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附根多肉植物培养基颗粒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20645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种植的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透气附根多肉植物培养基颗粒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絮凝剂是一类具有生物降解性和安全性的高效、无二次污染的粘结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生物絮凝剂培养基成本高,制约了其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应用。因此寻找、开发廉价的替代培养基,具有重要意义。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丰富而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其有效利用为生物絮凝剂廉价碳源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表明,絮凝剂产生菌的最适碳源主要是葡萄糖。秆类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单体组成的,经过纤维素降解菌的分解,使纤维素断链,部分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被释放出来,成为可被絮凝剂产生菌利用的碳源。

多肉植物种类繁多,近年来风靡中国花卉市场,深受大家的喜爱。多肉植物的叶片、茎或者根部通常很肥厚,饱满多汁,里面储存了大量水分,并且株型非常奇特漂亮。“肉肉”们之所以生的形态奇异,是由于原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生态环境中,为了生存下去,不断的演化,形成了发达的储水组织,能够忍受干旱,具有较强的抗性。多肉植物家族庞大,世界已知的有1万余种,为被子植物、开花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多肉植物形态怪异,一株株的多肉植物就如同心灵手巧的大自然精心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多肉植物大致形态有莲座状、石头状、多绒萌物拟物类、玉露类等等。总之,这个家族的成员都非常美丽迷人。近年来,多肉植物因其形态别致、管理粗放、品种多样、易于繁殖、病虫害少及净化空气能力强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多肉植物虽然以病虫害少著称,但由于其体内富含水分,如果管理不当、环境不适,在移栽管理的过程中极易受到病菌的感染,从而出现生长不良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透气附根多肉植物培养基颗粒的制备方法

多肉植物种植的一大关键因素在于,种植的基质维持一个透气的阴湿的环境,这样可以尽可能的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和培养基杂菌的滋生,所以一般采用颗粒状的石粒或是陶粒,陶粒外表粗糙而坚硬,内部多孔,一般由页岩、黏土等经粉碎、筛分、最后高温烧结而成,具有很好的吸水性能,所以常常用作盆栽植物的培养基,但是对于多肉植物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多肉植物不仅需要透气,同时丰富的有机质养分也很关键,最主要的是:多肉植物一般对环境敏感,不易存活,存活的多肉根系较为虚弱,作为基质的陶粒或者石粒表面吸附的有机质含量低,甚至光滑到几乎没有,没有一个很好的纵向延伸的深度,多肉植物的根系想在这样的颗粒表面扎根非常的艰难,这种石粒基质表面粘滞力不足,不能提供一个很好的依附根系生长、延伸的环境。

本发明针对这一缺点,在以往陶粒颗粒的表面在包覆一层有机质料,颗粒在表层有一个依附多肉根系生长的“膜层”。发明利用的是微生物发酵生产的生物絮凝剂,原材料为秸秆,先对秸秆进行80℃烘干,然后研磨过40~80目筛的微粉,按固液比1:8加入质量分数1~3%的naoh溶液中,保温80℃浸泡反应90min。

naoh预处理是利用木质素能够溶于碱性溶液的特点,分离木质素和纤维素,脱离了木质素的保护,纤维素与微生物更好的接触,充分发酵,糖化率大大提高。

对完成后的溶液进行抽滤后水洗2~3遍至中性,加入其重量2~4倍的无菌水搅拌稀释,然后接种纤维素菌剂2~3%,转入发酵罐保持通气量10~20l/min进行液态发酵,是促使纤维素高速糖化的过程,发酵40~50h,完成后接种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菌剂2~3%(由放射根瘤菌和球形芽孢杆菌扩大培养制备而成,混合比例1:2,单一菌群的有效活菌数≥107cfu/ml),保持发酵条件不变继续发酵30~60h,将完成后的发酵液通过旋转蒸发仪浓缩至体积为原有的1/3~1/2。

第一阶段的糖化发酵主要是利用了纤维素菌产生的纤维素酶作用的,纤维素酶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胞外酶,溶解于培养基中;另一种是表面酶(又称胞内酶)存在于细胞上,所以本发明在第一阶段结束时,通过细胞破碎仪对纤维素菌进行破声波作用,迫使细胞死亡破裂,释放保内物质和胞内酶,细胞死亡破裂释放胞内的各种营养成分、酶、活性微量元素和大分子有机物质,胞内酶可以提高发酵液中纤维素酶的种类和数量,提高第一阶段的糖化过程,释放的有机胞内物质含有各种适于细菌生长的营养物质,可以被第二阶段产絮凝剂菌利用,提高其活性。

通过将生活中的有机物进行沤制发酵,灭菌得到有机发酵料,原料包括:菜籽饼、硫酸铵、羊粪球、蚯蚓土、蛋壳、松木屑。挖坑填埋,表面覆盖荷塘淤泥后覆盖塑料薄膜保温沤制25~35天,完成后挖出高压蒸汽灭菌后烘干,研磨成粉状。

将沤制的发酵料与制备的絮凝产物混合,调制成匀浆,通过喷浆的形式喷洒在旋转的种植所用陶粒表面,厚度1~4mm,完成后晾干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发明利用农作物秸秆为原料,来源易得且解决了秸秆难以处理的问题,磨粉后经过两端发酵,所得产物中含有生物絮凝剂,是一种天然的凝胶类成分,制取过程简单,发酵产物中的生物絮凝剂含量50%以上,具有很好的成型粘附性质,混合有机沤制料,用于陶粒表面“膜层”的构建,是粗糙的陶粒表面依附性能提高,促进多肉植物的生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原材料为秸秆,先对秸秆进行80℃烘干,然后研磨过40~80目筛的微粉,按固液比1:8加入质量分数2%的naoh溶液中,保温80℃浸泡反应90min。

(2)对完成后的溶液进行抽滤后水洗2~3遍至中性,加入其重量2~4倍的无菌水搅拌稀释,然后接种纤维素菌剂2~3%,转入发酵罐保持通气量10~20l/min进行液态发酵,是促使纤维素高速糖化的过程,发酵40~50h,完成后接种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菌剂2~3%(由放射根瘤菌和球形芽孢杆菌扩大培养制备而成,混合比例1:2,单一菌群的有效活菌数≥107cfu/ml),保持发酵条件不变继续发酵30~60h,将完成后的发酵液通过旋转蒸发仪浓缩至体积为原有的1/3~1/2。

(3)有机沤制料是将百分比为单位的有机物原料菜籽饼10%、硫酸铵4%、羊粪球40%、蚯蚓土5%、蛋壳11%和松木屑20%混合,挖坑填埋,表面覆盖荷塘淤泥10%后覆盖塑料薄膜保温沤制30天,完成后挖出并高压蒸汽灭菌,烘干,研磨成粉状。

(4)将沤制的发酵料与制备的絮凝产物混合,调制成匀浆,通过喷浆的形式喷洒在旋转的种植所用陶粒表面,厚度1~4mm,完成后晾干即可。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气附根多肉植物培养基颗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以陶粒为基本颗粒,将有机沤制料以10:1~2的比例混合经过两段发酵制备的发酵产物,然后调制成匀浆后均匀的喷涂在陶粒表面,厚度1~4mm,利用农作物秸秆为原料,来源易得且解决了秸秆难以处理的问题,磨粉后经过两端发酵,所得产物中含有生物絮凝剂,是一种天然的凝胶类成分,制取过程简单,发酵产物中的生物絮凝剂含量50%以上,具有很好的成型粘附性质,混合有机沤制料,用于陶粒表面“膜层”的构建,是粗糙的陶粒表面依附性能提高,促进多肉植物的生根。

技术研发人员:胡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强农牧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29
技术公布日:2017.10.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