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289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建筑物的外壁大致是通过砌砖、以模板灌浆或由预铸板组合而成。但是上述施工方式不仅费时且外壁完成之后,表面还要二次施工,例如贴磁砖或大理石等表面装饰物。虽然预铸拼接具有施工迅速的优点,但是在拼接完成后还需在其中空腔室内灌浆,这两种方法同样形成刚性结构壁,因此抗震性较差。
台湾第306954号专利公告揭示了一种“安装装饰壁板用之构造”,其主要用于安装人造大理石板、硅酸钙板、瓷砖片、石膏板等装饰壁板。在配置于地板面上的板材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可调式金属配件,钩挂在该金属配件上的支持件,搭载有装饰壁板。在装饰壁板上端所形成的沟槽中,嵌入有上述金属配件的钩子,该金属配件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其设于天花板的盖件上。并且,在装饰壁板侧端的沟槽中,嵌入固定件的一端,固定件的另一端则垂直地竖立在板材与盖件之间,且延伸至所设置的口型柱侧面上,将固定件的另一端卡止在口型柱侧面的板弹簧上,加以安装。这种结构使施工复杂、速度慢,且安全性较差。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量轻、施工简单快速、安全性高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由多个壁板单元组成,该壁板单元由多种材料预铸而成,其中所述壁板单元包括一表层,其由面板组成;一中间层;一背层,其包括金属框架和镂空腔室;所述中间层在壁板单元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止水勾接槽,且沿壁板单元上端里侧形成有一凸缘部,及沿壁板单元下端里侧形成有一凹缘部;因此壁板单元之间在横向可通过止水勾接槽相互勾接榫合,在纵向可通过凹缘部和凸缘部相互交错叠接;通过壁板单元之间的链性榫合叠接,可将其设置在建筑物的裸墙或金属骨架上作为外壁,或取代结构模板。
上述表层的面板由磁砖或天然石材铺设而成或由石粉浆料模塑成板岩纹理或雕塑图案。
上述中间层由纤维复合材料构成,所述背层的镂空腔室内填充有隔热材料。
上述壁板单元的顶部形状可配合建筑物的需要呈条形、直角形、曲面形或半曲面形。
上述止水勾接槽呈L形或U形。
上述壁板单元一侧的止水勾接槽呈U形,另一侧呈L形。
上述壁板单元两侧的止水勾接槽的槽口设置方向为两槽口呈相同方向、呈相反方向或呈垂直方向。
在上述背层的金属框架上设有五金吊挂副件。
上述壁板单元通过五金吊挂副件、螺栓紧固或点焊而被设置在建筑物裸墙或金属骨架上。
上述壁板单元之间可以背面相对设置方式取代传统结构模板。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具有厚度质感好、轻量化,壁板单元间的榫接防水效果好的优点,不但施工快速,可省略表面二次施工,且具有很好的防震、防火及隔热效果。另,壁板单元可根据建筑施工的需要预铸成各种不同形状,且其止水勾接槽的槽口可设置成不同的方向,故可使施工无死角。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的壁板单元的实施例立体图;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的壁板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
图1B为
图1A中壁板单元背面的立体图;图2为
图1所示壁板单元的横断面示意图;图3为
图1所示壁板单元的纵断面示意图;图4为说明
图1的壁板单元在离型模具中一体成型的过程示意图;图5为说明壁板单元的另一实施例在离型模具中一体成型的过程示意图;图6A~图6I为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形状壁板单元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壁板单元在纵向进行交错叠接的侧面示意图;图8A~图8G为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壁板单元互相榫合时的平面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壁板结构取代传统结构模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平面示意图。
首先,请见
图1、
图1A、
图1B并对照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由多个壁板单元1组成,该壁板单元1主要由多种材料预铸而成,其包括一表层10,其由有造形的面板组成;一中间层20,其由纤维复合材料构成;及一背层30,其包括起支撑作用的金属框架30’和镂空腔室31,因此可减轻壁板单元1的重量。另,所述中间层20在壁板单元1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一U形或L形的止水勾接槽21,且沿壁板单元1的上端里侧朝向上方伸设有一凸缘部23,及沿壁板单元1的下端里侧形成有一凹缘部24。因此,壁板单元1之间在横向可通过止水勾接槽21相互勾接榫合,如图8所示。并且,该壁板单元1上端的凸缘部23与下端的凹缘部24可分别与纵向相邻的壁板单元的凹缘部24和凸缘部23相互交错叠接,如图7所示。因此,通过壁板单元之间的链性榫合叠接,可将其设置在建筑物的裸墙或金属骨架上作为外壁。另,壁板单元1相互间的链性榫合可达到很好的防水效果。
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壁板单元1一体成型的过程,请参照图4,该壁板单元1表层10的面板,可采用市面上现成的磁砖或天然石材10’,预先以底面朝上地铺设在设有定位点41的离型模具4的底部上,然后,将纤维复合材料20’,例如玻璃纤维和树脂等,一层一层地叠合,之后结合在上述磁砖或天然石材10’的底面,最后,再将具有格框的金属框架30’结合在上述纤维复合材料20’上,干燥后脱模即一体成型。或如图5所示,在离型模具4的底部上,预先雕刻有板岩纹理或雕塑图案42,然后以石粉浆料模塑出具有板岩纹理或雕塑图案10”的表层面板,再重复前述成型过程,脱模后即成表面具有造形的壁板单元1。由此,可使壁板单元表面的造形变化多样,并省略了表面的二次施工。
如图6A至图6I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壁板单元1的形状可根据建筑施工的需要,预铸成各种不同形状,例如壁板单元的顶部可为条形、直角形、曲面形、半曲面形或其它任意形状。并且,按其不同功能将止水勾接槽21的槽口设置成不同的方向,例如,图6A所示的转角板,两槽口的方向互相垂直;图6B所示的双向转角板,两槽口呈相反方向;图6C所示的半曲面板,两槽口的方向一致朝外;图6D所示的曲面板,两槽口的方向一致朝外;图6E所示为另一种双向转角板,两槽口的方向相互垂直;图6F所示为调向板,两槽口的方向一致朝外;图6G所示为收边板,两槽口的方向一致朝内;图6H所示为主向板,两槽口设置成相反方向;图6I所示为单向转角板,两槽口的方向互相垂直。因此,根据建筑施工的需要,各种不同形状的壁板单元1之间可进行榫接,如图8A至图8G所示,从而使施工无死角。
如图2和图3所示,壁板单元1表面的磁砖、天然石材或石粉等材料不仅隔热且阻燃性良好,并且在壁板单元1的镂空腔室31内,如填充隔热或阻燃材料,则效果更佳。另外,壁板单元1背层30的金属框架30’内设有多个五金吊挂副件32,施工时可通过五金吊挂副件32吊挂,或以螺栓紧固,或直接以点焊将壁板单元1固接在建筑物的钢性结构的金属骨架或RC裸墙调整基面金属骨架上,因此施工快速,且抗震及安全性比传统的刚性结构壁更佳。
再如图9和
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壁板单元1之间可通过板间结合零件5,以点焊或锁固螺栓方式,将背面与背面相对设置,在两者间施以钢筋与混凝土灌浆,而取代传统结构的模板,可免去拆卸模板和表面的二次施工。
前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均等变化与修饰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由多个壁板单元(1)组成,该壁板单元由多种材料预铸而成,其特征是所述壁板单元(1)包括一表层(10),其由面板组成;一中间层(20);一背层(30),其包括金属框架(30’)和镂空腔室(31);所述中间层(20)在壁板单元(1)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止水勾接槽(21),且沿壁板单元(1)上端里侧形成有一凸缘部(23),及沿壁板单元(1)下端里侧形成有一凹缘部(24);因此壁板单元之间在横向可通过止水勾接槽(21)相互勾接榫合,在纵向可通过凹缘部(24)和凸缘部(23)相互交错叠接;通过壁板单元之间的链性榫合叠接,可将其设置在建筑物的裸墙或金属骨架上作为外壁,或取代结构模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表层(10)的面板由磁砖或天然石材(10’)铺设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表层(10)的面板由石粉浆料模塑成板岩纹理或雕塑图案(1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中间层(20)由纤维复合材料构成,所述背层(30)的镂空腔室(31)内填充有隔热材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壁板单元(1)的顶部形状可配合建筑物的需要呈条形、直角形、曲面形或半曲面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止水勾接槽(21)呈L形或U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壁板单元(1)一侧的止水勾接槽(21)呈U形,另一侧呈L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壁板单元两侧的止水勾接槽(21)的槽口设置方向为两槽口呈相同方向、呈相反方向或呈垂直方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背层(30)的金属框架(30’)上设有五金吊挂副件(3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壁板单元(1)通过五金吊挂副件(32)、螺栓紧固或点焊而被设置在建筑物裸墙或金属骨架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壁板单元(1)之间可以背面相对设置方式取代传统结构模板。
专利摘要一种复合式止水壁板结构,其由多个壁板单元组成,该壁板单元由多种材料预铸而成,其包括:一表层,其由面板组成;一中间层;一背层,其包括金属框架和镂空腔室;所述中间层在壁板单元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止水勾接槽,且沿壁板单元上端里侧形成有一凸缘部,及沿壁板单元下端里侧形成有一凹缘部;因此壁板单元之间在横向可通过止水勾接槽相互勾接榫合,在纵向可通过凹缘部和凸缘部相互交错叠接。
文档编号E04C2/284GK2514059SQ0122740
公开日2002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19日
发明者彭贵美 申请人:彭贵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