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8565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烹饪锅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锅具,如电压力锅等。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压力锅、电饭煲等烹饪锅具中,其锅体总成与锅盖总成之间多是通过固定铰链相连,以实现连体开合盖。进一步地,在电压力锅中,锅体总成与锅盖总成之间还需要旋转扣紧,为此现有技术(如公告专利CN204232876U)中多将锅盖总成中的面盖与锅盖分离设计,面盖通过固定铰链与锅体总成的外壳罩相连,同时可利用面盖上的手柄经由传动机构操纵锅盖相对旋转,促使锅牙扣合,从而实现锅体与锅盖的扣紧或松开。

然而,在上述电压力锅中,因其面盖处设有铰链结构的筋位面容易缩水,且铰链结构设计在外壳罩的把手处,致使其强度不够,且搬运不方便。而最大的问题是使用时存在开盖挂锅的缺陷,即锅牙之间在开盖时容易产生干涉,造成诸多使用不便,客户使用感受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锅具,其锅盖总成与锅体总成之间的装配结构及方式新颖、牢靠,操作方便、实用,能够很好地实现连体开合盖以及锅、盖分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锅具,所述烹饪锅具包括锅盖总成和锅体总成,所述锅盖总成能够在扣位松开位置与扣位旋紧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锅体总成往复旋转,所述锅盖总成的外周缘部枢转连接有旋转座,所述锅体总成的外周缘部设有固定座;

其中,所述锅盖总成旋转至所述扣位旋紧位置时,所述旋转座与所述固定座沿周向间隔开;以及

所述锅盖总成回旋至所述扣位松开位置时,所述旋转座对位结合所述固定座,所述锅盖总成能够围绕所述旋转座枢转以实现连体开合盖,并且所述旋转座能够脱离所述固定座,使得所述锅盖总成与所述锅体总成分离。

优选地,所述旋转座包括座体和从该座体底部向下伸出的下钩体,所述固定座中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卡槽,所述锅盖总成回旋至所述扣位松开位置时,所述下钩体旋入所述卡槽中。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包括位于所述卡槽的径向两侧的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的顶端朝向所述外侧壁伸出有倒钩限位凸台,所述下钩体的底端形成有朝向所述内侧壁伸出的倒钩部;

其中,在所述扣位松开位置,所述座体跨坐于所述内侧壁和外侧壁上,所述下钩体的倒钩部伸入所述卡槽内,所述锅盖总成围绕所述旋转座枢转开启至最大打开位置时,所述倒钩部能够抵接所述倒钩限位凸台以限制所述旋转座进一步开启。

优选地,所述卡槽包括位于所述内侧壁与外侧壁之间的顶面开口,该顶面开口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下钩体的最大径向宽度,使得所述旋转座的座体能够在径向向外平移后向上提升,以带动所述下钩体从所述顶面开口脱离所述卡槽,从而使所述锅盖总成与所述锅体总成分离。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还包括连接所述内侧壁与外侧壁的周向限位端壁,该周向限位端壁位于所述卡槽的沿周向的一端,所述卡槽的另一端形成为周向开口;

其中,所述锅盖总成从所述扣位旋紧位置回旋至所述扣位松开位置的回旋方向为从所述卡槽的所述周向开口朝向所述周向限位端壁的圆周方向。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还包括底部支撑台,该底部支撑台位于所述卡槽的底部以支撑所述倒钩部。

更优选地,所述倒钩限位凸台的外壁面形成为朝向所述卡槽倾斜向下的凸台倾斜面,所述倒钩部形成有与所述凸台倾斜面匹配对齐的倒钩倾斜面,在所述扣位旋紧位置,所述凸台倾斜面与所述倒钩倾斜面的高度位置齐平;

其中,在所述锅盖总成回旋至所述扣位松开位置时,所述倒钩倾斜面接触所述凸台倾斜面,且所述倒钩部能够沿所述凸台倾斜壁面向下滑入所述卡槽内。

优选地,所述倒钩倾斜面接触所述凸台倾斜面时,在所述锅盖总成的重力作用下,所述倒钩部能够沿所述凸台倾斜面下滑且所述旋转座产生避让枢转,并且在所述旋转座的自身重力作用下,所述倒钩部能够向下滑入所述卡槽内,所述旋转座产生复位枢转并使得所述倒钩部位于所述倒钩限位凸台的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卡槽的周向长度大于所述下钩体的周向长度。

优选地,所述旋转座的所述座体的径向内侧形成有座体卡槽,所述锅盖总成包括面盖,该面盖的边缘向外凸出有耳铰部,所述耳铰部伸入所述座体卡槽中并抵接所述旋转座的底板,且所述耳铰部通过销轴枢转连接于所述旋转座。

优选地,所述锅盖总成还包括锅盖,所述面盖覆盖于所述锅盖外并能够一体旋转,所述锅体总成包括内锅和外壳罩,所述固定座形成在所述外壳罩的顶部边缘,所述锅盖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有能够旋转扣合的对位锅牙。

优选地,所述烹饪锅具为具有圆形外轮廓的电压力锅。

在本实用新型中,锅盖总成和锅体总成之间不通过固定铰链相连,而在锅盖总成的外周缘部枢转连接旋转座,锅体总成的外周缘部设置固定座,在锅盖旋紧时,旋转座与固定座沿周向分离,而在锅盖松开时,旋转座旋转至对位结合固定座,从而锅盖可相对于旋转座枢转打开,实现连体开合盖,并且旋转座可脱离固定座,从而实现锅盖总成与锅体总成的锅、盖分离。这种特别增设的旋转座与固定座的结构牢固、实用,旋转扣合方式便于操作,不易卡死,不会存在开盖挂锅的问题,能够简单有效地实现连体开合该及锅盖分离,方便清洗。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锅具的装配过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烹饪锅具在扣位松开位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烹饪锅具在扣位旋紧位置的俯视图;

图4至图9均为图2所示的烹饪锅具中对位结合的旋转座和固定座上的局部剖视图,其中:

图4图示了旋转座跟随锅盖总成回旋至扣位松开位置时的初始状态,即倒钩部与固定座之间斜面接触的状态;

图5图示了在锅盖总成的重力作用下,倒钩部沿凸台倾斜面下滑且旋转座产生避让枢转时的状态;

图6图示了在旋转座的自身重力作用下,倒钩部向下滑入卡槽内时的状态,其中旋转座产生复位枢转并使得倒钩部位于倒钩限位凸台的正下方;

图7图示了锅盖总成围绕旋转座枢转开启至最大打开位置之前,旋转座的下钩体在卡槽内朝向倒钩限位凸台移动的状态,并且图示了固定座的外侧壁对旋转座的支撑;

图8图示了旋转座的座体径向向外平移的状态;以及

图9图示了锅盖总成连同旋转座向上提升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 旋转座 2 固定座

3 销轴 A 扣位松开位置

B 扣位旋紧位置 C 卡槽

11 座体 12 下钩体

21 内侧壁 22 外侧壁

23 周向限位端壁 24 底部支撑台

25 倒钩限位凸台

121 倒钩部 251 凸台倾斜面

100 锅盖总成 200 锅体总成

101 面盖 102 耳铰部

103 操作手柄 104 排气阀

201 内锅 202 外壳罩

203 对位锅牙 204 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方位词如“内、外”通常指的是相对于固定座的卡槽而言的腔室内外。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烹饪锅具,该烹饪锅具包括锅盖总成100和锅体总成200,锅盖总成100能够在扣位松开位置A与扣位旋紧位置B之间相对于锅体总成200往复旋转,图2显示了锅盖总成100处于扣位松开位置,锅牙互不咬合,图3显示了锅盖总成100处于扣位旋紧位置,锅牙咬合,由图3可知,从扣位松开位置A旋转到扣位旋紧位置B的旋紧方向为顺时针方向,而反向从扣位旋紧位置B旋转到扣位松开位置A的回旋方向则为逆时针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总的发明主旨,在锅盖总成100的外周缘部枢转连接有旋转座1,锅体总成200的外周缘部设有对应的固定座2;当锅盖总成100旋转至扣位旋紧位置B时,旋转座1与固定座2沿周向间隔开,如图2所示;当锅盖总成100回旋至扣位松开位置A时,如图3所示,则旋转座1对位结合固定座2。这样,由于在扣位松开位置A,旋转座1结合固定座2,使得锅盖总成100能够相对于旋转座1围绕销轴3枢转以实现连体开合盖,而且旋转座1也可在扣位松开位置A脱离固定座2,使得锅盖总成100能够与锅体总成200分离,实现锅、盖分离。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的开合盖易于操作,借助面盖101上的操作手柄103简单旋转即可,且能够方便实现锅盖分离,易于清洁锅体或锅盖,以下将具体述及。另外图1所示的电压力锅还设计有排气阀104、提手204、操作面板等,在此不一一细述。

相较于前述的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锅盖总成100中的锅盖(未显示)和面盖101无需分离设计,面盖101可覆盖于锅盖外一体旋转,节约了对控制锅盖旋转的手柄及其传动机构的复杂结构设计,锅盖总成100结构简化。锅体总成200一般包括内锅201和外壳罩202,固定座2形成在外壳罩202的顶部边缘,锅盖与内锅201之间均形成有能够旋转扣合的对位锅牙203,对位锅牙203在扣位旋紧位置B咬合,实现内锅201与锅盖的旋紧扣合,且对位锅牙203在扣位松开位置A脱离,实现内锅201与锅盖的分开。可见,本实用新型的锅盖总成100与锅体总成200之间的旋转开合盖方式不仅便于操作,而且由于在扣位松开位置A内锅201与锅盖已然分开,或者可通过进一步旋转使得锅牙完全松开,因而不易卡死,可避免开盖挂锅的问题。

其中,旋转座1的座体11的径向内侧形成有座体卡槽,锅盖总成100包括面盖101,该面盖101的边缘向外凸出有耳铰部102,耳铰部102伸入座体卡槽中并抵接旋转座1的底板,还通过销轴3枢转连接于旋转座1。固定座2可一体地形成在外壳罩202上,可见旋转座1与固定座2的结构牢固、实用,不存在缩水、强度不足,甚至不便搬运等缺陷。另外从图1可见,虽然旋转座1枢转连接在面盖101上,但由于座体卡槽非上下贯通槽,且旋转座1的内侧抵接面盖101,耳铰部102抵接旋转座1的底板,因而在锅盖总成100的旋转过程中,旋转座1能够保持位置基本不动。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开合盖方式,旋转座1与固定座2在扣位松开位置A对位结合且能够相互分离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旋转座1与固定座2的具体结构或结合方式可具有多种多样,例如二者可以是销轴枢转的结合方式,即旋转座1与固定座2的一者带有销轴,另一者具有销孔,在旋转到位后,完成销轴连接。考虑到结构紧凑性、牢靠性以及可操作性,在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旋转座1与固定座2优选地采用了钩槽配合的对位结合方式。

具体地,参见图1和图4,旋转座1包括座体11和从该座体11底部向下伸出的下钩体12,固定座2中形成有沿锅体总成200的外壳罩202的圆周方向(以下简称“周向”)延伸的卡槽C,锅盖总成100回旋至扣位松开位置A时,下钩体12可旋入卡槽C中。下钩体12旋入卡槽C后,旋转座1结合固定座2,二者不会自动分离,从而锅盖总成100可围绕销轴3自如地枢转打开或闭合,而操作下钩体12脱离卡槽C后,则旋转座1与固定座2解除结合,完成锅盖总成100与锅体总成200的相互分离,如图7至图9所示。

参见图4至图7,展示了旋转座1与固定座2在扣位松开位置A对位结合的状态。可见,固定座2结构应包括位于卡槽C的径向两侧的内侧壁21和外侧壁22,内侧壁21的顶端朝向外侧壁22伸出有倒钩限位凸台25,下钩体12的底端形成有朝向内侧壁21伸出的倒钩部121。其中,在扣位松开位置A,座体11跨坐于内侧壁21和外侧壁22上,下钩体12的倒钩部121伸入卡槽C内。参见图7,当锅盖总成100围绕旋转座1枢转开启至最大打开位置时,显然倒钩部121可抵接到倒钩限位凸台25以限制旋转座1进一步开启,同时锅盖总成100及旋转座1的整体重量支撑在固定座2的外侧壁22上。这样,就通过对位结合的旋转座1与固定座2实现了锅盖总成100在扣位松开位置A相对于锅体总成200的连体开合盖。

参见图8和图9,卡槽C包括位于内侧壁21与外侧壁22之间的顶面开口,该顶面开口的径向宽度优选地大于下钩体12的最大径向宽度,这样可使得旋转座1的座体11能够在径向向外平移后向上提升,从而带动下钩体12从顶面开口脱离卡槽C,使锅盖总成100与锅体总成200分离,进而二者可独立清洗。当然,在具有可行性的基础上,也可设计将锅盖总成100顺时针旋转,以使旋转座1的下钩体12退出固定座2的卡槽C,以下还将具体述及。

参见图1,固定座2还包括连接内侧壁21与外侧壁22的周向限位端壁23,该周向限位端壁23位于卡槽C的沿周向的一端,卡槽C的另一端形成为周向开口;结合图3可见,锅盖总成100从扣位旋紧位置B回旋至扣位松开位置A的回旋方向(即纸面的逆时针方向)为从卡槽C的周向开口朝向周向限位端壁23的圆周方向。因此,在锅盖总成100与锅体总成200从旋紧状态沿逆时针回旋的过程中,旋转座1的下钩体12进入固定座2的卡槽C中,周向限位端壁23可限制旋转座1的进一步回旋,即起到回旋时对旋转座1的周向限位作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所示的连体开合盖过程中,若进入卡槽C内的下钩体12的长度太长,则在锅盖总成100枢转开启至图示的最大打开位置时,倒钩部121显然难以接触到固定座2的倒钩限位凸台25,倒钩限位凸台25起不到对旋转座1的旋转限位作用,锅盖总成100将围绕销轴3进一步枢转开启,导致锅体总成200与锅盖总成100的连接松散,因此有必要限定进入卡槽C的下钩体12的长度。为此,固定座2还优选地包括位于卡槽C底部的底部支撑台24,该底部支撑台24能够支撑进入卡槽C内的倒钩部121且一定程度上限定进入卡槽C的下钩体12长度。

在倒钩部121进入卡槽C以使得旋转座1与固定座2对位结合时,可选择如上述及的使下钩体12从卡槽C的周向开口直接旋入或旋出的操作方式,并使得倒钩部121位于倒钩限位凸台25的正下方。但考虑到实际操作中下钩体12长度不宜过长,且锅盖总成100从旋紧状态回旋至松开状态时,势必产生一定的下沉量,增大进入卡槽C的下钩体12长度,因此在图4至图6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采用了斜面接触而后借助重力自动滑入卡槽C的方式。

具体的,倒钩限位凸台25的外壁面形成为朝向卡槽C倾斜向下的凸台倾斜面251,倒钩部121形成有与凸台倾斜面251匹配对齐的倒钩倾斜面,在扣位旋紧位置B,凸台倾斜面251与倒钩倾斜面的高度位置大致齐平;由于大致齐平,因而在图4中,锅盖总成100回旋至扣位松开位置A,此时倒钩部121的倒钩倾斜面接触倒钩限位凸台25的凸台倾斜面251,继而倒钩部121能够沿凸台倾斜壁面向下滑入卡槽C内。

图4展示了倒钩倾斜面接触凸台倾斜面251时的状态,而在图5中,由于锅盖总成100在于锅体总成200松开后,可具有一定下沉量,在锅盖总成100的重力作用下,倒钩部121势必沿凸台倾斜面251下滑,同时驱动旋转座1产生避让枢转,即图5所示的旋转座1的逆时针枢转。继而在图6中,锅盖总成100下沉到位后,在旋转座1的自身重力作用下,倒钩部121可进一步地向下滑入卡槽C内,此时旋转座1围绕销轴3可复位枢转,即顺时针枢转,促使倒钩部121位于倒钩限位凸台25的正下方,形成相互卡钩状态或预卡钩状态。这样,在锅盖总成100的回旋过程中,旋转座1可与固定座2自动对外结合,且进入卡槽C内的下钩体12长度较短,旋转座1与固定座2之间的枢转结构更为紧凑,用户使用的感受度更佳。

另外优选地,卡槽C的周向长度大于下钩体12的周向长度。这样,可提供旋转座1在固定座2的卡槽C内的旋转裕量,方便调整锅盖的锅牙位置等等,避免产生任何的机械干涉,使开合盖顺畅,不易卡死。

以上阐述了旋转座1、固定座2及其具体组成结构、安装结构等,其可应用至任何具有圆形或局部圆弧形外轮廓的烹饪锅具中,例如具有锅体总成和锅盖总成的高压锅、电饭煲等,尤其是需要锅、盖旋紧和分离的电压力锅中。这种包括旋转座1、固定座2、销轴3的铰链结构具有简单实用、结构强度高、耐用,可简单旋转操作,开启盖顺畅等诸多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例如卡槽C内的下钩体12并不限于与倒钩限位凸台25配合以限制锅盖总成100的进一步枢转打开,也可在内侧壁21设置限位槽与下钩体12的倒钩部121配合,实现相同功能,诸如此类改动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