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面雨水断流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0354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桥面雨水断流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里的高架桥越来越多。一般情况下,桥梁雨水可通过桥面或桥两侧围栏结构开孔直接排入江河,目前,工程上常用的几种雨水收集方式均存在不足。一种是通过桥面或桥两侧围栏结构开孔作雨水口,由连接管接入桥两侧的挂管,最后转输到排水系统中,这套系统采用挂管收集,挂管管径随收集雨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管道难以安装固定,且影响桥整体的美观效果;另一种方式则是利用桥面人行道下断面空间作为桥面雨水的收集转输通道,但该方式存在断面过流能力低、占用其他专业管线敷设空间、清疏维护困难等问题。而且,这些高架桥下方一般都设置有绿化带,由于桥面的阻挡,这些绿化带上的植物通常都无法直接得到雨水的浇灌。而人工浇灌这些植物,不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淡水资源,而且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面雨水断流利用装置,该桥面雨水断流利用装置结构简单,整体美观,不占用其他专业管道的敷设空间,可利用桥面雨水的断流对绿化带进行浇灌。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桥面雨水断流利用装置,包括集水口、雨水管、渗透井和透水盲管,所述集水口设置在桥面上;所述雨水管的上端与所述集水口的出口相连,雨水管的下端接入渗透井;所述渗透井内设有透水盲管,所述透水盲管内的雨水引入绿化带。

作为优选,所述雨水管包括集水立管和排水立管,所述集水立管的上端与集水口的出口相连,排水立管的下端接入到渗透井内。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立管敷设在桥墩墩体内。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立管的顶部设有供集水立管内雨水流入的集水盘。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立管的管径小于排水立管的管径。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盘的直径为集水立管的4至6倍。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立管的下部设有一用于后期维护的检修口。

作为优选,所述渗透井的顶部安装有雨水箅盖。

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排水立管敷设在桥墩墩体内,避免排水立管老化,降低后期运营维护费用,同时在排水立管上设置检修口,便于雨水管后期的疏通和维护。

2、本实用新型通过渗透井与透水盲管相连接,可将收集的雨水有效的输送至绿化带土层对绿化带进行浇灌,同时透水盲管的长度及铺设径路可以根据现场调整,适应性强。3、本实用新型将桥面雨水断流,不增加市政管网的排水量,能收集利用宝贵的雨水资源,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精神。

4、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结构简单,整体美观,不占用其他专业管道的敷设空间,可利用桥面雨水的断流对绿化带进行浇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桥面雨水断流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集水口、2、集水立管,3、排水立管,4、集水盘,5、检修口,6、渗透井,7、透水盲管,8、雨水箅盖,9、桥墩墩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桥面雨水断流利用装置,包括集水口1、雨水管、渗透井6和透水盲管7,所述集水口1设置在桥面上,一般情况下集水口1设置在桥面的较低处,便于收集雨水。所述雨水管包括集水立管2和排水立管3,所述集水立管2的上端与集水口1的出口相连,桥面上的滞水通过集水口1流入集水立管2内,集水立管2的下部与排水立管3的顶部管口相连,排水立管3下端的管口接入渗透井6内,集水立管2内的雨水通过排水立管3引至地面渗透井6中,所述排水立管3敷设在桥墩墩体内,避免立管老化。渗透井5与透水盲管7相连,可将收集的雨水有效的输送至绿化带土层,透水盲管7的长度及铺设径路可以根据现场调整,适应性强。渗透井5上部设雨水箅盖8,当强降雨期超量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篦盖7溢流排出。本装置将桥面雨水断流,不增加市政管网的排水量,能收集利用宝贵的雨水资源,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所述排水立管3的顶部设有供集水立管1内雨水流入的集水盘4,当发生强降雨时,由于排水立管3内的雨水不能及时排除,这样就会大量的滞 水进入集水盘4,集水立管3内的滞水先排到集水盘4内,可有效的排除桥面上的滞水,避免了大量的水滞留在桥面上,一般情况下,将集水盘4的直径设计为集水立管2直径的4至6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所述排水立管3的管径大于集水立管2的直径,当雨水较多时,能及时的将桥面上的滞水排到渗透井7内。所述排水立管3的下部设有一检修口5,便于后期对集水立管2和排水立管3的保养和维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