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及其尘杯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2230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吸尘器及其尘杯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尘器及其尘杯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吸尘器,通常仅在电机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设置过滤棉,这样不但清洁效果不佳、而且电机易损坏,另外,考虑到排风口的设置位置以及尘杯内部的空间尺寸限制,过滤棉通常与电机相距较远的距离设置,例如设置在手柄内部,这样就造成了手持吸尘器的外形不规则,尺寸较大,不便于持握且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吸尘器的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可以小巧、美观,便于用户持握。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尘杯组件的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吸尘器的尘杯组件,包括:杯壳;旋风分离装置,所述旋风分离装置设在所述杯壳内;气流发生装置,所述气流发生装置设在所述杯壳内;下游过滤装置,所述下游过滤装置设在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下游侧;上游过滤装置,所述上游过滤装置设在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上游侧;其中,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中心轴线、所述下游过滤装置的中心轴线、以及所述上游过滤装置的中心轴线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吸尘器的尘杯组件,通过在气流发生装置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置过滤装置,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清洁效果、并可以保护气流发生装置,而且通过限定气流发生装置、下游过滤装置、上游过滤装置三者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优化尘杯组件的整体结构造型,使得尘杯组件的外观更加小巧、美观,便于用户持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发生装置包括负压机组和罩设在所述负压机组外的机罩,所述机罩上具有多个排气孔,所述下游过滤装置为环形且外套在所述机罩上以环绕所述排气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发生装置设在所述旋风分离装置的上方且所述杯壳的顶部可打开,所述下游过滤装置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或所述杯壳可拆卸地相连以在所述杯壳的顶部打开时可从所述杯壳的顶部向上取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杯壳的顶部形成有排风口,且所述排风口与所述下游过滤装置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风分离装置设在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轴向一侧且位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上游,所述上游过滤装置设在所述旋风分离装置和所述气流发生装置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风分离装置设在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下方且所述杯壳的底部可打开,所述旋风分离装置与所述气流发生装置或所述杯壳可拆卸地相连以在所述杯壳的底部打开时可从所述杯壳的底部向下取出,所述上游过滤装置由所述旋风分离装置支托以随所述旋风分离装置同步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杯壳为圆筒形,所述杯壳的中心轴线、所述气流发生装置的中心轴线、所述下游过滤装置的中心轴线、以及所述上游过滤装置的中心轴线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风分离装置和所述气流发生装置沿所述杯壳的轴向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吸尘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吸尘器的尘杯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用于吸尘器的尘杯组件,从而提高了吸尘器的整体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尘器为手持吸尘器且还包括:吸嘴组件,所述吸嘴组件安装在所述杯壳上且限定出吸气通道,沿垂直于所述吸气通道的轴线方向、所述气流发生装置和所述旋风分离装置依次排列;和手柄组件,所述手柄组件安装在所述杯壳上且用于持握,沿所述吸气通道的轴线方向、所述手柄组件和所述吸嘴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尘杯组件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部分主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俯视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俯面剖视图;

图8是图7中的A部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手持吸尘器的俯面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正面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部分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部分示意图。

附图标记:

手持吸尘器T;

尘杯组件T1;

杯壳1;

下壳体11;杯底盖12;上壳体13;杯顶盖14;排风口140;

挡灰筋16;压紧结构17;导风面18;

气流发生装置2;

负压机组21;电机211;风轮212;

机罩22;机罩竖筒段221;支撑平台222;排气孔220;

旋风分离装置3;

旋风分离部件31;一级旋风分离器311;二级旋风分离器312;

过滤芯313;挡灰端面3131;进气空隙3132;出气口3130;

安装部件32;安装竖筒段321;安装平台322;

上游过滤装置61;下游过滤装置62;

吸嘴组件T2;

手柄组件T3;

把手4;持握部41;电源5;电池包501;电池壳5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1-1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包括:尘杯组件T1、吸嘴组件T2和手柄组件T3。

参照图1-图3,尘杯组件T1包括杯壳1和设在杯壳1内的气流发生装置2和旋风分离装置3,吸嘴组件T2安装在杯壳1上且限定出吸气通道S1,手柄组件T3安装在杯壳1上且用于持握。由此,当手持吸尘器T使用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持握手柄组件T3提起手持吸尘器T,然后将吸气通道S1对向待清洁处,接着可以启动气流发生装置2,当气流发生装置2杯启动后可以使杯壳1内部产生负压,此时杯壳1外部的尘气可以通过吸气通道S1吸入到杯壳1内,以被旋风分离装置3旋风分离,分离出的尘质可以存留在杯壳1内、而分离出的清洁空气可以排出到杯壳1外,从而实现手持吸尘器T的吸尘清洁作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气流发生装置2指的是、包括驱动部件(例如下文所述的电机211)和动力部件(例如下文所述的风轮212)以能够产生负压的组件。另外,旋风分离装置3的旋风分离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此外,在实际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T1还可以用于手持吸尘器T以外种类的吸尘器上,例如还可以用于地推式吸尘器等上。

参照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具有特点:气流发生装置2的上游侧设有上游过滤装置61,这样,在气流流入气流发生装置2之前可以预先被上游过滤装置61过滤除尘,气流发生装置2的下游侧设有下游过滤装置62,这样,在气流流出气流发生装置2之后可以被下游过滤装置62过滤除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3,旋风分离装置3可以设置在气流发生装置2的上游侧,也就是说,尘气预先经过旋风分离装置3分离、再流向气流发生装置2。此时,上游过滤装置61可以设置在旋风分离装置3的下游(即设置在旋风分离装置3与气流发生装置2之间)或者上游(图未示出该示例)。其中,当上游过滤装置61设置旋风分离装置3的下游时,经旋风分离装置3旋风分离出的清洁空气可以被上游过滤装置61再次过滤,然后再流向气流发生装置2,从此不但提高了清洁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气流发生装置2。而当上游过滤装置61设置旋风分离装置3的上游时,未流入旋风分离装置3的尘气可以被上游过滤装置61预先过滤,从此不但提高了清洁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旋风分离装置3。另外,由于下游过滤装置62设置在气流发生装置2的下游,从而从气流发生装置2流出的空气可以被下游过滤装置62再次过滤然后流出到杯壳1之外,从此可以有效地提高清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具体示例中,旋风分离装置3还可以设置在气流发生装置2的下游侧(图未示出),也就是说,尘气首先经过气流发生装置2,再流向旋风分离装置3被分离。此时,下游过滤装置62可以设置旋风分离装置3的上游(即设置在旋风分离装置3与气流发生装置2之间)或者下游。其中,当下游过滤装置62设置旋风分离装置3的上游时,未流入旋风分离装置3的尘气可以被下游过滤装置62预先过滤,从此不但提高了清洁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旋风分离装置3。而当下游过滤装置62设置旋风分离装置3的下游时,经旋风分离装置3旋风分离出的清洁空气可以被下游过滤装置62再次过滤,然后再流出到杯壳1之外,从此可以有效地提高清洁效果。另外,由于上游过滤装置61设置在气流发生装置2的上游,从而未流入气流发生装置2的尘气可以预先被上游过滤装置61过滤,从此不但提高了清洁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气流发生装置2。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在气流发生装置2的上游设有上游过滤装置61的同时在气流发生装置2的下游设置下游过滤装置62,从而不但提高了手持吸尘器T整体的清洁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气流发生装置2和旋风分离装置3。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当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具有其他特点时,手持吸尘器T还可以仅包括上游过滤装置61,或者仅包括下游过滤装置62,或者既不包括上游过滤装置61、也不包括下游过滤装置62。

下面,基于尘杯组件T1的结构和布局,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首先,基于杯壳1、气流发生装置2、旋风分离装置3、下游过滤装置62、以及上游过滤装置61的相对设置位置,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气流发生装置2的中心轴线、下游过滤装置62的中心轴线、以及上游过滤装置61的中心轴线重合。也就是说,气流发生装置2、下游过滤装置62、以及上游过滤装置61三者同轴布置。由此,方便加工和装配,而且使得尘杯组件T1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巧、规则,适应手持吸尘器T的小型化发展要求,便于用户携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气流发生装置2的中心轴线指的是气流发生装置2驱动部件的中心轴线,例如当驱动部件为电机211时,电机211的中心轴线、即电机211的旋转轴线即为气流发生装置2的中心轴线。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下游过滤装置62和上游过滤装置61均形成为具有直线中心轴线的形状,例如圆柱形、环柱形、棱柱形、扁柱形等等。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下游过滤装置62可以形成为圆环柱形,上游过滤装置61可以形成为扁圆柱形,由此,方便加工和制造。

进一步地,参照图3,杯壳1可以形成为圆筒形(这里“圆筒形”当作广义理解,即无需严格意义上的圆筒形,例如附图3中所示的杯壳1形状也可以理解为圆筒形),此时,杯壳1的中心轴线Y-Y、气流发生装置2的中心轴线、下游过滤装置62的中心轴线、以及上游过滤装置61的中心轴线重合。也就是说,气流发生装置2、下游过滤装置62、以及上游过滤装置61三者同轴布置的同时,杯壳1同轴地罩设在这三者之外。由此,更加方便加工和装配,而且使得尘杯组件T1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巧、规则,更加适应手持吸尘器T的小型化发展要求,更加便于用户携持,而且整机的重心更稳、外观更加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气流发生装置2的重心、旋风分离装置3的重心均位于杯壳1的中心轴线Y-Y上。由此,整机的重心更稳,更加方便加工和装配,而且使得尘杯组件T1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巧、规则,更加适应手持吸尘器T的小型化发展要求,更加便于用户携持,外观更加美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杯壳1形成为具有直线中心轴线的形状,例如圆筒形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气流发生装置2的中心轴线和旋风分离装置3的中心轴线重合。也就是说,气流发生装置2和旋风分离装置3二者同轴布置。由此,更加方便加工和装配,而且使得尘杯组件T1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巧、规则,更加适应手持吸尘器T的小型化发展要求,更加便于用户携持,而且整机的重心更稳、外观更加美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旋风分离装置3形成为具有直线中心轴线的形状,例如附图3中所示的旋风分离装置3的形状。

进一步地,参照图3,杯壳1可以形成为圆筒形(这里“圆筒形”当作广义理解,即无需严格意义上的圆筒形,例如附图3中所示的杯壳1形状也可以理解为圆筒形),此时,杯壳1的中心轴线Y-Y、气流发生装置2的中心轴线、气流发生装置2的中心轴线和旋风分离装置3的中心轴线重合。也就是说,气流发生装置2和旋风分离装置3二者同轴布置的同时,杯壳1同轴地罩设在这二者之外。由此,整机的重心更稳,更加方便加工和装配,而且使得尘杯组件T1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巧、规则,更加适应手持吸尘器T的小型化发展要求,更加便于用户携持,外观更加美观。

其次,基于杯壳1的设置方案,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杯壳1可以包括:下壳体11、杯底盖12和上壳体13,其中,下壳体11的顶端和底端均敞开,上壳体13设在下壳体11的顶部且与下壳体11共同限定出容纳腔,杯底盖12设在下壳体11的底部以打开和关闭下壳体11的底端,也就是说,杯底盖12可开关地设在下壳体11的底部。由此,当打开杯底盖12时,积落在杯底盖12上灰尘可以倒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杯底盖12指的是高度远小于下壳体11的高度的盖形体。

优选地,参照图3,上壳体13与下壳体11可拆卸地相连,也就是说,上壳体13可拆卸地连接在下壳体11的顶部,从而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将下壳体11从上壳体13上拆下。这样,当用户希望倒出杯壳1内部灰尘时,可以无需将杯底盖12打开,而是将下壳体11从上壳体13上拆卸下来并将下壳体11倒置,以同样实现倒灰的效果。而且,当用户将下壳体11从上壳体13上拆下之后,还可以对安装在上壳体13上的部件(特别是暴露出来的部件、即原本被下壳体11罩设而不易接触到的部件,例如附图3中所示的旋风分离装置3的下半部)进行清洁、以及对下壳体11进行清洁,从而极其方便用户清洁,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清洁效果。

优选地,参照图3,上壳体13的高度与下壳体11的高度之差为0mm~5mm,也就是说,上壳体13和下壳体11的高度大体相等,这样,当上壳体13的横截面积与下壳体11的横截面积大体相等时,上壳体13的容积和下壳体11的容积大体相等。此时,上壳体13和下壳体11均可以用于盛装部件,例如,需要设置的杯壳1内的部件,可以将其一半的体积容置在上壳体13内、并将其另外一半的体积容置在下壳体11内。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当气流发生装置2位于旋风分离装置3的上方且位于旋风分离装置3的下游侧时,可以将旋风分离装置3高度方向上的多半部分容纳在下壳体11内。

这样,当用户将下壳体11从上壳体13上拆下后,即可对杯壳1内的部件(例如不易清洗的旋风分离装置3)进行有效清洗,同时也可以对下壳体11中的顽固脏污进行清除。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当杯壳1的高度较高、且杯壳1与其内部部件之间的间隙较小时,如果用户仅仅将杯底盖12打开,则很难将手指伸入到杯壳1与其内部部件之间的间隙中、对内部部件或者杯壳1的内壁进行清洁,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杯壳1,由于将杯壳1加工为可拆分的上下两截,从而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完成清洁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杯壳1的内壁面上设有挡灰筋16,例如,挡灰筋16可以设置在杯壳1的内底壁上和/或内侧壁上,这样,当尘气在杯壳1内部旋风分离时,尘气中的灰尘可以被挡灰筋16截留,从而提高尘气分离效率和效果,降低灰尘被气流二次卷起的概率,进一步提高尘气分离效率和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下壳体11的上端和上壳体13的下端均为圆筒形时,上壳体13与下壳体11可以通过旋转动作可拆卸地相连,例如上壳体13与下壳体11可以通过下文所述的旋转扣位结构或旋转螺纹结构相连。此时,当用户需要将下壳体11从上壳体13上取下时,可以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取下下壳体11,从而方便倾倒下壳体11内的灰尘,或者对下壳体11内的顽固灰尘进行清洗,或者对安装在上壳体13上的部件、或对下壳体11内部进行清洁。由此,方便用户拆装上壳体13与下壳体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11的上端和上壳体13的下端均为圆筒形,上壳体13与下壳体11通过旋转扣位结构可拆卸地相连,旋转扣位结构包括:旋转插配槽和旋转插配条。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旋转插配槽形成在下壳体11的上端内周面上且一端具有开口,旋转插配条形成在上壳体13的下端外周面上且为楔形,旋转插配条通过开口伸入到旋转插配槽内并通过旋转运动与旋转插配槽的另一端插配锁紧。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旋转插配槽形成在上壳体13的下端内周面上且一端具有开口,旋转插配条形成在下壳体11的上端外周面上且为楔形,旋转插配条通过开口伸入到旋转插配槽内并通过旋转运动与旋转插配槽的另一端插配锁紧。由此,旋转扣位结构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拆装,在安装上壳体13与下壳体11时,用户仅需将旋转插配条竖直从旋转插配槽的开口端装入旋转插配槽内,然后旋转上壳体13或下壳体11,当听到咔嗒声响后,下壳体11与上壳体13装配到位、锁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下壳体11的上端和上壳体13的下端均为圆筒形,上壳体13与下壳体11通过旋转螺纹结构(图未示出该示例)可拆卸地相连,旋转螺纹结构包括:内螺纹和外螺纹。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内螺纹形成在下壳体11的上端内周面上,外螺纹形成在上壳体13的下端外周面上且与内螺纹螺纹配合。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内螺纹形成在上壳体13的下端内周面上,外螺纹形成在下壳体11的上端外周面上且与内螺纹螺纹配合。由此,旋转螺纹结构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拆装。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上壳体13与下壳体11的可拆卸连接。例如上壳体13与下壳体11还可以通过螺钉或者下文所述的按钮卡钩结构可拆卸地相连(图未示出该示例)。此时,不要求下壳体11的上端和上壳体13的下端均为圆筒形,从而可以扩大上壳体13和下壳体11的可选择范围,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壳体13与下壳体11还可以通过按钮卡钩结构可拆卸地相连,其中,按钮卡钩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卡钩、第二卡钩、弹性件和解锁件,其中,第一卡钩设在上壳体13的下端,第二卡钩设在下壳体11的上端,弹性件设在上壳体13上且用于推动第一卡钩常与第二卡钩锁紧、或设在下壳体11上且用于推动第二卡钩常与第一卡钩锁紧,解锁件设在上壳体13或下壳体11上且在被触发时压缩弹性件以使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解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杯壳1可以包括:杯身和杯顶盖14,杯身的顶部敞开,杯顶盖14设在杯身的顶部以打开和关闭杯身的顶部。由此,当用户需要对杯壳1内部的部件进行清洗、更换、维修等操作时,可以将杯顶盖14打开,以方便操作。

可选地,杯顶盖14与杯身通过旋转扣位结构或旋转螺纹结构可旋转分离地相连,这样,用户仅需旋转杯顶盖14并向上将其提起即可将其从杯身上拆除,由此,方便操作。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杯顶盖14通过按钮卡钩结构和铰链结构可打开但不可分离地连接在杯身上,这样,用户可以解开按钮卡钩结构,并将杯顶盖14从杯身上掀开,由此,方便操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杯身可以为顶端敞开、底端封闭的不可拆单部件杯体,杯身还可以为由上文所述的下壳体11、上壳体13及杯底盖12组成的可拆分多部件组合体,此时,杯顶盖14设在上壳体13的顶部以打开和关闭上壳体13的顶端(如图3所示)。

其次,基于下游过滤装置62设置方案,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杯壳1的顶部可打开,例如,上文所述的杯顶盖14可以从杯身顶部拆除或者可向上掀开,气流发生装置2设在旋风分离装置3的上方,下游过滤装置62位于气流发生装置2的上部或顶部且与气流发生装置2或杯壳1可拆卸地相连,以在杯壳1的顶部打开时可从杯壳1的顶部向上取出。由此,当用户将杯壳1的顶部打开后,可以看见下游过滤装置62并将其从杯壳1或气流发生装置2上拆下,并将其取出进行相关操作,例如对下游过滤装置62进行清洁、更换、维修等等。

由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可以实现下游过滤装置62的直接取出,从而方便用户清洁下游过滤装置62上的灰尘,保持下游过滤装置62清洁,利于手持吸尘器T维持原有吸尘能力和功效比。

优选地,参照图3,气流发生装置2包括:负压机组21和罩设在负压机组21外的机罩22,机罩22上具有多个排气孔220。例如负压机组21可以包括电机211和风轮212,电机211可以连接在风轮212的顶部以驱动风轮212旋转,机罩22可以包括罩设在负压机组21上部的上罩和罩设在负压机组21下部的下罩,上罩连接在下罩的顶部且上罩上形成有排气孔220,以用于将负压机组21吸入到机罩22内的气流排出到机罩22外。

具体地,当下游过滤装置62与气流发生装置2可拆卸地相连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下游过滤装置62可以构造为环形且外套在机罩22上以环绕排气孔220(如图3所示),从而下游过滤装置62可以对气流发生装置2排出的气流进行有效的过滤清洁。由此,下游过滤装置6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便于用户将下游过滤装置62从气流发生装置2上取下,同时便于用户将清洁后的、或者更换后的下游过滤装置62重新安装在气流发生装置2上,从而方便操作。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下游过滤装置62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可拆卸地设在杯壳1内,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杯壳1包括压紧结构17,机罩22包括支撑平台222,下游过滤装置62的轴向两端分别止抵在压紧结构17和支撑平台222之间。由此,当尘杯组件T1装配到位后,下游过滤装置62一方面可以紧套在机罩22上、另一方面可以被压紧结构17和支撑平台222压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下游过滤装置62的安装稳定性,确保下游过滤装置62可以稳定且可靠地工作。

综上,在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具体示例中,当用户希望对下游过滤装置62进行清洁时,可以用手抓住杯顶盖14并将其旋转竖直向上从杯身上取下,之后可以看见下游过滤装置62套装在机罩22上,然后用户可以抓住下游过滤装置62并向上将其提起取出,接着将下游过滤装置62取出后可以先清洁其表面灰尘,然后将其放在自来水下冲洗,清洗完成后将下游过滤装置62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重新套装在机罩22上,并将杯顶盖14装配到杯身上即可。由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可以使消费者养成习惯经常清洁下游过滤装置62,使吸尘器能够保持清洁并保证吸力不减弱。可选地,下游过滤装置62可以为HEPA,即高效空气过滤器。

其次,基于上游过滤装置61设置方案,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气流发生装置2设在旋风分离装置3的下游侧时,上游过滤装置61可以设在气流发生装置2和旋风分离装置3之间,优选地,旋风分离装置3设在气流发生装置2的轴向一侧。由此,尘杯组件T1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巧,平稳性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杯壳1的底部可打开,例如,上文所述的下壳体11可以从上壳体13上向下拆除或者杯底盖12可以向下掀开,旋风分离装置3设在气流发生装置2的下方,旋风分离装置3与气流发生装置2或杯壳1可拆卸地相连以在杯壳1的底部打开时可从杯壳1的底部向下取出,上游过滤装置61由旋风分离装置3支托以随旋风分离装置3同步移动。由此,当用户将杯壳1的底部打开后,可以看见旋风分离装置3并将其从杯壳1或气流发生装置2上拆下,并将其向下取出,此时,由旋风分离装置3支托的上游过滤装置61可以一并随旋风分离装置3向下移出,此后,用户可以将上游过滤装置61从旋风分离装置3上取下并进行相关操作,例如对上游过滤装置61进行清洁、更换、维修等等。

由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可以实现上游过滤装置61的方便取出,从而方便用户清洁上游过滤装置61上的灰尘,保持上游过滤装置61清洁,利于手持吸尘器T维持原有吸尘能力和功效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3,气流发生装置2包括负压机组21(例如风轮212和与风轮212相连的电机211)和罩设在负压机组21外的机罩22,旋风分离装置3包括旋风分离部件31和与旋风分离部件31相连的安装部件32,安装部件32与机罩22可拆卸地相连。由此,气流发生装置2和旋风分离装置3的结构简明、便于拆装。

可选地,机罩22上具有机罩竖筒段221,安装部件32包括安装竖筒段321,安装竖筒段321和机罩竖筒段221通过旋转扣位结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文所述的旋转扣位结构)或旋转螺纹结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文所述的旋转螺纹结构)可旋转拆卸地相连。由此,用户可以通过旋转旋风分离装置3的方式,极其简便地将旋风分离装置3从气流发生装置2上取下,所需的操作空间小,尘杯组件T1的结构可以更加紧凑。

参照图3,安装部件32还包括安装平台322,安装平台322与安装竖筒段321的下端相连以与安装竖筒段321共同限定出顶部敞开的安装腔,上游过滤装置61设在安装腔内且支撑在安装平台322上。由此,安装部件3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安装部件32的结构不但便于与气流发生装置2拆装,而且上游过滤装置61也可以有效地被安装部件32支托限位,使得用户可以极其方便地将上游过滤装置61从安装部件32上取下、装回,便于用户对上游过滤装置61进行清洁、更换、维修等处理。优选地,安装平台322为环形平台。由此,旋风分离装置3可以通过安装平台322的内环高效地向气流发生装置2送风,从而在确保上游过滤装置61稳定安装的前提下,提高吸尘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旋风分离部件31可以包括:旋风分离器组和过滤芯313,过滤芯313设在旋风分离器组内。由此,经过旋风分离器组过滤的清洁空气可以通过过滤芯313流出,从而提高清洁过滤效果。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旋风分离部件31还可以仅包括旋风分离器组,而不包括过滤芯313。下面仅以旋风分离部件31既包括旋风分离器组、又包括过滤芯313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3,旋风分离器组可以包括:一级旋风分离器311和设在一级旋风分离器311内的二级旋风分离器312,此时,过滤芯313设在二级旋风分离器312内,由此,手持吸尘器T在工作的过程中,气流可以通过吸气通道S1沿切向进入到杯壳1和一级旋风分离器311之间进行一次旋风分离、然后再通过一级旋风分离器311和二级旋风分离器312进入到二级旋风分离器312和过滤芯313之间进行二次旋风分离,接着再通过过滤芯313流向气流发生装置2。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旋风分离器组还可以构造成其他结构,以实现单级旋风过滤、或二级以上旋风过滤。

优选地,参照图3,过滤芯313为桶形且轴向一端具有出气口3130,过滤芯313的轴向另一端设有挡灰端面3131,挡灰端面3131形成为朝向远离出气口3130方向凸出的曲面。由此,通过设置挡灰端面3131,细小的灰尘可以被挡灰端面3131阻挡在过滤芯313之外,防止其流向上游过滤装置61、电机211,防止细灰对上游过滤装置61、电机211造成污染,从而保证吸尘器的吸尘效果,提高电机211的工作寿命。可选地,挡灰端面3131可以构造为弧形面,例如半球形曲面,由此,挡灰端面3131可以具有更大的灰尘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挡灰效果,且挡灰的噪音低、不尖锐,适于室内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3,挡灰端面3131可以为封闭曲面,此时,过滤芯313的靠近挡灰端面3131的端部上具有多个进气空隙3132。此时,当细灰向上撞击到挡尘端面上时被弹回落下,也就是说,细灰可以由挡灰端面3131阻挡在过滤芯313之外,清洁空气可以通过进气空隙3132进入到过滤芯313内并朝向出气口3130排出。由此,挡灰效果更好。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具体示例中,挡灰端面3131还可以不构造为封闭曲面,此时,挡灰端面3131和/或过滤芯313的靠近挡灰端面3131的端部上具有多个进气细孔(图未示出该示例),从而清洁空气可以通过进气细孔进入到过滤芯313内并朝向出气口3130排出。

可选地,如图3所示,过滤芯313与一级旋风分离器311为一体件,二级旋风分离器312与一级旋风分离器311可拆卸地相连,也就是说,过滤芯313与一级旋风分离器311为一个整体不可拆分的部件,而二级旋风分离器312与一级旋风分离器311为两个独立且可拆分的部件。由此,用户在取出旋风分离装置3后,可以将一级旋风分离器311和二级旋风分离器312拆分开,进行进一步的清洁,从而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清洁效果。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尘杯组件T1,气流发生装置2、上游过滤装置61、旋风分离装置3从上到下依次排列,上游过滤装置61支托在旋风分离装置3上,旋风分离装置3包括可拆卸相连(例如通过卡扣结构可拆卸地相连)的一级旋风分离器311和二级旋风分离器312,其中一级旋风分离器311的中央具有过滤芯313且通过安装部件32安装在气流发生装置2的底部。

这样,当用户希望清洁上游过滤装置61和旋风分离装置3时,可以将杯壳1的底部打开,然后旋转旋风分离装置3并向下将其与上游过滤装置61取出,然后将上游过滤装置61从旋风分离装置3上取下,接着将二级旋风分离器312从一级旋风分离器311上拆下,从而可以对拆下的部件进行逐一清洁。由此,尘杯组件T1的结构简明,小巧紧凑,便于拆装和清洁。可选地,上游过滤装置61可以为HEPA,即高效空气过滤器。

最后,基于尘杯组件T1的风道布局,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杯壳1的顶部形成有排风口140,例如,排风口140形成在上文所述的杯顶盖14上。由此,吸入到杯壳1内部的尘气被清洁过滤后,清洁的空气可以通过杯壳1顶部的排风口140直接排出,而无需拐向更远的地方进行排气,从而有效地简短了排气路径,降低能耗,而且相较于通过杯壳1底部进行排气的方案,由于空气从杯壳1的顶部排出,从而可以避免排出的空气向下将待清洁表面上的灰尘吹散的问题,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清洁效果。

结合上文所述的实施例,当气流通过吸气通道S1沿切向进入杯壳1内部后,可以产生离心力将灰尘甩出,灰尘沿杯壳1内壁旋转向下运动至杯底,也可以由挡灰筋16阻挡停留在挡灰筋16的一侧并堆积起来,而过滤后的空气可以通过一级旋风分离器311、二级旋风分离器312以及过滤芯313向上流向上游过滤装置61,并向上通过上游过滤装置61进入气流发生装置2,接着再向上通过气流发生装置2流向下游过滤装置62,最后通过杯壳1顶部的排风口140排出。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的结构简单,外形更加小型化,风道布局紧凑,尘容量大,除尘效果好,且便于清洁,能耗低。

优选地,参照图3和图4,下游过滤装置62与排风口140相对。由此,经过下游过滤装置62过滤的气流可以直接通过排风口140排出,从而进一步缩短排风距离,降低能耗。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排风口140可以环绕下游过滤装置62布置,由此,在确保排风路径最短的前提下,可以拓宽排风角度范围,以有效地提高排风效率,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整体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吸嘴组件T2横向安装在杯壳1上以使吸气通道S1的轴向X-X沿横向延伸,向竖直面投影、排风口140的出风方向相对吸气通道S1的轴线方向倾斜向上。由此,说明排风口140的吹风方向与吸气通道S1的吸气方向相交一定角度,这样,当吸气通道S1对准待清洁表面时,排风口140的吹风方向并不朝向待清洁表面,从而避免排风口140送出的风将待清洁表面上的灰尘吹散的问题,从而确保清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6,向水平面投影、吸气通道S1的轴线方向X-X与排风口140的送风方向之间的夹角θ满足:θ1≤θ≤θ2,其中θ1=20°,θ2=120°。也就是说,以杯壳1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将吸气通道S1的轴线沿顺时针的方向依次旋转20°和120°所得到的夹角区域范围内可以加工排风口140,同样将吸气通道S1的轴线沿逆时针的方向依次旋转20°和120°所得到的夹角区域范围内可以加工排风口140。

由此,当用户使用手持吸尘器T进行清洁时,将吸气通道S1正对待清洁表面(例如地面或家具),由于出风方向与吸气通道S1之间具有夹角,因此出风方向不会正对待清洁的表面,从而避免出风将灰尘吹散影响吸尘的问题(避免扬尘),确保清洁效果,而且出风方向不会向后正对用户,避免出风吹向用户造成用户不适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θ还可以满足:30°≤θ≤105°。也就是说,以杯壳1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将吸气通道S1的轴线沿顺时针的方向依次旋转30°和105°所得到的夹角区域范围内可以加工排风口140,同样将吸气通道S1的轴线沿逆时针的方向依次旋转30°和105°所得到的夹角区域范围内可以加工排风口140。由此,可以更好地发挥上述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7和图8,排风口140的内侧设有用于调节其出风方向的导风面18,沿着垂直且远离吸气通道S1的轴线方向,导风面18朝向靠近手柄组件T3的方向延伸,且向水平面投影、导风面18的延伸线与排风口140的中心点与杯壳1的中心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α满足:10°≤α≤90°由此,可以简单有效地确保排风口140朝向远离吸气方向的位置出风,这样,当用户使用手持吸尘器T进行清洁时,将吸气通道S1正对待清洁表面(例如地面或家具),由于出风方向与吸气通道S1之间具有夹角,因此出风方向不会正对待清洁的表面,从而避免出风将灰尘吹散影响吸尘的问题(避免扬尘),确保清洁效果,而且出风方向不会向后正对用户,避免出风吹向用户造成用户不适的问题。

优选地,参照图7和图8,向水平面投影、排风口140的前侧壁(即靠近吸嘴组件T2的一侧侧壁)与排风口140的后侧壁(即靠近手柄组件T3的一侧侧壁)之间的宽度D大于导风面18的外缘(即远离杯壳1中心轴线的边缘)后侧壁(即靠近手柄组件T3的一侧侧壁)与排风口140的后侧壁(即靠近手柄组件T3的一侧侧壁)之间的宽度d。由此,当气流从杯壳1内部通过导风面18和排风口140向外排出时,先要流经较小的过流宽度d,然后再流经较大的过流宽度D,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气阻力,降低排气噪声,提高排气效率。可选地,导风面18的外缘后侧壁与排风口140的后侧壁之间的宽度d满足:2mm≤d≤6mm。

优选地,沿着排风口140的出风方向,排风口140为扩口形状。也就是说,当气流从杯壳1内部通过导风面18排出后,可以逐渐扩散地从排风口140向外排出,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气阻力,降低排气噪声,提高排气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排风口140为多个,向水平面投影、多个排风口140关于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呈轴对称分布。也就是说,当将吸嘴组件T2设置在尘杯组件T1的前侧,同时将手柄组件T3设置在尘杯组件T1的后侧时,杯壳1顶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地设有多个排风口140,由此,排风口140的布局更加巧妙、美观,出风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排风口140可以加工为沿上下方延伸的长条形,从而可以提高出风面积,提高出风效率,且排风口140更佳便于加工,避免出风角度发散而影响吸气或造成用户不适的问题。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排风口140还可以形成为圆形、椭圆形、正多边形、菱形等等,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下面,基于吸嘴组件T2和尘杯组件T1的相对布局,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沿垂直于吸气通道S1的轴线方向X-X、气流发生装置2和旋风分离装置3依次排列。也就是说,气流发生装置2的中心与旋风分离装置3的中心的连线与吸气通道S1的轴线垂直。例如,当杯壳1立式设置时,吸嘴组件T2横向安装在杯壳1上,旋风分离装置3和气流发生装置2可以上下布置,此时,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可以水平设置,气流发生装置2的中心与旋风分离装置3的中心的连线竖直设置。由此,尘杯组件T1的布局更加紧凑、小巧,适应手持吸尘器T的小型化发展趋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旋风分离装置3和气流发生装置2沿杯壳1的轴向排列,例如,当杯壳1立式设置时,旋风分离装置3和气流发生装置2上下布置,或者,气流发生装置2和旋风分离装置3上下布置。由此,尘杯组件T1的布局更加紧凑、小巧,占地面积更小,适应手持吸尘器T的小型化发展趋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负压机组21可以包括电机211和与电机211的旋转轴相连的风轮212,从而电机211可以驱动风轮212转动,产生负压实现吸气。由此,负压机组2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安装。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负压机组21还可以为其他具有驱动部件和执行部件的机组,例如,负压机组21还可以为具有马达的真空泵等。下面,参照图9-图12,基于电机211的几种可选安装方式,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的尘杯组件T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9-图10,电机211可以垂直于吸气通道S1安装。此时,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与电机211的旋转轴线Z-Z相交直角。进一步地,电机211可以垂直且偏置于吸气通道S1安装,例如在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杯壳1为筒形且杯壳1的中心轴线Y-Y与电机211的旋转轴线Z-Z平行但不重合,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与杯壳1的中心轴线Y-Y相交且垂直。由此,在确保尘杯组件T1安装平稳的前提下,电机211还可以有效地避让杯壳1的内部部件,提高尘杯组件T1的装配灵活性。例如可选地,杯壳1可以为筒形且杯壳1的中心轴线竖直设置,电机211竖直设在杯壳1内,吸嘴组件T2横向安装在杯壳1上,其中,电机211的中心轴线Z-Z与杯壳1的中心轴线Y-Y偏置,吸气通道S1的中心轴线X-X与杯壳1的中心轴线Y-Y垂直且相交。由此,方便安装和装配,且尘杯组件T1的重心更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11,电机211可以倾斜于吸气通道S1安装。此时,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与电机211的旋转轴线Z-Z相交锐角。由此,电机211可以有效地避让杯壳1的内部部件,提高尘杯组件T1的装配灵活性。例如,杯壳1可以为筒形且杯壳1的中心轴线Y-Y竖直设置,电机211倾斜设在杯壳1内,吸嘴组件T2横向安装在杯壳1上。由此,方便加工、安装和装配,且尘杯组件T1的重心更稳。优选地,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与电机211的旋转轴线Z-Z相交锐角γ满足:20°≤γ≤70°。由此,不但可以确保尘杯组件T1的结构紧凑、小巧,而且可以提高尘杯组件T1的安装平稳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参照图12,电机211可以平行于或同轴于吸气通道S1安装。此时,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与电机211的旋转轴线Z-Z平行或重合。由此,尘杯组件T1的高度可以更低,整机重心更稳,且电机211还可以有效地避让杯壳1的内部部件,提高尘杯组件T1的装配灵活性。例如,杯壳1可以为筒形且杯壳1的中心轴线Y-Y竖直设置,此时,电机211横设在杯壳1内,吸嘴组件T2横向安装在杯壳1上。由此,方便加工、安装和装配,且尘杯组件T1的重心更稳。优选地,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与电机211的旋转轴线Z-Z平行且位于电机211的旋转轴线Z-Z的下方。由此,不但可以确保尘杯组件T1的结构紧凑、小巧,而且可以提高尘杯组件T1的安装平稳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13,气流发生装置2包括负压机组21和罩设在负压机组21外的机罩22,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沿水平方延伸且位于负压机组21的顶端之下,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与负压机组21的顶端之间的竖直距离L满足L≥0.2H,其中,H为负压机组2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也就是说,在负压机组21以下的距离负压机组21的顶端0.2H处绘制基准线L1a,吸气通道S1的轴线位于该基准线L1a以下。由此,吸嘴组件T2的布置位置巧妙,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持吸尘器T整机倾倒的问题,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放置稳定性。而且,当将排风口140设置在杯壳1的顶部时,兼顾L≥0.2H,可以有效地避免排风口140的出风方向影响吸气通道S1的吸尘问题,从而提高吸尘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吸气通道S1的轴线与负压机组21的顶端之间的竖直距离L进一步满足:0.2H≤L≤1.2H。也就是说,在负压机组21以下的距离负压机组21的顶端1.2H处绘制基准线L2a,吸气通道S1的轴线位于基准线L1a以下且位于基准线L2a以上。由此,可以进一步避免手持吸尘器T整机倾倒的问题,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放置稳定性,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排风口140的出风方向影响吸气通道S1的吸尘问题,提高吸尘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14,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沿水平方延伸且位于杯壳1的顶端之下,吸气通道S1的轴线与杯壳1的顶端之间的竖直距离L满足0.2S≤L≤0.8S,其中,S为杯壳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也就是说,在杯壳1以下的距离杯壳1的顶端0.2S处绘制基准线L1b,且在杯壳1以下的距离杯壳1的顶端0.8S处绘制基准线L2b,吸气通道S1的轴线位于基准线L1b以下且位于基准线L2b以上。由此,吸嘴组件T2的布置位置巧妙,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持吸尘器T整机倾倒的问题,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放置稳定性。而且,当将排风口140设置在杯壳1的顶部时,兼顾0.2S≤L≤0.8S,可以有效地避免排风口140的出风方向影响吸气通道S1的吸尘问题,从而提高吸尘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一些描述吸嘴组件T2安装高度的实施例中,负压机组21可以包括电机211和与电机211相连的风轮212,电机211的旋转轴线可以竖直、水平、或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电机211的中心轴线与吸气通道S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γ满足:0°≤γ≤90°,由此,可以适应各种实际需求。

优选地,吸气通道S1的轴线与电机211的旋转轴线之间的夹角γ满足:30°≤γ≤90°,由此,尘杯组件T1的布局更加紧凑、小巧,安放平稳性更好。进一步地,风轮212可以连接在电机211的底部,从而气流发生装置2的吸尘效果更好,且更加方便安装布置,使得尘杯组件T1的布局更加紧凑、小巧。优选地,吸气通道S1的轴线与电机211的旋转轴线相交。也就是说,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与电机211的旋转轴线Z-Z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尘杯组件T1的安放平稳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3和图14,吸嘴组件T2可以与杯壳1可拆卸地相连。由此,当需要调整吸嘴组件T2的安装位置或者对吸嘴组件T2进行相关操作时,用户可以将吸嘴组件T2从杯壳1上拆卸下来,进行相关处理。由此,方便用户使用,并根据需要自行处理。例如,吸嘴组件T2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螺纹结构等与杯壳1可拆卸地相连。

下面,基于手柄组件T3和尘杯组件T1的相对布局以及手柄组件T3的结构特点,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手柄组件T3与杯壳1可拆卸地相连。由此,当需要调整手柄组件T3的安装位置或者对手柄组件T3进行相关操作时,用户可以将手柄组件T3从杯壳1上拆卸下来,进行相关处理。由此,方便用户使用,并根据需要自行处理。例如,手柄组件T3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螺纹结构等与杯壳1可拆卸地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沿吸气通道S1的轴线方向X-X、手柄组件T3和吸嘴组件T2分别位于尘杯组件T1的两侧。也就是说,当用户在尘杯组件T1的后侧持握手柄组件T3时,尘杯组件T1前侧的吸嘴组件T2可以进行吸尘操作。由此,方便用户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当气流发生装置2设置在杯壳1内部、而非设置在手柄组件T3内时,杯壳1的底面F1低于手柄组件T3的底面F2以作为手持吸尘器T放置时的独立支撑面,也就是说,在将手持吸尘器T放置在水平面上时,除尘杯组件T1底面以外的部分都不与接触面接触,换言之,除尘杯组件T1底面以外的部分都位于接触面的上方。这样,由于较重的气流发生装置2(特是气流发生装置2中的驱动部件例如电机211)不设在手柄里,所以手柄组件T3相对尘杯组件T1较轻,此时可以采用尘杯组件T1独立支撑,而手持吸尘器T整机不会发生倾倒的问题。另外,由于手柄组件T3离地,可以降低手柄组件T3的磨损问题,而且可以提高手柄组件T3的散热(例如下文所述的电源5进行散热),便于手持吸尘器T降温。

可选地,参照图15,沿着吸气通道S1的轴线X-X朝向远离尘杯组件T1的方向、手柄组件T3的底面形成为逐渐向上延伸的斜面。由此,在确保手持吸尘器T整机不会发生倾倒的问题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降低手柄组件T3的磨损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柄组件T3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参照图15,杯壳1的底面F1与手柄组件T3的底面F2之间的落差为0.5mm-1mm,也就是说,杯壳1的底面F1与手柄组件T3的底面F2之间的最大竖直距离可以为1mm、最小竖直距离可以为0.5mm。由此,在确保手持吸尘器T整机不会发生倾倒的问题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降低手柄组件T3的磨损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柄组件T3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参照图15,杯壳1的底面F1为平面。由此,手持吸尘器T可以更加平稳地放置在水平面上,进一步避免整机倾倒的问题,且杯壳1更加便于加工。或者可选地,杯壳1的底面包括基面设在基面底部的多个支撑凸起(图未示出该示例),由此,可以增加杯壳1底面的磨擦力,使手持吸尘器T更加平稳地放置在水平面上,进一步避免整机倾倒的问题。或者可选地,杯壳1的底面包括基面和设在基面底部的防滑层(例如橡胶面)(图未示出该示例),由此,可以增加杯壳1底面的磨擦力,使手持吸尘器T更加平稳地放置在水平面上,进一步避免整机倾倒的问题,而且可以降低杯壳1底面的磨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手柄组件T3包括用于与杯壳1装配的把手4和用于向气流发生装置2供电的电源5,可选地,电源5位于手柄组件T3的下部且电源5的底面构成手柄组件T3的至少部分底面F2且电源5的底面高于杯壳1的底面F1。由此,当手持吸尘器T放置于水平面上时,电源5的底面可以离地,从而不但可以降低电源5的底面磨损,而且可以提高电源5的散热降温效果,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整机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图17,手柄组件T3安装在杯壳1上,手柄组件T3包括用于持握的持握部41,也就是说,用户通过抓持持握部41擎起手持吸尘器T,例如,当手柄组件T3包括上文所述的把手4和电源5时,持握部41可以形成在把手4上。优选地,持握部41的中心线与杯壳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σ满足:0°≤σ≤60°。由此,在确保手持吸尘器T整体结构较为小巧紧凑的前提下,使得用户可以更加轻松、省力地持握手持吸尘器T。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图17,手柄组件T3与杯壳1通过调节机构相连以使持握部41的中心线与杯壳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σ可调节。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节改变手柄组件T3的倾斜角度,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使用习惯,更加符合人性化设计。这里,可以理解的是,调节机构可以为多种,例如可以为大小齿轮配合机构,其中,手柄组件T3可以与小齿轮相连,大齿轮可以设置在杯壳1上,当小齿轮相对大齿轮啮合滚动时,手柄组件T3相对杯壳1的倾斜角度可以改变,从而实现手柄组件T3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当手柄组件T3包括上文所述的电源5与把手4时,电源5可以与把手4相连,也就是说,电源5可以安装在把手4上,从而简化手柄组件T3的结构。进一步地,电源5与把手4可以可拆卸地相连以使电源5可从把手4上取下,从而方便用户对电源5进行相关处理,例如当电源5需要充电、维修或更换时,用户可以将电源5从把手4上拆下以进行相关操作。

优选地,把手4和电源5通过导向组件可滑移地配合,把手4和电源5通过锁止组件和导向组件实现锁位,锁止组件通过快拆按钮实现解锁。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导向组件、电源5可以以滑移的方式相对把手4运动,通过设置导向组件和锁止组件、可以锁定电源5和把手4的相对位置,通过设置快拆按钮、可以对锁止组件进行解锁,以使电源5可以从把手4上拆卸下来。

可选地,快拆按钮设在杯壳1和/或把手4上,也就是说,快拆按钮可以仅设在杯壳1上、快拆按钮还可以仅设在把手4上,杯壳1和把手4上还可以分别都设有快拆按钮,从而实现快拆按钮的灵活设置,方便用户操作。

可选地,快拆按钮为电子非按动式按钮,也就是说,快拆按钮与锁止组件通过电子线路相连,此时,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快拆按钮的方式触发锁止组件解锁,从而可以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档次。或者可选地,快拆按钮为机械可按动式按钮,也就是说,快拆按钮与锁止组件通过机械结构相连,此时,用户可以通过触按快拆按钮的方式触发锁止组件解锁,从而可以赋予用户良好的使用触感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导向组件的引导方向、锁止组件的锁释方向、以及快拆按钮的按动方向分别垂直。由此,各组件的布局简明,不易发生相互干涉,动作可靠性高。例如,吸嘴组件T2、尘杯组件T1和手柄组件T3从前到后依次排列,按动方向为左右方向、引导方向和锁释方向中的其中一个为前后方向,引导方向和锁释方向中的另一个为上下方向。由此,方便用户操作,电源5的拆装更加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持吸尘器T还包括按钮复位弹性件,按钮复位弹性件与快拆按钮配合以常推动快拆按钮复位,由此,可以简化装配步骤,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简便地完成电源5和把手4的装配,提高电源5和把手4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锁止组件包括:锁插和锁插复位弹性件,锁插可移动地设在电源5上且由锁插复位弹性件推动常锁止把手4,锁插上具有适于与快拆按钮配合的导向斜面,导向斜面构造成在快拆按钮被按动时带动锁插解释把手4。由此,锁止组件的结构简单、解锁和上锁方便、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组件包括:导轨槽和导轨条,导轨槽形成在把手4和电源5中的其中一个上,导轨条设在把手4和电源5中的另一个上且与导轨槽可滑移地配合,其中,导轨槽的导入端面大于导轨槽的槽尾端面、和/或、导轨条的插入端面小于导轨条的条尾端面。由此,由于导轨槽的导入端面较大,或者导轨条的插入端面较小,从而可以降低导轨槽和导轨条的插配难度,提高了导轨槽和导轨条的插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手持吸尘器T内具有将手持吸尘器T外的气流引至电源5的散热风道。由此,可以对电源5进行有效地散热、冷却、降温,提高电源5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手持吸尘器T内具有将杯壳1内的气流引至电源5的散热风道。由此,可以对电源5进行有效地散热、冷却、降温,提高电源5的使用寿命。可选地,散热风道的入口连通至旋风分离装置3的下游,也就是说,散热风道可以将由旋风分离装置3分离过滤的清洁空气引至电源5进行冷却,从而避免未处理的尘气对电源5造成污染。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当气流发生装置2设在旋风分离装置3的下游时,散热风道的入口可以连通至气流发生装置2,由此,方便散热风道入口的加工和实现,且此处气流压力较大,便于向电源5吹送。可选地,当气流发生装置2包括负压机组21和罩设在负压机组21外的机罩22时,散热风道的入口可以贯穿机罩22,由此,方便入口的加工且散热风道的吸气效果好。进一步地,负压机组21包括风轮212和与风轮212相连的电机211,散热风道的入口邻近风轮212的出风口设置。由此,此处便于加工散热风道的入口,且此处气流压力较大,便于向电源5吹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5,散热风道的出口连通至电源5。由此,可以更加直接地向电源5出送风,提高对电源5的冷却效率,降低浪费及能耗。可选地,电源5包括电池包501(例如可以是普通电池包501或者蓄电池包501)和罩设在电池包501外的电池壳502,散热风道的出口贯穿电池壳502。由此,出口方便加工且送风效果更好、更直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把手4包括装配至杯壳1的把手外壳和设在把手外壳内的内隔板,散热风道的至少一段形成在内隔板与把手外壳之间,由此,散热风道的加工方便,且不会额外占用过多的空间,确保手持吸尘器T整体的尺寸小巧。可选地,内隔板与把手外壳可拆卸地相连,由此,可以通过拆卸内隔板与把手外壳,对散热风道进行清洁,从而可以更好地避免尘气污染电源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