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06077阅读:704来源:国知局
支架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指一种支架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建筑施工领域,门楼结构施工中,上部结构需要搭建支撑架体,往往需要在支撑架体拆除完成后门楼结构的下部才可正常通行,在实际施工作业中,造成通行不便的问题。
[0003]在保证上部结构正常施工的情况下,下部通道能够正常通行,以解决立体交叉垂直作业的问题,需要制定支架将上下的作业层分隔开,且该支架需要对上部支撑足够牢固,以保证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支架通道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在支撑架体拆除完成后门楼结构的下部才可正常通行的问题。
[0005]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支架通道结构,包括:
[0006]沿着所述通道方向并排设于基础上的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
[0007]通过第一底部连梁间隔立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第一立柱;
[0008]通过第二底部连梁间隔立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第二立柱;
[0009]设于所述第一立柱上的第一顶部连梁;
[0010]设于所述第二立柱上的第二顶部连梁;以及
[0011]跨设于所述第一顶部连梁和第二顶部连梁的上桁架梁,对应设于所述上桁架梁下方、跨设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的下桁架梁,所述上桁架梁和所述下桁架梁之间斜向连接有桁架檩条。
[0012]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的有益效果:
[0013]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通过将多道支撑梁和立柱连接起来形成支撑结构,在支撑结构的上部搭设满堂脚手架内支撑体系,支撑结构能够保证上部结构的正常施工,支撑结构的下部能够形成通道正常通行,从而解决门楼结构施工中,需等支撑架体拆除完成后才可正常通行的问题,方便立体交叉作业,能够提高效率,加快施工进程,取材简单,施工方便,且可拆卸,可周转使用。
[0014]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0015]斜向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一底部连梁的第一底部檩条;以及
[0016]斜向连接于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二底部连梁的第二底部檩条。
[0017]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0018]斜向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一顶部连梁的第一顶部檩条;以及
[0019]斜向连接于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二顶部连梁的第二顶部檩条。
[0020]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0021]交叉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的第一叉形架,所述第一叉形架连接于所述第一底部檩条和第一顶部檩条;以及
[0022]交叉连接于所述第二立柱的第二叉形架,所述第二叉形架连接于所述第二底部檩条和第二顶部檩条。
[0023]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均为混凝土钢筋梁。
[0024]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0025]设于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底部连梁的第一加劲肋板;以及
[0026]设于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二底部连梁的第二加劲肋板。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的主视图。
[0028]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3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架通道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进行说明。
[0031]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的主视图。参阅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的侧视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梁10、第二支撑梁11、第一底部连梁20、第二底部连梁21、第一立柱30、第二立柱31、第一顶部连梁40、第二顶部连梁41、上桁架梁50、下桁架梁51、桁架檩条52、第一底部檩条60、第二底部檩条61、第一顶部檩条70、第二顶部檩条71、第一叉形架80、第二叉形架81、第一加劲肋板以及第二加劲肋板,其中,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11沿着通道方向并排设于基础上;第一立柱30通过第一底部连梁20间隔立设于第一支撑梁10,第二立柱31通过第二底部连梁21间隔立设于第二支撑梁11 ;第一顶部连梁40设于第一立柱30上,用于连接第一立柱30,第二顶部连梁41设于第二立柱31上,用于连接第二立柱31 ;上桁架梁50跨设于第一顶部连梁40和第二顶部连梁41,下桁架梁51对应设于上桁架梁50的下方、跨设于第一立柱30和第二立柱31,上桁架梁50和下桁架梁51之间斜向连接有桁架檩条52。本实用新型支架通道结构通过将多道支撑梁和立柱连接起来形成支撑结构,在支撑结构的上部搭设满堂脚手架内支撑体系,支撑结构能够保证上部结构的正常施工,支撑结构的下部能够形成通道正常通行,从而解决门楼结构施工中,需等支撑架体拆除完成后才可正常通行的问题,方便立体交叉作业,能够提高效率,加快施工进程,取材简单,施工方便,且可拆卸,可周转使用。
[00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11均为混凝土钢筋梁,沿着通道的方向并排设于地面上,第一支撑梁10和第二支撑梁11之间形成通道的底面,用于通行。第一底部连梁20沿着第一支撑梁10的方向放置于第一支撑梁10上,第一底部连梁20上还设有第一加劲肋板,用于加强第一底部连梁20的强度。第一立柱30通过第一底部连梁20间隔立设于第一支撑梁10,第一底部连梁20起到连接多个第一立柱30的作用。第一顶部连梁40设于第一立柱30上,用于将多个第一立柱30连接起来。在本实施例中,首位的相邻三个第一立柱30之间的间隔为1100mm,其余相邻两个第一立柱30之间的间隔为1000mm,第一立柱30为工字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劲肋板的厚度为10mm。
[0033]相对应的,第二底部连梁21沿着第二支撑梁11的方向放置于第二支撑梁11上,第二底部连梁21上还设有第二加劲肋板,用于加强第二底部连梁21的强度。第二立柱31通过第二底部连梁21间隔立设于第二支撑梁11,第二底部连梁21起到连接多个第二立柱31的作用。第二顶部连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