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带排屑的电链锯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7611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带排屑的电链锯导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电链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带排屑的电链锯导板。



背景技术:

电链锯是用回转的链状锯条进行锯截的木工电动工具。其中,电链锯导板是用于安装锯链的导向板。而普通的电链锯导板往往存在木屑不易排出,导致链轮容易受到挤压变形,从而导致导板的使用寿命严重降低,不仅增加陈本,而且更换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自动引导排屑的电链锯导板。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带排屑的电链锯导板,其包括侧板、内板及链轮;所述侧板共有两块,该两块侧板平行对称分布;内板设置于两块侧板之间并相互贴紧固定,该内板未露出侧板的侧面;链轮铰接于两块侧板之间,该链轮安置于侧板的顶端且链轮的部分链轮齿从侧板的顶端露出;链轮的厚度小于内板的厚度;侧板的末端侧面开设有同时贯穿内板及两个侧板的电链锯装配孔,该侧板的侧面开设有多个同时贯穿内板及两个侧板的排屑孔。

其中,排屑孔均匀对称分布于侧板的两侧。

其中,内板的两个侧面对称分布着由两块侧板及内板三者所围成的排屑槽,该排屑槽与排屑孔的侧面相匹配贯通。

其中,排屑孔共有十八个。

其中,排屑孔的形状为心形。

其中,电链锯装配孔包括两个圆孔及一个槽孔;该两个圆孔对称分布于槽孔的两侧。

其中,链轮包括固定内圆板、圆柱滚子及带链轮齿的外齿环;固定内圆板匹配固定于两块侧板之间,该固定内圆板与外齿环之间通过圆柱滚子匹配连接固定内圆板的外圈及外齿环的内圈来实现同轴滚动连接。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开设的排屑孔结构,使得本电链锯导板在操作锯木时可以及时有效地排除木屑,避免木屑沿着导板槽进入链轮中挤压链轮导致其变形,从而有效提高本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且该排屑孔结构简单,容易加工,经济实用;排屑槽与排屑孔相互贯通,使得木屑更加容易在排屑槽的引导下从排屑孔处排出;其中,电链锯装配孔采用的槽孔,可以方便电链锯的锯链安装,使得锯链安装的松紧度可以保持最佳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自带排屑的电链锯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自带排屑的电链锯导板的结构示意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侧板;2、内板;3、链轮;4、电链锯装配孔;5、排屑孔;6、排屑槽;31、固定内圆板;32、圆柱滚子;33、外齿环;41、圆孔;42、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自带排屑的电链锯导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自带排屑的电链锯导板的结构示意爆炸图,主要体现了本电链锯导板是由侧板1、内板2及链轮3组成的,并着重反映了排屑孔5及链轮3的结构组成。

本发明自带排屑的电链锯导板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自带排屑的电链锯导板包括侧板1、内板2及链轮3;所述侧板1共有两块,该两块侧板1平行对称分布;内板2设置于两块侧板1之间并相互贴紧固定,该内板2未露出侧板1的侧面;链轮3铰接于两块侧板1之间,该链轮3安置于侧板1的顶端且链轮3的部分链轮齿从侧板1的顶端露出;链轮3的厚度小于内板2的厚度;侧板1的末端侧面开设有同时贯穿内板2及两个侧板1的电链锯装配孔4,该侧板1的侧面开设有多个同时贯穿内板2及两个侧板1的排屑孔5。本发明开设的排屑孔结构,使得本电链锯导板在操作锯木时可以及时有效地排除木屑,避免木屑沿着导板槽进入链轮中挤压链轮导致其变形,从而有效提高本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且该排屑孔结构简单,容易加工,经济实用。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排屑孔5均匀对称分布于侧板1的两侧。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内板2的两个侧面对称分布着由两块侧板1及内板2三者所围成的排屑槽6,该排屑槽6与排屑孔5的侧面相匹配贯通。本发明的排屑槽与排屑孔相互贯通,使得木屑更加容易在排屑槽的引导下从排屑孔处排出。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排屑孔5共有十八个。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排屑孔5的形状为心形,使得排屑孔的加工更加方便,经济实用。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电链锯装配孔4包括两个圆孔41及一个槽孔42;该两个圆孔41对称分布于槽孔42的两侧。本发明的电链锯装配孔采用的槽孔,可以方便电链锯的锯链安装,使得锯链安装的松紧度可以保持最佳状态。

如图2所述,本实施例中,链轮3包括固定内圆板31、圆柱滚子32及带链轮齿的外齿环33;固定内圆板31匹配固定于两块侧板1之间,该固定内圆板31与外齿环33之间通过圆柱滚子32匹配连接固定内圆板31的外圈及外齿环33的内圈来实现同轴滚动连接。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既结构简单,又能保证链轮的自由旋转度。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