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力轴承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及固定座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10172900阅读:来源:国知局
簧),底座501和脚踏板502内侧分别通过销轴铰接前上连杆503、后上连杆505和前下连杆504、后下连杆506,并且前上连杆503与前下连杆504铰接于转轴一,后上连杆
505与后下连杆506铰接于转轴二。所述转轴一和转轴二上套装有套管,一对前支座和一对后支座分别通过辅助拉杆固定在相应套管上。一对前支座和一对后支座随着底座501和脚踏板502运动能相互靠近或远离。
[0076]传动部分如图6:包括套装在一起并能相对滑动的闸管401和闸线402,闸线402的首端挡块卡固于动支座204内,闸管401的首端卡阻于定支座103上,闸线402和闸管401的末端分别卡固于脚踏部分的前、后支座上。
[0077]另外,如图7,还包括牵引部分:一个或两个缠绕在坐便器坐垫上的套环701,套环701与所述摆板202末端连接。
[0078]在摆板202的末端设置有辅助推压部件7。如图2和图7中,辅助推压部件7是一个固定在摆板202末端的弹片601,弹片601向上翘起,弹片601末端弯曲为光滑弧形或安装有光滑套。设置弹片601的目的:可以根据不同坐便器坐垫内凹槽深度,用户可自行调整弹片601弯曲度(不同坐便器坐垫内侧凹陷程度不同,如果不能调整辅助推压部件的支撑高度,将很难达到恰好匹配支撑的目的),该弹片601硬度足以翻转坐垫,具有缓冲作用。但弹片601的更大作用是:防止用于在自行调整是出现调整过量问题,如果调整过量,会造成坐垫在人体重力压迫下被硬性支撑压破。采用弹片601,弹片601在翻转坐垫时有足够支撑力度,几乎不形变;弹片601调整不过度时,人体重压下也不会是弹片601形变;只在弹片601过度调整后被人体重压下时,才发生形变。变形后能释放最大压力,保护坐便器坐垫安全。
[0079]实施例2:第二种推力轴承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和图3。主要部分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固定座1的主体两侧向下用于套装或包裹延伸部分末端设置有定支座103,摆动部件2的转轴3两端分别向外延伸至坐便器坐垫区域之外,在延伸部位的外端部设置有动支座204。一对动支座204与一对定支座103位置对应。
[0080]实施例3:第三种推力轴承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和图4。主要部分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图4中有一定高度的约束立板109,约束立板109在包裹于坐垫转轴根部的同时,进一步削弱了固定座1的倾翻趋势,使其稳定。
[0081]在安装时需要略微松弛一下坐垫转轴座底部的螺栓,安装嵌入板112后再紧固螺栓。显然,实施例1-3不需要对坐垫转轴座进行调整就能直接安装使用。
[0082]实施例4:第四种推力轴承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和图16。主要部分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座,设置为两个半封闭框架的组合结构,可以调节宽度。可以在半封闭框架中部的让位孔边缘都设置约束立板,从而能够更加牢固地套固于坐垫转轴座上,并能防止上下移动。
[0083]考虑到坐垫与坐便器上边缘之间的间隙问题,有少部分坐便器的间隙较小,而大多数坐便器间隙较大。针对较大间隙的情况,固定座与摆动部件可以在间隙位置始终重叠,即始终为双层结构。针对较小间隙的情况,可以在间隙位置处设置让位关系,从而只有拉板位于间隙内,实现局部重叠局部单层的目的。
[0084]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与摆动部件2之间相互让位形成单层结构,所以总厚度较小。例如采用不锈钢板可以将延伸位置的厚度降低为2mm以下(在坐垫区域内侧,由于坐垫内向上凹陷,可以增加内部材料的厚度),该厚度可满足任何坐便器坐垫间距(现有坐垫底部设置四个支撑块,分别与坐便器的上边缘硬性接触,从而坐垫与坐便器上边缘之间通常不会直接接触,存在间隙,尤其是坐垫根部位置的间隙最大)。
[0085]在实施例4基础上,可以将摆板侧部设置有轴孔,转轴活动安装于轴孔内,可将转轴设置为非圆转轴,例如通体扁轴或圆轴局部凹扁。
[0086]实施例5:第五种推力轴承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和图17。在实施例4基础上,在固定座1的延伸部分102内侧设置有短轴111,短轴111上安装有弹片110,弹片110具有多个并列向外的弹性支撑脚。
[0087]实施例6:第六种推力轴承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参见图18。内容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与实施例4不同的是:将图4中的支撑延边107和弹性材料层108都删除,变为图18。
[0088]如图18,固定座位于坐垫转轴座根部设置有嵌入板112。嵌入板112可使固定座牢固地被卡固在坐垫转轴座根部,但在安装时需要略微松弛一下坐垫转轴座底部的螺栓,仍然不影响固定强度。本实施例虽然在安装时需要对坐垫转轴座稍作调整,但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降低加工难度。
[0089]本实施例通过上拉式驱动摆板转动,方式一:转轴作为主动部件,摆板跟随转轴一起转动;方式二:摆板作为主动部件,转轴只是被动旋转。
[0090]实施例7:采用以上任意一种驱动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8所示脚踏部分。图8中的脚踏部分:底座501和脚踏板502铰接于转轴三,并设置复位弹簧,底座501和脚踏板502内侧分别通过转轴铰接前上连杆503和后上连杆505,并且前上连杆503与前下连杆504铰接于转轴四,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于转轴四和转轴三附近。在所述转轴三或转轴四上套装有套管,前支座和后支座直接固定在相应套管上,或通过辅助拉杆固定在相应套管上。
[0091]实施例8:采用以上任意一种驱动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9所示脚踏部分。图9中的脚踏部分:底座501和脚踏板502铰接于转轴三,并设置复位弹簧,底座501和脚踏板502内侧分别通过转轴铰接前上连杆503和后上连杆505,并且前上连杆503与前下连杆504铰接于转轴四,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于转轴四和转轴三附近,并在脚踏板502上侧铰接有直接脚踏板502’。
[0092]实施例9:采用以上任意一种驱动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10所示脚踏部分。图10中的脚踏部分:脚踏板502与前撑杆上端铰接,底座501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并在脚踏板502后侧安装有滑轮,滑轮与地面或底座501接触滑动,前设置在底座501或前撑杆上,后支座设置在滑轮转轴附近.
[0093]实施例10:采用以上任意一种驱动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11所示脚踏部分。图11中的脚踏部分:脚踏板502前端与前撑杆上端铰接,脚踏板502后端与后撑杆上端铰接,底座501前端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底座501后端与后撑杆下端铰接,并在后撑杆后侧安装有滑轮,滑轮与地面或底座501接触滑动,前设置在底座501或前撑杆上,后支座设置在滑轮转轴附近。
[0094]实施例11:采用以上任意一种驱动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12所示脚踏部分。图12中的脚踏部分:脚踏板502与底座501为弧形弹性体,且前后端分别连为一体或通过销轴铰接在一起,前支座和后支座分别设置在脚踏板502与底座501前后端连接点位置。
[0095]实施例12:采用以上任意一种驱动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13所示脚踏部分。图13中的脚踏部分:脚踏板502下表面与底座501上表面的前后分别设置有平滑道,两斜撑杆中部铰接在一起,两斜撑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平滑块并匹配套装与平滑道内,前、后支座分别设置在两斜撑杆之间。
[0096]实施例13:采用以上任意一种驱动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14所示脚踏部分。图14中的脚踏部分:底座501上方设置有对称或圆形侧壁,侧壁上沿设置前支座,并在侧壁上设置竖滑道,脚踏板502底部设置竖滑块,竖滑块匹配安装与底座501的侧壁内,竖滑块侧面通过拉杆固定有后支座,该拉杆与竖滑道配合滑动。
[0097]实施例14:采用以上任意一种驱动部分和传动部分,配合附图15所示脚踏部分。图15中的脚踏部分:脚踏板502与前撑杆上端铰接,底座501与前撑杆下端铰接,底座501中部通过支座及支撑轴安装有主动摆杆和从动摆杆,主动摆杆与从动摆杆为一体,主动摆杆上端与前撑杆滑动配合,前、后支座分别设置在底座501前端和从动摆杆末端。在所述转轴一、转轴二、转轴三或转轴四上套装有套管,所述前支座和后支座直接固定在相应套管上,或通过辅助拉杆固定在相应套管上;或者,设置有对脚踏部分的锁死机构。
[0098]实施例15:以上任意一项脚踏部分,可在底座501上设置有对脚踏部分的锁死机构。例如,通过挂钩或者旋转挡台,约束底座501与脚踏板502使其两者处于压缩状态。
[0099]实施例16:第一种推力轴承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固定座,参见图2,其主体两侧向下套装或包裹在坐便器表面,但主体只有一侧向下用于套装或包裹延伸部分末端设置有定支座;在固定座的两端设置有定轴套。固定座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向前突出超过轴心的支撑延边。
[0100]实施例17:第二种推力轴承式坐便器坐垫翻转驱动装置的固定座,参见图4,其主体两侧向下套装或包裹在坐便器表面,主体的两侧向下用于套装或包裹延伸部分末端都设置有定支座;在固定座的两端设置有定轴套。固定座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向前突出超过轴心的支撑延边。
[0101]同时,固定座后部设置有L形拐角,用于挂接固定在坐垫转轴座上。有一定高度的约束立板109,约束立板109在包裹于坐垫转轴根部的同时,进一步削弱了固定座1的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