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23407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叠放的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将多个容器叠放到一起时,存在容器彼此接触的部分发生划伤的问题。另夕卜,在容器均为金属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划伤。针对该问题,下述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在杯子侧壁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多个凸片的方案。即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杯子:在以嵌合的方式将上侧的杯子叠放到下侧的杯子的内部空间时,上侧的杯子的底面能够支承于下侧的杯子的凸片。然而,上侧的杯子的底面与下侧的杯子的凸片接触,因此存在该接触部分容易发生划伤的问题。另外,因在杯子的内周面设置凸片,由此不会破坏杯子的外观,但存在杯子的内部难以清洗的问题。
[0003]另外,下述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具有以底部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形成的卡合突起的杯子。即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杯子:构成为在将多个杯子叠放到一起时,使上下的杯子的卡合突起卡合,由此上侧的杯子的外壁与下侧的杯子的外壁不接触。然而,因上下的杯子的卡合突起彼此接触,由此存在该接触部分容易发生划伤的问题。另外,因设置卡合突起从而杯子的基本形状较大地变更,因此破坏杯子的外观。并且,难以收纳用于冷却饮料的冰,另外,由于形状复杂,所以还存在难以清洗杯子等的使用上的问题。
[0004]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录第3183841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2996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不在容器的内部设置突起等而维持容器的基本形状,并且能够防止在将多个容器叠放到一起时因容器彼此的接触而导致损伤的产生。
[0007]〈1> 一种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能够将上侧容器叠放于下侧容器的内部空间,该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容器的底部设置有弹性部件,在叠放到一起时,上述上侧容器的上述弹性部件的底面与上述下侧容器的内底面在圆周上抵接。
[0008]<2>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上侧容器叠放到上述下侧容器的内部空间时,上述上侧容器的外侧面与上述下侧容器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比上述上侧容器的上述弹性部件的外侧面与上述下侧容器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大。
[0009]根据上述〈1>的发明,在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以下,有时也简单记为“金属容器”)的内表面不存在突起等,从而金属容器形成漂亮的外观。另外,在将金属容器彼此叠放到一起时金属容器的容器主体彼此不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接触音的产生。并且,在将本发明的金属容器载置到桌子等时,能够减少对金属容器自身的冲击或对桌子等的冲击。另外,由于具备弹性部件,由此能够隐藏金属容器的容器主体的底部分的焊接部外观。
[0010]根据上述〈2>的发明,在将多个金属容器叠放到一起时金属容器的容器主体的侧面彼此不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容器主体的侧面受损,并且能够减少接触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的立体图。
[0012]图2是上述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的纵剖视图。
[0013]图3是将两个上述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重叠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0014]图4是上述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的内容器与外容器的接合部的放大剖视图。
[0015]图5是上述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的主视图。
[0016]图6是上述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的俯视图。
[0017]图7是上述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的仰视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容器);2...容器主体;3...弹性部件;4...内容器;5...外容器;7...内容器底面部;10...水平底面部(内底面);11...底面凹部;36...弹性部件底面部;37...弹性部件底孔;39...侧壁部侧面(弹性部件的外侧面);42...弹性部件下表面(弹性部件的底面);45...外容器外侧面(容器的外侧面);46...内容器内侧面(容器的内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另外,以下说明的结构的全部未必是本发明的必须要件。
[0021]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当以弹性部件3与桌子等接触的方式载置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I时,将与该桌子等接触的一侧记作下侧(有时也称为下方或下部),将不与桌子等接触的一侧记作上侧(有时也称为上方或上部)。
[0022][实施例1]
[0023]图1?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1,上述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I包括由单手拿持的大小的金属制真空隔热构造的容器主体2、和嵌合于容器主体2的底部分的弹性部件3。容器主体2以及弹性部件3成为以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垂直方向)的中心轴C为基准的旋转体。因此,组合容器主体2与弹性部件3而成的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I也成为以中心轴C为基准的旋转体,对其进行正面观察、背面观察以及侧面观察全部为相同形状。
[0024]容器主体2具有将上部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的内容器4收纳于上部同样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的外容器5并通过焊接将各自的上部开口部分接合而成的双重构造。此外,内容器4与外容器5均由不锈钢(例如SUS304)形成。
[0025]内容器4是具有开口面积朝向上方变大的圆筒形状的内容器筒部6和圆板形状的内容器底面部7的单部件构造,在上部形成有较大地开口的内容器开口部8。
[0026]内容器筒部6的开口面积从其下端朝向上端的内容器上端部9逐渐变大。另外,在内容器筒部6的上侧的端部设置有内容器上端部9。该内容器上端部9以内容器开口部8的开口面水平的方式设置。由此内容器筒部6具有喇叭形状。
[0027]内容器底面部7包括作为水平的底面部分的水平底面部10、和设置于水平底面部10的内侧的底面凹部11。水平底面部10形成内容器底面部7的外周部分。底面凹部11具有呈同心圆状地向下方凹陷的形状。该底面凹部11提高内容器底面部7的刚性,从而防止内容器底面部7在后述的真空处理时不均匀地变形。此外,底面凹部11的半径约为内容器底面部7的半径的2/3。另外,在将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I重叠后的情况下,上侧的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I不与下侧的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I的底面凹部11接触。
[0028]接下来,对收纳内容器4的外容器5进行说明。
[0029]外容器5为由圆筒形状的外容器筒部12和浅底圆筒形状的外容器底部13构成的双部件构造,该外容器筒部12为了收纳内容器4而上下开口,且开口面积朝向上方变大,该外容器底部13与外容器筒部12的下部接合。在外容器5的上部形成有外容器开口部14。外容器开口部14的直径被设计为比内容器开口部8的直径大。
[0030]另外,在外容器5的上端部分,形成有以与旋转轴C平行的方式设置(S卩,以垂直于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I的载置面的方式设置)的窄宽垂直部16。
[0031]在外容器筒部12的下侧部分,为了供弹性部件3嵌合而形成有具有比外径筒部12小的直径的小径筒部17。小径筒部17在上下方向上,在任一处直径均相同。
[0032]在小径筒部17的上侧,形成有以直径朝向外径筒部12变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18。
[0033]外容器底部13是上部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侧面为上下两阶结构。上侧的上台阶部19形成为直径比下侧的下台阶部20小,上台阶部19嵌入外容器筒部12的小径筒部17的内侧。在上台阶部19与下台阶部20之间形成有供小径筒部17的下端部分即外容器下端部21抵接的承受部22。在将外容器底部13的上台阶部19嵌入外容器筒部12的小径筒部17的内侧之后,通过焊接将外容器下端部21与承受部22接合。另外,外容器底部13的从下台阶部20的侧面向底面连续的部分即底角部23形成为向外侧凸出的圆弧形状。这样一来,形成外容器底部13进入外容器筒部12的内侧的结构,由此金属制真空隔热容器I成为更稳固的形状。
[0034]外容器底部13的底面即外容器底面部24形成为趋向中心方向朝上方倾斜。另外,在外容器底面部24上下三阶地形成有朝上方凹陷的同心圆状的凹部。上述凹部朝向上方凹陷。在外容器底面部24的形成于中央部分的凹部即小径凹部25,形成有小孔状的排气孔26。该排气孔26和内容器4与外容器5之间的间隙连通,在将存在于该间隙的空气经由排气孔26排出后,由真空密封材料27将排气孔26密封,由此在内容器4与外容器5之间的间隙形成真空隔热层28。此外,真空密封材料27使用Sn、Sn与Ag、Cu、N1、Bi或Zn的合金等金属焊料或玻璃焊料等。
[0035]在小径凹部25的外侧,形成有具有比小径凹部25大的直径的中径凹部29。该中径凹部29提高外容器底面部24的刚性,并防止真空处理时真空密封材料27流出。
[0036]在中径凹部29的外侧,形成有具有比中径凹部29大的直径的大径凹部30。在大径凹部30,配设有保护真空密封材料27不受外部冲击等的保护板31。此外,保护板31被具有耐热性以及耐水性的粘合剂粘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