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28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将线自动穿入到机针的针眼中的穿线装置的缝纫机。
但是,依据上述特开平4-64386号公报的技术,在穿线操作时,需要同时进行操作杆的操作和用手指把持线的操作。为此,在穿线时,需要使用者用两手同时操作,因此,并不能说其操作性就算良好。
本发明正是针对上述实情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穿线时不需要使用者两手同时操作,而且操作性良好的穿线装置的缝纫机。
如果使用者对操作杆部进行操作,则自动地进行线引导体的转动、穿线钩体的转动、穿线钩体的反向转动、凸轮部的动作,将线自动地穿过机针的针眼。特别是,通过凸轮部的动作,解除夹线部的夹持作用,将线良好地挂在钩部上。
图2是表示穿线装置的动作进行途中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穿线装置的动作进行结束、穿线体到达其下降端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穿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穿线钩体的平面形状的构成图。
图6是表示用于由夹线部解除夹线的凸轮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凸轮部的圆弧槽部附近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凸轮部的直线槽部附近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穿线装置的初始位置、穿线体到达其上升端的状态的剖面图,是图1所示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穿线装置的动作进行途中的剖面图,是图2所示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穿线装置的动作进行结束、穿线体到达其下降端的状态的剖面图,是图3所示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从图11的箭头X12方向观察的状态的构成图。
图13是表示在机针的针眼中插入钩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钩体的待机时、调线盘和夹线盘之间的关系图。
图15是表示钩体的挂线时、调线盘和夹线盘之间的关系图。
图16是表示钩体的线释放时、调线盘和夹线盘之间的关系图。
图17是表示将夹线部的夹线、解除作用、凸轮部的凸部的高度按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中1—针杆臂,2—针杆,4—限位块,4A—限位部,6—针杆挂线部,7—机针,7A—针眼,8—穿线体,8A—转动凸轮部,8B—操作杆部,10—转动销,11—穿线弹簧,12—穿线杆弹簧,13—穿线钩体,14—线引导体,16—中介齿轮,16A—嵌接销,17—夹线盘,17A—凸部(凸轮从动件),19—夹线弹簧,20—钩部,21—凸轮部,22—凸轮面,22A—圆弧槽部,22B—直线槽部,24—面线,25—夹持部,27—钩引导部。
可以采用设置对可转动地设置在针杆臂上的穿线钩体进行保持的穿线杆,和伴随穿线杆的转动而与穿线钩体连动、并且在与穿线钩体反方向上使线引导体转动的齿轮机构的方案。这时,可以采用通过随操作杆部的操作而让穿线杆绕其轴心转动,让穿线钩体和线引导体相互反方向转动,而将穿线钩体的钩部插入到机针的针眼中的方案。可以让穿线钩体的转动以及线引导体的转动同步进行。可以采用具有让将线保持在水平方向上的线引导体的转动速度比穿线钩体的转动速度快的增速机构的方案。这时,由于确保线引导体的转动速度,因此可以让转动前的初始位置的线引导体尽可能远离机针的位置,可以加宽机针附近的空间。
可以采用设置解除夹线部的夹持的凸轮从动件的方案。这时,凸轮部具有让凸轮从动件行进并且在行进中解除夹线部的夹持的凸轮面。因此,随着操作杆部的操作,让凸轮从动件沿凸轮面动作,解除夹线部的夹持作用,可以解除由夹线部对线的夹持。
可以采用设置当对操作杆部操作时、与该操作连动让穿线钩体的钩部在穿线方向上转动的转动凸轮部的方案。这时,可以包括当解除操作杆部的操作时、使转动凸轮部反向转动而让穿线钩体的钩部反向转动返回到初始位置上的弹簧。可以采用夹线部具有夹持线的1组夹持部件、在夹持方向对夹持部件弹性施压的弹簧等的弹性部件的方案。这时,通过凸轮部的凸轮作用,解除由夹持部件的夹持,进而解除对线的夹持作用。
优选针杆挂线部的挂线高度和夹线部的挂线高度大致相同。这时,有利于将引挂到钩部之前的状态的线保持在水平状态。
(实施例)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表示穿线装置的初始位置。图2表示穿线装置的动作进行途中。图3表示穿线装置的动作进行结束。图4表示穿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5表示穿线钩体13的平面形状。图6表示用于由夹线部25解除夹线的凸轮部21的立体图。图7表示凸轮部21的圆弧槽部附近。图8表示凸轮部21的直线槽部附近。图9表示图1所示状态的俯视图。图10表示图2所示状态的俯视图。图11表示图3所示状态的俯视图。图12表示从图11的箭头X12方向观察的状态。图13表示在机针7的针眼7A中插入钩部20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针杆臂1可摇动地安装在家庭用缝纫机的机框(未图示)上。针杆臂1具有部位1a、1b、1c、1d。通过由可转动地配置在缝纫机的机框内的上轴50驱动的夹持机构60,利用针杆箍3,将纵长的针杆2设置成可上下往返移动。在针杆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安装着具有限位部4A的限位块4。在限位块4的下方配置针杆箍3。在针杆2的下端部上安装具有螺钉5c的针座5。在针座5上设置有用于挂上面线的线24的针杆挂线部6。在针座5上可插拔地固定着机针7。
在针杆臂1的部位1a、1c上,装载与针杆2平行的纵轴型的穿线杆9。穿线杆9被设置成相对于针杆臂1可以上下移动。另外,穿线杆9被设置在针杆臂1上并可以绕其轴线P1转动。穿线体8具有部位8f、8h。通过将部位8f、8h和穿线杆9嵌接,把穿线体8安装成可以相对于穿线杆9升降。在穿线体8的上部,形成沿螺旋状的槽凸轮形状的转动凸轮部8A。转动凸轮部8A具有下端部8A1以及上端部8A2。穿线体8,在其下部具有由使用者的手指进行按压操作的操作杆部8B。
在穿线杆9的轴长方向的中间区域,与穿线杆9垂直固定着作为转动操作件的转动销10。以转动销10的一端10h与限位块4的限位部4A可挡接的方式、使转动销10的另一端10m与穿线体8的螺旋状转动凸轮部8A挡接,以此设定转动销10的长度。
装入线圈状的穿线弹簧11而将穿线体8的座部8x和针杆臂1的部位的1d的座部1x连接。在穿线之前的初始位置上,由穿线弹簧11将穿线体8向上方、即箭头Y1的方向抬起。在穿线杆9的转动销10和穿线体8的部位8f之间,安装线圈状的穿线杆弹簧12。穿线杆弹簧12,相对于穿线体8将穿线杆9向下方、即箭头Y2方向弹性施压。穿线杆弹簧12的弹性力,由于比穿线弹簧11的弹性力强,所以在图1所示初始位置上,转动销10位于槽凸轮部8A的下端8A1处。当使用者用手指将穿线体8的操作杆部8B向下方、即箭头Y1方向按压时,在动作初始,穿线体8和穿线杆9一体移动,如图2所示,转动销10与限位块4的限位部4A挡接。在图2所示的挡接时刻,穿线杆9停止进一步下降。从上述那样的挡接时刻开始,如果将穿线体8的操作杆部8B进一步按压,则穿线体8进一步向下方、即箭头Y2方向移动,由于穿线体8的部位8f下降,穿线杆弹簧12开始收缩,并且转动销10沿穿线体8的转动凸轮部8A移动。这样,转动销10绕轴心P1转动,穿线杆9沿顺时针方向、即箭头K1方向(参加图9)转动。如果使用者减缓施加在穿线体8的操作杆部8B上的力,则通过穿线杆弹簧12的弹性复位作用和穿线体8的转动凸轮部8A的凸轮作用,穿线杆9会以轴心P1为中心沿反时针方向、即箭头K2方向(参照图9)转动,同时穿线体8与穿线杆9成为一体,由穿线弹簧11的弹性力沿箭头Y1方向上升,穿线体8和穿线杆9返回到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上。
如图4所示,在穿线杆9的下端部固定着穿线钩体13。如图9所示穿线杆9以及穿线钩体13,以轴心P1为中心沿箭头K1、K2方向一体转动。在构成穿线钩体13的1组板部13x上,铆接夹持并固定着钩部20。在板部13x的前端侧上,形成钩引导部27。如图12所示,钩部20是可以插入到机针7的针眼7A中的薄片,具有挂接线24的挂接孔20m和前端倾斜面20n。
如图5所示,穿线钩体13,具有固定在穿线杆9的下端部并与穿线杆9一体转动的基部13D、和从基部13D向横方向延伸的臂部13A。利用转动件13t,臂部13A可以相对于基部13D沿箭头W4方向位移。在臂部13A上,形成沿臂部13A的长孔部13B。在臂部13A上,设置有可滑动地安的、在一方向上动作的、即单向式凸轮部21。该单向式凸轮部21,具有与作为凸轮从动件起作用的、并将在后面说明的凸部17A可移动性嵌接的槽状的凸轮面22。凸轮面22,如图6所示,具有圆弧状的圆弧槽部22A、直线状的直线槽部22B、防止凸部17A反向转动的分段部22C、切换圆弧槽部22A和直线槽部22B的切换位置22E。圆弧槽部22A的截面形状为图7所示状态。如图7所示,圆弧槽部22A具有高平坦面22A1、低平坦面22A3以及在两平坦面之间形成的倾斜面22A2。直线槽部22B的截面形状为图8所示状态。如图8所示,直线槽部22B具有与圆弧槽部22A的低平坦面22A3处在相同平面的低平坦面22B3、比圆弧槽部22A的高平坦面22A1稍微低一些的高平坦面22B1、以及在两平坦面之间形成的倾斜面22B2。直线槽部22B的高平坦面22B1和圆弧槽部22A的高平坦面22A1之间的高度差,成为防止凸部17A的反向转动的分段部22C。
在图9中,在穿线杆9的下端部上,安装着可绕穿线杆9的轴心P1沿箭头M1、M2方向空转的线引导体14。因此,线引导体14可以相对于穿线杆9向反方向绕轴心P1进行相对转动。线引导体14,具有引导线24的引导部14B。在线引导体14上一体设置着外齿状的齿轮部14A。齿轮部14A可以绕穿线杆9的轴心P1转动。
在图4中,在穿线体8的部位8s、8t上,在与穿线杆9平行的位置上安装着可转动的辅助穿线杆15。辅助穿线杆15具有纵轴型的轴心P2。在辅助穿线杆15的下端部上固定着中介齿轮16。中介齿轮16以轴心P2为中心进行转动。如图4所示,中介齿轮16,具有外齿状的齿轮部16W,并且具有向横方向延伸的臂部16K。臂部16K,包括具有凸起16A1的嵌接销16A。中介齿轮16的嵌接销16A,嵌入到穿线钩体13的臂部13A的长孔部13B中,并在其中可以位移。
在辅助穿线杆15的下端部上,安装具有水平的夹线面17r的夹线盘17。如图4所示,夹线盘17,可以绕辅助穿线杆15的轴心P2转动。并且可以沿辅助穿线杆15在上下方向、即箭头Y1、Y2方向上滑动。夹线盘17,具有作为凸轮从动件而发挥作用的向下方凸出的凸部17A。在辅助穿线杆15上安装着E环18。在E环18和夹线盘17之间,与辅助穿线杆15同轴安装着线圈状的夹线弹簧19。夹线弹簧19始终将夹线盘17向下方、即箭头Y2方向、换言之向夹线的方向施加弹力。
在夹线盘17的下部凸出设置的作为从动件发挥作用的凸部17A,通过夹线弹簧19的弹性力,被压向凸轮部12的凸轮部22上并且挡接。即,如图5所示,夹线盘17的凸部17A,嵌入到单向式凸轮部21的圆弧槽部22A或者直线槽部22B中,跟随凸轮面22的凹凸形状,让夹线盘17在箭头Y1、Y2方向上可以上下移动。
有关本实施例的夹线部15是可以夹持线的装置,由中介齿轮16的臂部16K和夹线盘17构成。即,根据图4可以表明,利用作为弹性部件的夹线弹簧19的弹性力,对夹线盘17向下方、即箭头Y2方向弹性施压,在中介齿轮16的臂部16K的夹线面16r和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之间,如果让线24的线部分24c从水平方向滑入,则可以用臂部16K的夹线面16r和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将线部分24c夹持。因此,臂部16K、夹线盘17可以构成将线24的线部分24c夹持的1组夹持部件。
下面,参照图14~图16,对夹线部25进行详细说明。在钩体13的待机时(图1、图9),如图14所示,在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和臂部16K的夹线面16r之间形成规定间隙(0.4mm),可以让线24的线部分24c进入。进入的线24由凸部17z防止脱落。在挂线时(图10、图11),如图15所示,跟随凸轮面22从动的凸部17A,使夹线盘17下降,将线24夹持在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和臂部16K的夹线面16r之间。然后,在将线释放时,如图16所示,跟随凸轮面22从动的凸部17A,使夹线盘17上升,比图14的状态稍微高一些,将线24从在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和臂部16K的夹线面16r之间夹持的状态中释放。
如图9所示,中介齿轮16的齿轮部16W和线引导体14的齿轮部14A构成相互啮合的齿轮机构。在此,如果让穿线钩体13沿箭头K1的方向转动,则由于穿线钩体13的臂部13A以轴心P1为中心沿箭头K10方向(=箭头K1方向)转动,所以臂部13A的长孔部13B也沿同方向转动。为此,通过嵌入到长孔部13B中的嵌接销16A以及臂部16K,中介齿轮16以轴心P2为中心沿箭头R1方向转动。于是,线引导体14的齿轮部14A以轴心P1为中心沿箭头R2方向转动。即,线引导体14以轴心P1为中心,沿与穿线钩体13的转动方向(箭头K1方向)相反方向(箭头M1方向)转动。
进一步对单向式凸轮部21的作用进行说明。即,夹线盘17的凸部17A,沿凸轮部21的凸轮面22的形状移动,凸部17A的初始位置,如图5所示处于初始位置T1。如果穿线钩体13以轴心P1为中心沿箭头K1方向开始转动,则随之穿线钩体13的臂部13A以轴心P1为中心沿箭头K10方向(=箭头K1方向)开始转动,夹线盘17的凸部17A,沿单向式凸轮部21的凸轮面22移动。这时,由于凸轮部21的直线槽部22B和圆弧槽部22A的边界的分段部22C妨碍凸部17A的前进,所以凸部17A自动地沿直线槽部22B一方、即箭头T2方向移动。这时凸轮部21可以沿箭头W4(参见图5)进行适当位移。进一步,在穿线钩体13沿箭头K1方向的转动结束的时刻,凸部17A到达凸轮面22的切换位置22E,穿线体8到达下止点。然后,由于解除了操作杆部8B的按压操作,所以由穿线杆弹簧12的弹性反力,使穿线钩体13向反方向、即箭头K2方向(参见图9)开始转动,随之凸部17A也向凸轮面22的圆弧槽部22A移动。其结果,凸部17A登上圆弧槽部22A的倾斜面22A2移动,经过高平坦面22A1到达直线槽部22B的高平坦面22B1。其结果,作为凸轮从动件发挥作用的凸部17A向箭头Y1方向抬起,因而具有凸部17A的夹线盘17也向箭头Y1方向抬起,由夹线部25解除对线24的夹持。
以下,对线24通过机针7的针眼7A时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确认针杆2处于上止点附近。然后,用手指捏住从未图示的线轴引出的、经过各引导部的面线的线24,并引导到针杆2的针座5的针杆挂线部6上。进一步,如图1所示,将线24引挂到线引导体14的引导部14B上。并且,通过将线24插入到由中介齿轮16和夹线盘17构成的夹线部25中,将线24的线部分24c装入到处于图14状态的夹线部25中。这样,线24中针杆2侧,被挂在针座5的针杆挂线部6上,同时线24中离开针杆2的线部分24c,如图14所示,由夹线部25以及凸部17z保持,让其处于自由但不会脱落的状态,这样,可以吸收未图示的取线弹簧的作用。
如上所述,在将线24挂在针座5的针杆挂线部6上、同时线24中离开针杆2的线部分24c由处于图14状态的夹线部25卡接的状态下,在图1中,操作者用手指将穿线体8的操作杆部8B向下方、即箭头Y2方向按压。于是,线部分24c在由处于图15状态的夹线部25夹持的状态下,抵抗穿线弹簧11的弹簧力而让穿线体8向箭头Y2方向下降。这时,安装在穿线体8和穿线杆9上的穿线装置整体,相对于针杆2大致平行下降。
但穿线装置整体下降到某种程度后,如图2所示,嵌入到穿线杆9中的转动销10与针杆2的限位块4的限位部4A挡接,不让转动销10进一步下降。但是,当使用者用手指进一步按压穿线体8的操作杆部8B时,由穿线体8的部位8f按压穿线杆弹簧12,进行弹性收缩,在穿线杆弹簧12上积蓄弹性力。然后,抵抗穿线杆弹簧12的弹性力,穿线体8进一步向箭头Y2方向下降。这时,穿线转动销10的另一端10m与穿线体8的转动凸轮部8A接合,并且由于(未图示)转动凸轮部8A的凸轮槽呈螺旋状,所以穿线体8随转动凸轮部8A一起下降,这样,转动销10以穿线杆9的轴心P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即箭头K1方向(参见图9)一体转动。
在此,如果使用者用手指进一步按压穿线体8的操作杆部8B、使穿线体8到达下止点时,按照让钩部20的高度位置与机针7的针眼7A的高度位置相同,来设定限位块4的高度位置。
如上所述,当使用者按压穿线体8的操作杆部8B、将穿线体8向箭头Y1的方向按压时,与转动销10一起,穿线杆9沿顺时针方向、即箭头K1的方向(参见图9)转动。其结果,固定在穿线杆9的下端上的穿线钩体13也沿顺时针方向、即箭头K1的方向(参见图9~图11)转动,如图11以及图13所示,穿线钩体13的钩部20插入到机针7的针眼7A中。
另一方面,与穿线钩体13的后端部连续设置的臂部13A也以轴心P1为中心同样沿顺时针方向(箭头K10=箭头K1方向)转动。为此,通过嵌接在臂部13A的长孔部13B中的嵌接销16A以及臂部16K,中介齿轮16同样沿顺时针方向(箭头R1方向)转动。中介齿轮16的齿轮部16W和线引导体14的齿轮部14A之间的传动比由于为1∶1,所以线引导体14的齿轮部14,以轴心P1为中心,以和中介齿轮16相同的转动角度沿反时针方向(箭头R2方向)转动。
这时,中介齿轮16增速。即,在图11中,假想线V1表示穿线杆9未转动时的转动中心的轴心P1和嵌接销16A的中心之间的连线。假想线V2表示穿线杆9转动结束时的轴心P1和嵌接销16A的中心之间的连线。在此,以轴心P1为中心转动的穿线钩体13的臂部13A的转动角度为A。以轴心P2为中心转动的中介齿轮16的臂部16K的转动角度为B。如图11所示,转动角度B比转动角度A大许多(B>A)。因此,中介齿轮16的臂部16K的转动角度比穿线钩体13的臂部13A大。因此,与中介齿轮16的臂部16K连续设置的齿轮部16W,转动更多一些。即,齿轮部16W被增速。这样,中介齿轮16的齿轮部16W被增速,因此与齿轮部16W同步转动的线引导体14的齿轮部14A也被增速。如上所述,当线引导体14的齿轮部14A能够增速时,在初始位置上的线引导体14从机针7的位置向箭头M2的方向尽可能离开,可以扩大机针7附近的空间,这对裁缝作业有利。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的中介齿轮16的齿轮部16W的转动,具有齿轮部14A的线引导体14,绕轴心P1沿反时针方向、即箭头M1方向(参见图9)转动。线引导体14沿箭头M1方向的转动进行后,线引导体14的引导部14B,从开始位置S1,移到机针7的右侧的返回位置S2(参照图11、图3)。其结果,挂在线引导体14的引导部14B上的线24,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机针7的针眼7A的前面大致保持水平。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如上述那样,当线24在机针7的针眼7A的前面大致保持水平之后,马上让穿线钩体20沿箭头K1方向转动到达接合位置S3。或者,也可以当穿线钩体20沿箭头K1方向转动到达接合位置S3之后,马上让挂在线引导体14的引导部14B上的线24保持大致水平的状态。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在图12中,当线24沿箭头M1方向移送来时,线部分24c由夹持部件17、16夹持,进一步,线24的另一端(线轴侧)方向,由于预拉弹簧(未图示)形成的张力作用,所以沿在穿线钩体13的钩引导部27的前端侧的倾斜导引面上形成的引导部27x,或者,沿钩部20的前端倾斜面20n,将线24引入到钩部20侧。即,可以将线24引入到钩部20的挂接孔20m对面。这时,如图12所示,穿过机针7的针眼7A,到达结合位置S3后的钩部20,可以与线24连接。
然后,在图3所示状态下,使用者从穿线体8的操作杆部8B松开手指,由弹性收缩的穿线杆弹簧12的弹性反力,使穿线体8与转动凸轮部8A一起沿箭头Y1方向开始上升。因此,通过穿线体8的螺旋状转动凸轮部8A的凸轮部作用,穿线钩体13与钩部20一起绕穿线杆9的轴心P1沿反时针方向、即箭头K2方向(参见图11)转动,同时线引导体14沿箭头M2方向转动。这样,在接合位置S3的钩部20,沿箭头K2方向后退,钩部20穿过针眼7A,沿箭头K2方向脱离针眼7A。换言之,图12状态的钩部20引挂线24,在引挂了线24的状态下的钩部20,穿过机针7的针眼7A,沿箭头K2方向脱离针眼7A。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那样,当引挂了线24的钩部20沿反方向(箭头K2方向)转动时,如图8所示,与单向式凸轮部21的凸轮面22接合的夹线盘17的凸部17A,登上凸轮面22的倾斜面22B2,到达高平坦面22B1,将夹线盘17向箭头Y1方向抬起。其结果,释放由夹线部25对线24的线部分24c的夹持。这样,由于自动解除对线24的线部分24c的夹持,所以在引挂了线24的状态下的钩部20,可以容易穿过机针7的针眼7A,和脱离针眼7A。
进一步,当使用者从穿线体8的操作杆部8B松开手指后,由于穿线杆弹簧11的弹性反力让穿线体8沿箭头Y1方向上升,将转动销10抬起,所以穿线杆9上升,钩部20也沿箭头Y1方向开始上升,由于对线24的线部分24c的夹持已经解除,因此线24容易从钩部20脱出,并且对穿线体8的上升没有影响,在针眼7A上留下线环,不会减小或者脱落。在该状态下,线24已经穿过机针7的针眼7A,并且在针眼7A的后方形成适当的比较大的线环。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中,如果使用者对操作杆部8B进行操作,则自动进行线引导体14的转动、穿线钩体13沿箭头K1方向的转动,穿线钩体13沿反方向的箭头K2方向的转动,凸轮部21的动作,使线24穿过机针7的针眼7A。然后,在线24穿过机针7的针眼7A之后,自动解除夹线部25的夹持。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穿线时,只要将面线的线24挂在针杆挂线部6上、并且将线24中离开针杆2的线部分24c挂接在夹线部25上,然后由使用者用手指沿箭头Y2方向按压操作杆部8B,则可以自动将线24穿过机针7的针眼7A。因此,只要由使用者用手指按压操作杆部8B即可,和上述现有的公报中的技术不同,不需要让使用者的两手同时操作,使穿线作业的操作性变得良好。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针杆挂线部6的高度和用于夹持线24的夹线部25的高度大致相同,所以可在水平方向上让线24保持大致平展,不会出现线24的挂接失误。进一步,由于线引导体14的引导部14B的高度位置也和夹线部25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所以更加有利于在水平方向上让线24保持大致平展。
另外,在夹线部25中,存在应夹持线24的时刻、和应解除夹持的时刻。夹线盘17的开闭由凸轮部21的凸轮面22的凹凸来完成,可以自动解除夹线部25夹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让将线24引挂到穿线钩体13的钩部29上并将线24保持在水平方向上的线引导体14,在与穿线钩体13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的结构,采用了中介齿轮16的齿轮机构来完成。这样,通过采用齿轮机构,有利于实现穿线装置整体节省空间。因此,可以在不有损外观形状的情况下,不仅适用于新型缝纫机,也可以在现有机种的缝纫机中适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夹线部25的夹持解除作用,按照图17可以总结如下。在图17中,纵轴表示凸部17A的高度位置,横轴表示凸部17A的凸轮面22的所在位置。即,在横轴上,区域A、区域B、区域C、区域D、区域E、区域F以及区域H,分别表示凸部17A在直线槽部22B的高平坦面22B1、直线槽部22B的倾斜面22B2、直线槽部22B的低平坦面22B3、圆弧槽部22A的低平坦面22A3、圆弧槽部22A的倾斜面22A2、圆弧槽部22A的高平坦面22A1以及直线槽部22B的高平坦面22B1上。并且,在夹线面16r和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之间的线24的线部分24c,在各区域中,处于以下的状态。
区域A夹线部25处于图14所示状态,这时,线24的线部分24c,处在夹线面16r和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之间,为非夹持状态,由凸部17Z卡接,不会脱出。
区域B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逐渐向夹线面16r方向下降,开始夹持线24的线部分24c。
区域C夹线部25处于图15所示状态,线24的线部分24c,处在夹线面16r和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之间成夹持状态。
区域D和区域C相同。
区域E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逐渐开始离开夹线面16r,开始释放线24的线部分24c。
区域F夹线部25处于图16所示状态,线24的线部分24c,处在夹线面16r和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之间,比区域A的状态更加处于非夹持状态。
区域G向和区域A相同状态的区域G的转变过程。
区域H和区域A相同。
在区域A中,由于线24的线部分24c,处在夹线面16r和夹线盘17的夹线面17r之间,为非夹持状态,并且由凸部17Z防止脱出,使挂线可以吸收未图示的取线弹簧的作用。这样,在线环形成后,不用担心由取线弹簧将线环破坏。
在上述实施例中,部件设置的位置、形状移动方向等,并不只是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方案,可以适当变更。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穿线时虽然是设定成让使用者用手指向下方、即箭头Y2方向按压操作杆部8B,但并不限定于此,根据情况,也可以在穿线时向上方对操作杆部进行操作。在上述实施例中,各弹簧并不限定于线圈形状,根据情况,也可以适当选择板弹簧等。另外,凸轮部21和钩体13也可以一体形成。进一步,图17所示的夹持、解除的时序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上述实施例并不只限定于上述以及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只要在不脱离要旨的范围内,就可以适当变更后实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部件的形容只是一个例子,一部分可以在各项发明中记载。
(发明效果)依据本发明的缝纫机,如果使用者对操作杆部操作,则进行线引导体的转动、穿线钩体的正向转动,穿线钩体的反向转动,凸轮部的动作,让线穿过机针的针眼。特别是,在凸轮部动作后,可以自动解除夹线部的夹持作用。因此,在穿线时不需要使用者的两手同时操作,使得穿线的操作性变得良好。并且,在穿线钩体的待机时,由于线没有被夹线部夹持,所以在挂线时,可以吸收取线弹簧的作用。这样,在线环形成后,不用担心由取线弹簧将线环破坏。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设有具有安装着带针眼的机针的针座的针杆、保持所述针杆的针杆臂、和将线穿过机针的针眼的穿线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穿线装置,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在所述针杆上的、挂接位于所述针杆侧的线的针杆挂线部,和被设置成可将线的离开所述针杆的位置的线部分夹持并且可解除夹持的夹线部,和被设置为可以转动并且让挂在所述针杆挂线部上、同时由所述夹线部夹持的线在转动时保持在水平方向上的线引导体,和被设置为可转动并且具有可插入到机针的针眼中的钩部、伴随转动使所述钩部插入到机针的针眼中处于与线可连接的连接位置、而伴随反方向的转动使处于与线连接状态的所述钩部脱离机针的针眼、将线穿过机针的针眼的穿线钩体,和当所述穿线钩体的所述钩部处于正向转动的初始阶段时、以及在向反向转动时使所述夹线部的线部分的夹持自动解除地动作的凸轮部,和使所述线引导体的转动、所述穿线钩体的转动、所述穿线钩体的反向转动、所述凸轮部的动作连动的操作杆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是,还设置有保持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针杆臂上的所述穿线钩体的穿线杆,和伴随所述穿线杆的转动、与所述穿线钩体连动并且在与所述穿线钩体反方向上使所述线引导体转动而让线保持在水平方向上的齿轮机构;通过随所述操作杆部的操作而使所述穿线杆转动,让所述穿线钩体和所述线引导体相互反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是,还设置有解除所述夹线部的夹持的从动件,所述凸轮部,具有让所述凸轮从动件行进并且在行进中解除夹线部的夹持的凸轮面。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在穿线时不需要使用者两手同时操作而且操作性良好的穿线装置的缝纫机。穿线装置,包括挂接针杆侧的线的针杆挂线部(6)、夹持线(24)的线部分(24c)的夹线部(25)、使挂在针杆挂线部(6)上并且由夹线部(25)夹持的线(24)在转动时保持沿水平方向的线引导体(14)、设置成可转动并具有可插入到机针(7)的针眼中的钩部的穿线钩体(13)、当穿线钩体(13)的钩部待机时以及向反向转动时将夹线部(25)的线部分(24c)的按压夹持自动解除地动作的凸轮部(21)、使线引导体(14)的转动、中介齿轮(16)的转动、穿线钩体(13)的反向转动、凸轮部(21)的动作连动的操作杆部(8B)。
文档编号D05B87/02GK1478938SQ0314780
公开日2004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25日
发明者吉田宪司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