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组装体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509309阅读:来源:国知局
过靠内侧的臂突出部74c卡在导管毂部30的凸缘部34。由此,内筒70在插入于导管毂部30的内部空间32的基端侧的前端筒部76和突起74d之间,夹持导管毂部30,牢固地连接保持该导管毂部30。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时,通过内筒70和外筒80的相对移动,内筒70移位至外筒80的前端侧,由此使一对臂的突出部74c弹性地扩开,解除了突起74d对凸缘部34的卡合。结果,实现了导管毂部30从内筒70 (针套40)的脱离。
[0064]返回至图3A?图3C,内筒70的前端筒部76形成为圆筒状(具有与导管毂部30的内部空间32的内径大致一致的外径)。另一方面,内筒70的基端筒部77形成为与前端筒部76相比在轴向上较长、且比外筒80的外筒侧中空部86的内径更小的圆筒状。在基端筒部77的前端侧(中间筒部75和基端筒部77的连结处)设置有在可穿刺状态下防止内筒70和外筒80的脱离的止挡部100、和能够将止挡部100移位的移位容许空间110。这些构成属于本发明的主要特征部分,后文详述。
[0065]此外,在比基端筒部77的止挡部100更靠基端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内筒侧突部77a。所述内筒侧突部77a在可穿刺状态下插入于外筒80的长孔88,在内筒70和外筒80的相对移动时,限制内筒70和外筒80在规定以外的相对移位。由此,能够防止内筒70从外筒80完全脱落。
[0066]针套40的外筒80是配置在内筒70的外侧的部件,其在收纳内针12时作为覆盖内针12的靠前端部位的针尖保护部件发挥作用。外筒80具有在前端侧能收纳臂74的臂收纳部82、和从臂收纳部82的基端向基端方向延伸规定长度的筒状部84。此外,在筒状部84的内部,沿轴向贯穿形成有外筒侧中空部86。
[0067]臂收纳部82形成为上部及前端部开口的较大的箱状。在导管组装体10的可穿刺状态下,在臂收纳部82的内部配置有导管毂部30的基端和内筒70的前端侧(一对臂74及中间筒部75等)。在臂收纳部82的Y方向的两侧面设置有相对于外筒80的轴向形成为平行、且前端侧开口的凹槽82a。在凹槽82a内可滑动地插入有臂74,在外筒80与内筒70的相对移动时,通过凹槽82a来引导臂74。
[0068]如图5A及图5B所示,臂收纳部82的基端壁83以包围外筒侧中空部86的开口部86a的方式在正视下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与形成于基端侧的筒状部84相连。即,外筒侧中空部86的开口部86a由下部侧的臂收纳部82的基端壁83和与筒状部84相连的上部侧的前端壁85 (壁部)构成。在筒状部84的侧周面形成有将前端壁85与基端壁83分离的一对狭缝87。
[0069]筒状部84以与内筒70的基端筒部77相比具有更长的轴长的方式形成。在筒状部84的前端侧切入有规定长度的上述狭缝87,由此筒状部84的前端侧被分割成上部壁84a和下部壁84b。并且,在上部壁84a的前端设置有上述前端壁85。
[0070]前端壁85与臂收纳部82的基端壁83的轴向形成位置重叠,在构成外筒侧中空部86的开口部86a的口缘处,具有从前端面向基端方向倾斜的锥形面85a(外筒侧倾斜面)。此外,在上部壁84a及下部壁84b的上下相对位置形成有在轴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长孔88。所述长孔88连通于外筒侧中空部86。
[0071]如图3A?图3C所示,在筒状部84的基端侧,沿外周面的周向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筒侧突部89。所述外筒侧突部89在筒状部84插入于中继筒90内的状态下,能够与设置于中继筒90的前端部的中继筒内侧突部94卡合。由此,在外筒80和中继筒90的相对移动时,限制外筒80和中继筒90在规定以外的相对移位,防止外筒80从中继筒90完全脱落。
[0072]针套40的中继筒90是配置在外筒80的外侧的部件,在收纳内针12时作为覆盖内针12的躯干部分的针尖保护部件发挥作用。在中继筒90的内部,沿轴向贯穿形成有中继筒侧中空部92。在构成中继筒90的前端的中继筒侧中空部9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上述中继筒内侧突部94。
[0073]此外,在中继筒90的基端侧,沿外周面的周向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中继筒外侧突部96。所述中继筒外侧突部96在中继筒90插入于毂部主体50的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内的状态下,能够与毂部主体50的毂部主体侧突部54卡合。由此,在中继筒90和内针毂部20的相对移动时,限制中继筒90和毂部主体50在规定以外的相对移位,防止中继筒90从毂部主体50完全脱落。
[0074]针套40通过如上所述构成,在可穿刺状态下使内针12从导管14的前端露出,在拔去后状态下将内针12收纳于内部。并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而言,在可穿刺状态下,止挡部100被配置在靠近内筒70的径向外侧的穿刺待机位置,由此防止内筒70和外筒80的脱离。此外,止挡部100在拔去后状态下被配置在内筒70的内针阻挡位置,由此阻挡收纳于针套40内的内针12的进出(针尖12a的飞出)。以下,针对所述止挡部100的结构,与其周边部分的结构一起进行具体说明。
[0075]如图5A所示,止挡部100配置在内筒70的移位容许空间110。移位容许空间110在基端筒部77的前端侧沿与内筒7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贯穿形成,并连通于沿轴向延伸的内筒70的插入穿过孔73。移位容许空间110以使止挡部100能够沿内筒70的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进行配置。
[0076]止挡部100在可穿刺状态(内针12通过插入穿过孔73后的状态)下被内针12的侧面推出,配置在内筒70的穿刺待机位置(移位容许空间110的上部)。此时,如图3A所示,止挡部100从外筒80的长孔88突出,露出于内针毂部20的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存在于构成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的内周面和内针12之间。
[0077]因此,例如,即使想要使内筒70相对于外筒80向前端方向进行相对移动,止挡部100嵌于长孔88的孔缘,也能够阻止内筒70从外筒80进出。S卩,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时,止挡部100维持在穿刺待机位置,直到内针12被逐渐从移位容许空间110向基端方向拔出。所述内筒70和外筒80的连接一直保持,直到外筒80、中继筒90、毂部主体50在轴向上充分伸长。在将内针12后退移动至比移位容许空间110更靠基端侧的位置后,止挡部100能够向移位容许空间110的下方滑动,由此随着内筒70和外筒80的相对移动,止挡部100进行滑动。并且,外筒80的前端后退,使内筒70的臂74打开,由此导管毂部30从内筒70脱离。
[0078]针对止挡部100的形状,参照图6A?图6C进行详述。止挡部100具有呈规定形状的块状基部101、从基部101的前端突出的突出片102及连结部103、从基部101的基端突出的基端突出部104、和从基部101的下端突出的钩部105。
[0079]基部101的上部在侧视下形成为山形。基部101具有从所述山形的顶部向前端方向下侧倾斜的前端倾斜面101a、和从顶部向基端方向下侧倾斜的基端倾斜面101b (相反侧倾斜面)。基部101的宽度形成为与移位容许空间110相比更窄的宽度,但以比内筒70的插入穿过孔73的内径更大的方式形成。此外,从基部101的顶部到下端的高度以比移位容许空间110的上下高度更高的方式进行设定。
[0080]在所述基部101的Y2方向的侧面(突出片102所连接的侧面),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导槽106(槽部)。在所述导槽106中,插入有形成于构成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内侧面111的侧方凸部112。由此,止挡部100在滑动时将导槽106引导至侧方凸部112,因而能够防止姿势向内筒70的轴向倾斜等。
[0081]突出片102与基部101的Y2方向的侧面相连,形成为突出至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前端侧的规定位置的大致三角状。突出片102的宽度被设定为相对于基部101的宽度而言宽度更窄的尺寸。所述突出片102的上表面102a与前端倾斜面101a保持倾斜地呈同一平面的方式相连。即,如图5A所示,即使在止挡部100位于穿刺待机位置的情况下,前端倾斜面101a的前端也下降至进入外筒80的外筒侧中空部86内的位置。
[0082]另一方面,连结部103用于将止挡部100与内筒70相连,由此,能够在内筒70的成型时将止挡部100 —体成型。具体而言,连结部103与基部101的前端面的Y1方向侧相连,并且与构成内筒70的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基端筒部77的壁面相连。
[0083]连结部103在侧视下形成V字状,与基部101的连结处、谷处及与壁面的连结处构成为使它们之间的边部摇动自如的铰链机构10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