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5469阅读:7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起绒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绒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起绒机。



背景技术:

无纺技术是继机织技术、针织技术之后的第三种织物生产技术,无纺布又称为非织造布、不织布或无纺织布。汽车脚垫、装饰面料等多由无纺布制得,这种无纺布的表面加工有绒毛,是在生产过程中由起绒机在无纺布的表面通过抓、搔形成。起绒机是用来生产表面起绒无纺布的专用设备,将初步成形的无纺坯布通过放卷进入起绒机,由拉毛罗拉表面绒刷进行起绒。在起绒过程中,难免有部分纤维绒毛、线头和灰尘存留在绒刷内,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杂物就会一直在绒刷上,且使绒刷失去抱合力和释放力,丧失应有的起绒效果,从而影响生产质量和设备使用寿命。

如公告号CN202830529U的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无纺布起绒机的绒刷自动清洁装置,所述绒刷设在一旋转履带的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绒刷自动清洁装置包括一表面布满清洁针的针辊和一表面布满清洁刷毛的刷辊,所述针辊和刷辊的轴向长度不小于旋转履带的宽度;所述针辊设于旋转履带端部的旁侧,且针辊表面的清洁针伸入绒刷内; 还包括一刮板,所述刮板位于针辊的下方,且所述刮板的一端碰触绒刷。

上述装置通过针辊上的针勾起绒刷上堆积的大的绒毛,通过刮板刮走细小的绒毛、短纤维和灰尘,但在实际清洁中,由于绒刷为针布,为了保证针布表面梳针不会被刮板刮断,刮板不能抵接针布底布,导致还有短纤维和灰尘留在绒刷内,导致绒刷的抱合力和释放力不强,起绒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绒机,通过吸附筒和摩擦套之间相互摩擦,产生静电,用于吸附罗拉组上的短纤维和灰尘,保证起绒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起绒机,包括机箱和罗拉组,所述罗拉组转动连接于机箱,还包括吸附筒、摩擦套和内轴,所述内轴连接于机箱,所述摩擦套套接在内轴上并与其呈固定连接,所述吸附筒套接在摩擦套上并与其呈转动连接,所述吸附筒外壁抵接于罗拉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罗拉组转动时,吸附筒收到了罗拉组对其产生摩擦力。吸附筒相对摩擦套进行转动,吸附筒和摩擦套之间发生摩擦,产生静电。由于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高速运转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通常物体的分子的正电荷的中心与负电荷的中心是不重合的,都是极性分子,当带电体靠近这些物体时,由于异种电荷会相互吸引,所以,极性分子中的与带电体电性相反的一端就会被带电体吸引过去。体现就是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从而使短纤维和灰尘吸附于吸附筒,使罗拉组表面清洁,保证了起绒机的起绒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箱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固定连接于机箱,所述内轴固定连接于机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内轴固定连接于机箱。在吸附筒相对摩擦套转动时,保证了摩擦套的稳定。防止摩擦套和吸附筒同向转动,产生的摩擦里大,产生静电多,吸附能力大。且不需格外提供动力源。同时在除尘过程中无噪音源,除尘噪音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轴与支架呈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长时间使用后,吸附筒和摩擦套磨损,为保证吸附里,需要更护吸附筒和摩擦套。而吸附筒和摩擦套均套接在内轴上。内轴可拆卸方便了吸附筒和摩擦套的更换,同时内轴可重复利用,维护成本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相对内轴一侧开有安装槽,所述内轴中心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嵌设于安装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内轴固定连接于支架上。该结构只需在支架上打孔即可,减少了支架的加工步骤,制作成本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轴转动连接于支架,所述内轴上设有驱动内轴相对罗拉组正向转动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轴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绕内轴中心轴旋转,内轴的旋转方向与罗拉组的旋转方向相同。吸附筒在罗拉组的作用下,其旋转方向与罗拉组旋转方向相反。由于摩擦套固定连接于内轴,则摩擦套随内轴转动,摩擦套与吸附筒的相对转动速度大,摩擦套与吸附筒之间的摩擦频率高,产生的静电多,可稳定吸附更多的灰尘和短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收集箱,所述收集箱设有收集槽,所述收集槽开口朝向吸附筒外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吸附筒上积有一定量的灰尘时,灰尘会进入收集槽内。吸附筒转动将绒毛、短纤维和灰尘带入收集箱内,不需人工清洁起绒机四周,减少了人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槽开口边缘上设有与吸附筒外壁抵接的刮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静电吸附是因为异种电荷互相的吸引,当吸附的灰尘达到一定量时,吸附筒便不再吸附灰尘,需要人工清理才能恢复效果。吸附筒转动将绒毛、短纤维和灰尘带入收集槽内时,一些杂物仍吸附于吸附筒上,减小了吸附筒吸附灰尘的能力。随着吸附筒的转动,刮片与吸附筒做相对运动,又因为刮片与吸附筒外壁抵接,刮片对吸附筒上的杂物有与吸附筒外表面相切并垂直与刮片的力,则刮片可刮起吸附在吸附筒上的杂物,保证了吸附筒的吸附能力。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箱固定连接于机箱。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箱固定连接于机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由于人的误操作导致收集箱的翻倒或者移动,保证了刮片可稳定抵接于吸附筒外壁,便于绒毛和灰尘的收集。且减小绊倒人的概率,使用安全度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箱与机箱呈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一段时间后,当收集槽内的杂物充满收集槽时,收集槽就失去了效果。所以收集槽也需定时清理。收集箱与机箱呈可拆卸连接,需要清理收集槽时拆下收集箱,倒出收集槽内物体,再安装上收集箱即可,方便了收集槽的清理,减少了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附筒的两端外侧设有的橡胶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吸附筒和摩擦套之间的摩擦力。橡胶圈表面粗糙度大,增大了罗拉组和吸附筒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大了吸附筒所受的力,增大了吸附筒的转动速度。由于摩擦生电的原理为不同的物体所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所以在他们相互接触时会发生电子的转移而使二个物体带上等量的异种电核。所以,当吸附筒的转动速度增大,吸附筒与摩擦套之间的摩擦频率增大,致使在同一时间内物体之间发生的电子转移更多,使产生的静电增强,具有更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增强了除尘能力。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除尘和除绒毛能力强,使罗拉组表面清洁,保证了起绒机的起绒效果,噪音小,制造、维护装配容易,成本低廉,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剖视图(主要用于体现起绒罗拉和吸附筒的抵接);

图3为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剖视图(主要用于体现吸附筒、摩擦套和内轴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5为B处的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箱;2、罗拉组;21、安装盘;22、转动轴;23、起绒罗拉; 3、电机;4、支架;41、安装槽;42、转动孔;5、内轴;51、凸起;52、转动杆;6、摩擦套;7、吸附筒;8、橡胶圈;9、收集箱;91、收集槽;92、刮片;10驱动机构;101、驱动件;102、传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起绒机,包括机箱1和罗拉组2。为了使罗拉组2转动,机箱1内设有电机 3。罗拉组2包括安装盘21、转动轴22和起绒罗拉23。安装盘21和转动轴22呈同轴设置,且一体成型,电机 3带动转动轴22绕转动轴22中心轴转动。起绒罗拉23转动连接在安装盘21上。起绒罗拉23表面设有针布。起绒机工作时,罗拉组2转动,起绒罗拉23和织布之间产生摩擦力,起绒罗拉23绕本身的中心轴转动,在针布的作用下,织布起绒。

如图1所示,机箱1上设有支架4,支架4固定连接于机箱1。支架4上设有内轴5。如图4所示,为了使内轴5方便拆装,支架4靠近内轴5一侧开有安装槽41,内轴5两侧设有凸起51,所述凸起51嵌设于安装槽41内。如图4和图5所示,内轴5上套接有摩擦套6,摩擦套6为海绵材质,摩擦套6与内轴5呈固定连接。吸附筒7套接在摩擦套6上,且吸附筒7内壁与摩擦套6呈转动连接, 吸附筒7为尼龙材质。如图2所示,吸附筒7外壁抵接与起绒罗拉23外壁。如图4和图5所示,吸附筒7的两端还设有表面为齿距装的橡胶圈8,橡胶圈8在吸附筒7的外侧,增大了吸附筒7与罗拉组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加强吸附筒7的吸附力。

如图1和图4所示,为了收集绒毛和灰尘,机箱1上设有收集箱9。收集箱9朝向吸附筒7外壁方向开有收集槽91。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吸附筒7的清洁,收集槽91开口边缘上设有与吸附筒7外壁抵接的刮片92。刮片92为软性材质的刮片92,以减小刮片92对吸附筒7表面的损伤。为了方便收集槽91的清洁,收集箱9与机箱1呈可拆卸连接。

在起绒机工作时,起绒罗拉23转动,由于起绒罗拉23和吸附筒7抵接,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吸附筒7转动。而摩擦套6固定在内轴5上,故吸附筒7相对摩擦套6转动,两者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产生静电,用于吸附绒毛和灰尘。同时,刮刀抵接于吸附筒7,清洁吸附筒7表面杂物,杂物落入收集箱9内。当收集箱9满时,拆卸收集箱9,清空收集槽91,再安装收集箱9即可。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支架4上设有转动孔42,内轴5设有转动杆52,内轴5转动杆52与转动孔42呈间隙配合。支架4上还设有有一个驱动件101。驱动件101经过传动件102驱动内轴5绕中心轴朝与罗拉组2同向转动,摩擦套6与吸附筒7的相对转动速度大。上述传动件102为齿轮。以增大吸附筒7和摩擦套6之间的摩擦力,产生的静电多,从而增强吸附筒7的吸附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