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双轴承绕线轮、及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双轴承绕线轮中,为了实现卷筒的轻量化,在卷筒的卷线躯干部处,形成有多个孔部(参照专利文献1)。详细地说,在该卷筒中,多个孔部在一对凸缘部间,被在卷线躯干部处整体地设置。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反冲(backlash)而利用磁力将卷筒制动的卷筒制动装置被提出(参照专利文献2、3)。在该卷筒制动装置中,根据穿过卷筒的磁通的数量,使卷筒的制动力变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54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002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30915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在卷筒的卷线躯干部上,多个孔部被整体地形成,所以为了将该卷筒如专利文献2那样地制动,需要像专利文献3那样,使有底筒状的导电体与卷筒一体地旋转。因此,即使设置孔部来进行轻量化(减少惯性),也因导电体的重量(惯性)会增加,所以难以将卷筒充分地制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轴承绕线轮,前述双轴承绕线轮能够实现卷筒的轻量化,并且能够对于卷筒适当地施加制动力。
(1)涉及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手柄、卷筒、卷筒制动部。手柄被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卷筒被以能够与手柄的旋转联动地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绕线轮主体。卷筒具有卷线躯干部和一对凸缘部。卷线躯干部具有有孔筒部和无孔筒部。有孔筒部具有至少一个孔部。无孔筒部被与有孔筒部一体地形成。一对凸缘部被分别设置于卷线躯干部的两端部。卷筒制动部被设置于绕线轮主体。卷筒制动部使磁力至少作用于无孔筒部,由此能够将卷筒制动。
在本双轴承绕线轮中,卷线躯干部具有有孔筒部,所以能够实现卷筒的轻量化。此外,使卷筒制动部的磁力作用于卷线躯干部的无孔筒部,所以能够相对于卷筒适当地施加制动力。
(2)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卷筒制动部被以能够与无孔筒部的内周面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绕线轮主体。由此,在上述的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双轴承绕线轮的小型化。
(3)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在有孔筒部的内周面处,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肋部,由此,即使孔部被设置于有孔筒部,也能够确保有孔筒部的强度及刚性。此外,即使孔部被设置于有孔筒部,也能够使有孔筒部及无孔筒部之间的强度差及刚性差变小。即,能够抑制有孔筒部及无孔筒部之间的变形量的差。
(4)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肋部为在有孔筒部的内周面处在周向上延伸的环状肋。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有孔筒部及无孔筒部之间的变形量的差。
(5)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无孔筒部的内周面具有小径部和比小径部的直径大的大径部。卷筒制动部被以能够与小径部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绕线轮主体。
该情况下,能够以无孔筒部的内周面的小径部和大径部的边界为基准,管理作用于小径部的卷筒制动部的磁力。即,能够相对于卷筒适当地施加制动力。
(6)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无孔筒部的内周面还具有在周向上延伸的阶梯部。阶梯部将小径部及大径部连接,这样地构成,也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7)在涉及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小径部经由阶梯部与大径部连接,大径部被与一个凸缘部连续地形成。这样地构成,也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8)涉及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具备筒状的卷线躯干部、一对凸缘部。在卷线躯干部的外周,缠绕钓鱼线。一对凸缘部被分别设置于卷线躯干部的两端部。
这里,卷线躯干部具有有孔筒部和无孔筒部。有孔筒部被设置于一对凸缘部的一侧。有孔筒部在外周具有贯通孔。无孔筒部被设置于一对凸缘部的另一侧。在这样的结构中,若使磁力式的卷筒制动部与卷线躯干部的无孔筒部的内周面相对,则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在不追加有底筒状的导电体的情况下,对卷筒适当地施加制动力。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卷筒的轻量化,且能够相对于卷筒适当地施加制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绕线轮主体内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卷筒的剖视图及侧视图。
图4是卷筒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卷筒及卷筒制动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卷筒及卷筒制动机构的放大剖视图(第2筒部在轴向上移动的情况)。
图7是卷筒制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双轴承绕线轮的结构>
图1表示采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如图1及图2所示,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1、手柄3、卷筒5、卷筒制动机构7。
以下,有时把将钓鱼线向前方放出的方向表述为“前方”,把与将钓鱼线向前方放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表述为“后方”。此外,有时把绕线轮主体1被装配于钓鱼竿的一侧表述为“下方”,把与绕线轮主体1被装配于钓鱼竿的一侧相反的方向表述为“上方”。
此外,卷筒轴16延伸的方向、小齿轮36延伸的方向及蜗杆轴23延伸的方向实质上是相同的方向。因此,有时将这些方向在以下说明中表述为“轴向”。另外,在之后说明卷筒轴16、小齿轮36及蜗杆轴23。
(绕线轮主体)
绕线轮主体1如图2所示,具有框4、第1侧罩9及第2侧罩11、被装配于框4的上部的拇指座13(参照图1)。
框4具有第1侧板15、第2侧板17、多个连结部(图中未示出)。第1侧板15及第2侧板17被配置成,隔开既定的间隔,互相相对。详细地说,第1侧板15被设置于与手柄3相反的一侧,第2侧板17被设置于手柄3侧。在第1侧板15及第2侧板17处,形成有能够配置卷筒5的开口15a、17a。多个连结部将第1侧板15及第2侧板17连结。
在开口15a处,固定有制动器壳19。制动器壳19是有底筒状的壳部件。制动器壳19例如借助卡口构造(bayonetstructure)被装配于第1侧板15的开口15a。此外,在开口15a处,经由制动器壳19配置用于抑制抛投时的反冲的卷筒制动机构7。
第1侧罩9在与手柄3相反的一侧,被装配于框4,例如被装配于第1侧板15。第2侧罩11在手柄3侧,被拆装自如地装配于框4,例如被装配于第2侧板17。在第1侧罩9及制动器壳19之间,配置用于操作卷筒制动机构7的操作抓手63。
在框4上,配置有卷筒5、水平卷绕机构21、离合器操作杆26。
水平卷绕机构21是用于将钓鱼线均匀地缠绕于卷筒5的机构。水平卷绕机构21具有引导筒22、蜗杆轴23、线引导件24。引导筒22将线引导件24在轴向上引导。引导筒22被固定于第1侧板15及第2侧板17之间。蜗杆轴23被旋转自如地配置于引导筒22内。在蜗杆轴23上形成有螺旋状槽,线引导件24啮合于螺旋状槽。
根据该结构,若蜗杆轴23借助齿轮机构25(之后进行说明)旋转,则线引导件24沿引导筒22往复移动。由此,被插通于线引导件24的钓鱼线被均匀地缠绕于卷筒5。
离合器操作杆26在第1侧板15及第2侧板17之间,被配置于卷筒5的后方。离合器操作杆26被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离合器操作杆26能够经由离合器凸轮(图中未示出),使离合器卡合脱离机构27(之后进行说明)工作。
在框4及第2侧罩11之间,配置有齿轮机构25、离合器卡合脱离机构27、离合器机构29、曳力机构31、抛投控制机构33。
齿轮机构25将来自手柄3的旋转力传递至卷筒5及水平卷绕机构21。齿轮机构25具有驱动齿轮35、小齿轮36、第1齿轮37、第2齿轮38。
驱动齿轮35被装配成,相对于驱动轴30能够一体地旋转且能够相对旋转。详细地说,驱动齿轮35借助曳力机构31,相对于驱动轴30一体地旋转或相对旋转。小齿轮36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2侧板17。小齿轮36被以在轴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卷筒轴16。小齿轮36实质上形成为筒状。在小齿轮36的中心插通有卷筒轴16。
小齿轮36啮合于驱动齿轮35。第1齿轮37被固定于蜗杆轴23的端部。第2齿轮38被不能旋转地固定于驱动轴30,与第1齿轮37啮合。根据该结构,若驱动轴30旋转,则啮合于第2齿轮38的第1齿轮37旋转。这样,借助该第1齿轮37的旋转,蜗杆轴23旋转。由此,如上所述,水平卷绕机构21进行工作。
离合器卡合脱离机构27与离合器操作杆26的操作对应,进行离合器机构29的卡合脱离。离合器卡合脱离机构27具有离合器轭39。离合器卡合脱离机构27借助离合器操作杆26的操作,使离合器轭39与卷筒轴16的轴芯平行地移动。由此,离合器机构29断开,卷筒5旋转自如。此外,若驱动轴30在线卷绕方向上旋转,则离合器卡合脱离机构27使离合器轭39移动,使得离合器机构29自动地接通。
离合器机构29进行驱动轴30及卷筒轴16的连结、和驱动轴30及卷筒轴16的连结解除。离合器机构29由小齿轮36的啮合部36b、将卷筒轴16在径向上贯通的离合器销16a构成。
在此,小齿轮36具有齿部36a、啮合部36b、窄部36c。齿部36a被设置于小齿轮36的一端部,与驱动齿轮35啮合。啮合部36b被设置于小齿轮36的另一端部。在啮合部36b处,形成有能够卡合于离合器销16a的凹部。窄部36c被设置于齿部36a和啮合部36b之间。在窄部36c处,卡合有离合器卡合脱离机构27的离合器轭39。
离合器销16a能够卡合于啮合部36b的凹部。例如,若小齿轮36借助离合器卡合脱离机构27的离合器轭39沿卷筒轴16移动,则啮合部36b的凹部从离合器销16a脱离。这样,驱动轴30及卷筒轴16的连结被解除。在该情况下,来自驱动轴30的旋转不被传递至卷筒5。即,该状态为离合器断开状态。
另一方面,若驱动轴30在线卷绕方向上旋转,则离合器销16a卡合于啮合部36b的凹部。这样,驱动轴30及卷筒轴16被连结。该情况下,来着驱动轴30的旋转被传递至卷筒5。即,该状态为离合器接通状态。另外,通常状态为离合器接通状态。
曳力机构31在线放出时将卷筒5制动。详细地说,在钓鱼线被以超过拖曳力(dragforce)的力拉拽的情况下,曳力机构31工作,卷筒5在线放出方向上旋转。
曳力机构31具有星形曳力装置32和摩擦机构34。星形曳力装置32是用于调节拖曳力的部件。详细地说,使星形曳力装置32旋转,从而摩擦机构34的按压状态变化,拖曳力被调节。
摩擦机构34由多个制动板构成。摩擦机构34被配置于单向离合器43及驱动齿轮35之间。例如,在钓鱼线被以超过拖曳力的力拉拽、卷筒5在线放出方向上旋转的情况下,摩擦机构34工作,驱动齿轮35相对于驱动轴30相对旋转。
抛投控制机构33通过夹持卷筒轴16的两端来将卷筒5制动。抛投控制机构33具备帽40、第1摩擦板41、第2摩擦板42。第1摩擦板41及第2摩擦板42与卷筒轴16的两端接触,将卷筒轴16夹持。例如,在帽40被旋转的情况下,借助第1摩擦板41及第2摩擦板42将卷筒轴16夹持的夹持力被调整。由此,卷筒5的制动力被调整。
(手柄)
手柄3被能够旋转地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详细地说,如图1及图2所示,手柄3被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侧方,被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驱动轴30以能够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被装配于手柄3。驱动轴30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2侧板17及第2侧罩。在此,驱动轴30经由轴承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2侧板17,经由单向离合器43被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第2侧罩。单向离合器43限制线放出方向的驱动轴30的旋转,允许线卷绕方向的驱动轴30的旋转。单向离合器43被装配于第2侧罩11,将驱动轴30支承。该情况下,手柄3的旋转即驱动轴30旋转经由单向离合器43及曳力机构31被传递至驱动齿轮35,卷筒5旋转。
(卷筒)
卷筒5例如是铝合金制的,是非磁性的导电体。如图1及图2所示,卷筒5以能够与手柄3的旋转联动地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如图3所示,卷筒5具有卷线躯干部51、一对凸缘部59、装配部61。
以下,有时将一对凸缘部59的一个、例如手柄3侧的凸缘部表述为第1凸缘部59a。此外,有时将一对凸缘部59的另一个、例如与手柄3相反的一侧的凸缘部表述为第2凸缘部59b。
在卷线躯干部51的外周缠绕钓鱼线。卷线躯干部51实质上形成为筒状。卷线躯干部51具有有孔筒部52和无孔筒部53。
有孔筒部52是有助于卷筒5的轻量化(减少惯性)的部分。有孔筒部52至少被设置于第1凸缘部59a侧。在此,如图3所示,有孔筒部52由第1凸缘部59a的附近、第1凸缘部59a及第2凸缘部59b的轴向间的中央部构成。
具体而言,有孔筒部52具有第1主体部54、多个孔部54a、肋部54b。第1主体部54实质上被形成为筒状。第1主体部54形成手柄3侧的卷线躯干部51。第1主体部54一体地形成于第1凸缘部59a,且一体地形成于无孔筒部53的第2主体部55(之后进行说明)。
在第1主体部54的外周面缠绕钓鱼线。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连接于无孔筒部53的第2主体部55的内周面。即,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被与第2主体部55的内周面连续地形成。此外,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被连续地连接于第1凸缘部59a的外表面。
多个孔部54a分别是将第1主体部54从内周面朝向外周面贯通的贯通孔。即,多个孔部54a分别是在径向上贯通的贯通孔。多个孔部54a被设置于第1主体部54。具体地说,多个孔部54a被在轴向上,在从第1凸缘部59a及第2凸缘部59b之间的中央部至第1凸缘部59a的范围内,被形成在第1主体部54的周向上。换言之,多个孔部54a在装配部61的连接板部(web)61b(之后进行说明)的两侧,在装配部61的连接板部61b的径向外侧及第1凸缘部59a的附近,被形成在第1主体部54的周向上。
另外,有孔筒部52(第1主体部54)的范围与设置有多个孔部54a的范围对应。详细地说,借助从第1凸缘部59a离开最多的孔部54a的内周面,定义有孔筒部52及无孔筒部53的边界。在图3中,将该边界用虚线表示。
肋部54b被设置于有孔筒部52的内周面。在此,肋部54b被形成为环状。具体地说,肋部54b被配置于在轴向上相邻的孔部54a之间。肋部54b以从有孔筒部52的内周面例如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被形成于第1主体部54。此外,肋部54b以在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处在周向上延伸的方式,被形成于第1主体部54。
无孔筒部53是被卷筒制动机构7的磁力制动的部分。如图3及图4所示,无孔筒部53被设置于第2凸缘部59b侧。
具体地说,无孔筒部53具有第2主体部55、小径部56、大径部57、阶梯部58。第2主体部55实质上被形成为筒状。第2主体部55形成与手柄3相反的一侧的卷线躯干部51。第2主体部55被与第1主体部54一体地形成,且被一体地形成于第2凸缘部59b。
在第2主体部55的外周面处缠绕钓鱼线。即,借助上述的第1主体部54的外周面及第2主体部55的外周面,形成卷线躯干部51的外周面。第2主体部55的内周面被连接于有孔筒部52的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即,第2主体部55的内周面被与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连续地形成。
具体地说,第2主体部55的内周面由小径部56、大径部57、阶梯部58构成。小径部56形成第2主体部55的内周面。小径部56经由阶梯部58连接于大径部57。此外,小径部56连接于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在此,小径部56的内径与第1主体部54的内径为相同直径。
卷筒制动机构7能够与小径部56相对。在此,由小径部56及阶梯部58形成的角部p被用作管理作用于小径部56的卷筒制动机构7的磁力的基准。
例如,角部p在卷线躯干部51的内周面即小径部56处,在周向上延伸。借助该角部p,定义卷线躯干部51的内周面的小径部56的基准线。在此,小径部56形成为在轴向上直径相同。因此,在小径部56处,能够将磁通量穿过的面积(磁通量的穿过面积)以角部p为基准,容易地管理。例如,以角部p为基准,磁通量的穿过面积与小径部56的轴向长度对应地增加,所以能够使对于卷筒5的制动力的变化稳定。
另外,在卷线躯干部51的内周面上不设置角部p的情况下,难以定义小径部56的基准。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卷线躯干部51的内周面的两端侧设置弯曲部。此外,在两端的弯曲部之间设置同径部。在该结构中,在弯曲部的形成时,弯曲部及同径部的边界的位置在轴向上可能会不同。由此,同径部的磁通量的穿过面积与设置角部p的情况相比难以稳定。即,难以使对于卷筒5的制动力的变化稳定。
大径部57形成为比小径部56直径大。大径部57形成第2主体部55的内周面。大径部57经由阶梯部58被连接于小径部56。大径部57被连续地连接于第2凸缘部59b的外表面。
阶梯部58是连接小径部56及大径部57的部分。阶梯部58在周向上延伸,在小径部56及大径部57间形成第2主体部55的内周面。详细地说,阶梯部58从小径部56向大径部57直径变大,形成第2主体部55的内周面。
如图3所示,第1及第2凸缘部59a、59b实质上被形成为盘状。第1及第2凸缘部59a、59b被分别设置于卷线躯干部51的两端部。详细地说,第1及第2凸缘部59a、59b分别以从卷线躯干部51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卷线躯干部51的端部。另外,在此,将包括卷线躯干部51的外周面的曲面、比该曲面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概括地定义为第1及第2凸缘部59a、59b。第1及第2凸缘部59a、59b和卷线躯干部51的边界在图4中被用虚线表示。
如图3所示,装配部61具有凸台部61a、连接板部61b。凸台部61a实质上被形成为筒状。凸台部61a被装配于卷筒轴16。详细地说,凸台部61a借助固定机构例如花键连接(セレーション結合),被不能旋转地固定于卷筒轴16。连接板部61b实质上被形成为圆环状。连接板部61b将凸台部61a和卷线躯干部51连结。详细地说,连接板部61b被一体地形成于凸台部61a的外周面和卷线躯干部51的内周面。
如图2及图3所示,卷筒轴16被以能够与卷筒5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装配于卷筒5。卷筒轴16将第2侧板17贯通,延伸至第2侧罩11。卷筒轴16的一端部经由轴承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2侧罩11。此外,卷筒轴16的另一端部经由轴承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制动器壳19。进而,如上所述,卷筒轴16在一端部及另一端部之间,被固定于卷筒5(装配部61的凸台部61a)。由此,卷筒轴16与卷筒5一同旋转。
(卷筒制动机构)
卷筒制动机构7能够用磁力将卷筒5制动。详细地说,卷筒制动机构7对卷筒5施加与卷筒5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将卷筒5制动。在此,卷筒制动机构7将与卷筒5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至少施加于卷筒5的无孔筒部53,将卷筒5制动。
如图2所示,卷筒制动机构7被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详细地说,如图5及图6所示,卷筒制动机构7经由制动器壳19被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制动器壳19具有筒部19a、多个贯通孔19b。卷筒制动机构7被设置于筒部19a。在筒部19a的内周部,设置用于将卷筒轴16支承的轴承。在多个贯通孔19b处,卡合有用于操作卷筒制动机构7的操作抓手63(之后进行说明)。
如图5至图7所示,卷筒制动机构7具有磁性体71、筒状的第1筒部73、筒状的第2筒部75、弹簧部件77、防脱部件79。另外,在该情况下,可以将卷筒制动机构7考虑成卷筒制动部的一例,也可以将磁性体71考虑成卷筒制动部的一例。
磁性体71通过使磁力作用于卷筒5,将卷筒5的旋转制动。磁性体71例如由多个磁铁71a构成。作为多个磁铁71a,例如使用永久磁铁。
多个磁铁71a被固定于第2筒部75的外周部。在此,多个磁铁71a在周向上隔开既定的间隔,被固定于第2筒部75的外周部。
如图4至图6所示,多个磁铁71a被以能够与卷筒5的卷线躯干部51的内周面相对的方式设置。详细地说,多个磁铁71a被以能够与卷线躯干部51的无孔筒部53的内周面相对的方式设置。更详细地说,多个磁铁71a被以能够与无孔筒部53的小径部56相对的方式设置。
如图5及图6所示,第1筒部73被装配于制动器壳19的筒部19a的外周部。详细地说,第1筒部73的内周部被装配于制动器壳19的筒部19a的外周部。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第1筒部73具有被卡合部73a。在被卡合部73a处,第2筒部75的卡合部75a(之后进行说明)进行卡合。例如,被卡合部73a被形成为凹状。
如图5及图6所示,第2筒部75被装配于第1筒部73的外周部。详细地说,第2筒部75被以相对于第1筒部73的外周部能够相对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的方式装配。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第2筒部75具有卡合部75a。卡合部75a被设置于第2筒部75的内周部。卡合部75a卡合于被卡合部73a而被引导,前述被卡合部73a被形成于第1筒部73。详细地说,若卡合部75a在卡合于被卡合部73a的同时移动,则第2筒部75及多个磁铁71a相对于第1筒部73一边相对旋转一边在轴向上移动。
如图5至图7所示,弹簧部件77是用于对第2筒部75施力的部件。详细地说,弹簧部件77将第2筒部75向制动器壳19侧(图5及图6的左侧)施力。弹簧部件77被配置于防脱部件79和第2筒部75之间。弹簧部件77例如是圆锥螺旋弹簧。弹簧部件77被使用例如sus303等非磁性材料来形成,使得不被磁铁71a吸引。
防脱部件79是用于防止弹簧部件77脱离的部件。防脱部件79被装配于第1筒部73。具体地说,使防脱部件79的外螺纹部与第1筒部73的内螺纹部螺纹接合,从而防脱部件79被装配于第1筒部73。
在这样的卷筒制动机构7中,与卷筒5的旋转对应,卷筒5的制动力被调整。详细地说,在多个磁铁71a和卷筒5的卷线躯干部51(无孔筒部53的小径部56)在径向上相对的状态下,在卷筒5旋转的情况下,与卷筒5的转数(旋转速度)相对应,卷筒5的制动力被调整。
具体地说,在卷筒5被配置于磁铁71a的磁场的状态下,若卷筒5旋转,则产生与卷筒5的转数对应的涡流。由于此涡流的产生,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被施加在卷筒5上。由此,卷筒5被与旋转速度对应地制动。
这样,与卷筒5的制动力对应的反作用力作用于第2筒部75。借助该反作用力,第2筒部75相对于第1筒部73旋转。与该第2筒部75的旋转量对应,卡合部75a沿被卡合部73a移动。这样,第2筒部75及磁铁71a相对于第1筒部73旋转的同时在轴向上移动。
由此,卷筒5的卷线躯干部51(无孔筒部53的小径部56)和磁铁71a的相对面积变化,卷筒5的制动力变化。另外,相对范围对应于,在径向上卷筒5的卷线躯干部51(无孔筒部53的小径部56)与磁铁71a相对的部分的面积。
操作抓手63是用于设定卷筒5的初始制动力的部件。如图5及图6所示,操作抓手63具有圆形的抓手部63a、多个按压部63b。抓手部63a从在第1侧罩9处形成的开口9a露出。多个按压部63b分别从抓手部63a突出。多个按压部63b分别被插通于贯通孔19b,以能够按压第1筒部73的方式与第1筒部73抵接。
抓手部63a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开口9a。抓手部63a包括将抓手部63a的旋转变换为按压部63b的轴向移动的凸轮机构(图中未示出)。由此,若将抓手63a顺时针旋转,则第1筒部73被按压部63b按压,第1筒部73、第2筒部75及磁铁71a朝向卷筒5在轴向(图3的右侧)上移动。结果,穿过卷筒5的磁通的数量增加,对于卷筒5的初始制动力变强。
另一方面,若将抓手部63a逆时针旋转,则第1筒部73、第2筒部75、及磁铁71a以从卷筒5离开的方式在轴向(图3的左侧)上移动。结果,穿过卷筒5的磁通的数量减少,对于卷筒5的初始制动力变弱。
<双轴承绕线轮的动作>
在此,对绕线轮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通常状态下,离合器轭39是被推向内侧而离合器接通的状态。结果,来自手柄3的旋转力经由驱动轴30、驱动齿轮35、小齿轮36及卷筒轴16被传递至卷筒5。即,若将手柄3旋转,则卷筒5在线卷绕方向上旋转。
在进行抛投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反冲,使操作抓手63转动,调整初始制动力。在欲抑制整体的制动力的情况下,将操作抓手63逆时针旋转,使磁铁71a从卷筒5离开即可。若使操作抓手63逆时针旋转,则借助凸轮作用,磁铁71a向从卷筒5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穿过卷筒5的磁通的数量减少,整体的制动力变弱。
另一方面,在欲将整体的制动力变大的情况下,将操作抓手63顺时针旋转,使磁铁71a接近卷筒5即可。若使操作抓手63顺时针旋转,则借助凸轮作用,磁铁71a向接近卷筒5的方向移动。由此,穿过卷筒5的磁通的数量增加,整体的制动力变强。
接着,若离合器操作杆26被推向下方,则借助离合器操作杆26的移动,离合器轭39向手柄3侧移动,小齿轮36在相同方向上移动。结果,呈离合器断开状态。在该离合器断开状态下,来自驱动轴30的旋转不被传递至卷筒5及卷筒轴16,卷筒5能够自由地旋转。若在离合器断开状态下,一边用拇指拨弄(thumbing)卷筒,一边以卷筒轴16沿着铅垂面的方式使绕线轮倾向轴向,挥动钓鱼竿,则鱼饵被投出,卷筒5在线放出方向上旋转。
若在磁铁71a与卷筒5的卷线躯干部51(无孔筒部53的小径部56)相对的状态下,卷筒5旋转,则制动力对卷筒5作用。这样在卷筒5被制动的状态下,在第2筒部75上作用与制动力对应的反作用力。然后,若借助该反作用力,第2筒部75旋转,则卡合部75a由被卡合部73a引导而移动。这样,第2筒部75及磁铁71a朝向手柄3侧(图4的右侧)在轴向上移动。
在此,若卷筒5的转数(旋转速度)增加,则与制动力对应的反作用力也变大。这样,第2筒部75及磁铁71a向卷筒5的卷线躯干部51的内周部移动。由此,作用于卷筒5的磁通的数量增加,相对于卷筒5的制动力变强。另一方面,随着卷筒5的转数(旋转速度)减少,对应于制动力的反作用力变小。这样,使第2筒部75及磁铁71a借助弹簧部件77,被以从手柄3离开的方式在轴向上移动。由此,作用于卷筒5的磁通的数量减小,对于卷筒5的制动力变弱。这样,与卷筒5的旋转对应,卷筒5的制动力被自动地调节。
<总结>
(1)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1、手柄3、卷筒5、卷筒制动机构7。手柄3被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卷筒5被以能够与手柄3的旋转联动地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卷筒5具有卷线躯干部51和一对凸缘部59(第1及第2凸缘部59a、59b)。卷线躯干部51具有有孔筒部52和无孔筒部53。有孔筒部52具有至少一个孔部54a。无孔筒部53与有孔筒部52一体地形成。一对凸缘部59被分别设置于卷线躯干部51的两端部。卷筒制动机构7被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卷筒制动机构7使磁力至少对无孔筒部53作用,由此能够将卷筒5制动。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卷线躯干部51具有有孔筒部52,所以能够实现卷筒5的轻量化。此外,使卷筒制动机构7的磁力作用于卷线躯干部51的无孔筒部53,所以能够对于卷筒5适当地施加制动力。
(2)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卷筒制动机构7被以能够与无孔筒部53的内周面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由此,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双轴承绕线轮的小型化。
(3)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在有孔筒部52的内周面处,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肋部54b,由此,即使孔部54a被设置于有孔筒部52,也能够确保有孔筒部52的强度及刚性。此外,即使孔部54a被设置于有孔筒部52,也能够将有孔筒部52及无孔筒部53之间的强度差及刚性差变小。即,能够抑制有孔筒部及无孔筒部之间的变形量的差。
(4)在双轴承绕线轮中,肋部54b为在有孔筒部52的内周面处在周向上延伸的环状肋。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有孔筒部52及无孔筒部53之间的变形量的差。
(5)在双轴承绕线轮中,无孔筒部53的内周面具有小径部56和比小径部56的直径大的大径部57。卷筒制动机构7以能够与小径部56相对的方式被设置于绕线轮主体1。
在该情况下,能够以无孔筒部53的内周面的小径部56和大径部57的边界为基准,管理作用于小径部56的卷筒制动机构7的磁力。即,能够对于卷筒5适当地施加制动力。
(6)在双轴承绕线轮中,无孔筒部53的内周面还具有在周向上延伸的阶梯部58。阶梯部58将小径部56及大径部57连接,这样地构成,也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7)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小径部56经由阶梯部58连接于大径部57,大径部57被与一个凸缘部59(第2凸缘部59b)连续地形成。这样地构成,也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8)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5具备筒状的卷线躯干部51和一对凸缘部59。在卷线躯干部51的外周,缠绕钓鱼线。一对凸缘部59被分别设置于卷线躯干部51的两端部。
在此,卷线躯干部51具有有孔筒部52和无孔筒部53。有孔筒部52被设置于一对凸缘部59的一侧(第1凸缘部59a侧)。有孔筒部52在外周具有孔部54a。无孔筒部53被设置于一对凸缘部59的另一侧(第2凸缘部59b侧)。在这样的结构中,若使磁性体71(磁铁71a)与卷线躯干部51的无孔筒部53的内周面相对,则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在不追加现有技术那样的有底筒状的导电体的情况下,对卷筒5适当地施加制动力。
<其他实施方式>
(a)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多个磁铁71a被配置成在第2筒部75的外周部处在周向上隔开间隔,但磁铁71a的个数、间隔能够任意地设定。
(b)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充分地确保第2筒部75向轴向的移动量,例示了弹簧部件77是圆锥螺旋弹簧的情况,但弹簧部件77也可以是外形为恒定的螺旋弹簧。
(c)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况的例子,在卷线躯干部51的内周面处,在小径部56及大径部57之间设置阶梯部58。也可以将其取代,在小径部56及大径部57之间设置环状槽部。在该情况下,由小径部56及槽部的壁部形成的角部p能够作为管理对小径部56作用的卷筒制动机构7的磁力的基准来使用。
(d)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况的例子,多个孔部54a在轴向上,被形成在从一对凸缘部59的轴向之间的中央部至第1凸缘部59a的范围内。多个孔部54a的形成范围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例如,若多个孔部54a至少被配置于第1凸缘部59a侧的附近,则多个孔部54a的形成范围可以任意设定。例如,多个孔部54a也可以不形成在一对凸缘部59的轴向之间的中央部,仅形成在第1凸缘部59a的附近。
(e)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况的例子,肋部54b在有孔筒部52(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被形成为环状,但肋部54b的形状可以任意地形成。例如,也可以是,肋部54b在有孔筒部52(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处,被在周向上间断地形成。
(f)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况的例子,一个肋部54b被形成于有孔筒部52(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但肋部54b的个数可以任意设定。例如,也可以将多个肋部54b在有孔筒部52(第1主体部54)的内周面处在轴向上排列地形成。
(g)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况的例子,在卷筒制动机构7处,使磁性体71(磁铁71a)在轴向上移动,由此相对于卷筒5的制动力被调整,但卷筒制动机构7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可以是,将磁性体71(磁铁71a)在图4及图6的位置处固定,使磁性体71(磁铁71a)在径向上移动,或使筒状的屏蔽板在磁性体71(磁铁71a)及无孔筒部53的径向之间在轴向上移动。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不设置阶梯部58的情况下,调整穿过无孔筒部的磁通的数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双轴承绕线轮。
附图标记说明
1 绕线轮主体
3 手柄
5 卷筒
7 卷筒制动机构
51 卷线躯干部
52 有孔筒部
53 无孔筒部
54a 孔部
54b 肋部
56 小径部
57 大径部
58 阶梯部
59 凸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