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燥膨化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4130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燥膨化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干燥膨化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膨化食品作为一种休闲食品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而膨化食品吸引消费者的地方不仅仅在于酥脆的口感和多样的口味,还在于膨化食品本身所具有的形状。膨化机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机械能转变成热能,用机器转动的时候产生的热量将食品挤压熟,经过膨化的食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积变大。内部的组织结构亦发生了变化,经加工、成型后而制成。由于这类食品的组织结构多孔蓬松,口感香脆、酥甜,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目前,膨化产品水分含量的高低是判断其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在对玉米、大米、大麦、大豆等农作物种子进行膨化加工的时候,由于没有对原料的水分含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膨化产品水分过高,即产品质量较低,因为如果原料水分过高的话,就会影响膨化机的加工效果,在加工前降低原料的水分可以有效地避免产品的水分过高。因此,在对玉米大米、大麦、大豆等农作物种子进行膨化加工前,先对原料进行干燥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燥膨化一体化设备,以解决现有膨化产品质量难以控制而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干燥膨化一体化设备,包括膨化机,还包括干燥装置以及举升机构、支撑架,干燥装置设置在支撑架上,干燥装置的原料出口设置在膨化机进料口的正上方,在靠近干燥装置上原料进口一侧的支撑架上设置有举升机构。

所述干燥装置正下方设有加热器。

所述加热器为电炉或煤炉。

所述支撑架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所述支撑架上设有支撑板,干燥装置设置在支撑板上。

所述支撑板靠近膨化机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架上。

所述举升机构包括升降装置、平推轴承以及调节板,升降装置设置在调节板上,平推轴承设置在升降装置的顶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干燥装置,在对大米、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进行膨化前,先将大米、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进行干燥,将需要膨化原料大米、玉米、大豆等水分降低,可以有效地避免膨化产品的水分过高,从而提高膨化产品的质量。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撑架上设置举升机构,在将物料干燥处理完进行出料的时候,用举升机构将干燥装置一侧升高,使干燥装置向物料出口一侧倾斜,有利于顺利地将干燥装置内的物料全部放出,避免人工清理残留的物料时操作不便以及安全性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干燥膨化一体化设备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架及举升机构的左视图。

图中:1~支撑架;2~支撑板;3~加热器;4~干燥装置;5~原料进口;6~原料出口;7~进料口;8~膨化机;9~出料口;10~举升机构;11~升降装置;12~平推轴承;13~调节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仅仅是对该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实施例中未作具体说明的步骤均是已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干燥膨化一体化设备,包括膨化机8,所述膨化机的进料口7设置在膨化机8顶端,出料口9安装在膨化机8一侧,控制开关、操作面板及变频电机均安装在膨化机上,膨化机的膨化机8内底部安装有驱动主轴,用以搅拌膨化原料,驱动主轴上方安装有旋转轴承,旋转轴承上方安装有螺杆,膨化机螺杆上方安装有加热电偶,用以对原料加热使其膨化,加热电偶上方安装有挤压成型板,用以对膨化原料进行挤压成型,挤压成型板上方安装有温度感应器,用以感应膨化机内部温度,温度感应器上方安装有膨化原料进口,用以将被膨化原料放入膨化机内部,膨化进料口下方安装有通风软管,用以对膨化机内部通风,通风软管下方安装有通风软管支撑台,用以支撑通风软管。出料口9上方安装有成型模,用于对膨化食品二次成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干燥膨化一体化设备还包括干燥装置4以及举升机构10、支撑架1,干燥装置4安装在支撑架1上,干燥装置4的原料出口6安装在膨化机8进料口7的正上方,在靠近干燥装置4上原料进口5一侧的支撑架1上安装有举升机构10。

所述干燥装置4正下方设有加热器3。

所述加热器3为电炉或煤炉。

所述支撑架1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支撑架1上设有支撑板2,干燥装置4安装在支撑板2上。所述支撑板2靠近膨化机8的一端铰接在支撑架1上,另一端不与支撑架1进行机械连接。

所述举升机构10包括升降装置11、平推轴承12以及调节板13,升降装置11安装在调节板13上,平推轴承12安装在升降装置11的顶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好实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换材料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