴。非常简单的实现了对cpp薄膜双面的冷却以及对cpp薄膜的传送。

优选方案二: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优化,清洁部包括用于清洁上辊的上滚轴和用于清洁下辊的下滚轴;上滚轴和下滚轴内均设有液体腔;液体腔内设有活塞和与活塞固定连接的活塞杆,活塞杆伸出液体腔;活塞远离活塞杆的一面和液体腔的腔壁之间设有弹簧;液体腔的下方设有出液腔,出液腔的顶面设有多个用于清洁冷却辊的刷条,出液腔的底面设有多个供刷条伸出与冷却辊表面接触的通孔;冷却腔的腔壁上还设有用于进液的进液管和用于向出液腔内排液的出液管,且进液管和出液管均位于远离活塞杆的一侧;上辊的转轴上设有用于带动上滚轴上的活塞杆运动的上运动部;下辊的转轴上设有用于带动下滚轴上的活塞杆运动的下运动部。

上述结构非常简单的实现了对冷却辊表面的清洁。具体使用的时候,从进液管处向液体腔内添加液体(此处液体可以是水或者易挥发的酒精等);启动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带动冷却辊转动(即上辊和下辊转动);此时上辊上的转轴会带动上运动部运动,进而带动活塞杆运动,活塞会推动液体腔内的液体,使得液体通过出液管进入到出液腔内,然后从通孔处沿着刷条向下运动,进而将刷条润湿,刷条会对转动中的冷却辊的表面进行清洁同时也对冷却辊的表面有冷却的效果。

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上运动部包括倾斜设置的上转动杆,上转动杆的一端与上辊的转轴固定连接;上转动杆的另一端与上转轴的活塞杆之间设有上拉线。进一步非常简单的实现了上辊的转轴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上转轴的活塞杆运动。

优选方案四:作为对优选方案二或优选方案三的进一步优化,下运动部包括倾斜设置的下转动杆,下转动杆的一端与下辊的转轴固定连接;下转动杆的另一端与下转轴的活塞杆之间设有下拉线。进一步非常简单的实现了下辊的转轴在运动的过程中带动下转轴的活塞杆运动。

优选方案五:作为对优选方案四的进一步优化,出液腔的顶面设有多个用于将出液腔和液体腔连通的插孔,插孔上均设有用于密封插孔的橡胶层,且橡胶层与液体腔的腔壁固定连接;刷条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橡胶层上。由于活塞在运动的过程中,是沿着液体腔的内壁运动的,因此运动的过程中会按压橡胶层,会使得刷条运动,从而进一步加大刷条对冷却辊的清洁力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cpp薄膜及其生产工艺的冷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架1、清洁部2、上辊3、下辊4、电机5、转轴6、上转动杆61、上拉线62、下转动杆63、下拉线64、上滚轴21、下滚轴22、液体腔7、活塞71、活塞杆72、弹簧73、出液腔74、插孔741、橡胶层742、刷条75、通孔76、进液管77、出液管78。

一种cpp薄膜,包括电晕处理层、中间层和热封层,电晕处理层和热封层均由达到安全等级的聚丙烯材料制作而成;中间层为均聚物制成,且中间层上设有多个透气孔;透气孔的直径为0.002~0.012mm。发明人做出如下实验,分别取中间层的透气孔直径为0.001、0.002、0.012和0.013;将cpp薄膜上放置食物,对这些cpp薄膜进行蒸煮实验。发明人通过实验发现,透气孔的直径为0.001时,其食物的加热时间明显要长于另外三个的加热时间;而透气孔的直径为0.002和0.012时,加热时间相差不大。另外,再分别对上述膜进行强度试验,采用相同力分别对上述膜进行破坏,发现透气孔的直径为0.013的时候,cpp薄膜的强度不好,受力的时候非常容易被戳破。

一种cpp薄膜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混料:将电晕处理层、中间层和热封层所用原料分别投入相应的装置内进行混合;

步骤二、挤出:采用三台挤出机分别对上述原料挤出,形成电晕处理层、中间层和热封层;采用压孔装置对中间层进行压孔;然后再对电晕处理层、中间层和热封层进行复合共挤形成cpp薄膜;

步骤三、流延:采用t型机头对步骤二中的cpp薄膜进行流延;

步骤四、冷却成型:采用冷却设备对步骤三中的cpp薄膜冷却成型;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设备包括机架1、清洁部2、冷却辊和动力装置(本方案中的动力装置为电机5);冷却辊的两端设有转轴6,转轴6与机架1转动连接,动力装置用于带动转轴6转动;清洁部2位于机架1上,且清洁部2用于对冷却辊的表面进行清洁。

冷却辊包括上辊3和下辊4,且上辊3和下辊4的两端均设有转轴6,上辊3右侧的转轴6与一个电机5的输出轴连接;下辊4右侧的转轴6与另一个电机5的输出轴连接。清洁部2包括用于清洁上辊3的上滚轴21和用于清洁下辊4的下滚轴22;且上滚轴21和下滚轴22均固定连接在机架上。上滚轴21和下滚轴22内均设有液体腔7;液体腔7内设有活塞71和与活塞71固定连接的活塞杆72,活塞杆72从液体腔7的左侧伸出;活塞71远离活塞杆72的一面和液体腔7的腔壁之间设有弹簧73(即活塞71的右侧面与液体腔7的腔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73);液体腔7的下方设有出液腔74,出液腔74的顶面设有多个用于清洁冷却辊的刷条75,出液腔74的底面设有多个供刷条75伸出与冷却辊表面接触的通孔76;冷却腔的腔壁上还设有用于进液的进液管77和用于向出液腔74内排液的出液管78,且进液管77和出液管78均位于远离活塞杆72的一侧(即进液管77和出液管78位于液体腔7的右侧);上辊3的转轴6上设有用于带动上滚轴21上的活塞杆72运动的上运动部;下辊4的转轴6上设有用于带动下滚轴22上的活塞杆72运动的下运动部。

出液腔74的底面自出液管78向活塞杆72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

上运动部包括倾斜设置的上转动杆61,上转动杆61的一端与上辊3的转轴6固定连接;上转动杆61的另一端与上转轴6的活塞杆72之间设有上拉线62。

下运动部包括倾斜设置的下转动杆63,下转动杆63的一端与下辊4的转轴6固定连接;下转动杆63的另一端与下转轴6的活塞杆72之间设有下拉线64。进一步非常简单的实现了下辊4的转轴6在运动的过程中带动下转轴6的活塞杆72运动。

为了进一步加大刷条75对冷却辊的清洁力度,出液腔74的顶面设有多个用于将出液腔74和液体腔7连通的插孔741,插孔741上均设有用于密封插孔741的橡胶层742,且橡胶层742与液体腔7的腔壁固定连接;刷条75的上端穿过插孔741并固定连接在橡胶层742的底面。橡胶层742为朝着液体腔7的方向拱起的弧形。

步骤五、电晕:对步骤四中的cpp薄膜进行电晕处理;

步骤六、分切:采用薄膜分切机对步骤五中的cpp薄膜进行分切处理;

步骤七、收卷:将步骤六中分切后的薄膜进行收卷。

使用冷却设备时,从进液管77处向液体腔7内添加液体;启动电机5,电机5带动冷却辊转动(即两个电机5分别带动上辊3和下辊4转动);此时上辊3左侧的转轴6会带动上转动杆61转动,上转动杆61转动的过程中会拉动上拉线62,进而使得上拉线62带动活塞杆72运动,活塞71会推动液体腔7内的液体,使得液体通过出液管78进入到出液腔74内,然后从通孔76处沿着刷条75向下运动,进而将刷条75润湿,刷条75会对转动中的冷却辊的表面进行清洁。同理,下辊3左侧的转轴6也会带动下转动杆63运动,下转动杆63运动的过程中会拉动下拉线64,进而使得下拉线64带动活塞运动,之后的运动过程和原理均与上滚轴21的原理一样。另外,活塞71在沿着液体腔7的内壁滑动的过程中,会挤压橡胶层742,进而使刷条75在活塞71的带动下运动,加大对冷却辊表面的清洁力度。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