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袋栽金针菇出菇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35118阅读:14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袋栽金针菇出菇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金针菇作为我国常见的食用菌之一,因其菌柄脆嫩、菌盖黏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金针菇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成分较全,其中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尤其丰富,且含锌量比较高,对增强智力尤其是对儿童的身高和智力发育有良好的作用,人称“增智菇”;金针菇中还含有一种叫朴菇素的物质,有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御能力,常食金针菇还能降胆固醇,预防肝脏疾病和肠胃道溃疡,增强机体正气,防病健身;金针菇可抑制血脂升高,降低胆固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经常食用金针菇,不仅可以预防和治疗肝脏病及胃、肠道溃疡,而且也适合高血压患者、肥胖者和中老年人食用,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高钾低钠食品。

目前,我国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方式主要以骚菌出菇的传统栽培“直生法”管理,和通过“催蕾-抑制-再生”的“再生法”管理。直生法骚菌过程由人工完成,若骚菌不到位,易导致出菇不整齐、产量不稳定等;而再生法虽产量较高,但管理较直生法较困难,且延长了出菇时间,增加了种植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袋栽金针菇出菇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选择优质菌株并选用玉米芯、木屑、麦麸等为原料,然后通过将原料搅拌、装袋、灭菌、接种、培菌得生产用菌袋。最后通过敞口出菇、出菇管理、采集、后期管理完成整套栽培过程。

一种袋栽金针菇高效出菇的栽培方法,包括一下步骤:

1.选用菌种:选择无杂菌、菌丝生长状况良好且适合本地气候生长的金针菇品种做为种源。

2.原料组成:将玉米芯、麸皮、木屑按2:1:1质量比例混合组成栽培料。

3.拌料、装袋:将上述原料混合起来并搅拌均匀得到混合原料,然后调整含水量为55-70%。将拌好的原料装入20cm×40cm栽培袋中。

4.灭菌、接种:将制作好的栽培料筐放入高压灭菌锅中,121℃灭菌150-180min。待栽培料温度降至36-40℃时,将金针菇菌种播撒至栽培料袋中,菌种与栽培料质量比例为1:10,翻料使菌种与栽培料混匀,同时起到疏松栽培料的效果。

5发菌:养菌培养室温度控制19-21℃,菌袋料温不超过24℃,空气相对湿度63%以下,菌丝盖面后,每天通风6-8次,每次8-10分钟。同时要加强通风管理,防止袋内缺氧而导致菌丝生长缓慢。接种后发菌30d至菌丝长满菌袋,后熟4-6d。

6开袋:割掉离料面1~1.5cm的塑料袋膜,将搔菌机调至适合的转速,然后带动刀片进行工作,一个人同时握住两个菌袋放在固定位置,推至运转的刀片处,两秒即完成搔菌,将据料面1cm菌料切掉后,不经灌水,于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

7催蕾:前3-5天以料面菌丝恢复为主,温度保持在16℃,湿度保持90%,加大通风;第5-7天菌丝开始扭结形成鱼籽状原基,应降为14℃,湿度逐渐降低,保持85%,减少通风,随着原基逐渐分化形成菇蕾,温度渐降至抑制驯化温度,具体为第8-9天降为12℃,第10-11天降为10℃,第12-13天降为9℃,第14-15天降为8℃;

8抑制:菇蕾形成后,菇柄长至3-5㎝时,包塑料套片,转入抑制室,温度保持4-6℃,每天光照4-8小时,周期为6-8天。

9促柄伸长:周期6-8天,温度6-8℃,严格控制光照、通风和湿度,直至采收。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采用一种袋栽金针菇高效出菇的栽培方法,该法与传统直生法、再生法相比,生产周期缩短了30%以上,生物转化率可达98%以上,且操作简便可以作为一种新型金针菇栽培模式广泛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选用菌种:选择无杂菌、菌丝生长状况良好且适合本地气候生长的金针菇品种做为种源。

2、原料组成:将玉米芯、麸皮、木屑按2:1:1比例混合组成栽培料。

3、拌料、装袋:将上述原料混合起来并搅拌均匀得到混合原料,然后调整含水量为55%。将拌好的原料装入20cm×40cm栽培袋中。

4、灭菌、接种:将制作好的栽培料筐放入高压灭菌锅中,121℃灭菌160min。待栽培料温度降至37℃时,将金针菇菌种播撒至栽培料袋中,翻料使菌种与栽培料混匀,同时起到疏松栽培料的效果。

5、发菌:养菌培养室温度控制19℃,菌袋料温不超过24℃,空气相对湿度63%以下,菌丝盖面后,每天通风7次,每次9分钟。同时要加强通风管理,防止袋内缺氧而导致菌丝生长缓慢。接种后发菌30d至菌丝长满菌袋,后熟5d。

6、开袋:割掉离料面1cm的塑料袋膜,将搔菌机调至适合的转速,然后带动刀片进行工作,一个人同时握住两个菌袋放在固定位置,推至运转的刀片处,两秒左右即可完成搔菌,将据料面1cm菌料切掉后,不经灌水,于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

7、催蕾:前3-5天以料面菌丝恢复为主,温度保持在16℃,湿度保持90%,加大通风;第5-7天菌丝开始扭结形成鱼籽状原基,应降为14℃,湿度逐渐降低,保持85%,减少通风,随着原基逐渐分化形成菇蕾,温度渐降至抑制驯化温度,具体为第8-9天降为12℃,第10-11天降为10℃,第12-13天降为9℃,第14-15天降为8℃;

8、抑制:菇蕾形成后,菇柄长至4㎝时,包塑料套片,转入抑制室,温度保持5℃,每天光照6小时,周期为7天。

9、促柄伸长:周期7天,温度7℃,严格控制光照、通风和湿度,直至采收。

实施例2

1、选用菌种:选择无杂菌、菌丝生长状况良好且适合本地气候生长的金针菇品种做为种源。

2、原料组成:将玉米芯、麸皮、木屑按2:1:1比例混合组成栽培料。

3、拌料、装袋:将上述原料混合起来并搅拌均匀得到混合原料,然后调整含水量为70%。将拌好的原料装入20cm×40cm栽培袋中。

4、灭菌、接种:将制作好的栽培料筐放入高压灭菌锅中,121℃灭菌160min。待栽培料温度降至37℃时,将金针菇菌种播撒至栽培料袋中,翻料使菌种与栽培料混匀,同时起到疏松栽培料的效果。

5、发菌:养菌培养室温度控制20℃,菌袋料温不超过24℃,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下,菌丝盖面后,每天通风6次,每次8分钟。同时要加强通风管理,防止袋内缺氧而导致菌丝生长缓慢。接种后发菌30d至菌丝长满菌袋,后熟4d。

6、开袋:割掉离料面1.5cm的塑料袋膜,将搔菌机调至适合的转速,然后带动刀片进行工作,一个人同时握住两个菌袋放在固定位置,推至运转的刀片处,两秒左右即可完成搔菌,将据料面1cm菌料切掉后,不经灌水,于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

7、催蕾:前3-5天以料面菌丝恢复为主,温度保持在16℃,湿度保持90%,加大通风;第5-7天菌丝开始扭结形成鱼籽状原基,应降为14℃,湿度逐渐降低,保持85%左右,减少通风量,随着原基逐渐分化形成菇蕾,温度渐降至抑制驯化温度,具体为第8-9天降为12℃,第10-11天降为10℃,第12-13天降为9℃,第14-15天降为8℃;

8、抑制:菇蕾形成后,菇柄长至3㎝时,包塑料套片,转入抑制室,温度保持4℃,每天光照4小时,周期为6天。

9、促柄伸长:周期6天,温度6℃,严格控制光照、通风和湿度,直至采收。

实施例3

1、选用菌种:选择无杂菌、菌丝生长状况良好且适合本地气候生长的金针菇品种做为种源。

2、原料组成:将玉米芯、麸皮、木屑按2:1:1比例混合组成栽培料。

3、拌料、装袋:将上述原料混合起来并搅拌均匀得到混合原料,然后调整含水量为55%。将拌好的原料装入20cm×40cm栽培袋中。

4、灭菌、接种:将制作好的栽培料筐放入高压灭菌锅中,121℃灭菌160min。待栽培料温度降至37℃时,将金针菇菌种播撒至栽培料袋中,翻料使菌种与栽培料混匀,同时起到疏松栽培料的效果。

5、发菌:养菌培养室温度控制21℃,菌袋料温不超过24℃,空气相对湿度63%以下,菌丝盖面后,每天通风8次,每次10分钟。同时要加强通风管理,防止袋内缺氧而导致菌丝生长缓慢。接种后发菌30d左右至菌丝长满菌袋,后熟6d。

6、开袋:割掉离料面1cm的塑料袋膜,将搔菌机调至适合的转速,然后带动刀片进行工作,一个人同时握住两个菌袋放在固定位置,推至运转的刀片处,两秒即可完成搔菌,将据料面1cm菌料切掉后,不经灌水,于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

7、催蕾:前3-5天以料面菌丝恢复为主,温度保持在16℃,湿度保持90%,加大通风;第5-7天菌丝开始扭结形成鱼籽状原基,应降为14℃,湿度逐渐降低,保持85%,减少通风量,随着原基逐渐分化形成菇蕾,温度渐降至抑制驯化温度,具体为第8-9天降为12℃,第10-11天降为10℃,第12-13天降为9℃,第14-15天降为8℃;

8、抑制:菇蕾形成后,菇柄长至5㎝时,包塑料套片,转入抑制室,温度保持6℃,每天光照8小时,周期为8天。

9、促柄伸长:周期8天,温度8℃,严格控制光照、通风和湿度,直至采收。

各实施例中的具体栽培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