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组装体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509309阅读:来源:国知局
具有锐利的针尖12a ;和管状的导管14,构成为供内针12插入的外针。此外,导管组装体10作为穿刺时的操作部,包括:内针毂部20,保持内针12 ;导管毂部30,保持导管14 ;和针套40,在拔去内针12时覆盖内针12的针尖12a。
[0042]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有时也基于图1中记载的方向指示来表示导管组装体10的方向。即,将导管组装体10的轴向称为X方向(具有针尖12a的前端方向为XI方向,具有内针毂部20的基端的基端方向为X2方向)。此外,也将导管组装体10的宽度方向称为Y方向(图1中的倾斜左方向为Y1方向,倾斜右方向为Y2方向)。进而,也将导管组装体10的上下方向称为Z方向(图1中的上方向为Z1方向,下方向为Z2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当然可以以任意方向来使用导管组装体10。
[0043]首先,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对导管组装体10的使用方法进行示意性说明。对于导管组装体10而言,通过使用者(医生、护士等)把持操作内针毂部20,进行穿刺部的穿刺。穿刺部在使用前(对患者进行穿刺前)的初始状态下,形成内针12插入穿过于导管
14、且内针12从导管14的前端突出仅固定长度的2重管结构。以下,有时也将导管组装体10的初始状态称为“可穿刺状态”。此外,在导管组装体10的初始状态下,内针毂部20和导管毂部30经由针套40连接。
[0044]导管组装体10在可穿刺状态下,通过使用者的穿刺行为,将内针12及导管14 一起插入患者的血管内。在对患者进行穿刺后,使用者将导管14及导管毂部30的穿刺位置固定,使内针毂部20以远离患者的方式后退移动,由此进行内针12的拔去操作。由此,保持于内针毂部20的内针12及针套40也后退移动,完成了导管毂部30和针套40的脱离。
[0045]结果,形成下述状态:导管组装体10中的内针12、内针毂部20及针套40离开患者侧,仅导管14和导管毂部30留置于患者侧。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后,使用者在所留置的导管毂部30的基端侧连接未图示的输液管的连接器,由此构建输液管线,向患者供给输液剂(药液)。
[0046]另一方面,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时,内针毂部20及针套40进行内针12的收纳动作。这种情况下,针套40相对于内针毂部20伸长,在内针毂部20及针套40内收纳内针12,由此防止内针12向外部露出。以下,有时也将内针12的拔去操作后的内针毂部20及针套40的状态称为“拔去后状态”。
[0047]以下,针对所述导管组装体10的各构成,参照图1、图2、图3六?图3(:及图4进行具体说明。
[0048]导管组装体10的内针12为具有能够穿刺患者皮肤的刚性的管状部件。内针12在可穿刺状态(参见图3A)下形成下述长度,S卩,针尖12a从导管14的前端开口突出,长度方向的中途部位插入穿过导管毂部30的内部,基端侧保持于内针毂部20的内部。作为内针12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举出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之类的金属材料。
[0049]与内针12—起构成穿刺部的导管14为具有可挠性的细径的管状部件,其形成被可靠地导入及留置于患者体内的长度。在导管14的内部沿导管14的轴线方向贯穿形成有内腔14a。内腔14a具有能够插入穿过内针12的内径。
[0050]作为导管14的构成材料,优选树脂材料,特别优选软质树脂材料。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等氟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醚尼龙树脂、所述烯烃系树脂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混合物等。导管14可以由具有透明性的树脂构成,以便能够确认全部或一部分的内部。
[0051]在导管14的基端连接固定有导管毂部30。导管毂部30形成前端变细的筒状,并具有适于该筒状外形的内部空间32。在可穿刺状态(参见图3A)下,在内部空间32中沿导管毂部30的轴向配置有内针12。在内部空间32的前端侧设置有将导管14的基端部与导管毂部30的前端部进行液密地连接的、未图示的连接机构(例如,铆钉等)。此外,在导管毂部30的基端外周面设置有向外方突出且沿周向延伸的凸缘部34。
[0052]在使用导管组装体10时,导管毂部30在导管14穿刺于血管的状态下被留在患者的体表,通过胶带等粘贴并留置在皮肤上。所述导管毂部30优选由比导管14更硬质的材料构成。导管毂部30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适当使用聚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砜、聚芳酯、甲基丙烯酸酯一丁烯一苯乙烯共聚物等热塑性树脂。
[0053]此外,如上所述,导管毂部30在留置于患者侧时连接有输液管的连接器。因此,优选在内部空间32内收纳有随着连接器的插入能够构建输液管线的通路的、未图示的连接机构(例如,阀部、密封部件、栓塞等)。
[0054]另一方面,导管组装体10的内针毂部20在可穿刺状态下,部分地覆盖导管毂部30的基端侧。此外,内针毂部20在拔去后状态下,与针套40 —起作为收纳内针12的收纳部件21发挥功能。即,收纳部件21由内针毂部20和针套40构成。所述内针毂部20包括构成导管组装体10的基端侧并被使用者把持的毂部主体50、和嵌合于毂部主体50的基端侧内部的中空状的内针固定部件60。
[0055]毂部主体50为细长的筒状体(外壳),其形成适当的大小(粗细、长短),以便在使用导管组装体10时使用者容易进行把持操作。在毂部主体50的内部设置有收纳针套40的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在构成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的内周面52a的靠前端位置设置有毂部主体侧突部54,所述毂部主体侧突部54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时限制针套40 (中继筒90)的脱离。
[0056]内针固定部件60收纳固定于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的基端侧。所述内针固定部件60在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内,朝向前端侧呈现阶段性地成为细径的筒状。直径最细的前端部构成为保持(密合固定)内针12的基端侧的保持部62,直径最大的基端部构成为嵌合于毂部主体50的内周面的嵌合部64。
[0057]对于导管组装体10的针套40而言,在可穿刺状态(参见图3A)下,其基端侧的大部分收纳于内针毂部20,并在前端侧保持导管毂部30。所述针套40由内筒70、外筒80、中继筒90这3个筒状部件构成。内筒70、外筒80、中继筒90以各个筒部分的形状依次变粗的方式进行设计,并且以筒部分的彼此的轴心成为同轴的方式进行安装。
[0058]S卩,内筒70以其基端侧插入在外筒80的内部的方式相对于外筒80沿轴向自如移动。外筒80以其基端侧插入在中继筒90的内部的方式相对于中继筒90沿轴向自如移动。而且,中继筒90以其整体插入在毂部主体50的内部的方式相对于毂部主体50沿轴向自如移动。通过分别地使内筒70相对于外筒80进行相对移动、外筒80相对于中继筒90进行相对移动、中继筒90相对于毂部主体50进行相对移动,针套40 (包括毂部主体50在内)伸长至能收纳内针12的长度。
[0059]针套40的内筒70在收纳内针12时作为覆盖内针12的针尖12a的针尖保护部件发挥作用。内筒70的前端在可穿刺状态(参见图3A)下位于比外筒80的前端更靠基端的位置,随着内针12的拔去操作以从外筒80的前端突出的方式进行移位。
[0060]如图3A及图4所示,内筒70包括在轴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中空状的内筒主体72、和与所述内筒主体72—体形成的臂74。此外,在内筒主体72的内部,沿内筒主体72的轴线方向贯穿形成有能够通过内针12的插入穿过孔73 (收纳空间)。
[0061]内筒主体72具有连结有臂74的中间筒部75、从中间筒部75向前端侧突出的前端筒部76、和从中间筒部75向基端侧突出的基端筒部77。中间筒部75与前端筒部76、基端筒部77相比形成为较大尺寸,在其宽度方向(Y方向)两侧部连结有一对臂74。
[0062]—对臂74具有与中间筒部75相连的支承部74a(参见图8)、与支承部74a相连并沿前端方向平行延伸的臂基部74b、和与臂基部74b相连并向宽度方向外侧及前端方向突出的臂突出部74c。臂74在未作用有外力的自然状态下,如图4所示,形成为臂突出部74c与外筒80的宽度方向相比扩展至更外侧。并且,在内筒70和外筒80重合的可穿刺状态下,臂74被外筒80的侧壁弹性地按压,从而使其靠近于内侧(参见图2)。
[0063]在一对臂突出部74c的前端部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突起74d。一对突起74d在可穿刺状态下通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