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抗张线束的材料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6782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包括抗张线束的材料元件的制作方法
包括抗张线束的材料元件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专利申请要求2009年7月20日递交于美国专利商标局且名称为“Material Elements Incorporating Tensile Strands (包括抗张线束的材料元件)”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2/505,740号的优先权,该在先美国专利申请通过引用方式全部并入本文。美国专利申请第12/505,740号是部分继续申请且要求了 2006年5月25日递交于美国专利商标局且名禾尔为“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n Upper With Thread Structural Elements (具有带有线状结构元件的鞋面的鞋类物品)”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1/441,924号的优先权,该在先美国专利申请通过引用方式全部并入本文。背景鞋类物品通常包括两个主要元件鞋面和鞋底结构。鞋面经常由缝合或胶着地结合在一起的多种材料元件(例如,织物、聚合物片层、泡沫层、皮革、合成皮革)形成以在鞋类内部形成舒适且安全地容纳脚的空腔。更特别地,鞋面形成了沿着脚的外侧面和内侧面且环绕脚的跟部区域延伸在脚的脚背和脚趾区域之上的结构。鞋面也可包括束紧系统以调整鞋类的符合度,以及允许脚进入鞋面内的空腔和从鞋面内的空腔移出。另外,鞋面可包括在束紧系统之下延伸的鞋舌以增强鞋类的可调节性和舒适性,且鞋面可包括鞋跟稳定器 (heel counter)0形成鞋面的多种材料元件为鞋面的不同区域提供不同的特点。例如,织物元件提供透气性且可吸收来自脚的湿气,泡沫层可压缩以提供舒适性,和皮革可提供耐用性和耐磨性。因为材料元件数量的增加,鞋类的总质量可成比例地增加。与运输、储存、剪裁和连接材料元件相关的时间和费用也会增加。另外,由于整合到鞋面中的材料元件的数目增加, 裁剪和缝合过程中的废料会更大程度地积聚。此外,与由较少材料元件形成的产品相比,具有较多数量的材料元件的产品会更难以回收。因此,通过减少材料元件的数量,可减少鞋类的质量和废料,同时增加制造效率和回收能力。鞋底结构固定在鞋面的下部部分以放置在脚和地面之间。例如,在运动型鞋类中, 鞋底结构包括鞋底夹层和鞋外底。鞋底夹层可由在行走、跑步,和其他步行活动期间衰减地面反作用力(即,提供缓冲)的聚合物泡沫材料形成。例如,鞋底夹层还可包括进一步减轻力、增强稳定性、或影响脚的运动的流体填充腔、板、调节器、或其他元件。鞋外底形成鞋类的地面接触元件且通常由包括纹理以提供附着摩擦力的耐用的且耐磨的橡胶材料形成。鞋外底结构还可包括置于鞋面内且紧邻脚的下表面的鞋垫以增强鞋类的舒适性。概述鞋类物品或其他产品可包括具有抗张线束(tensile strand)的材料元件。更具体地,材料元件可包括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和至少一条线束。第二层置于第一层和第三层之间,且第二层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线束位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且线束基本上平行于第二层而伸展至少5厘米的距离。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将第一层和第三层连接到第二层。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也可将线束连接到第二层。以下还描述了制造元件的方法,该元件可用于鞋类中。该方法包括将至少一条线束紧邻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聚合物片材的表面定位,其中该线束基本上平行于该表面而伸展至少5厘米的距离。紧邻该表面放置第一层,且线束位于聚合物片材和第一层之间。加热第一层、线束和聚合物片材。随着加热,聚合物片材中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渗入第一层和线束中的至少一个,以在第一层和线束中的每一个与聚合物片材之间形成结合部 (bond) ο在所附权利要求中详细指出了本发明的新颖性特点方面的优点和特征。但是,为获得对新颖性的优点和特征的进一步理解,可参考描述并说明了与本发明有关的多种构造和概念的以下描述性内容和附图。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将更好地理解以上概述和以下详细说明。图1是鞋类物品的外侧面正视图。图2是鞋类物品的内侧面正视图。图3是如图2中剖面线3-3所限定的鞋类物品的横截面图。图4是用于鞋类物品的鞋面中的抗张线束材料元件的平面图。图5是如图4中所限定的抗张线束材料元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6是抗张线束材料元件的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7A和图7B是如图5中剖面线7A和7B所限定的抗张线束材料元件的部分的横截面图。图8A-8E是对应于图1的外侧面正视图并示出了鞋类物品的进一步构造。图9A-9E是对应于图3的横截面图并示出了鞋类物品的进一步构造。图10A-10D是用于抗张线束材料元件的第一示例性制造方法的图解透视图。图1IA-IID是如图10A-10D中剖面线11A-1ID分另限定的第一示例性制造方法的图解横截面图。图12A-12D是用于抗张线束材料元件的第二示例性制造方法的图解透视图。图13A-13D是如图12A-12D中剖面线13A-13D分另限定的第二示例性制造方法的图解横截面图。图14是抗张线束材料元件的另一种构造的横截面图。图15是抗张线束材料元件的另一种构造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16是抗张线束材料元件的另一种构造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详述以下讨论和附图公开了包括抗张线束的材料元件。公开了材料元件被整合到具有适合行走或跑步的常规构造的鞋类物品中。与材料元件有关的概念也可应用于多种其他运动鞋类型,包括例如棒球鞋、篮球鞋、交叉训练鞋、自行车运动鞋、足球鞋、网球鞋、英式足球鞋、和徒步鞋。这些概念也可应用于通常认为是非运动的鞋类类型,包括礼服鞋、拖鞋、凉鞋、和作业靴。所以,本文公开的概念应用于各种鞋类类型。除了鞋类,材料元件或与材料元件有关的概念可整合到多种其他产品中。常规的鞋类构造图1-3中示出了鞋类物品10,包括鞋底结构20和鞋面30。为参考目的,如图1和2所示,鞋类10可被分为三个常规区域鞋前部区域11、鞋中部区域12,和跟部区域13。鞋类10还包括外侧面14和内侧面15。鞋前部区域11通常包括鞋类10的对应于脚趾和连接跖骨与趾骨的关节的部分。鞋中部区域12通常包括鞋类10的对应于脚的足弓区域的部分,且跟部区域13对应于脚的后部部分,包括跟骨。外侧面14和内侧面15延伸穿过区域 11-13中的每一个且对应于鞋类10的相对侧。区域11-13和侧面14-15并不旨在精确地划定鞋类10的区域。而是,区域11-13和侧面14-15旨在表示鞋类10的大致区域以便于下述讨论。除了鞋类10,区域11-13和侧面14-15也可应用到鞋底结构20、鞋面30及其单独的元件中。鞋底结构20固定到鞋面30且当穿着鞋类10时在脚和地面之间延伸。鞋底结构 20的主要元件是鞋底夹层21、鞋外底22和鞋垫23。鞋底夹层21固定到鞋面30的下表面且可由可压缩聚合物泡沫元件(例如,聚氨酯或乙烯醋酸乙烯酯泡沫(ethylvinylacetate foam))形成,当可压缩聚合物泡沫元件在行走、跑步、或其他步行活动期间在脚和地面之间压缩时,该可压缩聚合物泡沫元件衰减地面反作用力(即,提供缓冲)。在进一步的构造中,鞋底夹层21可包括进一步衰减力、增强稳定性,或影响脚的运动的流体填充腔、板、调节器、或其他元件,或者鞋底夹层21可主要由流体填充腔形成。鞋外底22固定到鞋底夹层 21的下表面且可由被予以纹理以提供附着摩擦力的耐磨的橡胶材料制成。鞋垫23位于鞋面30内且布置成在脚的下表面之下延伸。尽管用于鞋底结构20的这种构造提供了可连同鞋面30 —起使用的鞋底结构的实例,但也可使用用于鞋底结构20的多种其他常规的或非常规的构造。因此,鞋底结构20或用于鞋面30的任何鞋底结构的结构和特征可极大地变化。鞋面30限定了鞋类10内的用于相对于鞋底结构20容纳和固定脚的空腔。空腔被成形以容纳脚,并且空腔沿着脚的外侧面、沿着脚的内侧面、在脚上面、围绕跟部,且在脚下面延伸。通过定位在至少跟部区域13内的脚踝开口 31提供进入空腔的通道。鞋带32 穿过各个鞋带孔33延伸且允许穿着者改变鞋面30的尺寸以容纳脚的部分。更特别地,鞋带32允许穿着者系紧围绕脚的鞋面30,且鞋带32允许穿着者松弛鞋面30以有利于脚进入空腔和从空腔中移出(即,通过脚踝开口 31)。另外,鞋面30可包括在鞋带32之下延伸的鞋舌(未示出)。鞋面30的各个部分可由缝合或结合在一起以在鞋类10内形成空腔的多种材料元件(例如,织物、聚合物片材、泡沫层、皮革、合成皮革)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鞋面30也可包括限制脚跟在跟部区域13中运动的鞋跟稳定器或位于鞋前部区域11内的耐磨的护趾件 (toe guard)。尽管多种材料元件或其他元件可被整合到鞋面中,外侧面14和内侧面15之一或两者的区域包含多条线束34。参考图1和图2,多条线束34以大体垂直方向在鞋带孔 33和鞋底结构20之间延伸,且多条线束34以大体水平方向在外侧面14与内侧面15两者中的鞋前部区域11和跟部区域13之间延伸。再参考图3,多条线束34位于基底层41和覆盖层42之间。然而基底层41形成鞋面30内空腔的表面,覆盖层42形成鞋面30的外表面或暴露表面的一部分。因此,线束34、基底层41和覆盖层42的组合可在某些区域形成鞋面 30的大体全部厚度。在行走、跑步、或其他步行活动期间,在鞋类10的空腔内的脚往往会拉伸鞋面30。 也就是说,当处于由于脚的运动产生的张力下时,形成鞋面30的许多材料元件可以拉伸。尽管线束34也可拉伸,线束34通常比形成鞋面30的其他材料元件(例如,基底层41和覆盖层4 较小程度地拉伸。因此,可对线束34中的每一条定位以在鞋面30中形成抵制特定方向的拉伸或加固力被集中的位置的结构部件。举例来说,在鞋带孔33和鞋底结构20 之间延伸的多条线束34抵制在内侧-外侧方向上的拉伸(即,环绕鞋面30延伸的方向)。 也可将这些线束34紧邻鞋带孔33且从鞋带孔33向外发散而布置以抵制由鞋带32中的张力引起的拉伸。假定这些线束也彼此交叉,由鞋带32中的张力产生的力或由脚的运动产生的力可分布在鞋面30的多个区域上。再举例来说,在鞋前部区域11和跟部区域13之间延伸的多条线束34抵制纵向拉伸(即,穿过区域11-13中的每一个延伸的方向)。因此,对线束34定位以形成鞋面30内的抵制拉伸的结构部件。抗张线束材料元件图4中示出了可被整合到鞋面30中的抗张线束材料元件40。另外,图5_7B中的每个示出了材料元件40的一部分。例如,材料元件40可形成外侧面14的大部分。所以, 材料元件40具有这样一种构造(a)从外侧面14的上部区域延伸到下部区域且穿过区域 11-13中的每一个,(b)在外侧面14中限定了多个鞋带孔33,和(c)形成内表面(S卩,当穿着鞋类10时,接触脚或脚所穿的袜子的表面)和外表面(即,鞋类10的外部的、暴露的表面)。基本上相似的元件也可用于内侧面15。在鞋类10的某些构造中,材料元件40可仅穿过外侧面14的一部分延伸(例如,局限于鞋中部区域12)或可扩展以形成外侧面14和内侧面15的大部分。也就是说,具有材料元件40的通常构造且包括线束34与层41和42 的单个元件可延伸穿过外侧面14和内侧面15两者。在其他的构造中,另外的元件可连接到材料元件40以形成外侧面14的部分。材料元件40包括基底层41和覆盖层42,同时线束34置于层41和42之间。线束34紧邻基底层41的表面且基本上平行于基底层41的该表面而伸展。通常,线束34也紧邻覆盖层42的表面且基本上平行于覆盖层42的该表面而伸展。如上讨论,线束34形成了鞋面30内的抵制拉伸的结构部件。由于基本上平行于基底层41和覆盖层42的表面,线束34抵制在对应于层41和42的表面的方向上的拉伸。尽管线束34在某些位置可穿过基底层41 (例如,由于缝合)延伸,但是在线束34穿过基底层41延伸的区域可允许拉伸,从而减少线束34限制拉伸的整体能力。所以,线束34中的每一条通常紧邻基底层41的表面且基本上平行于基底层41的该表面而伸展至少12毫米的距离,且可紧邻基底层41的该表面且基本上平行于基底层41的该表面而伸展遍及至少5厘米或更大的距离。基底层41和覆盖层42被描绘为彼此同延的。也就是说,层41和42可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以使基底层41的边缘与覆盖层42的边缘对应且相平。在某些制造工艺中, (a)线束34定位于基底层42上,(b)覆盖层42结合到基底层41和线束34,和(c)从这种组合中剪裁材料元件40以具有期望的形状和尺寸,从而形成基底层41和覆盖层42的共同边缘。在这一工艺中,线束34的末端也可延伸到层41和42的边缘。因此,层41和42的边缘,以及线束;34的末端,可全部布置在材料元件40的边缘上。基底层41和覆盖层42的每一个可由任何通常的二维材料制成。所以,如关于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二维材料”或其变体旨在包括呈现出长度和宽度远大于厚度的大体平面材料。因此,用于基底层41和覆盖层42的合适材料包括例如多种织物、聚合物片材、或织物和聚合物片材的组合。织物通常由纤维、丝或纱制成,该纤维、丝或纱例如(a)直接由纤维网(web of fiber)通过结合、熔合、或连接来构建非纺织品和毛毡而生产,或(b)通过机器操控纱以生产出纺织织品或针织织品而形成。例如,织物可包括被布置以提供一个方向的拉伸或多个方向的拉伸的纤维,且织物可包括形成透气的且防水的屏障的涂层。聚合物片材可由聚合物材料经挤压、滚压或以其他方式形成以呈现大体平面外观。二维材料也可包括具有两层或更多层织物、聚合物片材,或织物和聚合物片材的组合的被层压或以其他方式堆叠成层的材料。除了织物和聚合物片材,其他二维材料可用于基底层41和覆盖层 42。例如,尽管二维材料可具有光滑的或通常无纹理的表面,但是某些二维材料会呈现出纹理或其他表面特征,如凹陷、突起、凸缘,或各种形态。尽管存在表面特征,二维材料仍维持大体平面的且呈现出远大于厚度的长度和宽度。在某些构造中,网状材料(mesh material) 或穿孔的材料可用于层41和42中之一或两者以提供更好的透气性或通气性。线束34可由任何通常的一维材料形成。所以,如关于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一维材料”或其变体旨在包括呈现出长度远大于宽度和厚度的通常的长形材料。因此,用于线束34的合适材料包括由人造丝、尼龙、聚酯、聚丙烯酸、丝、棉、碳、玻璃、芳族聚酰胺(例如对位芳族聚酰胺纤维、间位芳族聚酰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液晶聚合物、铜、铝、和钢形成的各种丝、纤维、纱、线、缆、或绳形成。而丝具有不确定的长度且可单独用作线束34,纤维具有相对短的长度且通常经历纺织或扭绞工艺以产生合适长度的线束。用于线束34中的单独的丝可由单一材料(即,单成分丝)或由多种材料(即,双成分丝)形成。相似地, 不同的丝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举例来说,用作线束34的纱可包括每根由相同材料形成的丝,可包括每根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材料形成的丝,或可包括每根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材料形成的丝。相似的概念也适用于线、缆,或绳。例如,线束34的厚度可在从0.03毫米至大于5毫米的范围内极大地变化。尽管一维材料会经常具有宽度和厚度基本上相等的横截面(例如,圆形或方形横截面),某些一维材料可具有大于厚度的宽度(例如,长方形的、椭圆形的或其他的长形横截面)。尽管宽度较大,如果材料的长度远大于材料的宽度和厚度, 材料可被认为是一维的。举例来说,基底层41可由织物材料形成且覆盖层42可由结合到织物材料的聚合物片材形成,或层41和42中的每一个可由彼此结合的聚合物片材形成。在基底层41由织物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覆盖层42可包括与基底层41的织物材料结合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 (例如,热塑性聚氨酯)。也就是说,通过加热覆盖层42,覆盖层42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与基底层41的织物材料结合。作为可选方案,为了与覆盖层42结合,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渗入基底层41的织物材料或与其结合。也就是说,基底层41可以是织物材料和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组合。这种构造的一个优点是在材料元件40的包括涉及将线束34放置在基底层41上的部分制造工艺的制造工艺中,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以硬化或以其他方式稳定基底层41的织物材料。这种构造的另一个优点是在某些构造中使用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将背衬层(见图9D中的背衬层37)与覆盖层42相对地结合到基底层41。该一般概念在美国专利申请第12/180,235号中公开,该专利申请在2008年7月25日递交于美国专利商标局且名称为“Composite Element With A Polymer Connecting Layer(带有聚合物连接层的复合元件)”,且该在先申请通过引用全部并入本文。作为进一步的可选方案,基底层41 可以是在制造材料元件40期间与覆盖层42和线束34结合的一层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例如,热塑性聚氨酯)。也就是说,通过加热基底层41,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与覆盖层42和线束34中之一或两者结合。基于以上讨论,材料元件40通常包括具有位于其之间的线束34的至少两层41和 42。尽管线束34可穿过层41和42中的一个,但是线束34通常紧邻层41和42的表面且基本上平行于层41和42的表面而伸展大于12毫米,且甚至大于5厘米。鉴于多种一维材料可被用于线束34,一种或多种二维材料可被用于层41和42。另外,当基底层41形成为一层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时,加热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导致覆盖层42和线束34之一或两者与基底层41之间的结合。结构部件常规的鞋面可由多个材料层形成,每一材料层为鞋面的不同区域提供不同特性。 在使用期间,鞋面可经受极大的张力,且一层或多层材料被布置在鞋面的区域中以抵制张力。也就是说,单独的层可被整合到鞋面的特定部分中以抵制在使用鞋类期间产生的张力。 举例来说,纺织织物(woven textile)可被整合到鞋面中以在纵向上提供拉伸抵抗力。纺织织物可由以直角彼此交织的纱形成。如果纺织织物被整合到鞋面中以用于纵向拉伸抵抗力目的,则仅以纵向取向的纱会有助于纵向拉伸抵抗力,而以与纵向正交而取向的纱通常不会有助于纵向拉伸抵抗力。所以,对于纵向拉伸抵抗力,纺织织物中的约一半的纱是多余的。作为该实例的延伸,鞋面的不同区域所需要的拉伸抵抗力的程度可以变化。鉴于鞋面的某些区域可能需要相对高程度的拉伸抵抗力,鞋面的其他区域可能需要相对低程度的拉伸抵抗力。因为纺织织物可用于既需要高程度的拉伸抵抗力又需要低程度的拉伸抵抗力的区域中,所以在需要低程度的拉伸抵抗力的区域中纺织织物中的某些纱是多余的。在这个实例中,多余的纱增加了鞋类的总质量,却没有给鞋类增加有益的特性。相似的概念适用于用来提供例如耐磨性、柔韧性、透气性、缓冲性、和吸湿性(moisture-wicking)中一种或多种的其他材料,例如皮革和聚合物片材。作为以上讨论的概述,用于由多层材料形成的常规鞋面中的材料可具有并非极大地有助于鞋面的期望特性的多余部分。例如,关于拉伸抵抗力,层可具有提供(a)更多方向的拉伸抵抗力或(b)高于必需或期望程度的拉伸抵抗力的材料。因此,这些材料的多余部分可增加鞋类的总质量和成本,却没有产生明显的有益特性。对比以上讨论的常规层状结构,鞋面30被构制以将多余材料的存在最小化。基底层41和覆盖层42提供了脚的覆盖物,但呈现了相对低的质量。布置线束34以在特定方向和位置提供拉伸抵抗力,并选择线束34的数量以提供所期望程度的拉伸抵抗力。因此,选择线束34的取向、位置和数量以提供适合特定目的的结构部件。为了在以下讨论中用于参考目的,图4中示出了六个线束组51-56。线束组51包括从最接近脚踝开口 31的鞋带孔33向下延伸的多条线束34。线束组52包括从第二最接近脚踝开口 31的鞋带孔33向下延伸的多条线束34。相似地,线束组53-55包括从其他鞋带孔33向下延伸的多条线束34。另外,线束组56包括在鞋前部区域11和跟部区域13之间延伸的多条线束;34。如以上讨论,在鞋带孔33和鞋底结构20之间延伸的多条线束34抵制内侧-外侧方向的拉伸并将力从鞋带32分散。更具体地,线束组51中的多条线束34协同抵制来自穿过最接近脚踝开口 31的鞋带孔33延伸的鞋带32的部分的拉伸。当远离鞋带孔33延伸时,线束组51也向外发散,从而将来自鞋带32的力分布在鞋面30的区域上。相似的概念也适用于线束组52-55。作为额外的情况,来自线束组51-55的某些线束34与来自其他线束组51-55的线束34交叉。更具体地,(a)来自线束组51的线束34与来自线束组52的线束;34交叉,(b)来自线束组52的线束34与来自线束组51和53的每一组的线束34交叉,(c)来自线束组53的线束34与来自线束组52和M的每一组的线束34交叉,(d)来自线束组M的线束34与来自线束组53和55的每一组的线束34交叉,和(e)来自线束组 55的线束34与来自线束组M的线束34交叉。因此,来自相邻线束组51-55的线束34可以彼此交叉。尽管在某些构造中来自线束组51-55中的一组的一条线束34可与来自线束组51-55的不同组的另一条线束交叉,有时至少两条线束34或至少三条线束34可以交叉。 这一构造的优点是来自多个鞋带孔33处的鞋带32的力可遍布鞋面30更广地分布,且来自相邻鞋带孔33处的鞋带32的力可分布到由来自其他鞋带孔33的线束34覆盖的区域。所以,通常,来自不同线束组51-55的线束34的交叉可将来自鞋带32的力更均勻地分布在鞋面30的区域上。鞋带孔33提供了线束34可从中延伸的鞋带容纳元件的一个实例。在鞋类10的其他构造中,金属或织物环可应用在鞋带孔33的位置,钩子可应用在鞋带孔33的位置,或金属孔眼可限定鞋带孔33。因此,线束34可在多个鞋带容纳元件和鞋底结构20之间延伸以抵制内侧-外侧方向的拉伸并将分散来自鞋带32的力。又如以上讨论,在鞋前部区域11和跟部区域13之间延伸的多条线束34抵制纵向拉伸。更具体地,线束组56中的多条线束34共同抵制纵向拉伸,且选择线束组56中的线束34的数量以在区域11-13上提供特定程度的拉伸抵抗力。另外,线束组56中的线束34 还横穿线束组51-55中的线束34的每条以在区域11-13上提供相对连续的拉伸抵抗力。取决于鞋类10的特定构造和鞋类10的期望用途,层41和42可以是例如不可拉伸材料、具有一方向拉伸的材料、或具有两方向拉伸的材料。通常,由具有两方向拉伸的材料形成的层41和42为鞋面30提供了更好地符合脚轮廓的能力,从而增强了鞋类10的舒适性。在层41和42具有两方向拉伸的构造中,线束34与层41和42的组合有效地改变了鞋面30在特定位置的拉伸特性。关于鞋面30,线束34与具有两个方向拉伸的层41和42 的组合在鞋面30中形成了具有不同拉伸特性的区域,且这些区域包括(a)其中不存在线束 34而鞋面30呈现两方向拉伸的第一区域,(b)其中存在线束34但线束34彼此不交叉,且鞋面30呈现出在与线束34正交(S卩,垂直)方向上的一方向拉伸的第二区域,和(c)其中存在线束34且线束34彼此交叉,且鞋面30基本不呈现拉伸或呈现有限拉伸的第三区域。 因此,鞋面30的特定区域的整体拉伸特性可由线束34的存在和线束34是否彼此交叉来控制。基于以上讨论,线束34可被用来形成鞋面30内的结构部件。通常,线束34抵制拉伸以限制鞋面30内的整体拉伸。线束34也可用于将力(例如,来自鞋带32和鞋带孔33 的力)散布到鞋面30的不同区域上。因此,选择线束34的取向、位置和数量以提供适合特定目的的结构部件。此外,可利用线束34相对于彼此的取向和线束34是否彼此交叉,来控制鞋面30的不同部分内的拉伸方向。进一步的鞋类构造图1和图2中的线束34的取向、位置和数量旨在提供用于鞋类10的合适构造的实例。在鞋类10的其他构造中,可以没有多条线束34或没有线束组51-56,或可以有额外的线束34或线束组以提供鞋类10中的其他结构部件。参考图8A,可以没有在鞋前部区域 11和跟部区域13之间延伸的可加强鞋类10的纵向拉伸的线束34。图8B中示出了构造 其中在鞋带孔33和鞋底结构20之间延伸的线束34更大幅度地向外发散并与来自相邻线束组以及来自甚至更远间隔开的线束组的线束34交叉。这一构造可以例如将来自鞋带32 的力分布到鞋面30的甚至更为宽广的区域。参考图8C,线束34仅从某些鞋带孔33向下延伸,但是仍与来自其他线束组的线束34交叉。图8D示出了包括跟部区域13中的额外线束 34的构造,额外线束34可以有效地形成鞋跟稳定器。线束34通常可以是直线的,但图8E 中示出了其中线束;34的部分为波浪形或其他的非直线状的构造。如以上讨论,线束34可抵制鞋面30内的拉伸,但线束34的非直线区域可允许鞋面30内的一定拉伸。然而,随着拉伸引起线束34变直,于是线束34可以抵制鞋面30内的拉伸。与图3中的线束34和层41和42相关的多种方面旨在提供鞋类10的合适构造的实例。在其他鞋类10的构造中,额外的层或线束34相对于层41和42的位置可以变化。参考图9A,没有覆盖层42而使线束34暴露在鞋面30的外部。在这种构造中,如以上讨论,可利用粘合剂或渗入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将线束34固定到基底层41。在图3中, 基底层41基本上是平的,而覆盖层42在线束34的区域向外突出。参考图9B,由于线束34 的存在,层41和42两者均向外突出。在另一种构造中,如图9C所示,额外的层35和36被定位以形成鞋面30的紧邻空腔的内部部分。尽管层35和36可由多种材料形成,层35可以是增强鞋类10的整体舒适性的聚合物泡沫层,且层36可以是去除来自直接紧邻脚的区域的汗或其他湿气的吸湿性织物。参考图9D,额外组的线束34位于基底层41的相对侧,且背衬层37在该额外组的线束34的上面延伸。当使用刺绣工艺(embroidery process)定位线束34时,可产生这种构造。图9E中示出了相似的构造,其中背衬层37具有平面构造且线束34以较大幅度从鞋类10向外突出。个人的跑步方式或偏好也可以决定线束34的取向、位置和数量。例如,某些人可能带有相对高程度的内旋(即,脚向内转动),而在外侧面14上带有较多数量的线束34可减少内旋程度。某些人还可能更喜欢纵向的拉伸抵抗力,则鞋类10可被改进以在侧面14 和15上包括在区域11-13之间延伸的另外的线束34。某些人还可能更喜欢鞋面30穿起来更紧贴,这将需要遍布鞋面30增加更多的线束34。因此,通过线束34的取向、位置和数量的变化,可以根据个人的跑步方式或偏好定制鞋类10。第一示例性制造方法可使用多种方法制造鞋面30且尤其是材料元件40。举例来说,可使用刺绣工艺来相对于基底层41定位线束34。一旦线束34被定位,覆盖层42可被结合到基底层41和线束34,从而将线束34固定在材料元件40内。该一般工艺详细描述在2006年5月25日递交于美国专利商标局且名称为“Article Of Footwear Having An Upper With Thread Structural Elements (具有带有线状结构元件的鞋面的鞋类物品),,的美国专利申请第 11/442,679号中,该在先申请通过引用方式全部并入本文。作为刺绣工艺的替代方法,可使用其他缝合工艺例如计算机缝合,以相对于基底层41定位线束34。另外可使用包括把围绕在框架上的桩周围的线束34缠绕在基底层41周围的工艺,以将线束34定位在基底层 41上。因此,可使用多种方法来相对于基底层41定位线束34。当鞋面30的形成空腔的表面具有相对光滑或其他的连续构造时,通常鞋类的舒适性得到加强。换句话说,接缝、突起、脊状突起和其他不连续特征可导致脚不舒服。参考图3,基底层41具有相对光滑的外形,而覆盖层42在线束34的区域向外突出。相似地,参考图9E,背衬层37具有相对光滑的外形,而覆盖层42在线束34的区域向外突出。相反地, 图9B和图9D示出了其中基底层41和覆盖层42在线束34的区域向鞋类10的内部突出的构造。通常,由于形成鞋面30内的空腔的表面中的更好的光滑性,图3和图9E的构造可为鞋类提供较大的舒适性。现将讨论用于形成图3中的构造的模制工艺。参考图IOA和图11A,示出了模具 60,其包括第一模具部分61和第二模具部分62。模具部分61和62中的每一个具有如下所述的压缩线束;34与层41和42的对向的表面。模具部分61和62的压缩材料元件40的部件的表面各自包括具有不同密度和硬度的材料。更具体地,第一模具部分61包括材料63 且第二模具部分62包括材料64。比较而言,材料63相对于材料64具有较小的硬度和较小的密度且因此材料63比材料64更易压缩。作为合适材料的示例,材料63可以是在邵氏A 硬度计上硬度为15的硅酮,而材料64可以是在邵氏A硬度计上硬度为70的硅酮。在模具 60的某些构造中,材料63可具有小于40的邵氏A硬度,而材料64可具有大于40的邵氏A 硬度。在模具60的其他构造中,材料63可具有在5至20之间的邵氏A硬度,而材料64可具有在40至80之间的邵氏A硬度。也可使用多种其他材料,包括各种聚合物和泡沫,例如乙烯醋酸乙烯酯和橡胶。然而,硅酮的优点与压缩装置有关。更具体地,硅酮可经历反复的模制操作而不会形成由反复压缩引起的凹陷或其他表面的不规则。除了材料63和64的密度和硬度上的差异,厚度也可以改变。例如,参考图 11A-11D,材料63相对于材料64具有更大的厚度。在材料63为在邵氏A硬度计上硬度为 15的硅酮且材料64为在邵氏A硬度计上硬度为70的硅酮的构造中,材料63可具有5毫米的厚度且材料64可具有2毫米的厚度。在模具60的其他构造中,材料63可具有在3至 10毫米或更大之间的厚度,且材料64可具有在1至4毫米之间的厚度。使用模具60来利用线束34与层41和42形成材料元件40。起初,如图IOA和IlA 所示,材料元件40的部件位于模具部分61和62之间。为了合适布置这些部件,可使用梭式框架(shuttle frame)或其他装置。然后加热线束34与层41和42到有利于部件之间结合的温度,该温度取决于层41和42所使用的具体材料。可使用各种辐射加热器或其他装置以加热材料元件40的部件。在某些制造工艺中,可加热模具60以使模具60和材料元件40的部件之间的接触将部件的温度提高到有利于结合的水平。也可使用射频加热来加热材料元件40的部件。一旦被定位和加热,如图IOB和图IlB所示,模具部分61和62朝向彼此移动且开始闭合在部件上以使(a)具有材料63的第一模具部分61的表面开始接触覆盖层42且 (b)具有材料64的第二模具部分62的表面开始接触基底层41。然后,如图IOC和图IlC 所示,模具部分61和62进一步朝向彼此移动且压缩材料元件40的部件,从而将部件结合
在一起。尽管材料元件40的部件可由多种材料形成,但当基底层41由热塑性聚合物片材 (例如,热塑性聚氨酯)形成时,可以产生有利的构造。当由热塑性聚合物片材形成时,基底层41可用于连接覆盖层42和线束34。更具体地,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与覆盖层42和线束34中之一或两者结合。
可利用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基底层41将材料元件40的部件固定在一起。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当加热时熔化或软化且当充分冷却时恢复到固体状态。基于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这一特性,可使用热结合工艺形成连接材料元件40的部分的热结合部(heatbond)。如本文使用的,术语“热结合”或其变体被定义为两个元件之间的固定技术,其包括软化或熔化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内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以便于在冷却时将元件的材料固定到彼此。相似地,术语“热结合部”或其变体被定义为通过包括软化或熔化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内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工艺来连接两个元件的结合部、连接件或结构,以便于在冷却时将元件的材料固定到彼此。举例来说,热结合可包括(a)熔化或软化两个包含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元件以便于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彼此混合(例如,扩散穿过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之间的边界层) 且在冷却时被固定在一起;(b)熔化或软化包含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元件以便于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延伸进入或渗入线束的结构(例如,延伸在线束中的丝或纤维周围,或与线束中的丝或纤维结合)以在冷却时将元件固定在一起;(c)熔化或软化包含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元件以便于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延伸进入或渗入织物元件的结构(例如,延伸在织物元件中的丝或纤维周围,或与织物元件中的丝或纤维结合)以在冷却时将元件固定在一起;和 (d)熔化或软化包含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元件以便于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延伸进入或渗入在另一元件(例如,聚合物泡沫或片材、板、结构装置)中形成的裂缝或空穴以在冷却时将元件固定在一起。当只有一个元件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时或当两个元件都包括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时,可发生热结合。另外,热结合通常不包括使用缝合或粘合剂,但是包括通过加热直接将元件彼此结合。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使用缝合或粘合剂辅助热结合部或通过热结合连接元件。尽管可使用热结合工艺形成将基底层41连接到覆盖层42和线束34的热结合部, 但热结合部的构造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材料元件40的部件。作为第一个示例,当覆盖层42 为织物时,则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环绕覆盖层42中的丝延伸或与之结合以在冷却时将部件固定在一起。作为第二个示例,当覆盖层42为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聚合物片材时,则聚合物材料可彼此混合以在冷却时将部件固定在一起。但是,如果覆盖层42 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具有明显高于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熔点,则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延伸进入覆盖层42的结构、裂缝或空穴中以在冷却时将将部件固定在一起。作为第三个示例,线束34可由具有多个单独的丝或纤维的线形成,且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环绕丝或纤维延伸或与其结合以在冷却时将部件固定在一起。作为第四个示例,线束34可被形成为具有单丝的构造,且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环绕丝延伸或与之结合以在冷却时将部件固定在一起。但是,如果丝至少部分地是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则聚合物材料可彼此混合以在冷却时将部件固定在一起。因此,即使当部件由不同范围的材料形成或具有多种结构中的一种时,也可使用热结合部将材料元件40的部件连接在一起。如上所提及,材料63相对于材料64具有较小的硬度、较小的密度和较大的厚度, 且因此材料63比材料64更易压缩。参考图IOC和图11C,覆盖层42在线束的区域伸入材料63,而基底层41仍维持基本上是平的。由于材料63和64之间不同的压缩率,材料63在存在线束34的区域压缩。在这个阶段,基底层41伸入材料64的深度小于覆盖层42伸入材料63的深度。模具60的压缩力,连同被压缩部件的升高的温度(a)将层41和42彼此结合,(b)可将线束34结合到层41和42之一,和(c)模制材料元件40以使基底层41仍维持基本上是平的且覆盖层42在线束34的区域向外突起。
材料63和64的不同压缩率(由于硬度、密度和厚度的不同)确保来了覆盖层42 比基底层41在线束34的区域更大程度地向外突起。在某些构造中,材料63和64的相对压缩率可允许基底层41在线束34的区域以某种程度向外突起。但是,通常,基底层41以比覆盖层42低的程度向外突起,且在某些构造中基底层41可以完全不向外突起。当完成结合和成形时,如图IOD和图IlD所示,打开模具60且取出材料元件40并允许冷却。作为该工艺的最终步骤,材料元件40可被整合到鞋类10的鞋面30中。
材料63和64之间的相对硬度、密度和厚度可较大地变化以提供模具60的表面之间的不同压缩率。通过改变硬度、密度和厚度,表面的压缩率可适合于特定模制操作或材料。尽管可对硬度、密度和厚度每个都考虑,但模具60的某些构造可包括仅不同硬度的、仅不同密度的、或仅不同厚度的材料63和64。另外,模具60的某些构造可包括(a)具有不同的硬度和密度,且厚度不同,(b)具有不同的硬度和厚度,且密度不同,或(c)具有不同的密度和厚度,且硬度不同的材料63和64。因此,可用多种方式改变材料63和64的各种特性以实现模具60的表面之间的不同的相对压缩率。
第二示例性制造方法
相似的制造方法可被用于材料元件40的其他构造。例如,参考图9E,两组线束34 位于基底层41的相对侧,伴有背衬层37在另外组的线束34之上延伸。当使用刺绣工艺定位线束34时,可产生这一构造。另外,背衬层37具有平面构造。
现将讨论可用来形成图9E的构造的模制工艺。同以上讨论的第一示例性制造方法一样,使用了模具60。起初,如图12A和图13A所示,材料元件40的部件,包括基底层41、 覆盖层42、线束34和背衬层37位于模具部分61和62之间。一旦被定位和加热,如图12B 和图1 所示,模具部分61和62朝向彼此移动且开始闭合在部件上以使(a)具有材料63 的第一模具部分61的表面开始接触覆盖层42且(b)具有材料64的第二模具部分62的表面开始接触背衬层37。然后,如图12C和图13C所示,模具部分61和62进一步朝向彼此移动且压缩材料元件40的部件,从而将部件结合在一起。
尽管材料元件40的部件可由多种材料形成,但是当基底层41由热塑性聚合物片材(例如,热塑性聚氨酯)形成时,可产生有利的构造。当由热塑性聚合物片材形成时,基底层41可用于连接覆盖层42、线束34和背衬层37中的每一个。更具体地,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与覆盖层42、线束34和背衬层37中的每一个热结合。作为第一实例, 当背衬层37为织物时,则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环绕背衬层47中的丝延伸或与之结合以在冷却时将部件固定在一起。作为第二实例,当背衬层37为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的聚合物片材时,则聚合物材料可彼此混合以在冷却时将部件固定在一起。但是,如果背衬层37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具有明显高于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熔点,则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延伸进入背衬层37的结构、裂缝或空穴中以在冷却时将部件固定在一起。因此,即使当部件由不同范围的材料形成或具有多种结构中的一种时,可使用热结合部将材料元件40的部件连接在一起。此外,可使用基底层41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将材料元件40的所有部件(例如,基底层41、覆盖层42、线束34和背衬层37)连接在一起。
如在以上讨论的第一示例性制造方法中提及的,材料63相对于材料64具有较小的硬度、较小的密度和较大的厚度,且因此材料63比材料64更易压缩。参考图12C和13C, 覆盖层42在线束34的区域伸入材料63,而背衬层37仍维持基本上是平的。当完成结合和成形时,如图12D和图13D所示,打开模具60且取出材料元件40并允许冷却材料元件40。 由于模具60中的材料的硬度、密度或厚度的差异,背衬层37仍维持基本上是平的。在某些制造工艺中,如图14所示,在基底层41的不同侧上的线束34可被偏移。作为该工艺中的最终步骤,材料元件40可以被整合到鞋类10的鞋面30中。
可透过的构造(Permeable Configuration)
可透过性通常与空气、水和其他流体(无论气态的还是液态的)穿过或以其他方式透过材料元件40的能力有关。形成可透过的材料元件40的优点是例如汗、湿气和热气可在鞋面30内围绕脚的区域排出,同时冷气可进入鞋面30。在如上讨论的很多构造中,基底层41可以是热塑性聚合物片材。相似地,背衬层37和覆盖层43中的任一个也可以是一层聚合物材料。在材料元件40包括一层聚合物材料的构造中,材料元件40的可透过性被降低。
为了加强材料元件40的可透过性,多个穿孔或孔可延伸穿过基底层41、背衬层37 或覆盖层43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参考图15,多个孔38延伸穿过材料元件40 (即,穿过层37、41和43中的每一个)。尽管孔38可在用于材料元件40的制造工艺之后形成在材料元件40中,但孔38也可以在制造工艺之前形成在层37、41和43的每一个中。
作为可透过构造的另一个实例,在图16中,孔38仅延伸穿过基底层41。如以上讨论的,背衬层37和覆盖层43可由织物形成,然而基底层41可由热塑性聚合物片材形成。 假定织物可以是固有可透过的,则在基底层41中形成孔38以增加材料元件40的整体可透过性。在这一构造中,在材料元件40的制造工艺之前,基底层41可被穿透以带有孔38。
结论
参考各种构造,以上并在附图中公开了本发明。然而,本公开内容用于的目的是提供与本发明有关的各种特征和概念的示例,而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偏离如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构造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鞋类物品,所述鞋类物品具有鞋面和固定到所述鞋面的鞋底结构,所述鞋面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所述第二层置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之间,且所述第二层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和至少一条线束,所述线束位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所述线束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二层伸展至少5厘米的距离,其中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将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连接到所述第二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将所述第二层连接到所述线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层形成所述鞋面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中的至少一个是织物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线束从所述鞋面的鞋带区域延伸到所述鞋底结构连接所述鞋面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另外的线束从所述鞋面的跟部区域延伸到所述鞋面的鞋前部区域且与所述线束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线束从所述鞋面的跟部区域延伸到所述鞋面的鞋前部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线束的材料选自由碳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液晶聚合物组成的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线束的末端定位在所述第一层的边缘以及定位在所述第二层的边缘。
10.一种鞋类物品,所述鞋类物品具有鞋面和固定到所述鞋面的鞋底结构,所述鞋面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元件,其中所述元件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中的每一个限定所述元件的边缘,所述第二层置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之间,且所述第二层为一层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和多条线束,所述线束位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所述线束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表面伸展至少5厘米的距离,所述线束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位于所述边缘的末端,其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之间的热结合部将所述第二层连接到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和所述线束之间的热结合部将所述第二层连接到所述线束。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层形成所述鞋面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第一组所述线束从所述鞋面的鞋带区域延伸到所述鞋底结构连接所述鞋面的区域,且第二组所述线束从所述鞋面的跟部区域延伸到所述鞋面的鞋前部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第一组所述线束与第二组所述线束交叉。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是彼此同延的。
16.一种材料元件,所述材料元件包括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所述第二层置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之间,且所述第二层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和多条线束,所述线束位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所述线束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表面伸展至少5厘米的距离,其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之间的热结合部将所述第二层连接到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材料元件,其中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和所述线束之间的热结合部将所述第二层连接到所述线束。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材料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中的至少一个为织物材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材料元件,其中第一组所述线束与第二组所述线束交叉。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材料元件,其中所述线束的材料选自由碳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液晶聚合物组成的组。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材料元件,其中所述线束的末端位于所述第一层的边缘以及所述第二层的边缘。
22.一种制造材料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至少一条线束紧邻包含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聚合物片材的表面定位,所述线束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表面伸展至少5厘米的距离;将第一层紧邻所述表面布置,所述线束位于所述聚合物片材和所述第一层之间;和加热所述第一层、所述线束和所述聚合物片材,所述聚合物片材中的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渗入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线束中的至少一个,以在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线束中的每一个和所述聚合物片材之间形成结合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定位步骤包括将所述线束刺绣在所述聚合物片材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定位步骤包括将所述聚合物片材选定为一层热塑性聚合物材料。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布置步骤包括将第二层紧邻所述聚合物层的相对表面放置,且加热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二层结合到所述聚合物片材。
26.—种制造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多条线束紧邻包含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的聚合物片材定位,所述线束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聚合物片材伸展至少5厘米的距离;将第一层和第二层布置在所述聚合物片材的相对侧上,所述线束位于所述聚合物片材和所述第一层之间;将所述线束、所述聚合物片材、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放置在压制设备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和压缩并加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所述线束、所述聚合物片材、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以使得(a)所述第一层的接触所述线束的部分以第一深度伸入所述第一表面,(b)所述第二层的紧邻所述线束的部分以第二深度伸入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深度,和(c)所述聚合物片材的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与至少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结合。
27.根据权利要求沈所述的方法,其中布置的步骤包括将所述第一层选定为织物和聚合物片材中的一种。
28.根据权利要求沈所述的方法,其中放置的步骤包括选择不同的材料以具有不同硬度、不同密度和不同厚度中的至少一种。
29.根据权利要求沈所述的方法,其中压缩并加热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聚合物片材的所述热塑性聚合物材料结合到所述线束。
30.根据权利要求沈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a)将所述线束、所述聚合物片材、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整合到鞋类物品中,和(b)布置所述第一层以形成所述鞋类物品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a)将所述线束、所述聚合物片材、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整合到鞋类物品中,和(b)将所述第二层布置成比所述第一层更朝向所述鞋类物品的内部。
32.—种鞋类物品,所述鞋类物品具有鞋面和固定到所述鞋面的鞋底结构,所述鞋面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至少所述第二层为限定多个孔的聚合物片材;和至少一条线束,所述线束位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所述线束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二层伸展至少5厘米的距离。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层是将所述第一层结合到所述第二层的热塑性聚合物材料。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层的所述孔延伸穿过所述第一层。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层为织物材料。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鞋类物品,其中第三层固定到所述第二层,所述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之间。
全文摘要
鞋类物品或其他产品可包括具有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和至少一条线束的材料元件。第二层放置于第一层和第三层之间,且第二层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形成。线束位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且线束基本上平行于第二层伸展至少5厘米的距离。在这种构造中,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可将第一层和第三层连接到第二层。热塑性聚合物材料也可将线束连接到第二层。
文档编号A43B3/26GK102497792SQ201080031949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0日
发明者弗雷德里克·J·杜简, 詹姆士·C·默彻特, 詹姆斯·黄 申请人:耐克国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