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5083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临床中,胃痛多属于肝胃不和,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胃痛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和症状,而肝胃不和证又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女性患者更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5:4,其主要病机是因情志失常(生气、发怒、思虑等)致使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气机逆乱,气滞血瘀,胃失和降,从而表现出脘胁胀满或胀痛、吞酸、暖气、呃逆、不欲食、善太息、胃脘嘈杂等一系列临床证候。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是服用胃苏颗粒治疗,但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药物按重量比:柴胡5g,赤芍6g,白芍6g,炒枳壳4g,灸甘草2g,醋香附4g,陈皮4g,川芎3克,薄荷2g。

进一步地,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胃脘疼痛甚者酌加延胡索9g,郁金9g,姜黄6g,白芍30g。

进一步地,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嘈杂甚者加佛手9g,香橼9g,乌药6g。

进一步地,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纳呆者加焦三仙各9g,鸡内金9g。

进一步地,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嗳气或呃逆者加丁香3g,旋复花9g,代赭石30g,柿蒂3g。

进一步地,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反酸者加海螵蛸6g,煅瓦楞子30g。

进一步地,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伴有口臭者加金钱草15g,鱼腥草30g,胡黄连6g。

进一步地,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苔腻或黄腻者加蒲公英30g,黄连6g。

将上述药物按重量比例粉碎,制成80-100目的粉末,制成散剂,每剂6-9g为1袋包装,口服,一日1袋,每天3次,15天为一疗程,3-6个疗程,一般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病理分析:胃痛肝胃不和证患者平素即多见性情急躁易怒,情志变化不定,或忧思恼怒并见,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引起胃失和降;因肝喜条达,主疏泄而藏血,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因情志不遂,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肝经不利,故见胁肋疼痛,往来寒热;肝气横逆,致使气机逆乱犯胃,然肝郁气滞为本,胃失和降为标。临床中胃痛多属于肝胃不和,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治疗上,木郁达之,故治以疏肝理气,治疗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基本原则。方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的柴胡疏肝散,该方由四逆散去枳实,加香附、陈皮、枳壳、川芎而成,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常用方剂。

组合物中,以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香附理气疏肝,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共助柴胡疏解肝经之郁滞,且增行气止痛之功,共为臣药;陈皮理气行滞,枳壳行气宽中除胀,白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兼调和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营卫自和,痛止而寒热亦除。

本药物组合物尤其对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医辨证属于气滞型的肝胃不和证的患者亦有显著效果,体现了中医学的异病同治的基本治则。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可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减少溃疡面积,减轻溃疡程度,可显著改善实验性肝郁证小鼠的胃肠功能。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祖国传统医学的中草药进行合理配伍,治疗成本较低,副作用较小,治疗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该药物组合物的有效性,下面结合实施例对该发明进一步说明。

自2013年5月—2016年5月,笔者观察60例胃痛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该药物组合物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30例,并与胃苏颗粒治疗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主症:脘胁胀满或胀痛、吞酸、暖气、呃逆、脉弦;次症:情志抑郁、不欲食、善太息、胃脘嘈杂。以上主症3项,或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以上病例符合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且排除其他疾病的肝胃不和证患者,年龄18~70岁。6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7例,女3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8岁,平均(32.4±2.2)岁:病程最长23年,最短1周,平均(7.2±0.4)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3.09±11.28)岁;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1.73±11.31)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显效: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80%;有效: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80%;无效: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组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治疗组30例患者:将上述药物按重量比例粉碎,制成80-100目的粉末,装入0.5克的空心胶囊,一次4-6粒,一日3次口服,一周为一疗程,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观察期间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等。服用2个疗程后观察: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胃苏颗粒(无蔗糖)(国药准字210950007,批号:110406),每次5g,每日3次。治疗两周,观察期间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等。

对照组30例患者,服用胃苏颗粒,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8,总有效率73.3%。

通过上述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药物组合物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胃苏颗粒(p<0.05)。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胃痛、肝胃不和证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药物按重量比:柴胡5g,赤芍6g,白芍6g,炒枳壳4g,灸甘草2g,醋香附4g,陈皮4g,川芎3克,薄荷2g。且胃脘疼痛甚者酌加延胡索9g,郁金9g,姜黄6g,白芍30g。且嘈杂甚者加佛手9g,香橼9g,乌药6g。纳呆者加焦三仙各9g,鸡内金9g。嗳气或呃逆者加丁香3g,旋复花9g,代赭石30g,柿蒂3g。其特点是:利用祖国传统医学的中草药进行合理配伍,治疗成本较低,副作用较小,治疗效果显著。

技术研发人员:张保东;田海娟;姚碧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保东
技术研发日:2017.06.15
技术公布日:2017.08.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