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密封闭合的旋转连接式医用吸氧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7162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密封闭合的旋转连接式医用吸氧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医疗器械、器具用品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可自动密封闭合的旋转连接式医用吸氧管装置。



背景技术:

氧气疗法是采用各种方法使病人吸入气体中的氧浓度高于大气氧浓度,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改善缺氧症状,纠正低氧血症。氧气疗法不仅是常用的技术操作,也是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措施。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氧气疗法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吸氧浓度、缺氧程度、缺氧类型,同时还取决于吸氧途径及吸氧方式。现有的吸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鼻塞式吸氧法;一种是面罩式吸氧法。其中,面罩式吸氧法虽在理论上适用于鼻部疾患、张口呼吸的病人,且有一定的氧疗效果,但在实际中因面罩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病人的不舒适感,使病人无法及时、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对进食、饮水、口腔护理带来诸多不便,如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可能会有窒息的危险,一般面罩式吸氧法主要适用于手术或已经昏迷的病患者。

传统的鼻塞式吸氧法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鼻塞式吸氧分为单鼻塞导管式输氧和双侧鼻塞导管式输氧,双侧鼻塞导管式输氧在使用时,其固定和操作比较方便,痛苦较小,应该比较广泛。但是鼻塞式的吸氧治疗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患者因为移动或翻身而使吸氧管脱离或断开,而氧气输出端无法自动地闭合,导致吸氧中断,氧气外漏,影响吸氧治疗;另一方面,鼻塞式吸氧管在使用完成后,需要进行不接触性地保护收起,而现有的吸氧管由于其固定连接于氧气源,所以在暂时不使用时不能及时、方便地与氧气源拆开连接,一般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只能暂时关闭氧气源,然后再把吸氧管装置直接绕挂设置,这样吸氧管体不仅不能够得到安全、卫生的收起保护,容易造成吸氧管体的污染,而且直接绕挂设置也占用有限的病房空间,特别是病床床头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的是一种可自动密封闭合的旋转连接式医用吸氧管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和缺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自动密封闭合的旋转连接式医用吸氧管装置,包括一输氧管体、一分支吸气管体和一三通连接管,所述输氧管体的一端与提供氧气的供氧源相配合连接,另一端固定装设有一密封连接头,所述三通连接管包括第一连接分管、第二连接分管以及第三连接分管,所述分支吸气管体的两端分别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三通连接管的第一、第二连接分管上,所述三通连接管的第三连接分管套设有一固定连接套,该固定连接套可配合活动旋合连接于所述密封连接头上。

更进一步,所述密封连接头包括一密封连接套和一活接装置,所述密封连接套上部的内侧壁设有一连接座体,所述固定连接套可配合活动旋合连接在该连接座体上,所述密封连接套的下部与所述输氧管体相固定连接设置,所述活接装置配合装设于所述密封连接套内,且所述输氧管体可通过所述活接装置与所述分支吸气管体相连通。

更进一步,所述活接装置包括一活接盖和一固定挡圈,所述固定挡圈固定装设在所述密封连接套的内侧壁下部,且该活接盖可配合抵设于所述固定挡圈的底部;所述活接盖的上部设有一向上延伸的连接管,该连接管适配地滑动穿设于所述固定挡圈,所述连接管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上开口和下开口,该上开口、连接管以及下开口之间形成一气体流通的流通通道;所述连接管上开口与下开口之间的侧壁上还固定装设有一连接挡圈,该连接挡圈的底部还配合套设连接有一弹簧体,该弹簧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挡圈上;所述固定连接套可配合地抵接于所述连接挡圈的上部。

更进一步,所述活接盖的上部还配合装设有闭合软体垫圈。

更进一步,所述连接座体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固定连接套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旋合连接的外螺纹。

更进一步,所述分支吸气管体上配合装设有一双鼻腔接头。

更进一步,所述双鼻腔接头两侧的该分支吸气管体上分别可拆卸地装设有一耳挂固定连接件。

通过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通过在输氧管体上设置密封连接头、在分支吸气管体设置三通连接管以及在三通连接管上设置与该密封连接头相旋合连接的固定连接套,使得该输氧管体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与氧气源的密封自动连接设置,该分支气管体可以在不使用时直接从输氧管体上拔除,然后进行收起保护,而且分支气管体拔除后,所述输氧管体可以同时实现自动地闭合设置,避免氧气外漏;当需要再次使用时,将分支气管体拿出,然后将其三通连接管上的固定连接套直接插装在该密封连接头上就可以实现分支气管体与输氧管体的密封连通,使用非常简单方便,效果突出。

2、本发明的分支吸气管体与输氧管体实现可拆卸地连接结构,不仅方便分支吸气管体在不使用时的无污染收起保护,更加安全卫生,不占用有限的病房空间,更有利用患者的治疗恢复,而且分支吸气管体与输氧管体两者可以实现自动闭合的密封性连接,使用上更加方便实用,结构上更加新颖精巧,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使用。

3、本发明通过在输氧管体上设置密封连接头结构,不仅可以在输氧管体不连接分支吸气管体时也能够保持内部的气密性,避免氧气的外漏或溢出,而且在连接时,可以更加方便精巧地实现与分支吸气管体的自动密封连接,操作简单方便,非常有利于实际的临床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分离时密封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在连接时密封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来进一步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可自动密封闭合的旋转连接式医用吸氧管装置,包括一输氧管体1、一分支吸气管体2和一三通连接管3,所述输氧管体1的一端与提供氧气的供氧源(图中未画出)相配合连接,另一端固定装设有一密封连接头4,所述三通连接管3包括第一连接分管31、第二连接分管32以及第三连接分管33,所述分支吸气管体2的两端分别配合固定连接于所述三通连接管3的第一、第二连接分管(31、32)上,所述三通连接管3的第三连接分管33套设有一固定连接套5,该固定连接套5可配合活动旋合连接于所述密封连接头4上。

更进一步,所述密封连接头4包括一密封连接套41和一活接装置42,所述密封连接套41上部的内侧壁设有一连接座体411,所述固定连接套5可配合活动旋合连接在该连接座体411上,所述密封连接套41的下部与所述输氧管体1相固定连接设置,所述活接装置42配合装设于所述密封连接套41内,且所述输氧管体1可通过所述活接装置42与所述分支吸气管体2相连通。

更进一步,所述活接装置42包括一活接盖421和一固定挡圈422,所述固定挡圈422固定装设在所述密封连接套41的内侧壁下部,且该活接盖421可配合抵设于所述固定挡圈422的底部;所述活接盖421的上部设有一向上延伸的连接管423,该连接管423适配地滑动穿设于所述固定挡圈422,所述连接管423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上开口424和下开口425,该上开口424、连接管423以及下开口425之间形成一气体流通的流通通道;所述连接管423上开口424与下开口425之间的侧壁上还固定装设有一连接挡圈426,该连接挡圈426的底部还配合套设连接有一弹簧体427,该弹簧体42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挡圈422上;所述固定连接套5可配合地抵接于所述连接挡圈426的上部。

更进一步,所述活接盖421的上部还配合装设有闭合软体垫圈428。

更进一步,所述连接座体411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固定连接套5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旋合连接的外螺纹。

更进一步,所述分支吸气管体2上配合装设有一双鼻腔接头21。

更进一步,所述双鼻腔接头21两侧的该分支吸气管体上分别可拆卸地装设有一耳挂固定连接件22。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当连接时,将固定连接套5向下旋合连接到该连接座体411内,该固定连接套向下旋合,并抵接于所述连接挡圈426,然后带动所述连接管423向下移动,使所述下开口425移动到所述固定挡圈422的下部,这时,所述上开口424、下开口425以及连接管423形成一气流的流通通道,使输氧管体1与分支吸气管体2相连通,这时,所述密封连接头4实现自动连通连接,患者可以正常地进行吸氧治疗;当断开连接时,将固定连接套5向上旋合连接至离开所述连接座体411,所述连接管423在弹簧体427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同时向上移动,最终所述下开口425移动到所述固定挡圈422的上部,这时,气流的流通通道断开,所述密封连接头4实现自动密封闭合,断开连接。

本发明通过在输氧管体上设置密封连接头、在分支吸气管体设置三通连接管以及在三通连接管上设置与该密封连接头相旋合连接的固定连接套,使得该输氧管体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与氧气源的密封自动连接设置,该分支气管体可以在不使用时直接从输氧管体上拔除,然后进行收起保护,而且分支气管体拔除后,所述输氧管体可以同时实现自动地闭合设置,避免氧气外漏;当需要再次使用时,将分支气管体拿出,然后将其三通连接管上的固定连接套直接插装在该密封连接头上就可以实现分支气管体与输氧管体的密封连通,使用非常简单方便,效果突出。

本发明的分支吸气管体与输氧管体实现可拆卸地连接结构,不仅方便分支吸气管体在不使用时的无污染收起保护,更加安全卫生,不占用有限的病房空间,更有利用患者的治疗恢复,而且分支吸气管体与输氧管体两者可以实现自动闭合的密封性连接,使用上更加方便实用,结构上更加新颖精巧,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使用。

本发明通过在输氧管体上设置密封连接头结构,不仅可以在输氧管体不连接分支吸气管体时也能够保持内部的气密性,避免氧气的外漏或溢出,而且在连接时,可以更加方便精巧地实现与分支吸气管体的自动密封连接,操作简单方便,非常有利于实际的临床应用。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仅局限于此,凡是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地改进,均应该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