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233987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制剂,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0002] 偏头痛多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可伴视觉、体觉先兆, 发作时常伴呕吐。女性多发,约为男性的3-4倍,多在青春期起病,发病年龄25-34岁,少数 发生于儿童期或中年后。
[0003] 在临床上,偏头痛主要包括有先兆的偏头痛和无先兆的偏头痛两大类。
[0004] 1、有先兆的偏头痛 也称典型偏头痛,占偏头痛的15%_18%,多有家族史。典型病例发病过程分为三期: (1)先兆期发作前出现短暂的先兆,如视觉先兆:闪光、闪烁的锯齿形线条、暗点、黑蒙 和偏盲等;还可有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等。其次为躯体感觉先兆,如一侧肢体或面部麻 木、感觉异常等;运动先兆如轻偏瘫和失语等,但相对少见。先兆可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
[0005] (2)头痛期在先兆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约2/3的患者为 单侧,1/3为双侧或两侧交替。也可表现为全头痛、单侧或双侧额部头痛及不常见枕部头痛 等。头痛常从额部、颞部及眶后部开始,向半侧或全头部扩散。典型有颞浅动脉明显搏动感, 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患者喜静卧于暗室,睡眠后 减轻。头痛持续2-10小时,少数可达1-2天,儿童持续2-8小时。发作频率可每周、每月或 数月,发作次数不等。发作间歇期多无症状。
[0006] (3)头痛后期头痛消退后患者常表现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等,1-2日好转。
[0007] 2、无先兆的偏头痛 也称普通偏头痛,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偏头痛的80%。相对于有先兆的偏头痛,缺乏 典型先兆,常为双侧颞部及眶周疼痛,可为搏动性,头痛反复发作,伴呕吐。头痛持续时间较 长,可达数日,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发作时常有头皮触痛,呕吐偶可使 头痛终止。本型偏头痛常与月经有明显的关系。与有先兆偏头痛相比,无先兆偏头痛具有 更高的发作频率,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常需要频繁应用止痛药治疗。
[0008]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这些药物主要有: (1)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2) 钙离子拮抗剂,如氟桂利嗪、维拉帕米; (3) 抗癫痫药,如丙戊酸、托吡酯、加巴喷丁; (4)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氟西汀; (5) 5-ΗΤ受体拮抗剂,如苯噻啶。
[0009] 但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往往有副作用大、不能根治、易反复发作、 药物耐受等诸多弊端。
[0010] 中医认为,偏头痛归属"头痛"、"头风"范畴。认为发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密切 相关。因于肝者,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肝气郁滞,久郁化火,上扰清空而为痛。因于脾 者,或脾虚生化无权,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髓失养而致头痛。因于肾者,多 由房劳过度,耗损肾精,以致髓海空虚;或肾阳衰微,寒从内生,清阳失旷;或肾阴不足,水 不涵木,风阳上亢而致头痛。几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锥如刺者测因久病入络,血瘀络痹之 故。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如下: (1)肝阳上亢型 头痛且胀,或有刺痛、跳痛感、眩晕,心烦失眠,情志不舒,多为精神紧张、情志不逐而发 作,女性经期发作或加剧,舌质红或紫黯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宜平肝潜阳,通络止 痛。
[0011] (2)肝肾阴虚型 头痛势缓,多兼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治宜滋补 肝肾,益精活络。
[0012] (3)气血两虚型 头痛且晕,缠绵不休,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而弱。治 宜补养气血,升阳通络。
[0013] (4)风痰阻络型 头痛昏蒙,时发时止,缠绵不已,胸脘满闷,面色晦黯,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治宜熄 风化痰,通络止痛。
[0014] (5)瘀血阻络型 头痛经久不愈,发作时痛如锥刺,部位固定。多为夜间发作或劳累后发作,舌质紫黯,脉 弦涩或细涩。治宜活血祛瘀,通络利窍。

【发明内容】

[001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两个,一是发明一个中药组方,使其对偏头痛的治疗 具有较好效果,另一是开发一套制备工艺可以将上述中药组方制成方便易用的成品制剂。
[0016] 为解决这两个技术问题,发明人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从自身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 出发,根据现代人的患病特点和现代制药技术的发展,调整传统组方规律,克服传统组方个 体针对性强、不易携带服用的缺点,最终发明了一个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的中药组方,并发 明了配套的制备工艺可以将其制成现代临床需求的成品剂型。该中药组方为(以重量份 计): 川弯16-28份、白芷9-21份、白芥子7-19份、酸枣仁13-27份、蔓荆子14-28份、夜交 藤18-32份、白芍18-30份、麦冬8-16份、龙胆草9-17份、牡丹皮7-17份、蝉蜕10-22份、 防风11-23份、全蝎5-10份、蜈蚣4-8份、地龙5-13份、天南星7-15份、桃仁8-18份、红花 8-16份、甘草9-13份。
[0017] 优选的两个组方配比为(以重量份计): 1、川芎22份、白芷15份、白芥子13份、酸枣仁20份、蔓荆子21份、夜交藤25份、白芍 24份、麦冬12份、龙胆草13份、牡丹皮12份、蝉蜕16份、防风17份、全蝎8份、蜈蚣6份、 地龙9份、天南星11份、桃仁13份、红花12份、甘草11份。
[0018] 2、川芎24份、白芷14份、白芥子15份、酸枣仁22份、蔓荆子22份、夜交藤24份、 白芍23份、麦冬13份、龙胆草11份、牡丹皮13份、蝉蜕17份、防风15份、全蝎7份、蜈蚣 6份、地龙10份、天南星12份、桃仁12份、红花13份、甘草12份。
[0019] 与上述中药组方配套的制备工艺为以下步骤: (1) 按本发明中药组方称取各味中药材; (2) 将川芎、白芥子、蔓荆子、白芍、麦冬、全蝎、蜈蚣、红花,分别粉碎,混合后加6-12倍 重量的浓度为65-80%的乙醇,浸泡6-18小时,回流煎煮,提取2次,每次2-6小时,过滤,合 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18-1. 23的浓缩液,备用; (3) 将白芷、酸枣仁、夜交藤、龙胆草、牡丹皮、蝉蜕、防风、地龙、天南星、桃仁、甘草分别 粉碎,混合后加入7-12倍重量的纯化水,浸泡12-24小时,回流煎煮2次,每次1-4小时,过 滤,合并滤液,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1. 18-1. 23的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2)和(3)中制得的浓缩液合并,混合均匀,继续浓缩至60°C相对密度为 1.28-1.33的稠膏,即为中药浸膏; (5) 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将步骤(4)所得中药浸膏制成临 床需要的中药成品制剂,如丸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糖浆剂、散剂、口服液等剂型。
[0020] 本发明中药组方所有原料药材的来源、性质特点及功效: 川芎: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 风止痛。
[0021] 白芷:本品为伞型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0022]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味辛,性温;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 寒,通络止痛。
[0023] 酸枣仁: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 补肝,宁心,敛汗,生津。
[0024] 蔓荆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