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组装体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509309阅读:来源:国知局
3a。通过各铰链机构103a彼此连动,连结部103使止挡部100在上下方向上的滑动在移位容许空间110内稳定地实施。
[0084]止挡部100的基端突出部104为从基部101的基端面101c向基端方向稍微突出的程度,其被设置在基部101的基端面101c的靠上部位置。基端突出部104的上表面104a以与基部101的基端倾斜面101b保持倾斜地呈同一平面的方式相连。
[0085]此外,基端面101c的比基端突出部104更靠下侧的部分形成为平坦状,其表面形状(宽度及高度)被设定为比插入穿过孔73的内径大。所述基端面101c的比基端突出部104更靠下侧的部分在止挡部100被配置在内针阻挡位置的状态下,与内筒70的插入穿过孔73相对。因此,以下也将该部分称为“相对面107”。
[0086]止挡部100的钩部105被设置在与基部101的下端面且Y1方向的侧面相连的位置,在基部101的轴向范围内形成。钩部105具有向Y2方向突出的爪部105a,在止挡部100于移位容许空间110内向下方滑动时,钩部105与槽口部113卡合。S卩,钩部105及槽口部113构成止挡部100的锁定机构108 (参见图7B)。
[0087]如图7A所示,槽口部113被设置于构成内筒70的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内侧面111中的Y2方向侧的内侧面111。槽口部113与移位容许空间110相连,并且向下方开口。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时,止挡部100向移位容许空间110的下方滑动,如图7B所示,移动至内针阻挡位置,由此爪部105a与槽口部113卡合。由此,止挡部100向上方的滑动被限制,止挡部100在内针阻挡位置成为待机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使止挡部100在内针阻挡位置待机的锁定机构108的结构当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止挡部100形成槽口部113,在内侧面111形成钩部105。
[0088]具有以上止挡部100的内筒70在制造(注射成型)时,如图8所示,成型为2个部件(第一部件78、第二部件7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容易理解发明,在图8中以将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分离的方式进行表示,但在实施上,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的基端彼此通过铰链机构70a连接,一体地注射成型。即,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以基端(铰链机构70a)为基点,前端侧上下打开。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可以分别成型。
[0089]第一部件78构成内筒70的上侧,在内筒主体72的上部分进一步具有臂74。止挡部100成型于所述第一部件78侧。为了成型所述止挡部100,在止挡部100的周围的第一部件78中,以插入有未图示的成型模型的方式形成有比移位容许空间110更宽的空间部78a。
[0090]第二部件79构成内筒主体72的下部分。在第二部件79的基端筒部77中与上述空间部78a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一对突出壁79a。一对突出壁79a具有能够进入第一部件78的空间部78a的壁厚,彼此相对的面成为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内侧面111。S卩,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成为以减少不需要的空隙的方式彼此组装的盒式结构。在将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组装时,第二部件79的一对突出壁79a进入构成第一部件78的空间部78a的侧面与止挡部100之间的空隙,构成圆筒状(也参见图7A)。结果,止挡部100在空隙较小的一对突出壁79a之间自如滑动。
[0091]此外,在Y1方向的突出壁79a的内侧面111形成有上述侧方凸部112,所述侧方凸部112插入于止挡部100的导槽106 (图6A)。
[0092]进而,在一对突出壁79a的基端侧的内侧面111,与止挡部100的基端突出部104相应地形成有稍微缩小移位容许空间110的段差114。所述段差114在下部侧与插入穿过孔73相连。因此,在止挡部100于内针阻挡位置待机的状态下,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基端侧基本被止挡部100的基端面101c及基端突出部104、一对突出壁79a的段差114、插入穿过孔73的内周面73a封闭。对于收纳于针套40的内针12而言,通过使针尖12a临近于该封闭空间,可防止其进出。
[0093]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基本上如上述那样构成,以下,基于导管组装体10的组装及使用时的动作等来说明其作用效果。
[0094]在导管组装体10的组装中,首先将针套40中的外筒80及中继筒90装入内针毂部20内,之后从外筒80的前端侧插入内筒70。然后,在内筒70的基端筒部77被插入外筒80的外筒侧中空部86内某一程度的阶段中,将配置于前端侧的内针12从前端方向插入导管14及导管毂部30。在该阶段中,内筒70的前端位于比外筒80的前端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一对臂74扩开,而且止挡部100配置于穿刺待机位置。
[0095]将内针12从其基端插入开口于内筒70的前端筒部76的插入穿过孔73,经由中间筒部75及基端筒部77从内筒70的基端侧露出。此时,由于止挡部100位于穿刺待机位置,所以内针12顺利通过移位容许空间110。从内筒70的基端侧露出的内针12的基端在外筒侧中空部86内沿轴向移动,到达内针固定部件60的保持部62。内针12的基端部从保持部62的前端插入内针固定部件60的内部,由此贯穿设置于保持部62内的未图示的填充物(packing)并固定保持于保持部62。
[0096]在固定内针12后,将导管毂部30安装于前端筒部76,进而通过与外筒80相对地向基端方向推入内筒70,将内筒70安装于外筒80。此时,如图9所示,止挡部100 (及内筒侧突部77a)与外筒侧中空部86的开口部86a相比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然而,在外筒80的筒状部84中形成有狭缝87 (参见图5B),由此止挡部100在通过开口部86a时,使筒状部84的上部壁84a及前端壁85向上方移位。因此可弹性地容许止挡部100 (及内筒侧突部77a)向基端方向的装入。
[0097]此外,外筒80的前端壁85以与止挡部100的基端倾斜面101b相对的方式具有锥形面85a。因此,如果止挡部100向基端方向移动,则基端倾斜面101b与锥形面85a相互接触,可引导前端壁85向上方的移位。止挡部100—旦向基端方向穿过前端壁85,则配置在长孔88内ο
[0098]此外,随着内筒70向基端方向的移动,内筒70的臂74被外筒80闭合,由此突起74d与导管毂部30的凸缘部34卡合。由此,对于导管组装体10而言,内针12和导管14形成2重管结构,并且成为内针毂部20、导管毂部30及针套40 —体化的可穿刺状态。在所述可穿刺状态下,对导管组装体10实施灭菌等外部环境保护手段,将其提供给使用者。
[0099]使用者在使用导管组装体10时,如上述那样将穿刺部(内针12及导管14) 一体地穿刺于患者的体内。如图5A所示,位于穿刺待机位置的止挡部100抑制内筒70和外筒80的相对移动,并且通过下端面按压内针12,由此能够抑制穿刺部的摇晃等。
[0100]穿刺后,实施内针12的拔去操作。使用者用一只手固定导管毂部30,用另一只手把持内针毂部20,使该内针毂部20后退移动。通过所述内针毂部20的后退移动,毂部主体50相对于中继筒90相对地后退移动。并且,如果毂部主体50后退移动规定量,则毂部主体侧突部54与中继筒外侧突部96卡合。由此,将中继筒90从毂部主体50抽出,与外筒80相对地后退移动。此外,如果中继筒90后退移动规定量,则中继筒内侧突部94与外筒侧突部89卡合。由此,将外筒80从中继筒90抽出,与内筒70相对地后退移动。
[0101]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毂部主体50、中继筒90、外筒80的后退移动前,止挡部100位于穿刺待机位置,通过内针12限制了止挡部100在上下方向上的滑动。因此,止挡部100能够防止内筒70和外筒80的脱离(相对移动)。
[0102]在从中继筒90抽出外筒80的阶段中,如图3B所示,成为内针12的针尖12a移动至比移位容许空间110更靠基端侧位置的状态。因此,止挡部100能够从穿刺待机位置向内筒70的下方(X2方向)移动,容许外筒80相对于内筒70的后退移动。
[0103]即,如果外筒80与内筒70相对地后退移动,则外筒80的长孔88的孔缘(上部壁84a)与止挡部100的突出片102的上表面102a(前端倾斜面101a)相抵。因此,随着外筒80的后退移动,上部壁84a滑过止挡部100的前端倾斜面101a,使止挡部100向移位容许空间110的下方滑动。止挡部100被压低至可通过外筒80的外筒侧中空部86内的内针阻挡位置。
[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