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8465发布日期:2018-08-24 17:1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装置涉及一种作业车辆,属于农用机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上,存在一种已知的作业车辆,例如一种幼苗移栽机,其包括设置在车身后部的栽种装置以及设置在车身的右侧和左侧、用于伴随着栽种装置所进行的栽种作业进行施肥作业的施肥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通过像传统技术那样在车身的右侧和左侧设置施肥装置,确保了作业空间,并且提高了操作效率。

此外,这样的传统作业车辆包括用于在软管中产生风从而将施肥装置供给的肥料引导至农田的风机装置,以及用于从存放肥料的料斗构件中排出肥料的操作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10373号



技术实现要素:

要通过装置解决的问题

然而,对于传统作业车辆,操作者在上/下机械主体时可能会抓握风机装置或操作构件,并且损坏或错误地操作风机装置。

考虑到传统作业车辆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目的是防止损坏风机装置或错误地操作操作构件,并且提供容易上/下机械主体的作业车辆。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施肥装置的料斗构件不容易损坏的作业车辆。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第一方面为一种作业车辆,其包括:车身2;施肥机构100,其设置在车身2的右侧和左侧并且包括用于存放肥料的料斗构件110;以及设置在料斗构件110的底面和侧面的加强构件400。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第二方面为第一方面的作业车辆,其还包括:设置在右侧和左侧的施肥机构100内的扶手构件;以及设置在扶手构件上的辅助把手106。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第三方面为第二方面的作业车辆,其还包括风机装置170,其用于产生风从而输送从施肥机构100供给的肥料;其中,辅助把手106从机械主体内部朝向外部延伸,并且辅助把手106的外端部向下弯曲并且朝向其末端部、朝向机械主体的前部倾斜。

装置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第一方面,由于加强构件400附接至料斗构件110的底面和侧面,因此即使底板台阶上装载大量幼苗并且对施肥装置施加一定负荷,料斗构件110也不容易损坏。此外,由于即使在施加一定负荷的情况下料斗构件110也不容易翘曲,因此料斗构件110的盖会确实地被打开/关闭。

此外,防止了由于振动等造成的料斗构件110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第二方面,除了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第一方面的有益效果之外,由于设置有辅助把手106,因此还提高了上/下机械主体的便利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第三方面,除了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第二方面的有益效果之外,由于辅助把手106的外端部向下弯曲并且朝向其末端部、朝向机械主体的前部倾斜,因此还在施肥机构100与辅助把手106之间设置有大到足以将手放在其中的间隙,并且辅助把手106设置在容易抓握的位置处,因此防止了操作者抓握风机装置170等,因而防止了损坏风机装置170等。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例子的搭乘式水稻移栽机的侧视图。

图2示出了作为所述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例子的搭乘式水稻移栽机的示意性平面图,其中省略了栽种装置。

图3示出了所述实施方式的搭乘式水稻移栽机的施肥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4(a)示出了所述实施方式的设置在机械主体右侧的料斗构件的左侧视图,图4(b)示出了图4(a)的料斗构件的后视图。

图5示出了所述实施方式的右侧的施肥装置单元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6示出了所述实施方式的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7示出了所述实施方式的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8示出了所述实施方式的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的前部的示意性左侧视图。

图9示出了图5的右侧的施肥装置单元的局部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作业车辆的实施方式的搭乘式水稻移栽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搭乘式水稻移栽机1的车身2为四轮驱动车辆,其包括一对右侧和左侧的前轮5和一对右侧和左侧的后轮10。此外,在车身2的后部设置有通过栽种装置提升机构70升/降的栽种装置60。

栽种装置提升机构70包括一对右侧和左侧的提升连杆装置71,其包括上连杆构件73和下连杆构件74,栽种装置60借助于提升连杆装置71附接至车身2。

栽种装置60包括栽种单元61、幼苗托架65和浮体80。

栽种单元61为将放置在幼苗托架65上的幼苗栽种于农田中的装置,每一个栽种单元61被设置成用于每两行,并且设置了用于两行的栽种杆62。栽种杆62从幼苗托架65上拾取幼苗并将它们栽种在每行中。

注意,本实施方式的搭乘式水稻移栽机1为包括三个栽种单元61的六行水稻移栽机。注意,对于八行或十行栽种可以增加栽种单元61的数量,或者对于四行栽种可以减少栽种单元61的数量。此外,栽种单元61可以仅在右侧或左侧包括栽种杆62,并且其构造可以用于七行或五行栽种。

浮体80设置在幼苗托架65的底部,并且随车身2的行进而在农田表面滑行,同时平整农田。浮体80包括设置在机械主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的主浮体81以及设置在主浮体81的右侧和左侧的右侧浮体82R和左侧浮体82L。

车身2包括:形成车身的构架的主框架3;安装在主框架3上的发动机20;以及用于将发动机20产生的动力传递至驱动轮(前轮5和后轮10)、施肥机构100和栽种装置60的动力传动装置25。对于发动机20,使用热力发动机,例如柴油发动机或汽油发动机。

发动机20设置在车身2的右至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使得其向上突出超过作为机械主体的安装台阶的底板台阶40。

底板台阶40包括设置在机械主体的右至左方向上的中心的主台阶41以及设置在主台阶41的右侧和左侧的侧台阶42。底板台阶40的一部分形成格栅形状,使得鞋上的泥土落入农田里。底板台阶40在它们的右前部和左前部还设置有格子状通孔,因此当操作者坐在操作者座椅55中使机械主体转向时,由于他/她可以看到一对右侧和左侧的前轮5,因此转向容易。

此外,在底板台阶40的右至左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供操作者上下底板台阶40时踩踏的踏板台阶45。

而且,在底板台阶40的后部,设置有兼用作后轮10的挡泥板的后台阶47。后台阶47各自从发动机20的右侧和左侧到后部设置在高于底板台阶40的位置。

注意,施肥机构100设置在后台阶47的右端部和左端部。下面将进一步描述施肥机构100。

发动机20从主台阶41和后台阶47向上突出,并且其从这些台阶突出的部分被用于覆盖发动机20的发动机罩21覆盖。

车身2设置有设置在发动机罩21上方的操作者座椅55,并且在操作者座椅55的前方和车身2的前部中心处设置有转向单元50。转向单元50设置成使得其从底板台阶40的底板表面向上突出。

在转向单元50内部,设置有操作装置、发动机燃料用的燃料箱等,并且在转向单元50的前方设置有可打开的前罩51。此外,在转向单元50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启动操作装置的操作杆等、仪表以及用于使前轮5转向的方向盘52。操作杆包括用于操作车身2的前后行进及行进速度的变速杆以及用于切换栽种装置60的操作状态的栽种升降杆,所述操作状态至少包括通过栽种装置提升机构70进行的提升状态。

此外,在车身2的前部的右侧和左侧设置有用于装载补给用的幼苗的幼苗装载框架90。幼苗装载框架90通过从底板台阶40的底板表面突出的支撑轴91支撑。

注意,右侧和左侧的后台阶47可用于装载补给用的幼苗卷。

在这样设置的幼苗装载框架90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存储搭乘式水稻移栽机1的电动装置所使用的电力的电池95。

动力传动装置25包括静液压传动装置26,其作为用于转换发动机20所产生的动力速度的主变速装置,以及皮带式动力传动机构,其用于将动力从发动机20传递至静液压传动装置26。

注意,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20为动力源的例子。

现在,将主要参照图1至图6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搭乘式水稻移栽机1的施肥机构100的构造。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搭乘式水稻移栽机1包括施肥机构100,其设置在车身2的后台阶47的右侧和左侧,以用于向农田提供粒状肥料。

如已经描述的那样,一对右侧和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R、100L各自包括沿车身2的前至后方向设置的三个施肥装置。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L包括三个施肥装置,即,设置在最前部的左侧最前部的施肥装置101L、设置在最后部的左侧最后部的施肥装置103L以及设置在左侧最前部的施肥装置101L与左侧最后部的施肥装置103L之间的左侧中心的施肥装置102L。

此外,如图3所示,右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R包括三个施肥装置,即,设置在最前部的右侧最前部的施肥装置101R、设置在最后部的右侧最后部的施肥装置103R以及设置在右侧最前部的施肥装置101R与右侧最后部的施肥装置103R之间的右侧中心的施肥装置102R。

注意,本实施方式的左侧最前部的施肥装置101L、左侧中心的施肥装置102L和左侧最后部的施肥装置103L各自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左侧的施肥装置的例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右侧最前部的施肥装置101R、右侧中心的施肥装置102R和右侧最后部的施肥装置103R各自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右侧的施肥装置的例子。

本实施方式还包括左侧的风机导管150L、右侧的风机导管150R以及连接导管160,这些都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风机导管的例子。本实施方式还包括风机装置170,其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风机装置的例子。

现在,将参照图4进一步说明施肥装置的构造,图4示出了右侧最前部的施肥装置101R的局部示意性截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这六个施肥装置101L至103L、101R至103R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造,并且省略了除右侧最前部的施肥装置101R之外的施肥装置的说明。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R和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L各自设置有右侧和左侧的料斗构件110。右侧和左侧的料斗构件110各自为一体成型的树脂产品,它们被分成用于存放肥料的三个隔室,即前隔室、中心隔室和后隔室。因此,在料斗构件110中,前隔室被称为“最前部的料斗构件110a”,中心隔室和后隔室各自被称为“中心的料斗构件110b”和“最后部的料斗构件110c”。

下面将参照图4(a)至图5来描述一对右侧和左侧的料斗构件110的加强结构。

在设置在车身2的右侧和左侧的右侧和左侧的料斗构件110的上端部处,旋转地设置有右侧的料斗盖构件104R和左侧的料斗盖构件104L(参见图3和图6)。

在设置在车身2的右侧和左侧的右侧和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R、100L各自的内部,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构件105垂直地设置在后台阶47上。

注意,下面将参照图9来描述一对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构件105的下侧前部的形状。

现在,将参照图4(a)和图4(b)说明一对右侧和左侧的料斗构件110的加强结构。

图4(a)示出了设置在机械主体右侧的料斗构件110的左侧视图,图4(b)示出图4(a)的料斗构件110的后视图。

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料斗构件110的右表面、左表面以及底表面上,在后视图中为矩形C形的加强构件400附接至最前部的料斗构件110a与中心的料斗构件110b之间的边界部分以及中心的料斗构件110b与最后部的料斗构件110c之间的边界部分。

加强构件400由弯曲成矩形C形的金属管形成,其两端部均被压成平板形状,其他部分保持为管状(参见图5)。管状部分的底表面的中心被焊接到将料斗构件110固定于施肥框架的支柱410上,并且平板状部分被螺栓固定于料斗构件110的右表面和左表面。

平板状部分的上端部延伸至和料斗盖构件104R的钩104a所接合的抓爪构件112的下端部同样的高度处或延伸至高于该下端部的位置。

设置在机械主体的左侧的料斗构件110也设置有与参照图4(a)和图4(b)所说明的构造相同的加强构件400。

如这里所述,由于加强构件400附接至右侧和左侧的料斗构件110,因此即使例如在因大量幼苗卷装载在底板台阶上而造成一定负荷施加于施肥装置时,料斗构件110也不容易损坏。此外,由于设置有加强构件400,因此即使在一定负荷施加于料斗构件110时,抓爪构件112所附接的部分也不容易翘曲,因此料斗构件110的料斗盖构件104R(104L)的钩104a会确实地与其接合。

此外,防止了由于振动等造成的机械主体和料斗构件110的变形。

注意,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400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加强构件的例子。

现在,将参照图5和图9来说明设置在机械主体的左侧和右侧的、用于覆盖左侧的风机导管150L和右侧的风机导管150R的防护构件420。

图5示出了右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R的示意性后视图,其上附接有防护构件420。

这里,将说明用于覆盖右侧的风机导管150R的防护构件420,然而,用于覆盖左侧的风机导管150L的防护构件420也基本上具有相同构造。

如图5和图9所示,用于覆盖右侧的风机导管150R的防护构件420设置在后台阶47的右侧(参见图2),使得其相对于机械主体内部覆盖右侧的风机导管150R。

此外,如图5的后视图所示,防护构件420为板状构件,其包括定位在高于右侧的风机导管150R的上表面的位置处的上端部420a,以及倾斜表面421,其从上端部420a到底端部420b成大致45°至60°倾斜,使得其接近机械主体的中心。倾斜表面421设置有细长开口422,通过该开口可以看见用于显示从进料装置120供给的肥料量的进料量显示单元430,并且在防护构件420与进料量显示单元430之间设置有间隙,使得进料量显示单元430至少从前面可见。

因此,由于防护构件420的上端部420a被定位成高于右侧的风机导管150R和左侧的风机导管150L的上表面,并且防护构件420被设置成使得它们相对于机械主体内部覆盖右侧的风机导管150R和左侧的风机导管150L,因此即使在操作者的脚7接触防护构件420的上端部420a时,也保护右侧的风机导管150R和左侧的风机导管150L免于破碎或脱落。此外,由于倾斜表面421的角度为大致45°至60°,因此容易在后台阶47上堆积许多幼苗卷。此外,由于幼苗卷被装载在后台阶47上,因此即使开口422被阻塞从而使得进料量显示单元430通过开口422不可见,也可以从机械主体的前面通过间隙来检查,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注意,本实施方式的防护构件420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防护构件的例子,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进料量显示单元430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进料量显示单元的例子。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开口42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开口的例子。

现在,将参照图6和图7来说明一对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构件105上设置的辅助把手106。

图6示出了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L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7示出了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L的示意性平面图。

辅助把手106包括固定至相应的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构件105的前垂直部分的上部的基部106a、从基部106a朝向机械主体的外部突出的水平部106b以及从水平部106b的末端部向下弯曲的垂直部106c(参见图5和图6)。

如图7所示,辅助把手106的水平部106b朝向机械主体的前部倾斜,使得其从其基部106a朝向其末端部远离料斗构件110的前表面110F。换言之,在水平部106b、垂直部106c与料斗构件110的前表面110F之间设置有大到足以将手放在其中的间隙。

因此,在上/下机械主体时,操作者可以抓握设置在容易触及的位置处的垂直部106c或水平部106b,而不必握紧风机装置170或设置为用于在施肥作业完成后从料斗构件110中排出残留肥料的操作构件107,因此,防止了损坏风机装置170或错误地操作操作构件107。

此外,由于垂直部106c或水平部106b设置在上/下机械主体时容易抓握的位置处,因此提高了上/下的便利性。

注意,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构件105为一对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构件的例子,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辅助把手106为辅助把手的例子。

现在,将参照图7和图8来说明设置在左侧的料斗构件110下部前侧的操作面板480。

图8示出了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L的前部的示意性左侧视图。

操作面板480固定于机械主体,并且设置在左侧的料斗构件110的最前部的料斗构件110a的下部前侧处(参见图8),使得其显示表面480a在平面视图中相对于机械主体的前至后线FBL(参见图7)朝向机械主体内部倾斜大致45°。

操作面板480的显示表面480a设置有用于警告施肥机构100的缺陷(例如,肥料堵塞、肥料剩余量的减少等)的警示灯481和警示蜂鸣器482、用于关闭警示蜂鸣器482的开关483以及调节拨盘484。

如这里所述,由于操作面板480被设置成在平面视图中相对于机械主体的前至后线FBL(参见图7)朝向机械主体内部倾斜大致45°,因此即使例如在幼苗卷装载在机械主体左侧的后台阶47上时,操作面板480也不会被幼苗卷遮住并且仍可操作。

此外,由于操作面板480设置在左侧的料斗构件110的最前部的料斗构件110a的下部前侧处,因此容易操作,并且甚至从机械主体外部也可操作。

此外,操作面板480在低于最前部的料斗构件110a的位置处固定于机械主体,而不是固定于左侧的施肥装置单元100L,因此,在拆卸料斗构件110等时其不会产生阻挡,因而提供良好的工作效率。

此外,由于警示灯481和警示蜂鸣器482、用于关闭警示蜂鸣器482的开关483以及调节拨盘484均设置在操作面板480的显示表面480a上,因此容易设置它们。

注意,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面板480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操作面板的例子。

现在,将参照图9来说明一对右侧和左侧的扶手构件105的下侧前部的形状。

如图9所示,进料装置120连接至右侧的料斗构件110的最前部的料斗构件110a的底部,并且进料量调节轴331在进料装置120的下方朝前突出。

在进料量调节轴331的前端部,可安装和拆卸截面为L形的进料量调节手柄490。

右侧的扶手构件105的前侧立起部的下部在侧视图中设置在进料量调节手柄490的后方,使得在开始施肥作业之前,当操作者将进料量调节手柄490附接在进料量调节轴331的前端部并使其旋转从而调节从进料装置120供给的肥料量时,操作者的手不接触右侧的扶手构件105。

因此,右侧的扶手构件105和右侧的风机导管150R不设置在进料量调节手柄490的握持部分的左、右、上、下,因而进料量调节手柄490容易旋转。

此外,由于右侧的扶手构件105在进料量调节手柄490的上方向前突出,因此当操作者四处移动时他/她的脚等不接触进料量调节手柄490,因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标记说明

1搭乘式水稻移栽机

2车身

100施肥机构

105扶手构件

106辅助把手

107操作构件

110料斗构件

170风机装置

400加强构件

420防护构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