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2885阅读:7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及其红茶,具体涉及一种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



背景技术:

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深受人们喜爱的饮品。茶叶中所含的成份很多,包括水、蛋白质、氨基酸、咖啡因、茶多酚、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植物色素、维生素、挥发性成分、有机酸,其中脂质、植物色素及蛋白质等成分很难溶于水中,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和一些矿物质等成分可以溶解在水中。溶解在水中的成分可以被人体吸收,对人体产生有益效果并影响茶的滋味。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约占新鲜茶叶干重总量的20%-35%,茶味里面的核心就是茶多酚,即茶多酚的各种组分例如儿茶素和茶氨酸等的鲜爽味道混合而成。当新鲜茶叶经过加工以后,其中的一些成分会发生变化,例如加工温度过高,茶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容易流失;发酵程度越大,茶多酚被氧化的越多,产物茶色素的含量相应增加。茶的不同加工方法就是使茶中各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加工出不同滋味的茶。

茶按加工方法不同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其中红茶的发酵程度最大,随着发酵的进行茶叶中的茶多酚不断被氧化,生成茶黄素,再变成茶红素,由于茶多酚中简单的儿茶素呈苦味、酯型的儿茶素除苦外还有一些涩味,所以茶多酚的含量降低使得茶叶的苦涩口感减弱,变得非常醇和、暖心暖胃。滇红茶采用凤庆大叶茶为原料,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发酵后得到的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也相对较高,茶红素和茶黄素统称为茶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癌和抗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脑梗塞和血小板凝集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所以红茶尤其是滇红,在口感上和功能上均有优于其他茶品的特点,受到大家欢迎。但是传统滇红的滋味为单一的焦糖,且外形单一,汤色深红,不够漂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解决了传统滇红滋味、外形单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清水3号为茶叶依次进行的选料、萎凋、发酵、揉捻和烘干。

作为优选的,所述选料是清水3号匀净度一致的一芽一叶,清水3号是由凤庆县大寺乡清水村的凤庆大叶茶通过单株培育而成。

作为优选的,所述萎凋是将茶叶放入萎凋槽或萎凋帘萎凋至含水率58-62%,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作为优选的,所述发酵是将萎凋后的茶叶在18-25摄氏度、湿度60-70%的环境下发酵3-4小时至叶片叶脉变红。

作为优选的,所述揉捻时间为50-60分钟,达到茶叶条索紧结。

作为优选的,所述烘干分为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次烘干是将揉捻后的茶叶立即在110-120摄氏度烘至含水量30%后,摊凉至18-25摄氏度。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次烘干是将第一次烘干的茶叶在90-100摄氏度烘干至茶叶水分含量小于7.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根据所述的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的制作方法得到的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

本发明精选茶树原料,在传统红茶的加工方法中做了改进,先发酵后揉捻,增强蛋白质水解作用,从而增加氨基酸的含量,使茶叶鲜甜度增加,使得本发明香气滋味极为独特,浓而不苦,甜而回味。本发明经过半年的选料、试制及香型确定,使得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尤其是氨基酸的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达到5%以上,茶叶中的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茶氨酸具有降压、颉颃和松弛神经的作用。另外加工过程中一些茶多酚被氧化成了茶色素,使得本发明索紧结完整、色泽乌润、汤色金黄明亮、叶底柔嫩明亮;剩余茶多酚氨基酸和茶中的一些糖类物质的滋味相结合,克服了传统滇红滋味、外形单一的问题,得到了一种滋味甘醇润喉、浓而不苦、嫩熟香显著、氨基酸含量高的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

1)本发明精选大叶种茶树原料,在传统滇红的加工方法中进行改进,先发酵后揉捻,增强蛋白质水解作用,从而增加氨基酸的含量,使茶叶鲜甜度增加,本发明香气滋味极为独特,浓而不苦,甜而回味。

2)本发明通过各个加工步骤选择以及工艺参数的试验,使得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

3)本发明通过多次试验,通过工艺参数控制茶中各种成分的损失,使茶叶中保留的茶多酚、氨基酸和一些糖类物质的滋味相结合,达到最优口感,使得本发明方法得到红茶的滋味鲜甜、甘醇润喉,花香显且持久。

4)本发明得到的红茶香气持久,通过控制茶色素的含量得到汤色橙红或金黄明亮、叶底红匀完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的制作方法, 包括以清水3号为茶叶原料依次进行的如下步骤。

选料:选择清水3号匀净度一致的一芽一叶, 清水3号是由凤庆县大寺乡清水村的凤庆大叶茶通过单株培育而成。

萎凋:将茶叶放入萎凋槽或萎凋帘萎凋至含水率58%,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发酵:将萎凋后的茶叶在18摄氏度、湿度60%的环境下发酵3小时至叶片叶脉变红。

揉捻:中揉捻50分钟,达到茶叶条索紧结。

烘干:分为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第一次烘干是将揉捻后的茶叶立即在至含水量30%后,摊凉至18摄氏度;第二次烘干是将第一次烘干的茶叶在90摄氏度烘干至茶叶水分含量小于7.5%。

本发明精选茶树原料,在传统红茶的加工方法中做了改进,先发酵后揉捻,增强蛋白质水解作用,氨基酸的含量可达到5.1%,茶叶鲜甜度增加,使得本发明香气滋味极为独特,浓而不苦,甜而回味。另外加工过程中一些茶多酚被氧化成了茶色素,使得本发明索紧结完整、色泽乌润、汤色金黄明亮、叶底柔嫩明亮;剩余茶多酚的苦涩、氨基酸和茶中的一些糖类物质的鲜爽和甜味相结合,克服了传统滇红滋味、外形单一的问题,得到了一种滋味甘醇润喉、浓而不苦、嫩熟香显著、氨基酸含量高的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的制作方法, 包括以清水3号为茶叶原料依次进行的如下步骤。

选料:选择清水3号匀净度一致的一芽一叶, 清水3号是由凤庆县大寺乡清水村的凤庆大叶茶通过单株培育而成。

萎凋:将茶叶放入萎凋槽或萎凋帘萎凋至含水率62%,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发酵:将萎凋后的茶叶在25摄氏度、湿度70%的环境下发酵4小时至叶片叶脉变红。

揉捻:中揉捻60分钟,达到茶叶条索紧结。

烘干:分为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第一次烘干是将揉捻后的茶叶立即在至含水量30%后,摊凉至25摄氏度;第二次烘干是将第一次烘干的茶叶在100摄氏度烘干至茶叶水分含量小于7.5%。

本发明氨基酸的含量可达到5.1%,茶叶鲜甜度增加。本发明香气滋味极为独特,浓而不苦,甜而回味、色泽乌润、汤色金黄明亮、叶底柔嫩明亮、鲜甜花香显著的红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的制作方法, 包括以清水3号为茶叶原料依次进行的如下步骤。

选料:选择清水3号匀净度一致的一芽一叶, 清水3号是由凤庆县大寺乡清水村的凤庆大叶茶通过单株培育而成。

萎凋:将茶叶放入萎凋槽或萎凋帘萎凋至含水率60%,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发酵:将萎凋后的茶叶在22摄氏度、湿度65%的环境下发酵3.5小时至叶片叶脉变红。

揉捻:中揉捻55分钟,达到茶叶条索紧结。

烘干:分为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第一次烘干是将揉捻后的茶叶立即在至含水量30%后,摊凉至12摄氏度;第二次烘干是将第一次烘干的茶叶在95摄氏度烘干至茶叶水分含量小于7.5%。

本发明氨基酸的含量可达到5.2%,茶叶鲜甜度在实施例1、2、3三个实施例中最高。本发明香气滋味极为独特,浓而不苦,甜而回味、色泽乌润、汤色金黄明亮、叶底柔嫩明亮、鲜甜花香显著的红茶。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鲜甜花香型高原红茶的制作方法, 包括以清水3号为茶叶原料依次进行的如下步骤。

选料:选择清水3号匀净度一致的一芽一叶, 清水3号是由凤庆县大寺乡清水村的凤庆大叶茶通过单株培育而成。

萎凋:将茶叶放入萎凋槽或萎凋帘萎凋至含水率61%,鲜叶失去光泽,由鲜绿变为暗绿,叶片卷曲,用手触摸茶叶有硬脆刺手感。

发酵:将萎凋后的茶叶在19摄氏度、湿度68%的环境下发酵33小时至叶片叶脉变红。

揉捻:中揉捻53分钟,达到茶叶条索紧结。

烘干:分为第一次烘干和第二次烘干,第一次烘干是将揉捻后的茶叶立即在至含水量30%后,摊凉至19摄氏度;第二次烘干是将第一次烘干的茶叶在98摄氏度烘干至茶叶水分含量小于7.5%。

尽管这里参照本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