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绕线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2570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双轴承绕线轮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双轴承绕线轮。



背景技术:

双轴承绕线轮具有绕线轮主体、卷筒、手柄及旋转传递机构。卷筒能够旋转地支承在绕线轮主体上。手柄能够旋转地安装在绕线轮主体的侧面上。如果使手柄旋转,则卷筒旋转。

已知有为了减轻在进行铁板钓(jigging)时作用在钓线上的阻力而将水平绞线机构省去的双轴承绕线轮。但是,在这样的省去了水平绞线机构的双轴承绕线轮中,有以下这样的问题。如果在将钓竿降低而作用在钓线上的张力减小时风吹动,则有钓线移动到绕线轮主体内的外侧的情况。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下将钓线向卷筒卷绕,则钓线在偏向卷筒的单侧的状态下被卷绕。为了消除该问题,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用来限制钓线的移动范围的引导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30707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双轴承绕线轮中,有可能发生钓线进入到引导部件与绕线轮主体之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钓线进入到引导部件与绕线轮主体之间。

涉及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卷筒和引导部件。绕线轮主体具有第1绕线轮主体部及第2绕线轮主体部。卷筒配置在第1绕线轮主体部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之间。引导部件安装在绕线轮主体上。引导部件构成为,限制被从卷筒向前方放出的钓线的移动范围。引导部件在从前方观察的状态下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及第2绕线轮主体部重叠。引导部件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及第2绕线轮主体部抵接。

根据该方案,在从前方观察的状态下,引导部件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及第2绕线轮主体部重叠,并抵接在第1绕线轮主体部和第2绕线轮主体部上。因此,能够防止钓线进入到引导部件与绕线轮主体之间。

优选的是,引导部件是板状。

优选的是,引导部件具有安装部、第1引导部件、第2引导部件和第3引导部件。安装部在轴向上延伸,安装在绕线轮主体上。第1引导部从安装部的第1端部在周向上延伸。第2引导部从安装部的第2端部在周向上延伸。第3引导部在轴向上延伸,将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连结。

优选的是,第1引导部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抵接。

优选的是,引导部件还具有从第2引导部朝向第2绕线轮主体部延伸的抵接部。抵接部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抵接。根据该方案,即使是在第2绕线轮主体部的外径比第1绕线轮主体部的外径小时,引导部件也能够借助抵接部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抵接。

第2引导部也可以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抵接。

优选的是,第1绕线轮主体部在外周面上具有第1凹部。引导部件具有与第1凹部嵌合的第1凸部。根据该方案,能够更切实地防止钓线进入到引导部件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之间。

优选的是,引导部件在周向上的一个端部处具有第1凸部,在周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处安装在绕线轮主体上。

优选的是,第2绕线轮主体部在外周面上具有第2凹部。引导部件具有与第2凹部嵌合的第2凸部。根据该方案,能够更切实地防止钓线进入到引导部件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之间。

优选的是,引导部件在周向上的一个端部处具有第2凸部。引导部件在周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处安装在绕线轮主体上。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钓线进入到引导部件与绕线轮主体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双轴承绕线轮的剖视图。

图3是双轴承绕线轮的主视图。

图4是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涉及变形例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主视图。

图6是涉及变形例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涉及本发明的双轴承绕线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轴向,是指卷筒的旋转轴o延伸的方向。此外,所谓周向,是指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周向。所谓径向,是指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径向。所谓前方,是指双轴承绕线轮将钓线放出的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双轴承绕线轮100具备绕线轮主体2、卷筒3、引导部件4、手柄5及旋转传递机构6。

如图2所示,绕线轮主体2具有第1绕线轮主体部21和第2绕线轮主体部22。第1绕线轮主体部21和第2绕线轮主体部22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详细地讲,第1绕线轮主体部21配置在卷筒3的第1端部侧,第2绕线轮主体部22配置在卷筒3的第2端部侧。第1绕线轮主体部21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22相互经由连结部23连结。

绕线轮主体2具有第1侧板21a、第1罩21b、第2侧板22a和第2罩22b。第1侧板21a和第2侧板22a被连结部23连结。该第1侧板21a、第2侧板22a及连结部23一体地形成,构成绕线轮主体2的框架。例如,第1侧板21a、第2侧板22a及连结部23用铝合金借助压铸成形一体地形成。第1绕线轮主体部21具有第1侧板21a和第1罩21b。此外,第2绕线轮主体部22具有第2侧板22a和第2罩22b。

卷筒3在第1绕线轮主体部21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22之间能够旋转地配置。在卷筒3的外周面上卷绕钓线。卷筒3固定在卷筒轴30上,与卷筒轴30一体地旋转。另外,卷筒轴30在第1绕线轮主体部21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22之间延伸。卷筒轴30经由轴承部件等能够旋转地支承在第1及第2绕线轮主体部21、22上。

图3是表示从前方观察的状态的双轴承绕线轮的主视图。如图3所示,引导部件4是用来限制被从卷筒3向前方放出的钓线的移动范围的部件。引导部件4安装在绕线轮主体2上。详细地讲,引导部件4安装在绕线轮主体2的连结部23上。例如,借助铆钉等将引导部件4能够拆卸地安装在连结部23上。引导部件4在从前方观察的状态下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21及第2绕线轮主体部22重叠。即,在轴向上,相比第1绕线轮主体部21的内壁面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22的内壁面的距离l1,引导部件4的宽度l2更大。此外,引导部件4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21及第2绕线轮主体部22抵接。

引导部件4例如可以为铝合金制、不锈钢制或钛制。在引导部件4是铝合金制的情况下,引导部件4优选的是被实施氧化铝膜加工处理或硬质氧化铝膜加工处理。在引导部件4是不锈钢制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被实施镍或镍铬镀层处理。在引导部件4是钛制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被实施离子电镀处理。

如图4所示,引导部件4是环状,具有引导孔41。钓线在该引导孔41内延伸。引导部件4具备安装部42、第1引导部43、第2引导部44、第3引导部45及抵接部46。安装部42、第1引导部43、第2引导部44、第3引导部45及抵接部46由1个部件形成。引导部件4是板状的部件。例如,引导部件4通过将1片板状部件的中央部打通而形成。

如图3及图4所示,安装部42是向连结部23安装的部分,沿着连结部23延伸。安装部42具有第1端部421和第2端部422。第1端部421位于第1绕线轮主体部21侧,第2端部422位于第2绕线轮主体部22侧。安装部42具有多个安装孔423。穿过了该安装孔423的螺栓或铆钉等紧固部件被紧固在连结部23上。结果,引导部件4被安装到绕线轮主体2的连结部23上。即,引导部件4能够相对于绕线轮主体2拆卸。

第1引导部43从安装部42的第1端部421在周向上延伸。详细地讲,第1引导部43沿着第1绕线轮主体部21的外周面延伸。更详细地讲,第1引导部43沿着第1绕线轮主体部21的第1侧板21a的外周面延伸。另外,所谓外周面,是朝向径向外侧的面。第1引导部43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21的外周面抵接。详细地讲,第1引导部43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21的第1侧板21a的外周面抵接。

第2引导部44从安装部42的第2端部422在周向上延伸。详细地讲,第2引导部44沿着第2绕线轮主体部22的外周面延伸。更详细地讲,第2引导部44沿着第2绕线轮主体部22的第2侧板22a的外周面延伸。第2引导部44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22的外周面隔开间隔地配置。这是因为,第2绕线轮主体部22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21相比外径较小。详细地讲,是因为第2绕线轮主体部22的第2侧板22a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21的第1侧板21a相比外径较小。

第2引导部44在轴向上与第1引导部43隔开间隔地配置。详细地讲,第2引导部44与第1引导部43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由该第1引导部43和第2引导部44限定钓线的轴向的移动范围。

第3引导部45在第1引导部43与第2引导部44之间在轴向上延伸。第3引导部45将第1引导部43的端部与第2引导部44的端部连结。第3引导部45与安装部42隔开间隔地配置。详细地讲,第3引导部45与安装部42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由该第3引导部45和安装部42限定钓线的周向的移动范围。

抵接部46从第2引导部44向径向内侧延伸。即,抵接部46从第2引导部44朝向第2绕线轮主体部22延伸。抵接部46抵接在第2绕线轮主体部22的外周面上。例如,抵接部46通过将从第2引导部44突出到轴向外侧的部分向第2绕线轮主体部22侧弯折而形成。

如图2所示,手柄5能够旋转地装配在第1绕线轮主体部21上。详细地讲,手柄5安装在从第1绕线轮主体部21突出的驱动轴61上。手柄5的旋转经由旋转传递机构6传递给卷筒3。

旋转传递机构6是将手柄5的旋转向卷筒3传递的机构。旋转传递机构6配置在第1绕线轮主体部21的内部空间内。详细地讲,旋转传递机构6具有驱动轴61、驱动齿轮62及小齿轮63。

驱动轴61与手柄5连结,与手柄5一体地旋转。另外,驱动轴61被单向离合器64禁止了向钓线放出方向的旋转。

驱动齿轮62装配在驱动轴61上,与驱动轴61一体地旋转。小齿轮63与驱动齿轮62啮合。另外,小齿轮63是筒状。小齿轮63经由离合器机构65与卷筒轴30连结。当离合器机构65为开启状态时,小齿轮63和卷筒轴30一体地旋转,当离合器机构65为关闭状态时,小齿轮63和卷筒轴30能够相对旋转。例如,离合器机构65由将卷筒轴30在径向上贯通的卡合销和形成在小齿轮63上的卡合凹部构成。通过小齿轮63在轴向上移动,对离合器机构65的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进行切换。

根据上述双轴承绕线轮100,在从前方观察的状态下,引导部件4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21及第2绕线轮主体部22重叠,并且抵接在第1绕线轮主体部21和第2绕线轮主体部22上。因此,能够防止钓线进入到引导部件4与绕线轮主体2之间。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如图5所示,引导部件4也可以不具有抵接部46。在此情况下,第2引导部44与第2绕线轮主体部22抵接。

此外,引导部件4也可以与第1绕线轮主体部21及第2绕线轮主体部22嵌合。详细地讲,如图6所示,第1绕线轮主体部21在外周面上具有第1凹部21c。引导部件4具有与该第1凹部21c嵌合的第1凸部47。引导部件4在周向上的一个端部处具有第1凸部47。安装部42在周向上配置在引导部件4的另一个端部处。即,第1凸部47在周向上配置在安装部42的相反侧。另外,第1凸部47可以将板状的部件弯折而形成。

第2绕线轮主体部22在外周面上具有第2凹部22c。引导部件4具有与该第2凹部22c嵌合的第2凸部48。引导部件4在周向上的一个端部处具有第2凸部48。另外,第2凸部48在周向上配置在安装部42的相反侧。安装部42在周向上配置在引导部件4的另一个端部处。即,第2凸部48在周向上配置在安装部42的相反侧。另外,第2凸部48可以将板状的部件弯折而形成。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双轴承绕线轮;2:绕线轮主体;21:第1绕线轮主体部;22:第2绕线轮主体部;3:卷筒;4:引导部件;42:安装部;421:第1端部;422:第2端部;43:第1引导部;44:第2引导部;45:第3引导部;46:抵接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