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浸泡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79634阅读:925来源:国知局
荞麦浸泡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浸泡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荞麦浸泡罐。



背景技术:

荞麦在脱壳时需要经过浸泡然后再磨成荞麦粉,现今许多厂家在荞麦脱壳时忽略了浸泡这一过程,从而加大了脱壳的难度,然而有的厂家使用传统的池子浸泡,池子浸泡首先浪费人力物力,浸泡不易掌控而且将荞麦与风分离时多采用打捞法,放水时放水速度慢,使得浸泡过程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荞麦浸泡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荞麦浸泡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顶端外壁开设有进料口,且进料口的顶端焊接有吸粮机,所述吸粮机的进粮口外壁套接有管道,且管道远离吸粮机的一端套接有进料斗,所述罐体的内部底端设有汇水夹层,且汇水夹层的顶端设有漏网,且漏网的外壁焊接在罐体的内壁上,所述漏网的中间开设有出料口,且出料口的底端外壁安装有仓门,所述罐体的底端中间开设有出料口,且出料口的底端外壁安装有阀门,所述罐体的底端开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外壁套接有进水管,所述罐体的底端外壁焊接有U型支撑架,且支撑架的底端两侧内壁通过转动杆套接有第一滚桶,所述罐体的底端四周外壁等距离焊接有四根支撑腿,且支撑腿靠近罐体的一端侧壁焊接有电机,所述支撑腿的外壁焊接有U型支撑架,且U型支撑架远离支撑腿的一端焊接在另一根支撑腿的外壁上,U支撑架与第一滚桶平行,所述U型支撑架远离两根支撑腿一端的两侧内壁通过转动杆套接有第二滚桶,所述第一滚桶与第二滚桶之间套接有传送带。

优选的,所述罐体为圆柱体结构,且罐体的底端为圆锥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漏网的材质为不锈钢,且漏网的外壁无缝焊接在罐体的内壁,所述漏网的截面形状与罐体的底端截面一样,且漏网的网眼孔径小于荞麦颗粒大小。

优选的,所述第二滚桶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滚桶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出料口位于第一滚桶和第二滚桶之间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滚桶通过皮带连接,且电机、第一滚桶、第二滚桶和传送带共同形成传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增加吸粮机使得不需要进行人工填料,在罐体内部的底端焊接有漏网,漏网与罐体底端设有汇水夹层,从而加快了出水速度,在出料口的底端安装有传送装置,可将与水分离后的荞麦直接传送出去,增加出料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荞麦浸泡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荞麦浸泡罐侧视图。

图中:1罐体、2仓门、3电机、4支撑腿、5阀门、6出料口、7 进水管、8进料斗、9漏网、10管道、11吸粮机、12第二滚桶、13 第一滚桶、14汇水夹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荞麦浸泡罐,包括罐体1,罐体1的顶端外壁开设有进料口,且进料口的顶端焊接有吸粮机11,吸粮机11的进粮口外壁套接有管道10,且管道10远离吸粮机11的一端套接有进料斗8,罐体1的内部底端设有汇水夹层14,且汇水夹层14的顶端设有漏网 9,且漏网9的外壁焊接在罐体1的内壁上,漏网9的中间开设有出料口,且出料口的底端外壁安装有仓门2,罐体1的底端中间开设有出料口6,且出料口6的底端外壁安装有阀门5,罐体1的底端开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外壁套接有进水管7,罐体1的底端外壁焊接有 U型支撑架,且支撑架的底端两侧内壁通过转动杆套接有第一滚桶 13,罐体1的底端四周外壁等距离焊接有四根支撑腿4,且支撑腿4 靠近罐体1的一端侧壁焊接有电机3,支撑腿4的外壁焊接有U型支撑架,且U型支撑架远离支撑腿4的一端焊接在另一根支撑腿的外壁上,U支撑架与第一滚桶13平行,U型支撑架远离两根支撑腿一端的两侧内壁通过转动杆套接有第二滚桶12,第一滚桶13与第二滚桶12 之间套接有传送带。

本实用新型中,罐体1为圆柱体结构,且罐体1的底端为圆锥体结构,漏网9的材质为不锈钢,且漏网9的外壁无缝焊接在罐体1的内壁,漏网9的截面形状与罐体1的底端截面一样,且漏网9的网眼孔径小于荞麦颗粒大小,第二滚桶12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滚桶13的高度,出料口6位于第一滚桶12和第二滚桶13之间的上方,电机3 的输出轴与第二滚桶12通过皮带连接,且电机3、第一滚桶13、第二滚桶12和传送带共同形成传送装置。

工作原理:通过把荞麦放到进料斗8,然后吸粮机通电工作将荞麦通过管道10输送到罐体1内部,在输送荞麦的同时通过进水管7 给罐体1进行注水,浸泡完毕后打开阀门5,罐体内部的水通过漏网 9经过汇水夹层14从出料口6排出,当水排完时打开仓门2,荞麦从仓门2直接漏到出料口6,荞麦从出料口6到传送装置,传送装置通过电机3开始转动,将荞麦传送出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