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0554发布日期:2018-12-28 19:1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内锅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统的炊具,例如铸铁锅、不锈钢锅或陶瓷锅,具有优异的蓄热能力,但是,此类炊具的导热系数较小,底部的热量向上传递较慢,使得烹煮时热量容易在锅底部聚集,当该类炊具用于电饭煲时,很容易在内锅底部出现米饭焦黄的现象,影响烹煮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内锅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锅体;外导热层,其材质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锅体材质的导热系数,所述外导热层设于所述锅体侧壁的外表面上,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在锅体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外导热层,由于外导热层的导热能力优于锅体自身的导热能力,这样,可利用导热层将锅体底部的热量向上快速传导,起到对锅体上、下部位的热量进行快速分配的作用,使锅体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相对于传统铸铁锅、陶瓷锅及不锈钢锅而言,可以防止由于锅体导热性差、向上传热效率低而导致锅体底部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内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导热层的底端延伸至所述锅体底壁的外表面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导热层的底端延伸至锅体底壁的外表面上,这样,可利用外导热层将锅体底壁上的热量快速传递到锅体侧壁上,避免热量在锅体底壁聚集的问题,防止锅内底部位置处的米饭焦黄,提升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侧壁距所述锅体底端30mm以上的部位的外表面上设有所述外导热层。

在本方案中,在侧壁距锅体底端30mm以上的部位的外表面上设有外导热层,对于锅体为导磁质体或锅体上设有导磁质体的情况,可以防止外导热层对于锅体30mm以下部位导磁质体的周围的磁场造成干扰,这样,保证锅体上距底端30mm以内的部位能在交变磁场中快速感应产热,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外导热层向上均匀分配至锅体上距底端30mm以上的部位,使锅体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避免锅体底部高温导致底部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导热层包括多个导热部,且多个所述导热部之间相互间隔;或所述外导热层在所述锅体侧壁的外表面上呈连续状分布。

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导热层包括多个导热部,且多个导热部之间相互间隔,这样,可以使锅体外表面上未设有外导热层的区域之间相互连通,对于锅体为导磁质体或锅体上设有导磁质体的情况,可以使锅体在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生封闭的电流回路,以利于锅体在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中能快速感应产热,在保证锅体上热分布均匀的同时,防止外导热层的分布对磁场造成干扰,保证内锅的电磁感应产热能效;设置外导热层在锅体侧壁的外表面上呈连续状分布,以使外导热层对锅体侧壁的外表面形成均匀地覆盖,可以实现将锅体底部的热量快速向上传导,提升锅体上下部分的热分布均匀性,同时,该结构可以对锅体起到防护作用,减少锅体外表面上的摩擦磨损,尤其对于锅体为含铁质体的结构而言,可避免含铁质体磨损部位耐性降低引起锅体易腐蚀生锈的问题,提升产品质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体上设有凹槽,所述外导热层由镶嵌在所述凹槽中的导热块构造出。

在本方案中,在锅体上设置凹槽,将导热块镶嵌在凹槽中,使导热块构造出外导热层,该结构中的外导热层与锅体之间连接稳固、可靠,可以提高外导热层在锅体表面的抗剪切强度,降低外导热层的离层风险,且该结构可以增大导热块与锅体之间的导热面积,进一步提升导热块对锅体上热量的分配效率,使锅体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避免锅体高温区由于热量聚集导致高温区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热块相对于所述锅体外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5mm及以上;和/或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热块相对于锅体外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5mm及以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对锅体外表面上耐磨强度和抗锈蚀能力的提升作用,并有效保证导热块内部的传热面积,确保热量可在导热块内部保持高效传递,以进一步提升导热块对锅体上热量的分配效率,使锅体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能快速趋于均匀,避免锅体局部过热导致高温区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设置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mm,相应地,与凹槽适配的导热块的宽度也大于或等于3mm,这可有效保证导热块内部的传热面积,确保热量可在导热块内部保持高效传递,以进一步提升导热块对锅体上热量的分配效率,使锅体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避免锅体高温区由于热量聚集导致高温区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导热层包括由热喷涂工艺或冷喷涂工艺制作在所述锅体上的涂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导热层包括由热喷涂工艺或冷喷涂工艺制作锅体上的涂层,该结构中的外导热层与锅体连接稳固、可靠,且涂布方式更能保证涂层与锅体之间的贴合紧密性,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导热效率,从而保证涂层对锅体上热量的分配效率,使锅体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避免锅体局部过热导致锅体高温区位置处的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涂层相对于所述锅体外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1mm及以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涂层相对于锅体外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1mm及以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对锅体外表面上耐磨强度和抗锈蚀能力的提升作用,并有效保证导热块内部的传热面积,确保热量可在导热块内部保持高效传递,以进一步提升导热块对锅体上热量的分配效率,使锅体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避免锅体局部过热导致高温区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体为含铁质体、陶瓷质体或不锈钢质体;和/或所述外导热层为铝层、铝合金层、铜层或铜合金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导热层为铝层、铝合金层、铜层或铜合金层,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对于铸铁材质、陶瓷材质或不磁钢材质的锅体,可以实现快速将其底部的热量向上传导,提升锅体上的热均匀性,另外,对于锅体为含铁质体结构(例如为铸铁)的情况,铝、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的金属活动高于铁元素,可以利用牺牲阳极的方式进一步抑制锅体的锈蚀现象,延长产品寿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体底壁的外表面的最低点处覆有防磨层。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锅体外表面的最低点处由于经常与桌面等物摩擦容易出现磨损问题,尤其对于为铸铁质体的锅体来说,磨损部位容易被氧化而出现锈蚀问题,针对此,本方案设置锅体外表面的最低点处覆盖有防磨层,利用防磨层可防止锅体外表面的最低点被磨损,降低锅体外表面最低点处的锈蚀风险,延长产品寿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锅还包括:内导热层,覆盖所述锅体的内表面。

在本方案中,在锅体的内表面上设置内导热层,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内锅内表面上的热均匀性,防止由于内锅内表面上热分配不均匀导致所烹制的米饭部分焦黄、部分夹生的问题,确保烹制米饭的口感一致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锅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设有保护层,其中,所述保护层包括氟涂层、有机硅层和/或搪瓷层。

在本方案中,在内锅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设有保护层,例如,设置氟涂层、有机硅层和/或搪瓷层,可以减少内锅表面的氧化反应,抑制内锅表面锈蚀现象,并可达到一定的防粘效果,便于产品清洗。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锅体,20外导热层,21导热块,22涂层,23防磨层,30内导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锅。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内锅,包括锅体10和外导热层20,具体地,外导热层20的材质的导热系数大于锅体10材质的导热系数,外导热层20设于锅体10侧壁的外表面上,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在锅体10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外导热层20,由于外导热层20的导热能力优于锅体10自身的导热能力,这样,可利用导热层将锅体10底部的热量向上快速传导,起到对锅体10上、下部位的热量进行快速分配的作用,使锅体10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相对于传统铸铁锅、陶瓷锅及不锈钢锅而言,可以防止由于锅体10导热性差、向上传热效率低而导致锅体10底部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外导热层20的底端延伸至锅体10底壁的外表面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导热层20的底端延伸至锅体10底壁的外表面上,这样,可利用外导热层20将锅体10底壁上的热量快速传递到锅体10侧壁上,避免热量在锅体10底壁聚集的问题,防止锅内底部位置处的米饭焦黄,提升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侧壁距锅体10底端30mm以上的部位的外表面上设有外导热层20,即设置锅体10高度为H以上的部位的外表面上覆盖有外导热层20。

在本方案中,在侧壁距锅体10底端30mm以上的部位的外表面上设有外导热层20,对于锅体10为导磁质体或锅体10上设有导磁质体的情况,可以防止外导热层20对于锅体1030mm以下部位导磁质体的周围的磁场造成干扰,这样,保证锅体10上距底端30mm以内的部位能在交变磁场中快速感应产热,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外导热层20向上均匀分配至锅体10上距底端30mm以上的部位,使锅体10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避免锅体10底部高温导致底部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外导热层20包括多个导热部,且多个导热部之间相互间隔;或外导热层20在锅体10侧壁的外表面上呈连续状分布。

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导热层20包括多个导热部,且多个导热部之间相互间隔,这样,可以使锅体10外表面上未设有外导热层20的区域之间相互连通,对于锅体10为导磁质体或锅体10上设有导磁质体的情况,可以使锅体10在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生封闭的电流回路,以利于锅体10在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中能快速感应产热,在保证锅体10上热分布均匀的同时,防止外导热层20的分布对磁场造成干扰,保证内锅的电磁感应产热能效;设置外导热层20在锅体10侧壁的外表面上呈连续状分布,以使外导热层20对锅体10侧壁的外表面形成均匀地覆盖,可以实现将锅体10底部的热量快速向上传导,提升锅体10上下部分的热分布均匀性,同时,该结构可以对锅体10起到防护作用,减少锅体10外表面上的摩擦磨损,尤其对于锅体10为含铁质体的结构而言,可避免含铁质体磨损部位耐性降低引起锅体10易腐蚀生锈的问题,提升产品质量。

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导热部自锅体10侧壁的外表面延伸至锅体10底壁的外表面上,且多个导热部在锅体10底壁的外表面上排布呈辐射状,优选地,外导热层20以锅体10底壁的中心区域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其中,进一步优选设置呈辐射状分布的多个外导热层20之间在该中心处互不相交,以确保锅体10外表面上未受外导热层20覆盖的区域之间相互连通,对于锅体10为导磁质体或锅体10上设有导磁质体的情况,可以使锅体10在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生封闭的电流回路,以利于锅体10在电磁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中能快速感应产热,在保证锅体10上热分布均匀的同时,可防止外导热层20的分布对磁场造成干扰,保证内锅的电磁感应产热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锅体10上设有凹槽,外导热层20由镶嵌在凹槽中的导热块21构造出。

在本方案中,在锅体10上设置凹槽,将导热块21镶嵌在凹槽中,使导热块21构造出外导热层20,该结构中的外导热层20与锅体10之间连接稳固、可靠,可以提高外导热层20在锅体10表面的抗剪切强度,降低外导热层20的离层风险,且该结构可以增大导热块21与锅体10之间的导热面积,进一步提升导热块21对锅体10上热量的分配效率,使锅体10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避免锅体10高温区由于热量聚集导致高温区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导热块21相对于锅体10外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5mm及以上;和/或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热块21相对于锅体10外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5mm及以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对锅体10外表面上耐磨强度和抗锈蚀能力的提升作用,并有效保证导热块21内部的传热面积,确保热量可在导热块21内部保持高效传递,以进一步提升导热块21对锅体10上热量的分配效率,使锅体10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能快速趋于均匀,避免锅体10局部过热导致高温区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设置凹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mm,相应地,与凹槽适配的导热块21的宽度也大于或等于3mm,这可有效保证导热块21内部的传热面积,确保热量可在导热块21内部保持高效传递,以进一步提升导热块21对锅体10上热量的分配效率,使锅体10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避免锅体10高温区由于热量聚集导致高温区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外导热层20包括由热喷涂工艺或冷喷涂工艺制作在锅体10上的涂层22。

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导热层20包括由热喷涂工艺或冷喷涂工艺制作锅体10上的涂层22,该结构中的外导热层20与锅体10连接稳固、可靠,且涂布方式更能保证涂层22与锅体10之间的贴合紧密性,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导热效率,从而保证涂层22对锅体10上热量的分配效率,使锅体10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避免锅体10局部过热导致锅体10高温区位置处的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涂层22相对于锅体10外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1mm及以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涂层22相对于锅体10外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1mm及以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对锅体10外表面上耐磨强度和抗锈蚀能力的提升作用,并有效保证导热块21内部的传热面积,确保热量可在导热块21内部保持高效传递,以进一步提升导热块21对锅体10上热量的分配效率,使锅体10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避免锅体10局部过热导致高温区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锅体10为含铁质体、陶瓷质体或不锈钢质体;和/或外导热层20为铝层、铝合金层、铜层或铜合金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导热层20为铝层、铝合金层、铜层或铜合金层,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对于铸铁材质、陶瓷材质或不磁钢材质的锅体10,可以实现快速将其底部的热量向上传导,提升锅体10上的热均匀性,另外,对于锅体10为含铁质体结构(例如为铸铁)的情况,铝、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的金属活动高于铁元素,可以利用牺牲阳极的方式进一步抑制锅体10的锈蚀现象,延长产品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锅体10底壁的外表面的最低点处覆有防磨层23。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锅体10外表面的最低点处由于经常与桌面等物摩擦容易出现磨损问题,尤其对于为铸铁质体的锅体10来说,磨损部位容易被氧化而出现锈蚀问题,针对此,本方案设置锅体10外表面的最低点处覆盖有防磨层23,利用防磨层23可防止锅体10外表面的最低点被磨损,降低锅体10外表面最低点处的锈蚀风险,延长产品寿命。

如图3所示,防磨层23沿锅体10的周向设置呈环形,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防止锅体10与桌面等其他物体接触磨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内锅还包括内导热层30,例如为铝层、铝合金层、铜层或铜合金层,具体地,内导热层30覆盖锅体10的内表面。

在本方案中,在锅体10的内表面上设置内导热层30,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内锅内表面上的热均匀性,防止由于内锅内表面上热分配不均匀导致所烹制的米饭部分焦黄、部分夹生的问题,确保烹制米饭的口感一致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内锅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设有保护层,其中,保护层包括氟涂层22、有机硅层和/或搪瓷层。

在本方案中,在内锅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设有保护层,例如,设置氟涂层22、有机硅层和/或搪瓷层,可以减少内锅表面的氧化反应,抑制内锅表面锈蚀现象,并可达到一定的防粘效果,便于产品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一种铸铁内锅,包括铸铁锅体10和外导热层20,其中,该锅体10的外侧设有多个纵向的凹槽,具体地,凹槽从铸铁锅体10的底部延伸至铸铁锅体10的侧壁上,凹槽内使用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填充,如使用铝、铜等材质的导热块21填充,以使导热块21构造出位于铸铁锅体10外表面导热区域内的该外导热层20,同时铸铁锅体10的锅底部分凹槽内填充的材料的高度高于铸铁锅体10锅底,以使凸出的导热块21可起到支撑作用,防止铸铁锅体10的锅底磨损,而铸铁锅体10上未被外导热层20覆盖的部位能够在交变磁场中高效地感应产热。

进一步地,凹槽的宽度大于3mm,填充材料(即导热块21)相对于铸铁锅体10锅底外表面的凸出高度为0.5mm及以上,更具体地,铸铁锅体10底端最低点部位至少部分包含于外导热层20的覆盖区域中,利用外导热层20可兼作覆于铸铁锅体10底端部位外表面的防磨层23,通过使外导热层20凸出铸铁锅体10锅底外表面0.5mm及以上,可以避免铸铁锅体10锅底外表面磨损的问题。

进一步地,内锅的内、外表面都还设有保护层(图中未示出),如氟涂层22、有机硅层、搪瓷层等,保护层可具体设于外导热层20外表面、锅体10外表面上未设有外导热层20的区域及内导热层30内表面,进行加强防护并具有一定的不粘效果。

传统结构的问题点:铸铁锅是中国传统的炊具,具有较好的蓄热作用,但是其导热系数较小,底部的热量向上传递较慢,热量很容易在铸铁锅体10底部聚集,当用铸铁材质做电饭煲内锅的时候,很容易在内锅底部出现米饭焦黄的现象,且铸铁锅比较容易生锈,特别是外侧锅底,由于经常取放,锅底磨损过度,很容易生锈,缩短了产品寿命。

本结构的优点:1、外导热层20的材质为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由于铝、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的导热系数较高,可以快速地将铸铁锅体10底部的热量快速向上传递,解决铸铁锅体10加热不均的问题;2、取放时内锅的外导热层20的局部作为铸铁锅体10底端部位外表面上的防磨层23,利用防磨层23与桌面等其它物体接触,使锅底不容易因磨损而生锈;3、由于铝元素比铁元素活泼,可以以牺牲阳极的方式来进一步防止铸铁生锈;4、铸铁锅体10的部分区域不设铝或铝合金层可以减少铝和铝合金对磁场的影响,保证产品的电磁感应产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提供一种铸铁内锅,包括铸铁锅体10、外导热层20和内导热层30,铸铁锅体10的内表面上设有该内导热层30(例如为铝层、铜层、铝合金层或铜合金层),同时在高于铸铁锅体10锅底30cm以上的铸铁锅体10的外侧设有外导热层20(例如为铝层、铜层、铝合金层或铜合金层),优选地,外导热层20自锅体10高度为30mm位置处向上延伸至锅体10的锅口位置,同时在铸铁锅体10经常和外部接触的部位设有防磨层23,如在铸铁锅体10的最底端部位设有防磨层23,优选地,防磨层23可为外导热层20的局部,也即防磨层23与外导热层20为材质相同的铝层、铜层、铝合金层或铜合金层。其中,铝层、铜层、铝合金层或铜合金层的厚度在0.1mm及以上,铝层、铜层、铝合金层及铜合金层可以采用热喷涂工艺或冷喷涂工艺方式制作于铸铁锅体10的内、外表面上,进一步地,内锅的内、外表面都还设有保护层(图中未示出),如氟涂层22、有机硅层、搪瓷层等,保护层可具体设于导磁区域、外导热层20外表面及内导热层30内表面,进行加强防护并具有一定的不粘效果。

传统结构的问题点:铸铁锅是中国传统的炊具,具有较好的蓄热作用,但是其导热系数较小,底部的热量向上传递较慢,热量很容易在铸铁锅体10底部聚集,当用铸铁材质做电饭煲内锅的时候,很容易在内锅底部出现米饭焦黄的现象,且铸铁锅比较容易生锈,特别是外侧锅底,由于经常取放,锅底磨损过度,很容易生锈,缩短了产品寿命。

本结构的优点:1、外导热层20的材质为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由于铝、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的导热系数较高,可以快速地将铸铁锅体10底部的热量快速向上传递,解决铸铁锅体10加热不均的问题;2、由于铸铁锅体10的内外侧大部分都覆盖有铝层、铝合金层、铜层或铜合金层,可以防止铸铁生锈;3、取放时内锅的外导热层20的局部作为铸铁锅体10底端部位外表面上的防磨层23,利用防磨层23与桌面等其它物体接触,使锅底不容易因磨损而生锈;4、由于铝元素比铁元素活泼,可以以牺牲阳极的方式来进一步防止铸铁生锈;5、铸铁锅体10的部分区域不设铝或铝合金层可以减少铝和铝合金对磁场的影响,保证产品的电磁感应产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内锅。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在锅体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外导热层,由于外导热层的导热能力优于锅体自身的导热能力,这样,可利用导热层将锅体底部的热量向上快速传导,起到对锅体上、下部位的热量进行快速分配的作用,使锅体内表面各处的热量趋于均匀,相对于传统铸铁锅、陶瓷锅及不锈钢锅而言,可以防止由于锅体导热性差、向上传热效率低而导致锅体底部米饭容易焦黄的问题,提高烹饪口感。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