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木犀草素/SBE-β-CD包合物的方法_2

文档序号:9313064阅读:来源:国知局
"2. 2"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按"2. 1"项下色谱条件 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得RSD为2. 99%。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0043] 2. 4. 7加样回收率
[0044]精密量取木犀草素对照品溶液(C = 15. 624 y g/mL)各0. 6、I、I. 4mL于2mL EP管中,每个浓度三份,分别加入包合物供试品溶液(其中木犀草素含量29. 6088 y g/ mL)0. 5mL,各加甲醇0. 9、0. 5、0.1 mL以保证总体积为2mL,最终配制成低、中、高浓度的 溶液,按"2. 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结果见表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100. 81%,RSD 为 2. 15%。
[0045] 2. 5含量测定
[0046] 取供试品溶液,按"2. 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包合率和 收率(包合率=包合物中木犀草素的质量/木犀草素投料量;收率=包合物实际质量/ (SBE- P -⑶+木犀草素)投料量)。
[0047]
[0048] 表1加样回收率试验
[0049] 2. 6溶解度测定
[0050] 称取过量包合物与木犀草素置IOmL容量瓶中,制成过饱和溶液,于室温 (25±2) °C振荡24h。上清液13000rpm/min离心10min,各精密量取上清液适量于IOmL容 量瓶,40 %甲醇定容,超声20min,按"2. 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代入回归 方程计算出包合物与木犀草素的溶解度,得出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为5174. 25mg/L,木犀 草素的溶解度为82. 26mg/L。结果表明包合物较木犀草素的溶解度提高了 62. 90倍。
[0051] 2. 7正交实验优化包合工艺
[0052] 根据文献及预实验结果,以SBE-P -CD与木犀草素的投料比、加水量、研磨时间为 考察因素,按L9(34)正交表进行正交设计,以包合率和收得率拟合的综合结果为指标,进行 9次试验,因素水平见表2,结果及直观分析见表3,方差分析见表4。由极差R可知,各因素 对综合结果的影响顺序为B>A>C。由方差分析表可知,B因素三个水平对综合结果有统计 学意义,A和C水平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因素中K3 >K2 >K1,B因素中Kl >K3 > K2, C因素中K3 > K2 > K1,因此确定木犀草素/SBE-P -⑶包合物制备工艺的最优处方为 A3B1C3,艮P邠E_0-CD与木犀草素的投料比为2:1,加水量为IOOy U研磨时间为70min〇
[0053] 表2正交因素水平表

[0060] 2. 8验证试验
[0061] 按照以上所选最优处方,制备三批木犀草素/SBE- P -⑶包合物,综合评分结果分 别为95. 08、96. 06、92. 40,平均值为94. 51,表明该工艺稳定。
[0062] 2. 9木犀草素/SBE- P -⑶包合物的鉴定
[0063] 2.9. 1相溶解度图
[0064] 在浓度为 0、0? 9091、L 8182、2. 7273、3. 6364、4. 5454mmol/L 的 SBE-P -CD 溶液 中分别加入过量的木犀草素,置25mL容量瓶中于水浴恒温振荡器中振摇3d(25±2°C ), 取上清液13000印111/1^11离心101^11,各精密量取上清液适量于101^容量瓶,40%甲醇定 容,超声20min,按"2. 1"项下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代入回归方程计算不同浓 度SBE-P-⑶溶液中木犀草素的溶解度,以木犀草素溶解度(mol/L)为纵坐标,SBE-P-⑶ 浓度(mol/L)为横坐标,绘制相溶解度图(图3),回归方程为Y = 0. 4989X+0. 0004(r = 0. 9981)。可见木犀草素的溶解度与SBE-0 -⑶浓度成线性关系,相溶解度图为AL型,证实 形成的是1:1的包合物。若包合物的形成摩尔比为1 :1,则有b = [KSVd+KSaUa+Sjb为 SBE-0 -⑶存在时木犀草素分子的总浓度,S。为游离木犀草素分子的浓度,a为SBE-0 -⑶ 的总浓度)。通过b对a作图就可得相溶解度图。通过斜率和截距可以求得平衡常数K为 2. 49 X IO3LAioI。这说明木犀草素分子很易进入SBE-0 -⑶中与之形成包合物,其结合很 牢固。
[0065] 2. 9. 2红外光谱分析
[0066] 采用KBr压片法制备样品,波数范围4000~400cm \分别对木犀草素、SBE-f3 -⑶、 木犀草素与SBE-P-⑶物理混合物(物质的量之比1:1)及包合物进行红外扫描,见图4。 结果表明,物理混合物的红外光谱中木犀草素和SBE-P -CD两者有简单的叠加。木犀草素 在3464, 3234,1603,1262,1126cm 1左右的特征峰在包合物中消失,而在混合物中仍存在。 SBE- P -⑶与包合物的峰形相似,推测木犀草素可能被完全进入SBE- P -⑶的空腔中,表明 木犀草素/SBE-P -⑶包合物已形成。
[0067] 2. 9. 3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0068] 分别对木犀草素、SBE- P -⑶、木犀草素与SBE- P -⑶的物理混合物(物质的量之 比1:1)及包合物进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测试条件:以Al2O3为参比,Ar为气氛,升温速率 为10°C/min,扫描范围为30~300°C。结果见图5。四种物质在55°C左右均有吸热峰,而物 理混合物在55°C的峰相对SBE- P -⑶较强,推测木犀草素在此处的贡献较大,SBE- P -⑶与 物理混合物在221°C左右均有放热峰,因此物理混合物基本包括了木犀草素和SBE-P -⑶ 的主要特征,包合物在261、288°C处出现两个新的放热峰,与前三者有差异,结果表明木犀 草素/SBE-P -⑶包合物已形成。
[0069] 3、讨论
[0070] 本实验采用HPLC作为检测方式,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方 便。之前文献所报道的木犀草素包合物的制备多采用P-CD或者HP-P-CD,相比之下 SBE-P-CD水溶性更好、肾毒性和溶血作用等不良反应可降至最低,是一种优良的药物辅 料。经文献查阅投料比与研磨时间为常设置的因素,实验过程中发现加水量可明显影响研 磨力度,故设置为第三个因素。实验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制备处方,分析了对包合物制备工 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收率和包合率的关系,从而了解因素与收率和包合率的相关性。制备 的包合物经IR和DSC鉴别证明已形成,相对木犀草素而言溶解度得到很大提高。本方法可 得到较满意的包合率和收率,可应用于生产与临床需要。
[0071]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 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 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制备木犀草素/SBE-0 -CD包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木犀草素与SBE-P-⑶按物质的量之比1:2物理混匀,缓慢加入IOOy L超纯水,研 磨70min,得到初始包合物;将所述的初始包合物于60°C干燥lh,研细后置于垫有滤纸的布 氏漏斗中,用无水乙醇洗涤,取残渣,60 °C干燥20min,得到木犀草素/SBE- P -⑶包合物。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木犀草素/SBE-13 -CD包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研磨为沿同一方向勾速研磨。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木犀草素/SBE-β-CD包合物的方法,属于中药制剂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木犀草素与SBE-β-CD按物质的量之比1:2物理混匀,缓慢加入100μL超纯水,研磨70min,得到初始包合物;将所述的初始包合物于60℃干燥1h,研细后置于垫有滤纸的布氏漏斗中,用无水乙醇洗涤,取残渣,60℃干燥20min,得到木犀草素/SBE-β-CD包合物。本发明以投料比、研磨时间和水量作为考虑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制备处方。制备得到的木犀草素/SBE-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得到较满意的包合率和收率,可应用于生产与临床需要。
【IPC分类】A61K47/48, A61P35/00, A61P39/06, A61K31/352, A61P29/00, A61P37/04, A61P31/04
【公开号】CN105031663
【申请号】CN201510374914
【发明人】尚京川, 王兰, 马赟, 王靖雯, 李晶
【申请人】重庆医科大学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6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