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4841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药微球的用途,具体地,涉及一种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介入治疗肿瘤药物的用途。
背景技术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我国癌症发病情况中,肝癌位居第二,占全球肝癌死亡率的53%,位居世界之首。肝癌是高侵袭转移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只有299Γ47.9%的肝癌患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大多数病例确诊时已属晚期,或伴有严重的肝硬化,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病例只占109Γ30%。对于手术不能根治切除的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介入治疗是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1950年Klopp首创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TAI),开创了医学史上经肝血管介入治疗肝癌的新纪元。1953年Seldinger发明了经皮穿刺血管,用导丝引导导管入血管行血管造影术,这项以其名字命名的技术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它使血管造影术操作简化并迅速得以普及推广。血管造影术的开展,使肿瘤血管的确认、靶血管的定位更加精确,血管内置管灌注治疗方法得以普及。正常肝脏的血液供应约80%来源于门静脉,肝动脉只供应少量血液(约20%),肝癌的主要血液供应来自肝动脉(909^100%)。故注入化疗药的同时,选择性地阻断肝动脉能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1976年Goldstein报道在灌注化疗的同时使用栓塞剂,能够获得与肝动脉结扎相似的效果。1979年日本学者Nakakuma报道使用含碘油的造影剂栓塞治疗肝癌。此后,化疗药、碘油、吸收性明胶海绵三联结合栓塞治疗肝癌得到极大的普及,并成为肝癌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Kato进一步开展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Jf肝癌的介入治疗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自1984年林贵等在国内首次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以来,其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技术、方法的改进十分活跃,且在TACE的基础上,肝段、肝亚段化疗栓塞术、肝动脉-门静脉联合化疗栓塞术、经皮动脉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灌注化疗、暂时性阻断肝静脉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以及肝外供血动脉栓塞等方法先后出现并应用于临床,为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TACE治疗不可切除肝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化疗栓塞很难完全阻断肝癌的血供,TACE术后仍有部分癌组织残存,残癌组织可通过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因素重新形成丰富的血供,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目前认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依赖于血管新生,血管新生受多种生化和基因机制的调节。促血管生成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新生中起主要作用,大多数肿瘤中均有大量表达及分泌。实体肿瘤由于低分化,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常引起血供不足,循环和淋巴系统紊乱,因此肿瘤细胞经常处于缺血缺氧的环境中,尤其是移植瘤没有自身的供血,更容易缺血坏死。缺氧状态常进一步促进VEGF的表达,栓塞治疗将减少肝癌的血供,使部分癌细胞处于乏氧状态,可能是栓塞促进肝癌转移的机制。人低氧诱导因子la (HIF-1a )是目前发现唯一的一个特异性缺氧状态下发挥活性的转录因子。研究发现HIF-1 α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肠癌中都呈高表达,其活性对于维持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调节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HIF-Ια对VEGF的调控作用成为肿瘤血管生成的新途径。目前常规的栓塞剂(明胶海绵、无水乙醇、碘油、聚乙烯醇等),由于肿瘤血供、侧支循环、复发与转移,化学药物介入治疗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消化道症状、肾毒性作用和骨髓抑制、降低免疫功能等副作用,使得TACE技术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提高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患者生存期,研制新的介入制剂,降低毒副反应,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冯敢生等在国内首次发现中药白及具有良好的血管栓塞作用,并用于肝动脉介入治疗肝癌。此后,中药介入治疗肝癌已经成为不能切除肝癌非手术治疗或治疗后二次手术机会的首选方法,尤其成为治疗中晚期肝癌颇为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但传统的抗癌中药药性猛烈,多有毒性,易于伤正,若长期内服,不仅患者消化道反应强烈,而且癌肿局部难以达到有效抗癌浓度,存在着释药不稳定、使用剂量大、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因此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以合适剂型的运用是提高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疗效的关键。中药微球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剂型,中药微球粒径可以按人为需要进行制备,用于TACE可栓塞至肝窦前小动脉水平,与常规栓塞剂相比不易形成侧枝循环,癌组织坏死更彻底,在发挥栓塞作用的同时微球中的药物可集中在肿瘤区释药,因此既可产生栓塞效应,又可作为抗癌药物的携带者,使肿瘤区的药物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浓度水平,起到良好的被动靶向抗癌作用,具有控释、末梢栓塞和靶向等多重功效。中药微球的出现既可减轻常规TACE所用化疗药物对于骨髓的抑制、肝肾功能的损害及抑制免疫等毒副反应,又能解决长期以来抗癌中药难以到达肿瘤局部形成有效抗癌浓度的难题,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聚乳酸(Polylactide,PLA)及其共聚物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主要用于药物控制释放体系,PLA微球作为缓控释给药体系,可以控制制剂微粒的大小、延长药物释放时间、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主要用于制备小分子药物微球、多肽及蛋白质药物微球等。然而聚乳酸微球存在如下缺点,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1)聚乳酸中有大量的酯键,为疏水性物质,降低了它的生物相容性;(2)制备所得的微球存在较低的载药量和药物包封率;(3)在药物释放初期出现药物的突释。

丹参系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根,为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其性微寒,味苦、无毒。有活血通经、凉血消肿、除烦清心的功能。《本草纲目》上有“丹参治疗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及排脓止痛、生长肌肉”等记载。丹参酮II A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保护心脑血管等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酮II A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其抗肿瘤作用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实现的。由于丹参酮II A在水中溶解度小,含丹参酮II A的普通制剂(如片剂、胶囊等),其生物利用度均不高,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可生物降解的缓释栓塞中药微球的用途,该微球具有改善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应用丹参酮II A微球介入治疗肝癌提供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该微球具有肿瘤血管栓塞、靶向、控释作用,能够用于肿瘤的介入治疗;所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采用水包油型(0/W型)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其油相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二氯甲烷溶液,水相为聚乙烯醇(PVA)的水溶液;所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中丹参酮II A的载药量为19TlO%,包封率为60% 90%,所述的微球粒径范围为30 200mm。上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水包油型乳化-液中干燥法包含:所述的油相为按重量体积比计含有1(Γ5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优选为30% g/ml (即IOOml 二氯甲烷溶液中含有30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所述的水相为按重量体积比计含有0.59Tl%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优选为0.5% g/ml (即,IOOml水中含有0.5% g的聚乙烯醇);所述的油相与所述的水相体积比为1:10 ;所述的油相载药丹参酮II A后离心匀化,形成初乳,再倾入到所述的水相中,搅拌使二氯甲烷挥发,从而使微球固化,筛分,纯水洗去微球表面附着的聚乙烯醇,减压干燥,得到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其优选条件为:所述的油相载药丹参酮II A后在2900rpmX 3min条件下匀化,形成初乳,再倾入到所述的水相中,在搅拌速度为200rpm、35°C条件下挥发二氯甲烧。上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酯基封端,其乳酸和羟基乙酸的单体数量比为2:1 8:1。优选为乳酸和羟基乙酸的单体数量比为75/25,即所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PLGA75/25,平均分子量为15kD。上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肿瘤介入性栓塞药物。上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肿瘤靶向或控释药物。上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微球在体外释药时,其释药曲线符合零级释药模式。上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微球在体外释药时能够缓释7 65天。上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中,所述的微球经肝动脉介入给药后,能够栓塞至肝肿瘤供血动脉末梢血管,有效栓塞时间为7 60天。本发明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主要应用于肝癌的栓塞治疗,对于栓塞微球来说,有两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微球粒径。因为其关系到栓塞剂能否栓塞至肝固有动脉部位,有效切断肿瘤的血供;二是微球的药物包封率。微球除了栓塞功能外,化疗需要有足够的抗细胞毒浓度。所以为了为防止突释或降低突释程度的,可直接通过物理方法除去微球表面的药物,如萃取、洗涤;改变微球骨架性质;改变主药的理化性质;采用适当的微球制备方法或加入附加剂等。我们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两种聚合物的混合溶液作为油相制备。制备药物缓释微球的方法很多,包括乳化溶剂挥发法、相分离法、乳化溶剂萃取法、喷雾干燥法、熔融法等,其中乳化溶剂挥发法最为常用。乳化溶剂挥发法主要包括0/W乳化法、0/0乳化法、复乳-液中干燥法。0/W乳化法适合脂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后两种方法常用于水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溶剂扩散法、二元溶剂分散法、乳化扩散法、界面聚合法不同制备方法,所得微球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见表I。表I不同制备方法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
权利要求
1.一种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该微球具有肿瘤血管栓塞、靶向、控释作用,能够用于肿瘤的介入治疗; 所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采用水包油型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其油相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水相为聚乙烯醇的水溶液;所述的油相与所述的水相体积比为1:10 ; 所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中丹参酮II A的载药量为19Γ10%,包封率为60% 90%,所述的微球粒径范围为30 200mm。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丹参酮II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包油型乳化-液中干燥法包含: 所述的油相为按重量体积比计含有1(Γ5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 所述的水相为按重量体积比计含有0.5°/Γ %的聚乙烯醇的水溶液; 所述的油相载药丹参酮II A后离心匀化,形成初乳,再倾入到所述的水相中,搅拌使二氯甲烷挥发,从而使微球固化,筛分,纯水洗去微球表面附着的聚乙烯醇,减压干燥,得到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丹参酮II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酯基封端,其乳酸和羟基乙酸的单体数量比为2:1 8:1。
4.按权利要求广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丹参酮II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肿瘤介入性栓塞药物。
5.按权利要求广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丹参酮II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丹参酮II 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肿瘤靶向或控释药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的用途,该微球采用水包油型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其油相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水相为聚乙烯醇的水溶液;微球中丹参酮ⅡA的载药量为1%~10%,包封率为60%~90%,微球粒径范围为30~200mm。本发明提供的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适用于肝癌的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肝肿瘤末梢血管栓塞作用,有效栓塞时间为7~60天。该微球能够靶向分布在肿瘤组织,缓释药物,提高药物局部浓度,延长药物代谢时间,明显抑制动物肝肿瘤生长,延长动物的生存期。微球栓塞后可抑制人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文档编号A61K9/16GK103083251SQ20131002277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2日
发明者李琦, 朱惠蓉, 殷佩浩, 陈红宇, 刘宣, 秦建民, 孙珏, 范忠泽 申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