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组钢筋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5795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预组钢筋笼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钢筋笼,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预组钢筋笼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以钢筋混凝土骨架进行建筑营造时,通常是在施工现场架设钢筋及模板,而后灌入混凝土形成支柱。详细来说,在施工营造时,需在每根支柱的基座位置预先固定好钢筋并架设固定模板后,再进行灌浆的工作,且需等到模板内的混凝土凝固后,才可进行下一工程,在建筑时间上稍嫌缓慢,易延长施工时间。

此外,若是进行大楼外墙结构的营造时,施工人员必须在建筑物主体的外侧架设脚手架,再站立在高空的脚手架上以固定钢筋并架设固定模板,始能进行灌浆作业。如此一来,不仅增加施工人员不慎坠落地面的危险性,且于营造现场一根根绑设钢筋及固定模板也费工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预组钢筋笼及其制造方法,以达到降低风险、缩短工时并提高钢筋笼质量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预组钢筋笼,包括:多个第一箍筋及至少一第二箍筋;多个工作筋,所述工作筋固接所述第一箍筋并穿设第二箍筋;多个主筋,所述主筋可转动式地穿设所述第一箍筋及第二箍筋;以及至少一限位件,限位件的两端分别固接所述第一箍筋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且所述主筋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区段穿设容置空间且限位于容置空间中,其中所述第一箍筋是以一第一预设间距设置于所述主筋及所述工作筋上。

优选地,限位件为一U型环或一条状结构。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更包括多个可拆卸式固定件用以将所述主筋可拆卸式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箍筋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及将第二箍筋可拆卸式地固定于所述工作筋的至少其中之一和/或末端的所述第一箍筋上。

优选地,可拆卸式固定件为可挠线体。

优选地,各所述第一箍筋及各所述第二箍筋是一体成型箍筋或组接式箍筋。

优选地,各所述主筋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接合部及一第二接合部。

优选地,第一接合部为内螺纹,该第二接合部为外螺纹。

优选地,各第一箍筋及各第二箍筋为方形箍筋或圆形箍筋。

优选地,各第一箍筋及各第二箍筋的两末端是朝各第一箍筋及各第二箍筋的中心弯折。

优选地,相邻两第一箍筋及第二箍筋的两末端是交错排列且对角设置。

承上所述,依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其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下述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采用预先组装好预组钢筋笼的施工方式,不仅可免除已知建筑营造需搭设脚手架的危险性,且能够缩短营造工时。

(2)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藉由可转动式地穿设第一箍筋及第二箍筋的主筋,因此在将预组钢筋笼与施工现场的另一预组钢筋笼的主筋进行组装时,可以藉由转动预组钢筋笼的主筋以使此主筋能够与另一预组钢筋笼的主筋组接在一起,不受预组钢筋笼的主筋是否与另一预组钢筋笼的主筋有位置偏差的影响。

(3)在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及其制造方法中,由于第二箍筋是藉由可拆卸式固定件而与工作筋或第一箍筋可拆卸式地固定在一起,并非与主筋固定在一起,因此第二箍筋不会因转动主筋而移位,不影响预组钢筋笼的整体结构。而在组接两预组钢筋笼的主筋后,先将可拆卸式固定件拆卸下来以分离第二箍筋及工作筋或第一箍筋,再藉由移动第二箍筋以令第二箍筋套设于另一个预组钢筋笼的主筋及工作筋上,能够提高两预组钢筋笼的组接强度。

(4)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藉由限位件以将至少一主筋的一区段限位于容置空间中,使得在移动预组钢筋笼时,穿设于第一箍筋的主筋不会与第一箍筋分离开来。

(5)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采用预先组装好预组钢筋笼的施工方式,可提前组装备料,有利于掌控营造进度及质量,不仅可缩短工时且不受施工现场的天候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主筋及工作筋设置于第一态样的第一箍筋上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主筋及工作筋设置于具有强化件的第一态样的第一箍筋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主筋及工作筋设置于第二态样的第一箍筋上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相邻两第一箍筋及第二箍筋的两末端交错排列且对角设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主筋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至图14为制造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预组钢筋笼

10、12、14、16、18:第一箍筋

20:第二箍筋

30:工作筋

40:主筋

42:第一接合部

44:第二接合部

50:限位件

52:容置空间

60:可拆卸式固定件

70:强化件

d:第一预设间距

S10、S20、S30、S40、S50、S60、S70:步骤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现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附图,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之用,未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后的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的附图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实用新型于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此外,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组件是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100至少包括多个第一箍筋10、12、14、16、18、至少一第二箍筋20、多个工作筋30、多个主筋40以及至少一限位件50。工作筋30例如采用焊接方式而固接第一箍筋10、12、14、16、18并穿设第二箍筋20,也就是说工作筋30并未固接第二箍筋20。主筋40是可转动式地穿设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限位件50的两端分别例如采用焊接方式而固接第一箍筋10、12、14、16、18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形成一容置空间52,且主筋40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区段,例如前段、中段或后段中的一个或多个,是穿设容置空间52且限位于容置空间52中。第一箍筋10、12、14、16、18是以第一预设间距d设置于主筋40及工作筋30上,即相邻两第一箍筋10、12、14、16、18的距离为第一预设间距d,例如25公分。使用者可依实际需求调整第一预设间距d的距离,以调控相邻两第一箍筋10、12、14、16、18间的距离。为使便于理解,图1中第一箍筋的数量举例为5,但实务上主筋、工作筋、第一箍筋及第二箍筋的数量均不限定于图中所示,使用者可视实际需求调整第一箍筋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为便于区分主筋40及工作筋30,工作筋30的截面是以斜线表示。经参阅本说明书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主筋40及工作筋30都为实心的钢筋。更甚者,主筋40及工作筋30也可以为空心的钢筋,然而于实务上,通常采用实心的钢筋作为主筋及工作筋。为使附图简洁,图1中的主筋40的两端未绘示第一接合部及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及第二接合部的形态请参阅图6。

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可例如为一体成型箍筋或组接式箍筋。在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虽然列举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为方形箍筋为例,但是应能理解的是,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也可以为圆形箍筋。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可例如为粗细一致的箍筋。此外,如图3所示,为提高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中弯折处的强度,也可以于弯折处增设强化件70,以避免扭曲变形或断裂。强化件70的材质可例如为钢筋或铁,但不限定于此。

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可例如由单一钢筋弯绕而成的箍筋或者是由多个钢筋组接而成的箍筋。请参阅图2及图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主筋及工作筋设置于第一态样的第一箍筋上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主筋及工作筋设置于第二态样的第一箍筋上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箍筋10、12、14、16、18可以是由单一钢筋弯绕而成的箍筋,其弯绕的形式也不限定于图中所示。或者,第一箍筋10、12、14、16、18也可以是由多个钢筋组接而成的箍筋(见图4)。同理地,第二箍筋20也可以例如为图2或图4所示的态样的箍筋。

主筋40的数量可例如为工作筋30的数量的倍数。如图2及图4所示,主筋40的数量为12,而工作筋30的数量为4。使用者可视实际需求调整主筋40及工作筋30的数量,通常令钢筋笼结构成对称设计即可以强化结构强度。此外,主筋40是以第二预设间距设置于第一箍筋10、12、14、16、18上,而工作筋30是以第三预设间距设置于第一箍筋10、12、14、16、18上。第二预设间距可例如为固定值且第三预设间距也可为另一或同一固定值(即,每一主筋40或工作筋30以其固定间距设置于第一箍筋10、12、14、16、18上)。并且,使用者也可以视实际需求调整两相邻主筋40的距离及两相邻工作筋30的距离。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的两末端可例如朝各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各第二箍筋20的中心弯折。并且,相邻两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的两末端是交错排列。优选地,相邻两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的两末端是对角设置。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相邻两第一箍筋及第二箍筋的两末端交错排列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相邻两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的两末端是交错排列且对角设置(图5为图1中第一箍筋及第二箍筋的爆炸示意图,且为使附图简洁,图5中未绘示主筋、工作筋及限位件)。也就是说,于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箍筋10的两末端与第一箍筋12的两末端是交错排列且对角设置,第一箍筋12的两末端与第一箍筋14的两末端是交错排列且对角设置,第一箍筋14的两末端与第一箍筋16的两末端是交错排列且对角设置,第一箍筋16的两末端与第一箍筋18的两末端是交错排列且对角设置,第一箍筋18的两末端与第二箍筋20的两末端是交错排列且对角设置(见图5)。藉此,由于相邻两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的两末端是交错排列且对角设置,并非重叠排列设置,因此可避免预组钢筋笼受力不均并提高预组钢筋笼的应力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特点在于:主筋40是可转动式地穿设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因此在将预组钢筋笼与施工现场的另一预组钢筋笼的主筋40或楼板的主筋进行组装时,可藉由工具,如炼条,转动预组钢筋笼的主筋40以使此主筋40能够与另一预组钢筋笼的主筋40组接在一起,不会受预组钢筋笼的主筋40是否与另一预组钢筋笼的主筋40或楼板的主筋有位置偏差的影响,故能省去因位置误差而需重新焊接的工时从而便利于施工运作。本实用新型的主筋40是非固接且非焊接于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也就是说主筋40是可转动式地穿设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第二箍筋20而能够达到不受两主筋40是否有位置偏差的影响。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更将限位件50设置于第一箍筋10、12、14、16、18上,以使穿设于由限位件50及第一箍筋10、12、14、16、18所形成的容置空间52中的主筋40能够限位于容置空间52中且仍然可转动,因此在移动预组钢筋笼时,穿设于第一箍筋10、12、14、16、18的主筋40不会与第一箍筋10、12、14、16、18分离开来,不仅可省去因位置误差而需重新焊接的工时且能进一步强化整体结构。

限位件50可例如为U型环或U型螺丝,但不限定于此。限位件50的材质可例如为钢筋。任何可由例如为钢筋的材质且能提供限位空间的构件都为本实用新型所请求保护的限位件50(即,本实用新型的限位件50不限定于所述U型环或U型螺丝等U型结构)。举例而言,这些限位件50也可为多个相互交错形成限位空间的条状结构(例如为直条状钢筋)。如图1所示,可以将多个限位件50全部设置于其中一个第一箍筋上(例如全部设置于第一箍筋10上)。虽然图1仅绘示将多个限位件50全部设置于第一箍筋10上,但本领域技术人员经由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内容应能明了也可以将多个限位件50分别设置于不同的第一箍筋10、12、14、16、18上,使得每一主筋40上的某一区段都可以藉由限位件50而限位于容置空间52中(见图13及14)。

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更可以包括有多个可拆卸式固定件60用以将主筋40可拆卸式地固定于第一箍筋10、12、14、16、18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及将第二箍筋20可拆卸式地固定于工作筋30的至少其中之一和/或末端的第一箍筋18上(在图1中,第一箍筋10为前端的第一箍筋,而第一箍筋18为末端的第一箍筋)。藉由将多个可拆卸式固定件60设置于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主筋40上(参阅图13及14),使得主筋40暂时固定于至少一个第一箍筋10上,来提高预组钢筋笼的结构稳定度,避免于搬运预组钢筋笼时,主筋40与第一箍筋10、12、14、16、18分离开来。而在组接两预组钢筋笼时,使用者可将可拆卸式固定件60从第一箍筋10、12、14、16、18及主筋40上拆卸下来,以便利于移动或微调主筋40的位置,使得两预组钢筋笼的两主筋40可以组接在一起。同理地,也可以藉由可拆卸式固定件60来将第二箍筋20可拆卸式地固定于工作筋30的至少其中之一和/或末端的第一箍筋18上。可拆卸式固定件60可例如为可挠线体,如钢丝或铁丝等,藉由弯折可拆卸式固定件60,以将主筋40与第一箍筋10、12、14、16、18捆绑在一起和/或将第二箍筋20捆绑至工作筋30的至少其中之一和/或末端的第一箍筋18上。此外,拆除可拆卸式固定件60的方式也可以例如是剪断的方式剪断钢丝或铁丝。因此,可拆卸式固定件60的设置位置可为适合使用者剪除的高度,例如最底层的第一箍筋,藉此当需要令主筋40呈可转动状态时,不需额外攀高工具,即可轻易剪断可拆卸式固定件60。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的预设钢筋笼可藉由主筋40将两个预组钢筋笼组接在一起。主筋40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接合部42及第二接合部44,藉由将某一主筋40的第一接合部42与另一主筋40的第二接合部44连接在一起,以将两预组钢筋笼组接在一起。如图6所示,第一接合部42可例如为内螺纹,第二接合部44可例如为外螺纹。除此之外,第一接合部42也可例如为外螺纹,第二接合部44可例如为内螺纹。藉由将第一接合部42与另一主筋40的第二接合部44螺合在一起,可达到组接两预组钢筋笼的目的。

由于第二箍筋20是藉由可拆卸式固定件60而与工作筋30或末端的第一箍筋18可拆卸式地固定在一起,并非与主筋40固定在一起,因此在转动主筋40时,不需解开第二箍筋20,且第二箍筋20不会因转动主筋40而移位,不影响预组钢筋笼的整体结构。而在组接两预组钢筋笼的主筋40后,先将可拆卸式固定件60拆卸下来以分离第二箍筋20及工作筋30或第一箍筋18,再藉由移动第二箍筋20以令第二箍筋20套设于另一个预组钢筋笼的主筋40及工作筋30上,能够提高两预组钢筋笼的组接强度。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制造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10至S40。在步骤S10中,提供多个主筋、多个工作筋以及多个第一箍筋;在步骤S20中,进行第一组接步骤,使得部分的所述工作筋固接所述第一箍筋,且将部分的所述主筋可转动式地穿设所述第一箍筋;在步骤S30中,进行第二组接步骤,包括:将另一部分的所述工作筋固接所述第一箍筋;以及将另一部分的所述主筋可转动式地穿设所述第一箍筋;以及在步骤S40中,进行限位步骤,将至少一限位件的两端分别固接所述第一箍筋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形成一容置空间,使得所述主筋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区段限位于容置空间中,其中所述第一箍筋是以一第一预设间距设置于所述主筋及所述工作筋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预组钢筋笼的制造方法更可包括进行第一可拆卸式固定步骤,以将所述主筋可拆卸式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箍筋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请参阅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S10至S70。在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例中,步骤S10至S40同前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步骤S10至S40,故在此不赘述。在步骤S50中,进行第一可拆卸式固定步骤,以将所述主筋可拆卸式地固定于所述第一箍筋的至少其中之一上。此外,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制造方法更可以包括有步骤S60及S70。在步骤S60中,提供至少一第二箍筋,第二箍筋套设于所述主筋及所述工作筋的一端。在步骤S70中,进行第二可拆卸式固定步骤,以将第二箍筋可拆卸式地固定于所述工作筋的至少其中之一和/或末端的第一箍筋上。

在步骤S20中,第一组接步骤可例如包括有:提供一工作架;将部分的所述工作筋及部分的所述主筋设于工作架上;对齐部分的所述工作筋及部分的所述主筋;套设所述第一箍筋于部分的所述工作筋及部分的所述主筋上并固接部分的所述工作筋于所述第一箍筋上;以及可转动式地穿设所述第一箍筋于部分的所述主筋上。先将一个或多个工作筋及主筋置于工作架上,藉由对齐步骤以使工作筋及主筋对齐,将工作筋及主筋套设于第一箍筋中并将工作筋固接于第一箍筋的预定位置上,最后将主筋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箍筋的预定位置上。此外,在进行第二组接步骤时(步骤S30),也可以藉由工作架及对齐步骤来将主筋及工作筋设置于第一箍筋的预定位置上。

以下请参阅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制造预组钢筋笼的流程。请参阅图9至图14,图9至图14为制造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示意图。为使图面简洁,图9至图14中,仅绘出一个第一箍筋10或12,实际上第一箍筋的数量为多个,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第一箍筋的数量可例如为5,或者为2个以上。主筋40、工作筋30及限位件50的数量仅为举例,并不限定于此。使用者可视实际需求调整数量。

首先,提供多个主筋40、多个工作筋30以及多个第一箍筋10(步骤S10),并将部分的工作筋30固接于第一箍筋10上以及将部分的主筋40可转动式地穿设第一箍筋10(步骤S20)(见图9)。接着,将另一部分的工作筋30固接于第一箍筋10上(如图10所示,可以将其余的工作筋30固接于第一箍筋10上)。再将另一部分的主筋40可转动式地穿设第一箍筋10(步骤S30)(如图11所示,可以将其余的主筋40可转动式地穿设第一箍筋10)。接着,如图12所示,将限位件50的两端分别固接于第一箍筋10上以形成容置空间52,使得主筋10的一区段可以限位于此容置空间52中(步骤S40)。

如前所述,可以将多个限位件50全部设置于其中一个第一箍筋10上(图12),或者是将多个限位件50分别设置于不同的第一箍筋10、12上(图13及图14)。请见图13,主筋40可以是藉由限位件50或是可拆卸式固定件60而与第一箍筋10接合在一起。藉由可拆卸式固定件60来将主筋40可拆卸式地固定于第一箍筋10上(步骤S50)。

多个限位件50可以分别设置于不同的第一箍筋上。请一并参阅图13及图14,在位于上层的第一箍筋10中(即所述前端的第一箍筋10),限位件50设置于第一箍筋10的四个角落,以使穿设于第一箍筋10角落的主筋40可以藉由限位件50而限位于容置空间52中(图13),而其余的主筋40则藉由可拆卸式固定件60而与第一箍筋10可拆卸式地固定在一起。在位于第一箍筋10下层的第一箍筋12中,可拆卸式固定件60设置于第一箍筋12的四个角落,以使穿设于第一箍筋12角落的主筋40可以藉由可拆卸式固定件60而与第一箍筋12可拆卸式地固定在一起,而其余的主筋40则藉由限位件50而限位于容置空间52中(图14)。换句话说,每一主筋40都需藉由至少一可拆卸式固定件60及至少一限位件50而与第一箍筋10、12、14、16、18固定在一起,藉此于搬运预组钢筋笼时,主筋40不会与第一箍筋10、12、14、16、18分离开来。此外,限位件50及可拆卸式固定件60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13及图14所示的位置,使用者可视实际需求安排设置。

接着,提供第二箍筋20,并将第二箍筋20套设于主筋40及工作筋30的一端(步骤S60)。再藉由可拆卸式固定件60来将第二箍筋20暂时固定于工作筋30和/或末端的第一箍筋18上(步骤S70),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的制作。优选地,于实务上,第二箍筋20是藉由可拆卸式固定件60而与最末端的第一箍筋(例如为图1的第一箍筋18)暂时固定在一起。同理,第二箍筋20的数量也不受限,且实务上欲使用第二箍筋20时,也就是说将第二箍筋20的位置调整至适当位置时,也可先去除可拆卸式固定件60。第二箍筋20的数量可例如为1个或多个,且仅为举例,其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使用者可视实际需求调整数量。

由于本实用新型是采用预先组装好预组钢筋笼的施工方式,因此可免除已知建筑营造需搭设脚手架的危险性,且本实用新型比传统工法更能够缩短营造工时。并且,藉由预先组装好预组钢筋笼,可以提前备料及组装,不需等待楼板完成才能施工,不仅不受施工现场的天候影响,且有利于掌控营造进度、质量及降低营造成本。

在完成预组钢筋笼的制作后,使用者可将预组钢筋笼搬移至施工现场,并藉由将主筋40与楼板上的主筋40(例如另一预组钢筋笼的主筋)连接在一起,而将两预组钢筋笼组接在一起。如前所述,可藉由螺合两主筋40的第一接合部42及第二接合部44,以使两主筋40组接在一起。藉由将多个主筋40组接在一起即可完成两预组钢筋笼的组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主筋40及工作筋30是穿设于第二箍筋20中,且第二箍筋是藉由可拆卸式固定件60而与工作筋30和/或末端的第一箍筋18暂时固定在一起。因此,在移除可拆卸式固定件60后,可以将第二箍筋20移动至另一个预组钢筋笼的主筋40及工作筋30上,以使第二箍筋20套设于另一个预组钢筋笼的主筋40及工作筋30上。藉此,能够提高两个预组钢筋笼的组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预组钢筋笼及其制造方法,采用预先组装好预组钢筋笼的施工方式,无需搭设脚手架,可减低危险性并缩短1~3倍的营造工时。并且,可提前组装备料,有利于掌控营造进度及质量,不受施工现场的天候影响。在将预组钢筋笼与施工现场的另一预组钢筋笼的主筋进行组装时,藉由转动预组钢筋笼的主筋以使此主筋能够与另一预组钢筋笼的主筋组接在一起,不受预组钢筋笼的主筋是否与另一预组钢筋笼的主筋有位置偏差的影响,能够提高预组钢筋笼的质量并降低时间及作业成本。且因为藉由限位件来将主筋的一区段限位于容置空间中,因此在移动预组钢筋笼时,穿设于第一箍筋的主筋不会与第一箍筋分离开来,能够提高预组钢筋笼的灵活运用性及稳固性。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并非为限制性的。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括于后附的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