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左金抑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27273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左金抑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胃食管反流病(份astroesopha份eal份erdfluxdisease,份erd),是指胃食管腔因过度接触(或暴露)于胃液而引起的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粘膜损伤疾病的总称;表现为反酸,烧心感或疼痛,咽下困难等;属于中医学“吐酸”、“吞酸”等范畴。

据欧洲和美国的报道该病的发病率约在7%~15%,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7%~8%,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患者数量巨大,并且从近年报道情况来看,份erd在我国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其基本病变,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与bar份erdtt食管、食管狭窄、食管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还可导致非心源性胸痛、反流相关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对份erd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迅速,但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份erd的发生主要是胃食管保护因素与损伤因素的失衡。胃食管有三重保护屏障以抵抗反流中的h+、胃蛋白酶、胰酶、胆盐等损伤因子,包括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食管廓清机制和食管粘膜屏障,而任何一个屏障功能的减退,均会引起胃食管粘膜的损伤。对于本病的病机,祖国医学早已有所认识,据其主要症状表现泛酸,烧心可知,其病机当以“热”为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丹溪心法·吞酸》篇中更明确指出“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不但指出其病机属于湿热,而且明示其病变脏腑以肺胃肝为主。

对于本病治疗,目前西医主要是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减低反流物的酸度,增强食管的清除力和促进胃排空,保护胃黏膜。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ppi对本病的治疗作用较为显著,疗效得到较普遍的认可。但是化学药物治疗后症状复发者相对较多,且长期服用副作用相对较多。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十分明显,收效良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预防和降低胃液返流这方面的中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左金抑反中药组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项目研究泄热和胃法中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抑制作用,临床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方法,用泄热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与对照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比较,观察治疗前后胃镜下改变和病理变化,综合评价临床疗效,以了解泄热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进一步探讨泄热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验证泄热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新途径;提高临床疗效。

实现本发明目的具体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左金抑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中药组合物是以包含以下按质量份计的各组分制备而成:

黄连6~9份,吴茱萸1~3份,炒柴胡10~15份,枳壳9~12份,蒲公英15~20份,炒黄芩10~15份,姜半夏10~15份,焦栀子10~15份,旋复花10~15份,赤芍10~15份,浙贝母10~15份,乌贼骨10~15份,三七粉3~5份,白芨10~12份,生甘草3~6份。

该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以下组份中药:黄连6~9份,吴茱萸1~3份,炒柴胡10~15份,枳壳9~12份,蒲公英15~20份,炒黄芩10~15份,姜半夏10~15份,焦栀子10~15份,旋复花10~15份,赤芍10~15份,浙贝母10~15份,乌贼骨10~15份,三七粉3~5份,白芨10~12份,生甘草3~6份,按比例进行混合,加水浸泡4h,加热煎煮2次,每次60min,合并煎液,静置24h,过滤,在80℃温度下煎煮,水与浓缩滤液密度比为1:1.32~1.35;

(2)将步骤(1)得到的浓缩液加适量可溶性淀粉拌匀,放入微波真空干燥机后在60~80℃温度下烘干得到。

该左金抑反中药组合物主要用于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具体应用剂型为颗粒、胶囊、口服液以及注射液。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与酸相关的消化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胃胃食管粘膜的防御机能下降和反流物的攻击作用增强。中医没有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名,古人常以“吐酸”、“吞酸”、“嘈杂”、“胸痹”等命名。《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曰“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中医理论认为,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脾胃肝胆的生理作用最为密切,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所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脾胃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临床观察发现,虽然此病有很多证型,但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多发,因此,疏肝泄热,和胃降逆是阻止其进一步发展,预防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王道治法。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左金抑反中药组合物。

在本发明中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平肝泄热,明·吴昆著《医方考》曰“左,肝也。左金者,谓金令行则肝平也,黄连乃泻心之物,泻去心火,不得乘其肺金,则清肃之令左行,而肝有所制矣。吴茱萸味辛热而气臊,臊则入肝,辛热则疏利,乃用之以为反佐。经曰:佐以所制,和以所宜。此之谓也。”用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配旋复花入肝走胃,消痰下气降逆,调畅气机,遏制上逆反流之势,用蒲公英、黄芩、焦栀子清热解毒,黄芩配半夏辛开苦降,散结泄热。用赤芍清热化瘀止痛,用浙贝、乌贼骨制酸止痛,用三七粉、白芨活血生肌敛疮,甘草调和诸药,而又甘缓和中,综上所述全方共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之功。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疏肝泄热,和胃降逆的效果,充分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既有较好的缓解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修复胃食管炎的炎症损伤,组方周密合理,而且低毒无副作用,适合患者久服治疗。

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解决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通过使用该药物,可以阻止其进一步恶化与发展,有效的预防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问题。

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疏肝泄热,和胃降逆的效果,较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而言,充分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既有较好的缓解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修复胃食管炎的炎症损伤,组方周密合理,而且低毒无副作用,适合患者久服治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容易理解,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范围。

实施例1

将黄连6份(60克),吴茱萸2份(20克),炒柴胡10份(100克),枳壳10份(100克),蒲公英15份(150克),炒黄芩10份(100克),姜半夏10份(100克),焦栀子10份(100克),旋复花10份(100克),赤芍10份(100克),浙贝母10份(100克),乌贼骨10份(100克),三七粉3份(30克),白芨10份(100克),生甘草5份(50克),按比例进行混合,加水侵泡4h,加热煎煮2次,每次60min,合并煎液,静置24h,过滤,在80℃温度下煎煮,水与浓缩滤液密度比为1:1.32~1.35;

(2)将步骤(1)得到的浓缩液加适量可溶性淀粉拌匀,微波后在60~80℃温度下烘干得到左金抑反中药组合物,将中药组合物粉碎,混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包装,即得到左金抑反颗粒。

实施例2

将黄连9份(90克),吴茱萸3份(30克),炒柴胡12份(120克),枳壳12份(120克),蒲公英18份(180克),炒黄芩15份(150克),姜半夏13份(130克),焦栀子12份(120克),旋复花13份(130克),赤芍13份(130克),浙贝母13份(130克),乌贼骨13份(130克),三七粉4份(40克),白芨12份(120克),生甘草3份(30克),按比例进行混合,加水侵泡4h,加热煎煮2次,每次60min,合并煎液,静置24h,过滤,在80℃温度下煎煮,水与浓缩滤液密度为1:1.32~1.35;

(2)将步骤(1)得到的浓缩液加适量可溶性淀粉拌匀,微波后在60~80℃温度下烘干得到左金抑反中药组合物,将中药组合物粉碎,混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包装,即得到左金抑反颗粒。

实施例3

(1)将黄连7份(70克),吴茱萸1份(10克),炒柴胡15份(150克),枳壳10份(100克),蒲公英20份(200克),炒黄芩13份(130克),姜半夏15份(150克),焦栀子14份(140克),旋复花14份(140克),赤芍14份(140克),浙贝母15份(150克),乌贼骨15份(150克),三七粉5份(50克),白芨12份(120克),生甘草3份(30克),按比例进行混合,加水侵泡4h,加热煎煮2次,每次60min,合并煎液,静置24h,过滤,在80℃温度下煎煮,水与浓缩滤液密度为1:1.32~1.35;

(2)将步骤(1)得到的浓缩液加适量可溶性淀粉拌匀,微波后在60~80℃温度下烘干得到左金抑反中药组合物,将中药组合物粉碎,混匀,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包装,即得到左金抑反颗粒。

将实施例1-3制得的左金抑反颗粒进行临床实验:

1、实验过程与数据:

一般资料:72例病人均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6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19岁,年龄最大63岁,病程最长12年,病程最短6个月。合并胆汁反流性胃炎者42例,合并萎缩性胃炎者38例,合并浅表性胃炎者10例,合并十二指肠炎者18例,行胃大部切除者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34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关于份erd达成的全球共识意见(1)及我国2003年10月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方案(2):有典型的份erd症状,如明显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而无报警症状者需具备下列re的依据。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ⅰ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ⅰ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6年颁布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证的诊断标准主症:(1)反酸烧心;(2)胸痛连及两胁。次症:(1)胃脘灼痛、嘈杂;(2)口干口苦;(3)大便不爽;(4)舌红苔黄;(5)脉弦数。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3疗效评价标准:

3.1证候疗效评价: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积分法,按照症状积分改善程度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3)制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但<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3.2内镜疗效评价观察治疗前后胃镜下胃食管炎症改善情况评价标准参照1994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定的洛杉矶分类法(la分类法)制定。痊愈:胃食管粘膜炎症消失,分级为0级;显效:胃食管粘膜炎症未消失,积分较治疗前减少2分;有效:胃食管粘膜炎症未消失,积分较治疗前减少1分;无效:胃食管粘膜炎症未消失,积分较治疗前减少0分或为负值。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5.1证候疗效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3.75%、71.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卡方值为4.0906)

5.2胃镜下胃食管粘膜炎症改善情况:中药组和西药组胃镜下胃食管炎症总有效率分别为56.25%、52.38.两组胃食管粘膜炎症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卡方值为0.5499)

从表2中看出,中药对胃食管粘膜的炎症改善,也有较好的作用,其功效与奥美拉唑相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范围,凡在本发明的内容原则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