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裹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2069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裹粉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机械,具体涉及一种食品裹粉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外皮较有黏性的食品(比如麻糬,其外皮以糯米粉为主要材料制成),为了防止产品之间相互粘连,在完成产品成型后,需要进行裹粉作业,在其外面包裹上一层粉料。传统的裹粉加工方法是先在容器(如竹筛)中铺上粉料,再将食品放入容器中,然后通过人工振动容器或者搅拌产品的方式使食品表面裹上一层粉料。这种加工方法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下;此外,容易出现食品表面裹粉不均匀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食品裹粉设备,这种食品裹粉设备能够自动对食品进行裹粉作业,在其外面包裹上一层粉料,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食品裹粉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粉料供给装置、第一输送带、裹粉装置和第二输送带,粉料供给装置、第一输送带、裹粉装置和第二输送带自前至后依次安装在机架上;裹粉装置包括外料筒和内料筒,内料筒处在外料筒中并且与外料筒固定连接,内料筒前端设有进料口、后端设有出料口,内料筒的外侧面与外料筒的内侧面之间具有夹层空间,内料筒上设有多个将内料筒的腔体与夹层空间连通的通孔,内料筒的内侧面上设有多个螺旋状导向凸条,机架上设有能够驱动外料筒转动的驱动装置;粉料供给装置的粉料出口处在第一输送带上方,第一输送带后端自内料筒的进料口伸入内料筒的腔体中,内料筒的出料口处在第二输送带前端的正上方。

上述各螺旋状导向凸条的延伸方向一致(如均为左旋,或均为右旋)。通常,螺旋状导向凸条的前端、后端分别位于内料筒的进料口边沿、出料口边沿。在内料筒的内侧面上,相邻两个螺旋状导向凸条之间形成螺旋状导向槽,这样,内料筒的内侧面上具有多个螺旋状导向槽。

通常,食品供给装置(比如麻糬成型机)设于第一输送带的一侧,且食品供给装置位于粉料供给装置后方,食品供给装置用于制作食品,制成的食品掉落到第一输送带上。粉料供给装置用于存储并输送粉料,送出的粉料掉落到第一输送带上。

工作时,粉料经粉料供给装置的粉料出口落到第一输送带上,在第一输送带上形成粉料层,食品供给装置制成的食品落到第一输送带上的粉料层上面;粉料和食品在第一输送带的带动下自前至后移动,在第一输送带的后端掉落并进入内料筒的腔体中(此时食品落到内料筒的内侧面上,粉料可经内料筒上的通孔落到夹层空间内);驱动装置驱动外料筒及内料筒一起转动,内料筒内侧面上的食品沿螺旋状导向槽自前至后滚动,同时粉料在外料筒的带动下在夹层空间中移动,移动至高位的部分粉料可经内料筒上的通孔撒落下来,粘附在食品的外表面上,实现食品的裹粉;裹粉好的食品经内料筒的出料口落到第二输送带上,由第二输送带输送至后续的包装设备上。

通常,上述外料筒的轴线为前后走向,内料筒的轴线与外料筒的轴线相重合。一种具体方案中,上述外料筒呈圆柱状,内料筒呈前小后大的圆台状。

通常,上述外料筒前端开口的边沿与内料筒的进料口边沿连接,外料筒后端开口的边沿与内料筒的出料口边沿连接。

优选方案中,上述外料筒的外侧面固定设有多个支撑圆环,这多个支撑圆环沿外料筒的轴向自前至后排列,所述机架上可转动安装有多个支撑轮组,各支撑轮组均处在外料筒下方;支撑轮组与支撑圆环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支撑轮组包括左右并排的两支撑轮,各支撑轮均与对应的支撑圆环接触;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各支撑轮传动连接。工作时,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驱动各支撑轮同向转动,带动各支撑圆环转动,从而带动外料筒及其内部的内料筒一起转动。

其他方案中,也可以通过轴承将外料筒可转动安装在机架上,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外料筒转动。驱动电机与外料筒之间的传动机构可以是齿轮组、链传动机构或带传动机构,例如:传动机构包括相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可转动安装在机架上并且与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从动齿轮为固定安装在外料筒外壁上的环形齿轮,并且从动齿轮与外料筒轴线相重合,工作时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驱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再带动从动齿轮和外料筒、内料筒一起转动。

优选方案中,上述食品裹粉设备还包括粉料回收装置,粉料回收装置包括罩体、吸风机、输气管、余粉回收箱、吹风机和多个吹气管,罩体位于第二输送带正上方,罩体的前端设有进料口、后端设有出料口,罩体的顶部设有一开口;吸风机的进风口与罩体顶部的开口连通,吸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输气管与余粉回收箱连通;各吹气管均与吹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每个吹气管上设有多个吹气孔,各吹气孔均处在罩体内并且朝向第二输送带的上表面。吹风机运行时,通过吹气管上的各吹气孔向第二输送带的上表面吹气;吸风机运行时,通过罩体顶部的开口抽气而在罩体的腔体内形成负压。当第二输送带上的食品、粉料经进料口进入罩体内时,吹风机通过吹气管上的各吹气孔向第二输送带的上表面吹气,使第二输送带上多余的粉料在罩体内扬起;同时,吸风机通过罩体顶部的开口抽气而在罩体的腔体内形成负压,此时罩体内扬起的粉尘随气流依次经罩体顶部的开口、吸风机和输气管输送至余粉回收箱中。这样,可将多余的粉料进行回收利用,提高粉料的利用率;同时避免多余的粉料对周围空气及车间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优选上述各吹气管的位置可调节,调节时可转动吹气管,调节各吹气孔的朝向角度。一种具体方案中,上述粉料回收装置包括有三个吹气管,第一个吹气管靠近罩体前侧,第二个吹气管靠近罩体后侧,第三个吹气管处在第一个吹气管与第二个吹气管之间,通常,可使第一个吹气管(靠近罩体前侧的吹气管)上的各吹气孔朝向后下方,第二个吹气管(靠近罩体后侧的吹气管)上的各吹气孔朝向前下方,第三个吹气管上的各吹气孔朝向正下方。这样,能够确保将罩体内多余的粉料完全扬起,避免余粉收集不完全情况的发生;同时可避免多余的粉料经罩体的进料口或者出料口被吹到罩体外边而对周围空气及车间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上述粉料供给装置可采用现有的常规装置。一种具体方案中,上述粉料供给装置主要包括料斗和振动盘,料斗顶部设有加料口,料斗底部设有出料口,振动盘处在料斗出料口的正下方,所述粉料出口设于振动盘上。工作时,粉料经料斗底部的出料口落到振动盘上,振动盘振动,使其上面的粉料从粉料出口掉落到第一输送带上。

本实用新型能够自动对食品进行裹粉作业,在其外面均匀地包裹上一层粉料,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食品裹粉设备中裹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未画出支撑轮组和驱动电机);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食品裹粉设备中余粉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这种食品裹粉设备包括机架1、粉料供给装置2、第一输送带3、裹粉装置4和第二输送带5,粉料供给装置2、第一输送带3、裹粉装置4和第二输送带5自前至后依次安装在机架1上。

参考图3、图4,裹粉装置4包括外料筒41和内料筒42,内料筒42处在外料筒41中并且与外料筒41固定连接,内料筒42前端设有进料口421、后端设有出料口422,内料筒42的外侧面与外料筒41的内侧面之间具有夹层空间43,内料筒42上设有多个将内料筒42的腔体与夹层空间43连通的通孔423,内料筒42的内侧面上设有多个螺旋状导向凸条44,各螺旋状导向凸条44的延伸方向一致,螺旋状导向凸条44的前端、后端分别位于内料筒42的进料口421边沿、出料口422边沿,相邻两个螺旋状导向凸条44之间形成螺旋状导向槽45;粉料供给装置2的粉料出口21处在第一输送带3上方,第一输送带3后端自内料筒42的进料口421伸入内料筒42的腔体中,内料筒42的出料口422处在第二输送带5前端的正上方;机架1上设有能够驱动外料筒41转动的驱动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外料筒41的外侧面固定设有两个支撑圆环47,这两个支撑圆环47沿外料筒41的轴向自前至后排列,机架1上可转动安装有两个支撑轮组8,各支撑轮组8均处在外料筒41下方;两个支撑轮组8与两个支撑圆环47一一对应,每个支撑轮组8包括左右并排的两支撑轮81,各支撑轮81均与对应的支撑圆环47接触;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9,驱动电机9的动力输出轴与各支撑轮81传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外料筒41呈圆柱状,内料筒42呈前小后大的圆台状。外料筒41的轴线为前后走向,内料筒42的轴线与外料筒41的轴线相重合。外料筒41前端开口的边沿与内料筒42的进料口421边沿连接,外料筒41后端开口的边沿与内料筒42的出料口422边沿连接。

参考图5,上述食品裹粉设备还包括粉料回收装置6,粉料回收装置6包括罩体61、吸风机62、输气管63、余粉回收箱64、吹风机65和多个吹气管66,罩体61位于第二输送带5正上方,罩体61的前端设有进料口611、后端设有出料口612,罩体61的顶部设有一开口613;吸风机62的进风口与罩体61顶部的开口613连通,吸风机62的出风口通过输气管63与余粉回收箱64连通;各吹气管66均与吹风机65的出风口连通;每个吹气管66上设有多个吹气孔661,各吹气孔661均处在罩体61内并且朝向第二输送带5的上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粉料回收装置6包括有三个吹气管66,第一个吹气管66靠近罩体61前侧,第二个吹气管66靠近罩体61后侧,第三个吹气管66处在第一个吹气管66与第二个吹气管66之间。各吹气管66的位置可调节,调节时可转动吹气管66,调节各吹气孔661的朝向角度,使第一个吹气管66(靠近罩体61前侧的吹气管66)上的各吹气孔661朝向后下方,第二个吹气管66(靠近罩体61后侧的吹气管66)上的各吹气孔661朝向前下方,第三个吹气管66上的各吹气孔661朝向正下方。

下面简述一下本食品裹粉设备的工作原理:

食品供给装置7(如麻糬成型机)设于第一输送带3的一侧,且食品供给装置7位于粉料供给装置2后方。

粉料经粉料供给装置2的粉料出口21落到第一输送带3上,在第一输送带3上形成粉料层,食品供给装置7制成的食品落到第一输送带3上的粉料层上面;粉料和食品在第一输送带3的带动下自前至后移动,在第一输送带3的后端掉落并进入内料筒42的腔体中(此时食品落到内料筒42的内侧面上,粉料可经内料筒42上的通孔423落到夹层空间43内);驱动电机9的动力输出轴驱动各支撑轮81同向转动,带动各支撑圆环47转动,从而带动外料筒41及其内部的内料筒42一起转动,内料筒42内侧面上的食品沿螺旋状导向槽45自前至后滚动,同时粉料在外料筒41的带动下在夹层空间43中移动,移动至高位的部分粉料可经内料筒42上的通孔423撒落下来,粘附在食品的外表面上,裹粉好的食品及部分粉料经内料筒42的出料口422落到第二输送带5上;当第二输送带5上的食品、粉料经进料口611进入罩体61内时,吹风机65通过吹气管66上的各吹气孔661向第二输送带5的上表面吹气,使第二输送带5上多余的粉料在罩体61内扬起;同时 ,吸风机62通过罩体61顶部的开口613抽气而在罩体61的腔体内形成负压,此时罩体61内扬起的粉尘随气流依次经罩体61顶部的开口613、吸风机62和输气管63输送至余粉回收箱64中,裹粉好的食品由第二输送带5输送至后续的包装设备上。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