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9697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
背景技术
:自1985年第一例金属支架Palmaz-Schatz植入人体以来,支架介入治疗成功地解决了单纯球囊扩张时代再狭窄率很高的难题,成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的金属支架植入人体后,却发现由于炎症反应,新生内膜增生,血管负性重构以及支架内皮化延迟等原因,支架内再狭窄率仍高达20%左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第一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应运而生。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将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由单纯PTCA时代的30~40%,经过BMS时代的15~25%,降低到现在的10%以下,甚至可以说,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是冠脉介入治疗的里程碑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2006年9月巴塞罗那ESC/WCC会议上发表的分析和研究显示,不可降解聚合物药物洗脱支架由于载药聚合物涂层在支架表面长期残存对血管壁存在永久性刺激、局部炎症反应等,以致晚期支架内血栓风险的增加、内膜的增生等。研究显示,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与支架术后内皮化的延迟密切相关。内皮化指支架植入血管后,支架杆嵌进血管壁内形成凹槽,未嵌入部位残留一些内皮细胞,这些内皮细胞逐渐呈多中心生长、相互融合,最终覆盖整个支内壁,这一过程应该在数周内完成。内皮化程度是组织学上预测支架晚期血栓发生概率的重要指标。永久性药物支架在血管内长期残存引起血管的慢性损伤,后期会造成血管中层的萎缩、动脉瘤形成以及反应性的内膜增生,最终导致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临床中只需支架在损伤愈合的特定时间内对血管起力学支撑的作用,因此,最好的血管聚合物支架应该给予病变段足够的支撑且在愈合后逐步被机体吸收。目前出现了不少的生物可降解型的聚合物血管支架,以期暂时支撑血管壁,保持血管畅通,又能在后期逐步被机体吸收。但是当前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普遍存在着:机械强度不够导致支架径向抗压性能差,压握容易断裂,材料有力学松弛行为,导致支架性能不稳定,径向支撑力随时间下降,货架寿命短等问题。为了改善聚乳酸在机械性能的不足,国内外不少同行都对聚乳酸血管聚合物支架进行研究,Venkatraman等通过改进工艺,使PLLA支架的支撑力强度达到0.21~0.25MPa,而普通的不锈钢支架的支撑强度为0.20~0.22MPa,在机械强度上,PLLA已可达到金属支架水平。申请人前期研究结果申请专利CN102499999B,对用于制备聚合物支架的聚乳酸管材进行改性,进一步用于支架时使支撑强度满足要求。此外,上市或在研的支架具有多种花纹样式结构,其中m(或w)形和n(或Ω)形是研究中认为较好的可实施方案,主要目的在使支架能径向压缩和径向扩张,并依然能保持足够的支撑性能,从而减少急性回弹和降低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例如,US5514154A首先提出了一种m(或w)形和n(或Ω)形的结构花纹支架。但是,该方案在径向支撑力和柔顺性等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后续研究中,为了解决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者进行改造和优化,例如:申请人前期研究方案CN201431532Y提供了一种冠脉支架,该支架包括五个以上的环状波形的支撑杆,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杆,其中,所述支架两端部的支撑杆为“Ω”形波,两端支撑杆与其相邻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杆连接在相邻的两个“Ω”形波顶之间;所述支架中间部分的支撑杆由“m”和“Ω”形波交替连接而成,远端第二排支撑杆和第三排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杆连接在相邻的两个“m”形波底之间,其余部分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杆连接在相邻的“m”形波底和“Ω”形波顶之间。该方案更适合于金属支架的应用,在用于聚合物支架方案时,其支撑力和柔顺性受到较为明显的制约。另外,如CN1923154A提供了一种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治疗血管阻塞的扩张式血管支架。该种结构支架除用于心血管外,还适用于外周血管,由薄壁微管经激光雕刻成网状结构,其结构由多组波形支撑圈通过连接杆连接而成,每组波形支撑圈由2-5组多种单元波的组合构成,相邻波形支撑圈之间采用2至10个连接杆连接。上述结构设计保证了支架植入后的组织脱垂小、避免了支架杆在压握和扩张时的干涉、增加了柔顺性。但是,该方案在设置更小压握直径方面,以及特别是用于聚合物支架时,其区段的支撑和稳定性也存在较大的不足。另外,现有的可降解支架的管材壁厚受到材料和加工手段的原因都比金属支架厚,为金属支架的2倍或更多,如此,增加了内皮细胞爬上支架杆并完全包裹的难度,使得支架表面难以再内皮化,影响到支架内血栓的风险。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尚不能实现各个技术指标的完美统一,特别是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壁厚和柔顺性方面。技术实现要素: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调和了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径向支撑力与壁厚、柔顺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三者兼顾,满足临床需要。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五个以上的环状波形支撑杆,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支架的连接杆,所述支架的支撑杆由类“Ω”形波和类“m”形波交替连接而成,其中,类“Ω”形波和类“m”形分别由两组正“s”和倒“s”连接构成,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是由连接杆在类“Ω”形波顶和类“m”形波底连接起来,连接杆的形状为直杆。其中,采用类“Ω”形波和类“m”形分别由两组正“s”和倒“s”连接构成,倘若采用直杆或者具有直杆过渡类似结构连接而成,无论是波峰还是连接的直杆其应力集中非常明显,容易使支架疲劳,产生断裂,而通过本发明核心设计采用两组正“s”和倒“s”连接,可以大大减少波峰和连接杆位置的应力集中,不仅增加了支架的支撑性能,还能保持支架性能的稳定性。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之一为前述正“s”和倒“s”连接段的角度为5~45度,优选10~30度,尽可能的加强支撑性能,提高稳定性。该特异的设计一方面基于压握后的通过外径的大小考虑,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超出此范围不仅影响到压握后的通过外径,另一方面还会造成支撑杆和连接杆的挤压,以致损坏药膜,影响药物的释放。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之一为前述类“Ω”形波顶的角度α1范围为130~180度;类“Ω”形波底的角度α2范围为130~180度。类“Ω”形波顶和波底的采用上述角度范围,与正“s”或倒“s”连接弧形过渡段的角度范围足够大,使得类“Ω”形波在打开或收缩的幅度并不会很大,提供支撑时需要张开的幅度不需要很大,收缩的幅度也不大,不仅提供良好的支撑性能,还能保持性能的稳定性。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之一为前述类“m”形左(或右)波顶的角度β1范围为90~130度;类“m”形左(或右)波底的角度β2范围为130~180度。类“m”形左(或右)波顶采用上述角度范围,与正“s”或倒“s”连接弧形过渡段的角度范围足够大,使得类“m”形波在打开或收缩的幅度并不会很大,提供支撑时需要张开的幅度不需要很大,收缩的幅度也不大,不仅提供良好的支撑性能,还能保持性能的稳定性。类“m”形左(或右)波底的采用上述角度范围,有利于控制与连接直杆的角度范围从而对该部分的受力和宽度加以限制。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之一为“s”连接点切线与类“Ω”形波顶圆弧切线的夹角γ1的范围为5~30度;“s”连接点切线与类“Ω”形波底圆弧切线的夹角γ2的范围为5~30度;“s”连接点切线与类“m”形波顶圆弧切线的夹角δ1的范围为5~30度;“s”连接点切线与类“m”形波底圆弧切线的夹角δ2的范围为5~30度。“s”连接点切线与类“Ω”或类“m”形波顶(底)圆弧切线的夹角采用上述范围,连接点越圆滑,受力传递和分散更均匀,不易形成严重的应力集中而影响支架性能及其稳定性。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之一为类“m”形波底与连接杆的夹角η1的范围为0~30度;类“Ω”形波顶与连接杆的夹角η2的范围为0~30度。类“m”形波底(或类“Ω”形波顶)与连接杆的角度范围采用上述范围,一方面有利于控制连接杆的宽度,进而控制压握后的外径;另一方面适当增加类“m”形波底(类“Ω”形波顶)的角度,其与类“m”形波顶的角度范围基于一样,在此情况下,其应力集中程度越小,可以有效地降低类“m”形波严重的应力集中。再者,在前述结构设计的优选方案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类“Ω”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与连接杆的长度的比例范围0.5~2,优选0.8~1.5;类“m”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与连接杆的长度的比例范围0.5~2,优选0.8~1.5。类“Ω”形或类“m”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相对于连接杆过短,不仅容易导致连接杆与类“Ω”形波波顶和类“m”形波波底的连接处应力集中明显,还会增加连接杆的应力集中,增加了柔顺性的同时过度地增加了疲劳度;类“Ω”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相对于连接杆过长,在压握时容易导致支撑波形嵌入相邻环的支撑波形中,造成支撑杆挤压,以致损坏药膜,影响药物的释放。由此可见,通过前述结构设计,加上类“Ω”形、类“m”形长度与连接杆长度的优选比例范围,在性能上起到了协同效果。通过前述各个方案配合,从而解决径向支撑力与壁厚、柔顺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三者兼顾。相对较薄的支架壁厚,在良好的支架花纹结构设计下,依然保持足够好的径向支撑性能,并且性能的稳定性优异;同时,得益于相对较薄的支架壁厚和良好的支架花纹结构,支架的压握外径较小,柔顺性好,能顺利达到病变处,减少植入过程的创伤和支架的损伤。在前述的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支撑杆和连接杆的宽度相同或不同;和/或者支架两端的支撑杆的宽度和支架中间部分的支撑杆的宽度相同或不同;和/或者支架两端的连接杆的宽度和支架中间部分的连接杆的宽度相同或不同。通过宽度的相同或者不同的设计,在技术上,相同的方案更容易实现和加工,但是为了满足支撑或者强度的需要,经一步优选不同的方案,特别是,优选靠近支架两端的一环或者两环的波形支撑杆的厚度大于靠近中间部分的支撑杆的宽度。支撑杆和连接杆的宽度优选范围为0.10~0.30mm。本发明的重点在于花纹结构的设计,其结构可以通过现有技术或者适当调整的方案进行制备,通常支架的网状花纹样式是由薄壁管材经激光雕刻而成。通过前述的方案设计,本发明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制备得到的聚合物支架在控制内径为1.50~5.00mm,壁厚为0.05~0.2mm的情况下,使得径向强度为240kpa~280kpa,充分满足支架的支撑强度。进一步优选范围为内径为2.50~4.00mm,壁厚为0.08~0.18mm,径向强度为250kpa~270kpa,满足径向强度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控制壁厚足够薄。进一步的,所述聚合物支架在单位轴向长度负载为0.5-2.0N/mm,优选1.0~2.0N/mm,满足各种血管病变植入的使用性能。单位轴向长度负载指每一个单位轴向长度的负载(压强或压力),即支架总体受到的负载/支架总长度,用N/mm表示。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法发现,本发明提供的聚合物支架既可以在损伤愈合的特定时间内给予病变段足够的机械支撑,并且在损伤愈合后逐步被机体吸收,内皮化良好,有效地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和晚期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在本发明中,所述聚合物支架的材料组成优选为下列聚合物的一种或两种,或者其混合物,包括:聚乳酸、L-聚乳酸、DL-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己内酯等等。为了满足支架的临床使用需要,支架表面(包括内侧或者外侧)涂覆有抑制血管在狭窄或者抑制植入排斥的药物的涂层,涂层载体可以是各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载体。涂层载体材料优选包括左旋聚乳酸(PLLA)、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外消旋聚乳酸(PDLLA)、聚乙二醇、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山梨醇酯、PVP、聚木糖醇、聚甘油酯、海藻酸钠、壳聚糖、甲壳素、葡聚糖、聚硬质酸酯、聚柠檬酸酯等;上述涂层载有治疗剂量的药物,优选包括抗氧化药物、抗凝血类药物、抗癌类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类药物、抗炎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药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抗氧化药物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辅酶Q10、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抗凝血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肝素、氯吡格雷等;抗癌类药物包括秋水仙碱、紫杉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类药物包括血管肽、皮质激素、钙离子拮抗剂;抗炎类药物包括更生霉素、Depsidomycin、KanglemycinC、Spergualin、Mytiocin、Gllooxin;免疫抑制剂药物包括雷帕霉素、环孢霉素A、环孢霉素C、布雷菲德菌素A。上述药物与涂层载体质量比为1∶10~2∶1,优选为1∶3~1∶1。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该支架拥有优异的花纹结构设计,在相对较薄的支架壁厚下,依然保持足够好的径向支撑性能,并且稳定性俱佳。(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该支架拥有相对较薄的支架壁厚和良好的支架花纹结构,支架的压握外径较小,柔顺性好,具有较强的通过能力和可操作性,能顺利达到病变处,减少植入过程的创伤和支架的损伤。(3)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调和了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径向支撑力与壁厚、柔顺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三者兼顾,满足临床需要。(4)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以支架表面(包括内侧或者外侧)涂覆有抑制血管在狭窄或者抑制植入排斥的药物的涂层,涂层载体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满足支架的临床使用需要。(5)本发明支架制备方法简单,易于重现,适合产业化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的平面展开结构示意图,其中,支撑杆1,连接杆2,类“Ω”形波3,类“m”形波4。图2是波形由正“s”和倒“s”连接的示意图,其中,以类“Ω”形波或类“m”形波的定位圆弧基准线作切线L1(或L1'),圆弧和“s”相接点的弧线的切线L2(或L2'),L3(或L3')为“s”的中间杆切线,正“s”和倒“s”连接段的角度指的是L1(或L1')和L2(或L2')的夹角,L3(或L3')和L2(或L2')的夹角与和L1(或L1')和L2(或L2')的夹角基本一致,即相切的弧线入口和出口的角度基本一致,保证了过渡圆弧的对称性,从而保证其受力的均匀性。其中,L1、L2和L3,L1'、L2'和L3'分别各为一组,夹角对应。图3中,图3A—3G是类“m”形波和类“Ω”形波及与连接杆的示意图,其中,类“Ω”形波顶的角度α1,类“Ω”形波底的角度α2;类“m”形左(或右)波顶的角度β1;类“m”形左(或右)波底的角度β2;“s”连接点切线与类“Ω”形波顶圆弧切线的夹角γ1、“s”连接点切线与类“Ω”形波底圆弧切线的夹角γ2;“s”连接点切线与类“m”形波顶圆弧切线的夹角δ1、“s”连接点切线与类“m”形波底圆弧切线的夹角δ2;类“m”形波底与连接杆的夹角η1,类“Ω”形波顶与连接杆的夹角η2。图4中,图4B是图4A的类“Ω”形波的局部放大图,其中,L4为类“Ω”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图5中,图5B是图5A的类“m”形波的局部放大图,其中,L5为类“m”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图6中,图6A是本发明另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的平面展开结构示意图,支架末端杆宽大于中心杆宽,图6B、6D是图6A连接杆的放大示意图,L6是连接杆的长度,图6C是图6A的类“Ω”形波的局部放大图,图6E是图6A的类“m”形波的局部放大图,类“Ω”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与连接杆的长度比是L4:L6,类“m”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与连接杆的长度比为L5:L6。图7是本发明再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的平面展开结构示意图。图8本发明支架植入动物后30天的SEM结果。图9本发明支架植入动物后即刻和90天的OCT结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参见附图1、2和3A-3G所示,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材质聚乳酸,包括五个以上的环状波形支撑杆1,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1支架的连接杆2,所述支架的支撑杆1由类“Ω”形波3和类“m”形波4交替连接而成,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是由连接杆2在类“Ω”形波顶和类“m”形波底连接起来。所述类“m”形波4,如图3A所示,和类“Ω”形波3,如图3B所示,分别由两组正“s”和倒“s”连接构成,分别如图2所示。所述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杆的形状均为直杆。本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由薄壁管材经激光雕刻而成。实施例2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参见附图1、2和3A-3G所示,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包括五个或以上的环状波形支撑杆1,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1支架的连接杆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和连接杆的宽度各不同,所述支架两端部分的支撑杆的宽度最粗,支架两端部分的连接杆的宽度次之,再到其余支撑杆的宽度,其余连接杆的宽度最细。其中,正“s”和倒“s”连接段的角度为5-10度。实施例3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参见附图1、2和3A-3G所示,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包括五个或以上的环状波形支撑杆1,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1支架的连接杆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和连接杆的宽度各不同,所述支架两端部分的支撑杆的宽度最粗,支架两端部分的连接杆的宽度次之,再到其余支撑杆的宽度,其余连接杆的宽度最细。其中,正“s”和倒“s”连接段的角度为40-45度。实施例4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参见附图1、2和3A-3G所示,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包括五个或以上的环状波形支撑杆1,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1支架的连接杆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其中,正“s”和倒“s”连接段的角度为10度;类“Ω”形中α1和α2角度均为130度;类“m”形中β1角度为130度,β2角度为180度;夹角γ1和γ2角度均为5度,夹角δ1和δ2角度均为5度;类“m”形波底与连接杆的角度η1范围为30度,类“Ω”形波顶与连接杆的角度η2范围为30度。实施例5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参见附图1、2和3A-3G所示,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包括五个或以上的环状波形支撑杆1,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1支架的连接杆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其中,正“s”和倒“s”连接段的角度为30度;类“Ω”形中α1和α2角度均为180度,类“m”形中β1角度为90度,β2角度为130度;夹角γ1和γ2角度均为30度,夹角δ1和δ2角度均为30度;类“m”形波底与连接杆的角度η1范围为0度,类“Ω”形波顶与连接杆的角度η2范围为0度。实施例6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参见附图1、2和3A-3G所示,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包括五个或以上的环状波形支撑杆1,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1支架的连接杆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其中,正“s”和倒“s”连接段的角度为20度;类“Ω”形中α1和α2角度均为160度,类“m”形中β1角度为100度,β2角度为150度;夹角γ1和γ2角度均为15度,夹角δ1和δ2角度均为15度;类“m”形波底与连接杆的角度η1范围为10度,类“Ω”形波顶与连接杆的角度η2范围为10度。实施例7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参见附图1、2、3A-3G、4A-4B、5A-5B和6A-6E所示,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包括五个或以上的环状波形支撑杆1,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1支架的连接杆2,与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类“Ω”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与连接杆的长度的比例为1,类“m”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与连接杆的长度的比例为1。实施例8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参见附图1、2、3A-3G、4A-4B、5A-5B和6A-6E所示,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包括五个或以上的环状波形支撑杆1,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1支架的连接杆2,与实施例5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类“Ω”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与连接杆的长度的比例为1.5,类“m”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与连接杆的长度的比例为1.5。实施例9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参见附图1、2、3A-3G、4A-4B、5A-5B、6A-6E和7所示,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包括五个或以上的环状波形支撑杆1,以及间隔连接于该支撑杆1支架的连接杆2,与实施例6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类“Ω”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与连接杆的长度的比例为1.2,类“m”形波波顶和波底的连线与连接杆的长度的比例为1.2。且支架末端杆宽大于中心杆宽,支架末端杆宽:中心杆宽约为1.1-1.2。其中,前述实施例1—9的聚合物支架在控制内径为1.50~5.00mm,壁厚为0.05~0.2mm的情况下,经检测,其径向强度为240kpa~280kpa,充分满足支架的支撑强度。进一步优选范围为内径为2.50~4.00mm,壁厚为0.08~0.18mm,径向强度为250kpa~270kpa,最大程度的控制壁厚足够薄。为了满足植入使用的要求,本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表面(包括内侧或者外侧)涂覆有抑制血管在狭窄或者抑制植入排斥的药物的涂层,涂层载体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能有效地治疗血管狭窄病变。实施例10性能检测实验方案支撑强度实验:对实施例1—9的聚合物支架施以均衡的压缩率挤压,当出现力的明显减少或直径减少至少50%时,记录负载和相关的直径,相应直径单位轴向长度负载符合表1的要求。表1支架径向支撑强度结果显示测试的支架的径向支撑强度单位轴向长度负载都满足0.5~2.0N/mm,从而体现聚合物支架具有良好的支撑力性能;其中,实施例4-9具有更优的支撑力性能,单位轴向长度负载1.0~2.0N/mm;尤以实施例6和9更优,分别为1.5N/mm和1.8N/mm。稳定性实验把本发明的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分别存储在40℃±2℃,75%RH±5%RH和25℃±2℃,60%RH±5%RH的环境下进行加速和实时稳定性试验。当前的研究显示理想的可降解支架只需在损伤愈合的特定时间内对血管起力学支撑的作用,在给予病变段足够的机械支撑且损伤愈合后被机体逐步吸收。对于冠脉支架这特定时间段公认一般在半年左右。评价本发明的一种植入式完全生物可吸收血管聚合物支架在此时间段内的支撑性能稳定性,加速实验和实时稳定结果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表2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3实时稳定性试验结果时间(月)单位轴向长度负载(N/mm)10.5~2.020.5~2.030.5~2.040.5~2.050.5~2.060.5~2.070.5~2.080.5~2.090.5~2.0结果显示测试的支架的径向支撑强度单位轴向长度负载在9个月内依然保持在0.5~2.0N/mm,从而体现聚合物支架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稳定性;实施例4-9不同时间测得的支撑力偏差更小,具有更优的支撑稳定性,单位轴向长度负载依然保持在1.0~2.0N/mm,且在第6个月后才开始出现性能下降,尤以实施例6和9更优,分别维持在1.5~1.8N/mm和1.8~2.0N/mm,且在第7个月后才开始出现性能下降。实施例10动物实验方案实验方法:选取重量30~40Kg,6~8月的健康白猪、健康小型猪,分别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和(或)右冠状动脉各植入1枚实施例3所述的聚合物支架,共植入2~3枚聚合物支架。在特定时间段内主要关注内皮化程度、血栓等。如图8,结果为30天的SEM结果显示,聚合物支架基本完全内皮化;如图9,0天和90天的OCT结果显示,聚合物支架表面无附着任何血栓,支架杆保持完整,内皮覆盖良好,无断裂发生,依然清晰可见,从而体现聚合物支架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并且稳定性俱佳。同时,实施例4-9支架植入后具有基本一致的效果,尤以实施例6和9更优。结论: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法发现,本发明提供的聚合物支架既可以在损伤愈合的特定时间内给予病变段足够的机械支撑,并且在损伤愈合后逐步被机体吸收,内皮化良好,有效地降低支架再狭窄率和晚期支架内血栓的风险。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做的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表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是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是替换,都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