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粘接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622389阅读:来源:国知局
.1秒时(S41 ??是),CPU200结束对空气的排出(S43)。CPU200控制阀驱动器209,将阀80自打开切换为关闭。阀80切断内部流路的连通。管状构件115结束对空气的排出。CPU200参照RAM202判断暖风模式设定标志是否为0 (S45)。在暖风模式设定标志为0时(S45:是),CPU200结束空气排出处理,并使处理返回到布料粘接处理(参照图8)的S11。在CPU200再次执行粘接剂排出处理(参照S23、图8)时,布料粘接装置1将上侧布料31和粘附有粘接剂6的下侧布料32粘接起来。当布料粘接装置1的电源被切断时,布料粘接处理结束。
[0081]参照图8、图10、图11说明操作者选择排出形式1且设定暖风模式时的布料粘接处理。简化对与上述说明重复的步骤的说明。
[0082]操作者选择排出形式1(S11:是),且设定暖风模式(S13:是)。CPU200将1作为暖风模式设定标志存储于RAM202 (S17)。CPU200执行上述的S19?S25的处理。在空气排出处理中,CPU200参照RAM202判断暖风模式设定标志是否为0 (S27)。在暖风模式设定标志为1时(S27:否),CPU200控制加热器驱动器208而使加热器67开始发热(S29)。CPU200使处理前进到S31。CPU200执行上述的S31?S45的处理。如图11所示,通过使加热器67 (参照图6)发热,从而两个空气排出口 118 (参照图5)排出高温的空气。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
[0083]在暖风模式下,自两个空气排出口 118排出的空气为高温空气。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粘附于下侧布料32的粘接剂6温度下降。由于下侧布料32温度升高,因此粘接剂6的粘度不易增加。在下侧布料32具有防水性时,粘接剂6也容易渗入下侧布料32。在CPU200再次执行布料粘接处理时,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将上侧布料31和下侧布料32牢固地粘接起来。
[0084]如图10所示,CPU200参照RAM202判断暖风模式设定标志是否为0 (S45)。在暖风模式设定标志为1时(S45:否),CPU200控制加热器驱动器208而使加热器67结束发热(S47)。CPU200结束空气排出处理,并使处理返回到布料粘接处理(参照图8)的S11。
[0085]在CPU200执行布料粘接处理之前,操作者可以通过使管状构件115绕轴线(沿图3中箭头A方向)旋转而改变空气排出机构100排出空气的方向。操作者可以通过将管状构件115更换为与空气排出口 118开口宽度不同的管状构件而改变空气排出机构100排出空气的排出宽度。操作者可以通过使管状构件115在左右方向(图5中箭头B方向)上移动而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空气排出口 118排出空气的位置。操作者可以根据下侧布料32的厚度、柔软度等适当调整空气的排出方向、空气的排出宽度、左右方向上的空气排出位置。
[0086]如上所述,上辊18和带27输送下侧布料32。喷嘴17排出粘接剂6。粘接剂6粘附于下侧布料32。执行粘接剂排出处理的CPU200停止对下侧布料32的输送,使带27自夹持位置移动到离开位置。然后,空气排出口 118排出空气。空气向带27所处的那一侧对下侧布料32施力。停止输送后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可靠地使停止输送后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
[0087]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自空气排出口 118向下侧布料32排出在流路115A中流动的空气。流路115A形成于管状构件115的内侧。因此,管状构件115能够小型化。位于喷嘴17周围的管状构件115不易妨碍对下侧布料32的输送。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实现对下侧布料32的稳定输送。
[0088]操作者可以通过使管状构件115绕轴线旋转而根据下侧布料32的厚度、柔软度等改变空气排出口 118的朝向。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根据下侧布料32的种类而朝向容易使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的适当方向排出空气。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使停止输送后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
[0089]操作者仅通过将旋紧于前侧支承部112、后侧支承部113的螺钉旋松,并使各管状构件115绕轴线旋转,即可容易地改变各空气排出口 118的朝向。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容易地改变空气的排出方向。
[0090]操作者能够通过将旋紧于前侧支承部112、后侧支承部113的螺钉旋松,使各排出部116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操作者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改变空气排出口 118的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调整下侧布料32中的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根据下侧布料32的种类而在容易使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的适当位置排出空气。因此,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使停止输送后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
[0091]两个管状构件115中的一个管状构件相对于喷嘴17的排出口 17A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处于离开位置的带27的上部中的前侧部分(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能够离开喷嘴17。当空气排出口 118所排出的空气向带27所处的那一侧对下侧布料32施力时,有时会在下侧布料32上形成扭曲。此时,扭曲容易沿着带27的前部跑向输送方向上游侧。下侧布料32的扭曲不易位于喷嘴17和上辊18之间。布料粘接装置1用上辊18和带27夹持再次开始输送的下侧布料32时,不易在下侧布料32上形成褶皱。
[0092]两个管状构件115分别相对于喷嘴17的排出口 17A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和输送方向下游侧。与将管状构件115相对于喷嘴17的排出口 17A设于输送方向上游侧和输送方向下游侧中的任一侧时相比,增加了布料粘接装置1向下侧布料32排出的空气的流量。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使停止输送后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
[0093]形成于排出部116的空气排出口 118呈左右方向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即,空气排出口 118呈沿着管状构件115的轴线方向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在管状构件115的制造工序中,容易在周壁部上加工空气排出口 118。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使管状构件115的制造工序容易化。
[0094]两个空气排出口 118分别位于喷嘴17的附近。对下侧布料32施力的空气的强劲程度不易下降。空气能够使粘附于喷嘴17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使停止输送后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
[0095]CPU200在判断为带27处于离开位置时(S31:是),将阀80自关闭切换为打开。空气排出口 118开始排出空气(S39)。空气排出口 118所排出的空气朝向处于离开位置的带27对下侧布料32施力。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使停止输送后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
[0096]操作者能够选择排出开始时间(S11)。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调整自带27移动到离开位置时起到空气排出口 118开始排出空气时为止的时间。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根据下侧布料32的厚度、柔软度等而在容易使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的适当的时刻开始排出空气。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使停止输送后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
[0097]操作者能够选择排出时间(S11)。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调整空气排出口 118排出空气的时间。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根据下侧布料32的种类而以容易使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的适当的排出时间排出空气。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使停止输送后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
[0098]在操作者设定了暖风模式时(S13:是),通过使加热器67发热(S29),从而空气排出口 118向下侧布料32排出高温的空气。高温的空气抑制粘附于下侧布料32的粘接剂6温度下降。由于粘接剂6保持高温,因此,粘接剂6的粘度不易增加。在下侧布料32为具有用于外衣等的防水性的料子时,粘接剂6难以渗入下侧布料32。此时,在CPU200再次执行粘接剂排出处理(参照S23、图8),且上辊18和带27按压并输送上侧布料31和粘附有粘接剂6的下侧布料32的情况下,上侧布料31和下侧布料32彼此也难以牢固地粘接起来。但是,布料粘接装置1通过抑制粘附于下侧布料32的粘接剂6的粘度的增加,使得粘接剂6容易适度地渗入具有防水性的下侧布料32。布料粘接装置1在下侧布料32具有防水性时也能够将上侧布料31和下侧布料32牢固地粘接起来。
[0099]在上述说明中,上辊1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输送机构。带2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输送机构。空气排出机构100相当于本发明的排出机构。空气排出口 11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排出口。支承构件110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左右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延伸设置方向。第三马达93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部。阀180相当于本发明的流量调整部。加热器67相当于本发明的加热部。执行S23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输送控制部。执行S39、S41、S43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排出控制部。执行S11的CPU200相当于本发明的时间设定部。
[0100]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操作者设定暖风模式且CPU200执行粘接剂排出处理(S23)时,管状构件115也可以排出高温的空气。此时,高温的空气对粘附于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的下侧布料32上的粘接剂6进行加热。粘接剂6温度不易下降,因此,粘接剂6的粘度不易上升。粘接剂6也容易渗入具有防水性的下侧布料32。在下侧布料32具有防水性时,上辊18和带27也能够将上侧布料31和下侧布料32牢固地粘接起来。
[0101]管状构件115也可以不能绕轴线旋转。管状构件115也可以不能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例如,两个管状构件115也可以分别固定于前侧支承部112和后侧支承部113。此时,两个管状构件115自空气排出口 118朝规定方向排出空气。管状构件115也可以不配置于使空气排出口 118位于喷嘴17附近的位置上。管状构件115例如也可以配置在使空气排出口 118远离喷嘴17的位置上。此时,管状构件115所排出的空气也能够使停止输送后的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
[0102]下输送机构部12也可以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多个旋转辊来代替带27。此时,只要多个旋转辊中位于喷嘴17下方的旋转辊能够在将下侧布料32夹在该旋转辊和喷嘴17之间的位置,和向下方离开喷嘴17的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即可。带27也可以不能在夹持位置和离开位置之间移动。例如,带27也可以固定在夹持位置。
[0103]管状构件115也可以不在带27移动到离开位置后经过排出开始时间再排出空气。例如,管状构件115也可以在带27开始自夹持位置向离开位置移动的同时排出空气。
[0104]布料粘接装置1也可以不存储数据表150。例如,操作者也可以不选择排出形式。管状构件115也可以在带27移动到离开位置时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后排出恒定时间的空气。
[0105]布料粘接装置1也可以不能设定暖风模式。此时,只要不设置加热器67,让管状构件115仅排出常温的空气即可。空气排出机构100也可以排出空气以外的气体。例如,空气排出机构100也可以排出非活性气体等气体。
[0106]阀80(参照图1)也可以不是电磁阀。如图13所示,例如也可以设置手动式的阀180。阀180具有能够转动的旋钮182。阀180借助配管与空气压缩机连通且借助供给管与两个管状构件115分别连通。操作者通过压力计确认供给管的内部压力,并转动阀180的旋钮182。通过转动旋钮182,从而阀180的内部流路的开口量有所增减。操作者能够调整自空气压缩机向两个管状构件115分别供给的空气的流量。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根据下侧布料32的种类以容易使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的适当的流量自空气排出口 118(参照图5)排出空气。布料粘接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使下侧布料32离开喷嘴17。阀180相当于本发明的流量调整部。
[0107]两个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