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用拉头、拉链的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3775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拉链用拉头、拉链的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用拉头、以及使用了该拉链用拉头的拉链的紧固装置。



背景技术:

拉链是一种依靠连续排列的拉链牙来实现物品合并或分离的连接件,其广泛地应用在服装、存储体、帐篷等物品上。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拉链,拉链的基本结构都是由布带、拉链牙、拉头等零部件构成,以下举一例子来说明拉链的基本结构。

图1显示的为拉链合并的状态,图2显示的为拉链分离的状态,图3为图1的侧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拉链主体1包括一对左右并排设置的布带101,该对布带101各自的内侧边缘均设有一排前后分布的拉链牙102,通过布带101和设在布带101上的拉链牙102构成牙链带103,一对牙链带103通过拉头104实现各牙链带103的拉链牙102彼此的啮合或分离(啮合的解除),且一对牙链带103啮合后形成链带105。所述拉头104包括由上板106、下板107和柱部108构成的拉头主体114,所述上板106和下板107分别位于链带105上下两侧,上板106和下板107通过柱部108相连接,所述上板106后端的左右两侧和/或下板107后端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凸缘115,所述凸缘115置于拉链牙102的外侧;所述上板106的上表面上设有一拉片安装部109,该拉片安装部109连接有拉片110。所述上板106和下板107之间形成有供一对牙链带103穿过的链牙通路111,该链牙通路111的前端开口为拉头肩口,链牙通路111的后端开口为拉头后口。进一步地,所述牙链带103的前端设有固定在布带101上的上止部112,用于限制在拉合拉链时拉头104从牙链带103的前端向前滑出;所述牙链带103的后端设有固定在布带101上的下止部113,用于限制在拉开拉链时拉头104从牙链带103的后端向后滑出,并使得链带105啮合时其后端的牙链带103不会分开。

当拉头104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前移动时,一对牙链带103上的拉链牙102的链牙脚因拉头104内腔闭合角的形状限制而受到推挤,从而互相有规则的啮合,形成拉链的合并状态;当拉头104向前移动至拉链的前端时,因上止部112合拢后的宽度大于拉头104内腔最狭处的宽度,从而对拉头104的前移起限位作用,使拉头104不至于从牙链带103的前端向前脱落。当拉头104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后移动时,将拉链牙102逐个分开,从而使一对牙链带103分离,形成拉链的分离状态;当拉头104向后移动至拉链的后端时,因下止部113的宽度大于拉头104内腔口的宽度,从而对拉头104的后移起限位作用,使拉头104不至于从牙链带103的后端向后脱落。

当拉链被应用在如箱包等存储体上时,为了防止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存储体拉链被拉开或存储体拉链的拉头因外力作用而自行向后移动导致拉链被拉开等状况,目前一般在拉链上设置拉链锁定装置或拉链固定装置来限制在拉链合并后拉头的移动。如公开号为US2003/0145636A1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拉链锁定装置,如图4所示,该拉链锁定装置2由拉头104、环状部件201和锁部件202构成,所述拉头104由拉头主体114和拉片110构成,所述拉头主体114又由拉片安装部109和连接部204构成;在具体操作时,先将拉头104滑动移动至拉链的前端,将安装在拉链前端的环状部件201卡到位于拉头104前端处的连接部204上,再将锁部件202安装到环状部件201中并将锁部件202锁住,从而将连接部204和环状部件201固定连接,以限制环状部件201从连接部204上脱出,进而限制拉头104的移动,以防止拉链在非正常状态下被拉开。但是,该拉链锁定装置中,其必须要通过锁部件202、环状部件201以及连接部204相互配合才能限制拉头104的移动,三者缺一不可,故相对增加了该拉链锁定装置的零件数,从而增加成本;另外,在需要将环状部件201与连接部204连接时或需要将环状部件201与连接部204解除连接时,必须要将锁部件202锁住或解锁,从而导致操作步骤增加、操作繁琐等问题。

又如公开号为US7200901B2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拉链固定装置,如图5所示,该拉链固定装置3包括拉头104和位于拉头104前方处的绳部件301,所述拉头104包括拉片安装部109,该拉片安装部109用于供拉片的安装或拆离;所述拉片安装部109的后端设有一突部302,所述绳部件301包括弹性绳303和基部304,所述弹性绳303的两端固定在基部304中;在具体操作时,先将拉头104向前移动至绳部件301处,再将弹性绳303卡到拉头104后端的突部302上,以限制拉头104的移动,防止拉链在非正常状态下被拉开。但是,该拉链固定装置中,由于拉头104上安装有拉片,拉片会影响将弹性绳303套在突部302上或将弹性绳303从突部302上取下时的操作便利性,进而使得弹性绳303与突部302的连接或解除连接的操作难以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且便于锁定的拉链用拉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用拉头,保持在一对牙链带之间,所述的一对牙链带包括左右并排设置的一对布带、以及设在所述一对布带各自的内侧边缘的一排前后分布的拉链牙,通过前后移动拉头来进行左右两排牙链带的各自拉链牙的啮合或分离;所述拉头 包括拉头主体和设在拉头主体上表面的拉片安装部,该拉片安装部连接有拉片,所述拉头主体的上表面还设有位于拉片安装部前侧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包括连接在所述拉头主体的上表面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上突出的突部。

进一步地,所述突部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位于拉片安装部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突部从基部向后突出。

优选地,所述突部从基部的左侧面向左突出、或/以及从基部的右侧面向右突出。

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优选,所述基部上设有一左右贯通的贯通孔部,用于连接锁部件。

更优选地,所述拉片安装部的后端与拉头主体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一拉片安装口,所述拉片通过该拉片安装口装于拉片安装部上。

更优选地,所述拉片安装部包括两个前后相对设置的分体部,两个分体部的上端之间形成一拉片安装口,所述拉片通过该拉片安装口装于拉片安装部上。

较优地,所述基部呈平板状,位于拉头主体左右方向的中间处。

较优地,所述基部垂直于拉头主体。

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优选,所述连接部与拉片安装部为分体结构。

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优选,所述连接部与拉片安装部通过承接部连接为一体结构。

上述方案的更进一步优选,所述承接部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位于拉片安装部的下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且操作方便的拉链的紧固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的紧固装置,包括拉链主体和安装有拉链主体的被安装体,所述拉链主体包括左右并排设置的一对布带,该一对布带各自的内侧边缘均设有一排前后分布的拉链牙,通过所述一对布带和分别分布的两排拉链牙形成一对牙链带,所述一对牙链带之间保持有如上所述的拉链用拉头,用于将左右两排牙链带的各自拉链牙的啮合或分离,所述拉链主体的前端设有固定在布带或/和被安装体上的弹性套环;当所述弹性套环套在连接部上后,弹性套环的后端位于突部的下方,所述突部用于限制弹性套环从连接部上脱出。

优选地,所述布带或/和被安装体与所述弹性套环为粘合连接或缝合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拉链的紧固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使用了拉链用拉头的拉链的紧固装置中,弹性套环位于拉链主体的前端,连接部位于拉片安装部的前侧,当拉头向前移动至拉链主体的前端时,拉头位于弹性套环的后方,固定在拉头主体上的连接部位于拉片安装部和弹性套环之间,故拉片安装部、以及拉片不会影 响弹性套环与连接部的连接或解除连接的操作,使得将弹性套环套在连接部上或将弹性套环从连接部上取下的操作变得非常方便、容易进行。

2、该拉链的紧固装置中,零部件数量少,故其成本也较低。

3、该拉链的紧固装置中,弹性套环套在连接部上后,弹性套环卡在位于突部下方的凹部中,故突部可限制弹性套环从连接部上向上脱出,进而提高弹性套环与连接部(也就是拉头)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弹性套环不易从连接部上脱离,保证拉头被锁定住的可靠性。

4、在基部上设置一贯通孔部,当弹性套环套在连接部上、并置于突部下方的凹部中后,所述贯通孔部中连接有所述锁部件,以此来进一步限制弹性套环从连接部上脱离,进一步保证弹性套环与连接部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可靠性,提高安装有该拉链的紧固装置的存储体的防盗性能。

5、在将拉片装入拉片安装部中时,通过拉片安装口可方便地将拉片装入,装入后只需对拉片安装部施加外力使拉片安装口变小或闭合,即可限制拉片从拉片安装部中脱离出。

6、连接部与拉片安装部通过承接部连接为一体结构,可增加连接部的结构强度,同时承接部具有一定的高度,该高度使得在将弹性套环套在连接部上后,承接部将弹性套环向上垫高一定的距离,使卡在凹部中的弹性套环的后端与拉头主体的上表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从而便于将弹性套环从连接部上取下。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现有技术中拉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拉链锁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拉链的紧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安装有本发明的存储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圈放大图。

图9为图7的侧视图。

图10为图6中拉头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的B-B向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中拉头的侧视图,该图表示拉片装入拉片安装部中时的结构图。

图13为本发明中拉头的侧视图,该图表示拉片装入拉片安装部中后的结构图。

图14为本发明中拉片安装部的另一实施例。

图15、图17、图19为本发明中拉头的多个实施例。

图16为图15的侧视图。

图18为图17的侧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拉链主体

101 布带

102 拉链牙

103 牙链带

104 拉头

105 链带

106 上板

107 下板

108 柱部

109 拉片安装部

110 拉片

111 链牙通路

112 上止部

113 下止部

114 拉头主体

115 凸缘

2 拉链锁定装置

201 环状部件

202 锁部件

204 连接部

3 拉链固定装置

301 绳部件

302 突部

303 弹性绳

304 基部

4 拉链的紧固装置

401 弹性套环

402 连接部

403 基部

404 突部

405 凹部

406 贯通孔部

407 拉片安装口

408 承接部

409 分体部

5 存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本申请实施例中方向的定义如下:如图6所示,所述的前、后方向是指拉链主体1的长度方向,且朝向拉链上止部112的方向为前方向,朝向拉链下止部113的方向为后方向,或者观察图10时纸面的上侧(拉头104的肩口侧)为前方向,纸面的下侧(拉头104的后口侧)为后方向;所述的左、右方向是指拉链主体1的宽度方向,或者说是一对牙链带103的相向方向,或者观察图10时纸面的左侧为左方向,纸面的右侧为右方向;所述的上、下方向是指拉链主体1中拉头104的上板106和下板107的相对方向,或者观察图10时纸面的正面为上方向,纸面的背面为下方向。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用拉头104以及使用了该拉链用拉头104的拉链的紧固装置,拉链的紧固装置4安装在包括箱包、背包等存储体5上,如图7和图8所示,当通过拉头104将拉链拉合后,所述拉链的紧固装置用于固定住拉头104,以防止拉头104的自行移动,进而防止安装有该拉链的存储体5等物品在非正常状态下被打开。如图6至图9所示,所述拉链的紧固装置4包括安装在存储体5上的拉链主体1,该拉链主体1可以为任意类型的一种拉链,拉链主体1包括一对左右并排设置、且前后延伸的布带101,该对布带101的内侧边缘均设有一排前后分布的拉链牙102,通过布带101和设在布带101上的拉链牙102构成牙链带103,在一对牙链带103之间保持有拉头104,当拉头104沿拉链主体1的长度方向向前移动时,则一对牙链带103的各自的拉链牙102在拉头104的作用下相互啮合;当拉头104沿拉链主体1的长度方向向后移动时,则一对牙链带103的各自的拉链牙102在拉头104的作用下相互分离。

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拉头104包括拉头主体114和设在拉头主体114上表面上的拉片安装部109,所述拉片安装部109连接有拉片110,通过操作拉片110可带动拉头104的前后移动。所述拉头主体114包括以上下相向方式设置的上板106和下板107,所述上板106和下板107的前端侧通过柱部108相连接,所述柱部108位于上板106和下板107的之间处、与上板106和下板107为一体地形成;通过柱部108,所述上板106和下板107之间形成有供一对牙链带103穿过的链牙通路111。所述拉片安装部109的前端与上板106的上表面相连接,拉片安装部109从其前端处沿拉链主体1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从而形成一呈单臂状的拉片安装部109,即拉片安装部109的后端与上板106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作为间隙的拉片安装口407,如图12所示;在安装拉片110时,通过该拉片安装口407可方便地将拉片110装入拉片安装部109中,当拉片110装入后,对拉片安装部109的后端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则拉片安装口407在该作用力的作用下向下变形(塑性变形),使拉片安装部109后端与上板106之间的距离小于拉片110的厚度,故拉片110不能从拉片安装口407中通过,从而以拉片110不能从拉片安装部109中脱落的状态完成两者的连接。此时,拉片安装部109的前端与上板106固定,拉片安装部109的后端与上板106之间形成有一个不能使拉片110通过的空隙;为了防止在外力作用下、拉片110从拉片安装部109中意外脱出,如图13所示,当将拉片110装入后,使拉片安装部109的前后两端都与上板106的上表面固定,从而限制拉片110的意外脱出。或者,见图14,所述拉片安装部109包括两个前后相对设置的分体部409,两个分体部409的上端之间形成一为拉片安装口407的间隔;在安装拉片110时,通过拉片安装口407可方便地将拉片110配置在分体部409间,当拉片110通过该拉片安装口407 被配置在分体部409之间后,对两个分体部409以相互靠近的方向发生变形的方式施加作用力,则拉片安装口407变小或闭合,使两个分体部409之间的距离小于拉片110的厚度,故拉片110不能从拉片安装口407中通过,从而以拉片110不能从拉片安装部109中脱落的状态完成两者的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6至图9所示,所述拉链的紧固装置4包括保持有所述拉头104的拉链主体1、安装有拉链主体1的被安装体、连接部402和弹性套环401,所述被安装体为存储体5、服装、长靴、短靴等;所述弹性套环401位于拉链主体1的前端、且固定在布带101上,故在拉头104沿拉链主体1的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套环401始终位于拉头104的前端处;所述连接部402固定在拉头上板106的上表面上、且位于拉片安装部109的前侧,连接部402包括基部403和从基部403上突出的突部404,所述突部404的下方形成凹部405。在拉合拉链时,手持拉片110使拉头104向前移动,当拉链被拉合后,所述拉头104移动至弹性套环401的后方处,拉动弹性套环401、使弹性套环401向四周撑开的同时将其套在连接部402上,则松开(解除拉拽)弹性套环401后、弹性套环401在其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原形,其后端被卡在连接部402的凹部405中,这时,连接部402的突部404位于弹性套环401的上方处,以限制弹性套环401的向上移动,从而可防止弹性套环401从连接部402上脱离,保证弹性套环401与连接部402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弹性套环401与连接部402连接之后,弹性套环401与连接部402的相互配合可限制拉头104的向后移动,进而防止拉链在非正常状态下被拉开。当需要解除连接部402与弹性套环401的连接时,拉动弹性套环401、使弹性套环401向四周撑开的同时将其从连接部402上取下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弹性套环401固定在了拉链主体1的布带101,也可以固定在如图7所示的存储体5(例如:箱包、登山包)等的布料那样的能够安装拉链主体1的被安装体上。被安装体表示的是能安装拉链主体1的物品,因此,衣服类(例如:口袋的开口部)、鞋类(例如:短靴、长靴)等也能够称为被安装体。

上述拉链的紧固装置4中,所述连接部402设在拉片安装部109的前端处,当拉头104移动至弹性套环401处时,弹性套环401、连接部402和拉片安装部109由前至后依次配置,故在将弹性套环401向后拉拽套到连接部402上或在将弹性套环401从连接部402上取下的过程中,因为拉片安装部109以及拉片110被配置在连接部402的后方,所以拉片安装部109以及拉片110都不会影响弹性套环401与连接部402的连接或解除连接的操作,从而使得将弹性套环401套在连接部402上或将弹性套环401从连接部402上取下的操作变得非常方便、容易进行。同时,该拉链的紧固装置4中的零部件数量较少,从而有效降低其成本。

较优地,所述弹性套环401由弹性绳制成,在生产制造时,可截取一段合适长度的弹性绳,将该段弹性绳的两端固定在布带101上即可,弹性绳固定在布带101上后形成一环状结构,即构成所述弹性套环401;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套环401与布带101可通过胶水和/或粘着剂粘合固定,此外,也可以通过加热和/或超声波连接,此外,也可通过缝线缝合固定。另外,当弹性套环401套在连接部402上后,所述弹性套环401为自由状态(即弹性套环401既不处于拉伸状态也不处于松弛状态)或者为拉伸状态,优选地,所述弹性套环401应处于拉伸状态,从而使弹性套环401对连接部402具有一个向前的拉力,以增加弹性套环401对连接部402的保持力,进一步保证弹性套环401与连接部402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基部403的外表面或者至少基部403与弹性套环401的接触面为光滑面,以减少基部403与弹性套环401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弹性套环401的磨损量,防止弹性套环401因磨损而疲劳断裂,最终延长弹性套环401的使用寿命。

所述连接部402中的突部404可具有多种结构,如:突部404可以在基部403的后方侧的侧面,从上端向后侧突出;此外,突部404可以在基部403左侧的侧面,从上端向左突出;或者突部404可以在基部403右侧的侧面,从上端向右突出;或者至少形成有两个突部404,在基部403的左右两侧的侧面,从上端的向左右突出。以下例举几个突部404结构的较优实施例。

实施例一、如图6至图14所示,所述连接部402包括基部403和设在基部403上端后侧的突部404,所述基部403从拉头上板106的上表面上整体向上延伸,之后基部403上端的后侧向后突出,形成所述突部404,突部404的下方为凹部405,基部403与弹性套环401的接触面为光滑平面。

实施例二、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连接部402包括基部403和设在基部403上端后侧的突部404,所述基部403从拉头上板106的上表面向上弯曲延伸,呈开口朝后上方的弧形状,之后基部403上端的后侧再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突部404,突部404的下方为朝前下方或者朝前凹的凹部405,故该实施例中的连接部402形状类似一倒钩,基部403与弹性套环401的接触面为光滑圆弧面。

实施例三、如图17和图18所示,所述连接部402包括基部403和两个分别设在基部403上端左右两侧的突部404,所述基部403从拉头上板106的上表面上整体向上延伸,位于基部403上端左侧的突部404向左突出,位于基部403上端右侧的突部404向右突出,即两个突部404左右对称设置,突部404的下方为凹部405,基部403与弹性套环401的接触面为光滑平面。该实施例中,较优地,所述突部404垂直于基部403,当然,所述突部404与基 部403也可倾斜设置,即位于基部403上端左侧的突部404向左前方或左后方突出,位于基部403上端右侧的突部404向右前方或右后方突出。

上述三个实施例中,所述基部403均呈平板状,位于拉头主体114左右方向的中间处、且垂直于拉头主体114。

此外,上述的例子之外,也可以将实施例一以及实施例二示出的设置在基部403的上端后方的突部404和实施例三示出的设置在基部403的左右的突部404一起设置于基部403。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403上设有一左右贯通的贯通孔部406,当弹性套环401与连接部402相连接后,即弹性套环401卡在凹部405中后,可在贯通孔部406中连接一锁部件,进一步地防止弹性套环401从连接部402上脱离,保证弹性套环401与连接部40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提高安装有该拉链的紧固装置4的存储体5等物品的防盗性能。

本申请中,所述连接部402与拉片安装部109可以为分体结构,也可以为整体结构。当连接部402与拉片安装部109为分体结构时,如图19所示,连接部402位于拉片安装部109的前端处、且连接部402与拉片安装部109之间存在一间隙。优选地,所述连接部402与拉片安装部109为整体结构,如图9和图11所示,所述连接部402与拉片安装部109通过一承接部408连接为一体结构,即承接部408的前端延伸至基部403的后端,承接部408的后端延伸至拉片安装部109的前端,且连接部402、承接部408、拉片安装部109和拉头104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承接部408的高度为S,承接部408的高度S应小于拉片安装部109的高度,故承接部408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位于拉片安装部109的下方。当连接部402与拉片安装部109为一体结构时,可增大连接部402的结构强度;同时,所述承接部408的上表面与凹部405相比位于下方,当弹性套环401套在连接部402上后,在位于承接部408上方的弹性套环401和上板106之间,通过承接部408具有高度S来形成间隔;更为详细地,承接部408将弹性套环401的后端向上抬高一定的距离,使弹性套环401与拉头主体114的上表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从而将弹性套环401从连接部402上取下时,便于操作弹性套环401。

进一步地,所述突部404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位于拉片安装部109的上方,将弹性套环401套在连接部402上或将弹性套环401从连接部402上取下时,便于操作弹性套环401。另外,以拉片安装部109为基准,沿上下方向,承接部408的上表面形成在拉片安装部109的下方,突部404的下表面形成在拉片安装部109的上方,因此,拉片安装部109和连接部401之间都能形成位于突部404下方的凹下区域;当弹性套环401套在连接部402上后,弹性套环401配置在凹下区域处,故能够抑制弹性套环401的任意移动,提高弹性套环401和 连接部402的连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