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咪唑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733188阅读:来源:国知局
液润湿的吸 水纸上,把叶盘上的药液吸干,将配置好的抱子悬浮液IOL接种于叶盘中央,室溫放置5min 后,置于20°C、1化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培养,IOd后测定叶盘上的发病面积。
[0044]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用W上方法分别对单剂咪挫菌胺与化嚷菌胺进行毒力测 定,二者的EC日日分别是5.23mg/l和6.16mg/l。
[0045] 根据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
[0046] 日级:无病;
[0047] 1级:抱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 W下;
[004引 3级:抱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10% W下;
[0049] 5级:抱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11 % -20 % W下;
[0050] 7级:抱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1 % -50 % W下;
[0051 ] 9级:抱子堆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0 % W上。
[0052] 1.3.4混剂毒力测定及结果分析
[0053] 用单剂毒力测定方法按照混配比例进行混剂的毒力测定。
[0化4] 若对照死亡率巧%,不校正,对照死亡率在5 %-20 %之间,按公式2进行校正,对照 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
[0055] W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W校正死亡率的几率值为因变量y,分别 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采用DPS软件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ECs娘照孙云沛方法计算共毒 系数(CTC)。共毒系数CTC,计算公式如下:(W咪挫菌胺为标准药剂,其毒力指数为100): [0化6] 化嚷菌胺的毒力指数(TI)=咪挫菌胺的ECsq/化嚷菌胺的ECsq X 100
[0057] M的真实毒力指数(ATI)=咪挫菌胺的ECso/M的ECso X 100
[0化引 M的理论毒力指数(TTI)=咪挫菌胺的TI X即米挫菌胺+化嚷菌胺的TI X即比嚷菌胺
[0化9] M的共毒系数(CTC) =M的ATI/M的TTI X 100
[0060]式中;
[0061 ] M为咪挫菌胺和化嚷菌胺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0062] P咪挫菌胺为咪挫菌胺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
[0063] P化嚷菌胺为化嚷菌胺在混剂中所占的比例。
[0064] 2.1毒力测定结果
[0065] 表1咪挫菌胺与化嚷菌胺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
[0066]
[0067] 从表中可W看出,在不同配比中,按有效成分比例为5:39 :10:34; 15 :29:20:24; 25:19;30:14;35:9分别稀释时,均表现出较强的增效作用,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 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咪挫菌胺与化嚷菌胺的质量比为20:24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 为170.33。建议对适宜配比20:24左右混配制剂进行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W评价其田间 实际应用效果。
[0068] 3、田间试验防治葡萄霜霉病、小麦全蚀病的实验结果
[0069] 3.1田间试验防治葡萄霜霉病
[0070] 3.1.1试验方法
[0071] 试验共施药两次,对照区喷等量清水。配药时,先用少量水将药剂充分溶解后,再 加入适量水进行全株喷雾处理,均匀喷雾。喷药时均采用机动喷雾器,工作压力为0.3~ 0.4MPa,喷头孔径1.3mm。小区喷液量为40~50kg/667m 2,连续施药两次,间隔期10天,将药 液均匀的喷施到作物全株。
[0072] 3.1.2调查方法
[0073] 试验地设在山东青岛平度市,选发病程度中等的葡萄园为试验地,±壤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采用双直线取样法,每小区取5点,每点查5穴,调查时每株固定中部2片叶片进行 定点检查。
[0074] 按照葡萄霜霉病分级标准来分级,记录总株数、病株数、病情严重度,计算病株率、 病情指数和防效。
[0075] 葡萄霜霉病分级标准为
[0076] 日级:无病斑;
[0077]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 % W下;
[007引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
[00巧]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
[008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
[0081 ]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 % W上。
[0082] 试验共调查3次,即药前病情指数调查,第1次药后10天防效调查,2次药后10天及 20天防效调查。
[0083] 3.1.3药害调查
[0084] 施药后连续7d目测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
[00化]3.1.4药效计算方法
[00化]病叶率(% )=病叶数/调查总叶数X 100
[0087] 病情指数=I:(各级病叶数X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X 9) X 100
[0088] 防治效果(%) =〔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X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 照区药后病情指数X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X 100。
[0089] 3.1.5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
[0090] 表2各试验药剂防治葡萄霜霉病的实验效果
[0092] 结果分析:
[0093] 由表2可知,44%咪挫菌胺?化嚷菌胺W20:24配比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效果比较显 著,复配制剂的效果显著优于两种单剂,不仅显著提高了对于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而且进一 步延长了其持效期,并且在连续7天的药害观察下无药害产生。
[0094] 4.1田间试验防治小麦全蚀病
[0095] 4.1.1试验方法
[0096] 试验设在新乐市木村乡,地势平坦,沙壤±质,肥力中等,上年度小麦全蚀病严重 发生,播种,播量15公斤/亩。每处理4次重复,另设清水对照,每小区面积50m 2,共48个小区, 随机区组排列。
[0097] 包衣和拌种方法:各处理按4次重复的药、种量,先将称好的药剂加水加水量按 1500mL/100kg种子计算,然后将药液缓慢倒入备好的种子上,边倒边揽拌使药液均匀分布 到每粒种子表面,闷种12小时,然后在阴凉处惊干备播。播种采用人工开沟定量手溜法。
[009引4.1.2调查与统计方法:
[0099] 根系调查: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取20株根样,用铁掀将整株小屯、挖出来,在 清水中冲洗干净,在白色背景下调查根系发病情况,W每个植株根部受侵染的百分级表示。
[0100] 0级:无病;
[0101] I级:根系发病面积占5 % W下;
[0102] 3级:根系发病面积占6%-20% ;
[0103] 5级:根系发病面积占21%-400%;
[0104] 7级:根系发病面积占41 %-60% ;
[010引 9级:根系发病面积占61 % W上。
[0106] 4.1.3药效计算方法
[0107] 病情指数=2(各级病株数X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X 9) X 100
[010引防治效果% (根系)=〔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X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空 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X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X 100。
[0109] 4.1.4药害调查方法
[0110] 播种后连续15d观察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
[0111] 4.2试验结果及分析
[0113] 由表3可知44%咪挫菌胺?化嚷菌胺W20:24配比的杀菌剂对于小麦全蚀病的治 效果明显高于咪挫菌胺与化嚷菌胺单剂,杀菌效果随剂量的增加而递增。根据田间目巧U,在 试验剂量范围内,作物生长正常,各处理药剂均未出现对小麦的药害现象,说明其对小麦是 安全的。建议与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混合使用W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0114] 综上所述,本发明为含有咪挫菌胺与化嚷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对葡萄霜霉病、小麦 全蚀病等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其对祀标作物安全,与单剂相比,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具有速 效性好、持效期长的优点,不易产生药害,所W,本发明的研发及推广对社会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主权项】
1. 一种含有咪唑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的有效成 分咪唑菌胺与吡噻菌胺两元复配,其余为辅助成分,其中有效成分咪唑菌胺与吡噻菌胺的 质量比为5~39:35~9。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咪唑菌胺与吡噻菌胺在制剂中的总 重量占整个制剂质量的1 %~80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咪唑菌胺与吡噻菌胺在制剂中的总 重量占整个制剂质量的15%~55%。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乳 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咪唑菌胺与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咪唑菌胺与吡噻菌胺二元复配。其中咪唑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比为5~39∶35~9,制剂中有效成分咪唑菌胺与吡噻菌胺的质量份数比1%~8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接受的辅助成分,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主要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晚疫病以及小麦全蚀病。
【IPC分类】A01N43/56, A01P3/00, A01N43/50
【公开号】CN105494352
【申请号】CN201510964116
【发明人】葛尧伦, 司国栋, 刘晓晨, 刘金凤, 姜成义
【申请人】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