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防受压导管固定敷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4562发布日期:2018-07-10 21:38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固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密闭式防受压导管固定敷贴。



背景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现象。临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措施中,导管接触性溶栓是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式。导管接触性溶栓又指介入溶栓或CDT,具体是指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从而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使得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一般溶栓过程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由于导管接触性溶栓的溶栓过程较长,溶栓导管的固定便成为临床的一个难题。目前常规的溶栓导管的固定是采用胶布固定,一方面病人在翻身变换体位时极易导致导管脱落;另一方面,溶栓导管末端处的三通是硬质管件,其直接接触病人的皮肤会使得皮肤长时间因受压而容易导致破溃。此外的,溶栓导管的三通部位直接暴漏在空气中,也容易在病房产生交叉污染,这显然对患者的临床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密闭式防受压导管固定敷贴,其具备操作简便快捷和固定效果好的优点,不仅能有效避免溶栓导管处的三通对病人皮肤的压溃以及外露污染状况,同时,即使出现三通的直口端受力拉扯时,本实用新型仍能保证三通工作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密闭式防受压导管固定敷贴,其特征在于:本敷贴包括起缓冲作用的软质衬垫,软质衬垫的面朝病人皮肤的一面布置固定贴从而使得软质衬垫可贴附固定于人体皮肤上,软质衬垫的另一面处固接三通固定盒;三通固定盒包括底面固定于软质衬垫上的开口朝上的盒体,盒体的其中一盒壁处设置水平铰接轴从而使得盒盖铰接配合于盒体上;以水平铰接轴所处盒壁为盒体背面盒壁,盒体正面盒壁处凹设有供三通的直口端引出管沿铅垂向卡入的第一卡槽;盒体两侧盒壁处则分别布置有供三通的左口端引出管及右口端引出管卡入的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沿三通的直口端轴线方向而在相应盒壁处延伸,以使得盒盖卡嵌于盒体处后,第二卡槽槽腔和第三卡槽槽腔同盒盖所围合形成的区域构成用于导向三通的左口端引出管和右口端引出管产生直线动作的导向孔道;本敷贴还包括置于上述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内的弹性抵紧部,所述弹性抵紧部为可沿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延伸方向作伸缩动作的波纹板或弹性垫,所述弹性抵紧部末端抵靠于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的相对靠近盒体正面盒壁的一侧槽壁处,弹性抵紧部的首端与第二卡槽及第三卡槽的另一侧槽壁共同配合从而弹性夹持三通的左口端引出管或右口端引出管。

所述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外形呈“L”字槽状结构,且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的槽口布置于盒体两侧盒壁的靠近水平铰接轴所在端;本敷贴还包括抵紧块,抵紧块背面固接于弹性抵紧部首端处,抵紧块的正面为适配三通的左口端引出管或右口端引出管的弧面构造;抵紧块的顶端面及底端面处沿弹性抵紧部动作方向而布置有导向棱,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均包括铅垂段及水平段,水平段的顶端面及底端面处设置有用于导向弹性抵紧部动作方向的导向槽,该导向槽与上述导向棱间构成槽轨导向配合。

所述盒盖处凸设有用于嵌入铅垂段的凸块,所述凸块的凸设高度等于所述铅垂段的深度。

所述铅垂段与盒体盒口的衔接处圆滑过渡。

所述盒盖上布置有便于手拨动的把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抛弃了传统的胶带固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实用新型另辟蹊径的采用三通固定盒、软质衬垫及固定贴的三层层叠结构,以三通固定盒来容纳及封存溶栓导管的三通,以软质垫层来避免三通及三通固定盒相对病人皮肤的压迫性,再以固定贴来实现对病人皮肤的固贴效果,最终能在保证溶栓导管可靠固定功能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溶栓导管处的三通对病人皮肤的压溃以及外露污染状况。更为重要的是,三通固定盒采用第二卡槽与第三卡槽分置盒体两侧的结构,并依靠弹性抵紧部的弹性抵紧能力,从而一方面使得三通的三道引出管均得以可靠的卡接固定,另一方面也使得即使三通受到直口端轴线方向的拉力,整个三通也只会在弹性抵紧部的作用下而沿第二卡槽及第三卡槽的延伸方向自然动作,以避免刚性拉拽所可能产生的导管脱落状况,其工作安全性及可靠性均可得到有效保证。弹性抵紧部为可沿其动作方向伸缩的波纹板或弹性垫,可在三通不受拉扯而自然处于弹性抵紧部及第二卡槽或第三卡槽的配合夹持状态时,整个三通固定盒能够形成密闭环境,进而确保相对三通的无菌保持功能。

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实际上都是先沿盒体盒口铅垂向下沉开设出铅垂段后,在水平延伸从而开设出水平段,最终形成第二卡槽及第三卡槽的“L”字槽状结构。上述第二卡槽和第三卡槽结构的形成,有助于三通的左口端引出管及右口端引出管能够快速的卡入相应卡槽内,并在无盒盖覆盖的前提下仍能自主的实现沿水平段延伸方向的动作导向功能。抵紧块的设置,则进一步的提升了对三通的左口端引出管及右口端引出管的卡接固定效果。抵紧块依靠导向棱而滑槽配合于导向槽上,从而精确化的实现对弹性抵紧部动作方向的引导功能。

3)、凸块的布置,使得在盒盖扣合在盒体盒口处时,能够自然的使凸块卡入铅垂段内,从而使得第二卡槽或第三卡槽仅余水平段来形成对相应引出管的导向孔道。铅垂段与盒体盒口的衔接处圆滑过渡,有助于提升凸块相对铅垂段的插接可靠性,同时也利于相应引出管的快速卡入。盒盖上布置的把手,则方便人工快速启闭盒盖,从而进一步的提升相对盒体内三通的装拆及维护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I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3为三通固定盒在装入三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三通固定盒在装入三通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D-D向剖视示意图;

图6为三通的直口端受拉力时,三通相对三通固定盒的动作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

a-直口端 b-左口端 c-右口端

10-软质衬垫 20-固定贴

30-三通固定盒 31-盒体

31a-第一卡槽 31b-第二卡槽 31c-第三卡槽

A-铅垂段 B-水平段 C-导向槽

32-水平铰接轴 33-盒盖 33a-凸块 33b-把手

34-弹性抵紧部 35-抵紧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此处以溶栓导管的T状的三通为例,实际使用时,本实用新型也可用于如Y型三通等结构中。附图中,溶栓导管处的三通的三个管口分别如图4所示的命名为直口端a、左口端b及右口端c,相应的与上述端部连接的引出管也即称为直口端引出管、左口端引出管及右口端引出管。

表现在图1-6所示结构中时,本实用新型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层叠粘固的固定贴20、软质衬垫10以及三通固定盒30。其中,固定贴20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相对病人皮肤的快速固定,软质沉淀则起到缓冲吸震作用,三通固定盒30则用于固定溶栓导管处的三通。三通固定盒30的具体构造参照图1所示,其是由盒体31及盒盖33彼此铰接形成的四方盒状结构。盒盖33上布置有便于手拨动的把手33b,以方便盒盖33相对盒体31的快速启闭。盒体31的正面盒壁处凹设有供三通的直口端引出管卡入的第一卡槽31a,而盒体31的两侧盒壁处则分别布置第二卡槽31b和第三卡槽31c。与第一卡槽31a的标准的沉槽结构不同,第二卡槽31b和第三卡槽31c外形呈如图3-6所示的由铅垂段A和水平段B连通形成的“L”字槽状。第二卡槽31b和第三卡槽31c的上述结构,有助于三通的左口端引出管及右口端引出管快速卡入,并与位于相应卡槽内的抵紧块35间形成配合关系。第二卡槽31b和第三卡槽31c的水平段B凹设方向与三通的直口端a轴线方向彼此一致,从而在三通的直口端a受拉时,三通的左口端b及右口端c能够随动的因第二卡槽31b及第三卡槽31c的水平段B的导向作用而产生相应直线动作。同时,由于弹性抵紧部34的存在,在上述拉力消失时,三通又会因弹性抵紧部34的弹性回复力而复位,其使用极为灵活便捷。

为保证三通的左口端引出管及右口端引出管沿上述水平段B的动作精确性,在盒盖33口沿的相应补位设置凸块33a。在盒盖33闭合于盒体31上时,凸块33a能够刚好卡入第二卡槽31b及第三卡槽31c的铅垂段A内,最终使得三通的左口端引出管及右口端引出管与水平段B间形成如图4及图6所示配合状态。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备操作简便快捷和固定效果好的优点,不仅能有效避免溶栓导管处的三通对病人皮肤的压溃以及外露污染状况;同时因弹性抵紧部34、抵紧块35、第二卡槽31b及第三卡槽31c的配合,即使出现三通的直口端a受力拉扯状况时,也能通过弹性抵紧部34的弹性力及相应引出管沿第二卡槽31b及第三卡槽31c的随动性,进而保证三通工作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成效显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