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砼墙体宽度外模定位连接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1271发布日期:2018-11-16 20:2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廊施工或管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廊砼墙体宽度外模定位连接架。



背景技术:

管廊施工过程中,随着管廊外径宽度的增加,管廊外模的宽度也随管廊外径而增加,加宽后的管廊外模通过螺栓等简单的定位连接则会导致管廊左右两侧的外模出现倾斜,尤其是在管廊高度也增加的情况下,管廊左右两侧的外模倾斜情况则更为严重,由此造成管廊内壁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使得管廊内壁随着外模的倾斜而倾斜浇筑混凝土,使浇筑成型后的管廊内壁不符合施工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管廊宽度增加后导致管廊外模出现倾斜,导致在混凝土浇筑后管廊内壁出现倾斜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廊砼墙体宽度外模定位连接架,包括:连接架、第一定位框、第二定位框和调节螺栓,所述连接架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长方体结构的底面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定位框,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框之间间隔并对称设有第二定位框,所述第一定位框靠近所述第二定位框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调节螺栓。

为保证所述连接架的整体稳定性,以及受力强度,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架设为方管焊接而成的长方体框架结构,所述第一定位框焊接在所述连接架的底部方管上,所述连接架的长方体框架结构上间隔设有多个纵向支撑杆,各所述纵向支撑杆之间均设有斜撑杆。

所述调节螺栓在对管廊外模进行限位固定时,所述调节螺栓顶在所述管廊外模的一端会将管廊外模的侧面损坏,为避免所述调节螺栓将管廊外模的侧面损坏,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螺栓一端设为手柄端,另一端设有顶块,所述顶块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定位框的一侧。

为保证所述第一定位框和所述第二定位框在对所述管廊外模进行夹紧定位时受力均匀,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定位框和所述第二定位框均为方管焊接而成的方形框架结构,

所述第一定位框与所述第二定位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纵向固定杆,所述调节螺栓通过螺纹贯穿设置在所述纵向固定杆上。

当管廊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管廊槽体内加筑竖直墙面时,为便于将竖直墙面的模板也能进行夹紧限位,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定位框的顶面设有多个通孔,所述连接架的底部从左向右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

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相互配合设置,并供所述第二定位框通过紧固螺栓可拆卸设在所述连接架的底部。

在管廊施工过程中,管廊的壁厚则是根据施工需求随时变化,当管廊侧壁的厚度变薄或变厚时,第一定位框和第二定位框则不能很好的固定管廊外模,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定位框的顶部两侧边沿设有横向支撑杆,所述横向支撑杆相互对应的靠近所述连接架的前后两侧面;

所述连接架的前后侧面下方间隔设有多个第二螺纹孔,所述横向支撑杆上设有贯穿孔,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紧固螺栓与所述连接架固定设置;

所述紧固螺栓穿过所述横向支撑杆的贯穿孔,并与所述连接架的第二螺纹孔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使用时,先将管廊外模吊装入管廊槽体内,当管廊外模吊装至管廊槽体的两侧后,将所述管廊外模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管廊槽体底部,再将所述连接架吊装入管廊槽体内;所述连接架底部的第一定位框和第二定位框将管廊槽体两侧的管廊外模分别进行固定,即,通过将所述管廊槽体两侧的管廊外模分别卡在所述连接架两端的第一定位框和第二定位框之间,从而实现管廊外模的固定。由此可避免所述管廊外模过高导致顶部倾斜,从而导致管廊内壁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管廊壁出现倾斜的情况,由此可保证管廊内壁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管廊内壁与管廊顶面和底面均处于垂直状态,避免因管廊内壁倾斜后造成施工缺陷而导致返工问题。

所述第二定位框靠近所述第一定位框的一面与管廊外模的一面相互贴合设置,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定位框上的调节螺栓,使调节螺栓由所述第一定位框向所述第二定位框方向移动,由此可使所述调节螺栓将所述管廊外模牢固的卡在所述第一定位框和所述第二定位框之间,保证所述管廊外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始终能够垂直于管廊内顶壁和内底壁。当管廊外模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通过将所述调节螺栓向所述第一定位框的方向旋拧,即可松开所述管廊外模的固定,即可进行连接架和管廊外模的拆模工作。通过利用所述连接架进行管廊外模的位置固定,还可使管廊施工浇筑过程中实现多通道管廊侧壁的施工,与传统的管廊施工相比,大大减少了施工时间,同时提高了施工质量,避免管廊内壁不平整或是倾斜造成多次施工的缺陷,由此可避免一个管廊施工项目中出现多次修复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廊砼腔体宽度外模定位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廊砼腔体宽度外模定位连接架的第一定位框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廊砼腔体宽度外模定位连接架的第二定位框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廊砼腔体宽度外模定位连接架固定管廊外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廊砼腔体宽度外模定位连接架的横向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管廊砼腔体宽度外模定位连接架的第一螺纹孔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连接架,2-第一定位框,3-第二定位框,4-调节螺栓,5-纵向支撑杆,6-斜撑杆,7-手柄端,8-顶块,9-纵向固定杆,10-第一螺纹孔,11-横向支撑杆,12-紧固螺栓,13-第二螺纹孔,14-贯穿孔,15-管廊外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根据图1和图4所示,一种管廊砼墙体宽度外模定位连接架,包括:连接架1、第一定位框2、第二定位框3和调节螺栓4,所述连接架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长方体结构的底面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定位框2,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框2之间间隔并对称设有第二定位框3,所述第一定位框2靠近所述第二定位框3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调节螺栓4。

使用时,先将管廊外模15吊装入管廊槽体内,当管廊外模15吊装至管廊槽体的两侧后,将所述管廊外模15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管廊槽体底部,再将所述连接架吊装入管廊槽体内;所述连接架底部的第一定位框2和第二定位框3将管廊槽体两侧的管廊外模15分别进行固定,即,通过将所述管廊槽体两侧的管廊外模15分别卡在所述连接架1两端的第一定位框2和第二定位框3之间,从而实现管廊外模15的固定。由此可避免所述管廊外模15过高导致顶部倾斜,从而导致管廊内壁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管廊壁出现倾斜的情况,由此可保证管廊内壁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管廊内壁与管廊顶面和底面均处于垂直状态,避免因管廊内壁倾斜后造成施工缺陷而导致返工问题。

所述第二定位框3靠近所述第一定位框2的一面与管廊外模15的一面相互贴合设置,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定位框2上的调节螺栓4,使调节螺栓4由所述第一定位框2向所述第二定位框3方向移动,由此可使所述调节螺栓4将所述管廊外模15牢固的卡在所述第一定位框2和所述第二定位框3之间,保证所述管廊外模15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始终能够垂直于管廊内顶壁和内底壁。当管廊外模15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通过将所述调节螺栓4向所述第一定位框2的方向旋拧,即可松开所述管廊外模15的固定,即可进行连接架1和管廊外模15的拆模工作。通过利用所述连接架进行管廊外模的位置固定,还可使管廊施工浇筑过程中实现多通道管廊侧壁的施工,与传统的管廊施工相比,大大减少了施工时间,同时提高了施工质量,避免管廊内壁不平整或是倾斜造成多次施工的缺陷,由此可避免一个管廊施工项目中出现多次修复问题。

为保证所述连接架的整体稳定性,以及受力强度,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1所示,所述连接架1设为方管焊接而成的长方体框架结构,所述第一定位框2焊接在所述连接架1的底部方管上,所述连接架1的长方体框架结构上间隔设有多个纵向支撑杆5,各所述纵向支撑杆5之间均设有斜撑杆6。通过设置的纵向支撑杆5和斜撑杆6,可避免所述连接架1的长方体框架结构因过长造成中心弯曲的情况,加强了所述连接架1的使用强度,同时便于在吊装过程中能够方便进行挂钩吊装,还可延长所述连接架1的使用寿命,避免长方体框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焊接部位出现开裂而影响工期,甚至造成连接架报废的情况。通过多个纵向支撑杆5和斜撑杆6的相互焊接,减少长方体框架结构的焊接部位出现开裂的情况。

所述调节螺栓在对管廊外模进行限位固定时,所述调节螺栓顶在所述管廊外模的一端会将管廊外模的侧面损坏,为避免所述调节螺栓将管廊外模的侧面损坏,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1和图2所示,所述调节螺栓4一端设为手柄端7,另一端设有顶块8,所述顶块8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定位框3的一侧。

当所述连接架1置入管廊槽体内,并利用第一定位框2和第二定位框3将管廊槽体的两侧管廊外模15卡住后,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定位框2上上的各调节螺栓4,使管廊外模15夹紧在所述第二定位框3与调节螺栓4靠近第二定位框3之间,利用顶块8可有效避免所述调节螺栓4对管廊外模15的外侧壁造成损坏,延长管廊外模15的使用寿命。由于所述顶块8为一块状结构,且顶在所述管廊外模15的一面为平面,还可使所述管廊外模15两侧的夹紧力得到分散,从而避免调节螺栓4的端部进行夹紧固定时出现夹紧的施力点过小的问题。

为保证所述第一定位框和所述第二定位框在对所述管廊外模进行夹紧定位时受力均匀,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3所示,所述第一定位框2和所述第二定位框3均为方管焊接而成的方形框架结构,

所述第一定位框2与所述第二定位框3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纵向固定杆9,所述调节螺栓4通过螺纹贯穿设置在所述纵向固定杆9上。所述第二定位框3的纵向固定杆9上也设有调节螺栓4。

通过设置的纵向固定杆9可加强所述第一定位框2和第二定位框3的整体强度;

通过在所述第二定位框3的纵向固定杆9上设置调节螺栓4,可对管廊外模15进行垂直角度的微调矫正,保证所述管廊外模15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所述管廊外模15可很平整的垂直于管廊内顶壁和内底壁。

当管廊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管廊槽体内加筑竖直墙面时,为便于将竖直墙面的模板也能进行夹紧限位,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6所示,所述第二定位框3的顶面设有多个通孔,所述连接架1的底部从左向右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10,

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10相互配合设置,并供所述第二定位框3通过紧固螺栓12可拆卸设在所述连接架1的底部。

当进行多通道管廊侧壁的施工时,可在所述连接架1的底部利用第一螺孔10分别安装多个第二定位框3来实现多通道的管廊侧壁模具的固定,由此保证多通道的管廊侧壁施工过程中,各管廊侧壁均垂直于管廊内顶壁和内底壁。

在管廊施工过程中,管廊的壁厚则是根据施工需求随时变化,当管廊侧壁的厚度变薄或变厚时,第一定位框和第二定位框则不能很好的固定管廊外模,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根据图5所示,所述第二定位框3的顶部两侧边沿设有横向支撑杆11,所述横向支撑杆11相互对应的靠近所述连接架1的前后两侧面;

所述连接架1的前后侧面下方间隔设有多个第二螺纹孔13,所述横向支撑杆11上设有贯穿孔14,所述横向支撑杆11通过紧固螺栓12与所述连接架1固定设置;

所述紧固螺栓12穿过所述横向支撑杆11的贯穿孔14,并与所述连接架1的第二螺纹孔13固定连接。

在管廊施工过程中,管廊的壁厚则是根据施工需求随时变化,当管廊侧壁的厚度变薄或变厚时,管廊外模15的尺寸也会随之变化,为适应不用的管廊外模15的尺寸,通过在所述连接架的前后侧面下方设置多个第二螺纹孔13,同时在所述第二定位框3的前后分别设置横向支撑杆11,所述横向支撑杆11可将所述第二定位框3卡在所述连接架1的下方,同时,利用紧固螺栓12贯穿所述横向支撑杆11上的贯穿孔14,并将所述紧固螺栓12螺纹固定在所述连接架1的第二螺纹孔13上,由此保证当管廊外模15的厚度出现变化后,通过调整所述第二定位框3与所述第一定位框2之间的间距,即可实现所述管廊外模15与所述连接架1的匹配,由此可减少多规格的管廊砼腔体宽度外模连接架的生产加工问题,且便于灵活施工。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