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施工用围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0540发布日期:2018-08-17 20:44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施工用围挡系统。



背景技术:

在市政道路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并抑制施工过程中粉尘的扩散、降低噪音,降低对市容市貌的影响,会采用围挡将施工范围进行遮挡。早期的围挡仅仅具有遮挡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仅具有遮挡功能的围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了,因此,围挡逐渐兼具遮挡、降噪、照明、抑尘等功能。但是即便如此,围挡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组装不便、影响施工效率,不能随着施工的进度对围挡范围进行适时地调整,目前围挡是依靠铁丝将两块相邻的板块连接固定在一起,两块板块从上到下需要多根铁丝对不同位置进行连接,且是由人工对铁丝逐一拧紧,并且在拆除时,还需要对铁丝剪断,这样又会造成铁丝的消耗量较大甚至是浪费;

2、在围挡的拐角位置,严重遮挡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以及机动车驾驶人的视线,造成拐角位置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甚至这方面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施工用围挡系统,该围挡系统所用围挡由围挡单元依靠快速连接装置依次连接组装,极大提高了围挡的施工效率,而且快速连接装置可以反复使用,通用性高,且不会造成浪费,同时在该围挡系统内,通过观察窗的设计改善围挡拐角位置视野问题,一定程度上消除该位置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道路施工用围挡系统,包括侧面围挡、端面围挡以及支撑架,侧面围挡和端面围挡相垂直,侧面围挡和端面围挡均由多个围挡单元依靠快速连接装置组合而成,每个围挡单元由尺寸相同的单元板进行组装得到;围挡单元包括端部单元板和两端部单元板之间的多个中间单元板,中间单元板的两端边沿为下沉式结构,并在两端的下沉式结构处分别设置柱状凸块和连接孔,相邻的中间单元依靠柱状凸块插入连接孔实现连接,并且在柱状凸块上加工有外螺纹,在柱状凸块插入连接孔后由紧固螺母进行固定,所述端部单元板用以连接中间单元板的一端边沿设有下沉式结构,并于下沉式结构处设置柱状凸块或连接孔,端部单元板另一端沿高度方向固定设置一排连接柱,连接柱的头部呈球形;所述的快速连接装置为一块橡胶板,在橡胶板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两排平行的圆孔,圆孔的设置数量不少于所述端部单元板上的连接柱数量,由橡胶板的两排圆孔和两个围挡单元中相邻两块端部单元板的连接柱配合完成相邻围挡单元的组合连接;在侧面围挡和端面围挡相接的拐角位置,相连接且垂直的两块端部单元板上分别设有透明的观察窗,并在侧面围挡和端面围挡的内侧设置一块斜板,斜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侧面围挡以及端面围挡的单元板上,以形成三角形区域,所述的观察窗位于该三角形区域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道路施工用围挡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支撑架上设有喷淋系统,喷淋系统包括设置在支撑架上的供水软管和在供水软管上安装的喷头。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道路施工用围挡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斜板上设有供人员进出的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道路施工用围挡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橡胶板上设有多个拉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实用新型所用围挡由围挡单元依靠快速连接装置依次连接组装,极大提高了围挡的施工效率,而且快速连接装置可以反复使用,通用性高,且不会造成浪费,同时在该围挡系统内,通过观察窗的设计改善围挡拐角位置视野问题,一定程度上消除该位置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围挡单元也是有单元板组装而成,单元板依靠柱状凸块和连接孔的配合实现快速组合连接,并由紧固螺母对其进行固定,以防滑脱错位,其中的紧固螺母为标准件,因此既提高了通用性,又可以多次重复利用,在对围挡系统进行拆除时,也可以实现快速拆除。

第三,本实用新型中的快速连接装置不仅可以实现围挡单元的快速拆装,而且随着施工进度的进展,当需要对围挡范围进行调整时,也可以通过快速连接装置将连接的围挡单元分开进行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可继续保持围挡单元内单元板的连接状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围挡施工的效率,在快速连接装置的橡胶板上设有多个拉手,可以便于对橡胶板进行快速的拆除。

第四,本实用新型在围挡拐角位置设置相互垂直的观察窗,这样在围拐角挡一侧的交通参与者可以透过两个观察窗,及时注意到拐角另一侧的行人、车辆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预判和反应,从而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第五,本实用新型中在侧面围挡和端面围挡内侧设置斜板可以和与其连接的单元板围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所述的观察窗位于该三角形区域内,这样可以减少施工中粉尘、泥水对观察窗的污染,保证观察窗具有足够的清晰度,而且在该斜板上还设有进出门,这样相关的维护人员可以进入三角形区域内,对观察窗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围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间单元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围挡单元中相邻中间单元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围挡单元中端部单元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相邻围挡单元中两块端部单元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快速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侧面围挡,2、端面围挡,3、围挡单元,4、单元板,401、端部单元板,402、中间单元板,403、柱状凸块,404、连接孔,405、连接柱,5、观察窗,6、斜板,7、橡胶板,701、圆孔,702、拉手,8、支撑架,801、竖直架,802、水平架,803、斜撑,9、水平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道路施工用围挡系统,包括侧面围挡1、端面围挡2以及支撑侧面围挡1和端面围挡2的支撑架8,侧面围挡1和端面围挡2相垂直,支撑架8设置在侧面围挡1和端面围挡2的内侧,即位于施工范围内;

如图8所示,该支撑架8包括由角铁固定连接而成的三角形结构和水平连接架9,所述三角形结构包括竖直架801、水平架802和斜撑803,竖直架801上开设多个通孔,相邻支撑架8依靠水平连接架9依次进行串联,水平连接架9采用角钢,其两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在三角形结构的竖直架801顶部;

所述的侧面围挡1和端面围挡2均由多个围挡单元3依靠快速连接装置组合而成,每个围挡单元3由尺寸相同的单元板4进行组装得到;

如图2所示,在组成围挡单元3的单元板4中,除首尾两块端部单元板401之外,其他为中间单元板402;

如图3、4所示,中间单元板402两端边沿分别具有下沉式结构,并且两端的下沉式结构位于板面的内外两侧,此处的“内外”是以施工区域为标准,朝向施工区域的一面为内侧面,反之为外侧面,在下沉式结构处设置柱状凸块403和与柱状凸块403相配合的连接孔404,柱状凸块403的端部加工有外螺纹,相邻的中间单元板402依靠柱状凸块403插入连接孔404进行连接,此时可以由紧固螺母进行固定,也可以在柱状凸块403插入连接孔404后,穿过所述支撑架8中竖直架801上的通孔,然后由紧固螺母进行固定;

如图5、6所示,围挡单元3中的两块端部单元板401的尺寸与中间单元板402相同,端部单元板401用以连接中间单元板402的一端边沿设有下沉式结构,并于下沉式结构处设置柱状凸块403或连接孔404,端部单元板401另一端沿高度方向固定设置一排连接柱405,连接柱405的头部呈球形,此处的“高度方向”是以组成围挡系统后为基准的,相邻的围挡单元3依靠快速连接装置和连接柱405配合连接;

如图7所示,快速连接装置为一块橡胶板7,在橡胶板7上沿长度方向设有两排平行的圆孔701,圆孔701的设置数量不少于所述端部单元板401上的连接柱405数量,圆孔701的直径小于所述连接柱405的球形头部的球径,由橡胶板7的两排圆孔701和相邻两个围挡单元3中两块端部单元板401的连接柱405配合完成相邻围挡单元3的组合连接,并在连接时,球形头部迫使橡胶板7的圆孔701变形扩张,以使球形头部穿过圆孔701,将橡胶板7卡在连接柱405的球形头部和端部单元板401板面之间;在侧面围挡1和端面围挡2相接的拐角位置,相连接且垂直的两块端部单元板401上分别设有透明的观察窗5,并在侧面围挡1和端面围挡2的内侧设置一块斜板6,斜板6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侧面围挡1以及端面围挡2的单元板4上,以形成三角形区域,所述的观察窗5位于该三角形区域内,为了便于观察窗5的清洗,在斜板6上还设有供人员进出的门。

优选的,所述的快速连接装置上还设有拉手702,拉手702位于橡胶板7的两端以及两排圆孔701之间。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围挡系统还具有喷淋系统,喷淋系统包括设置在支撑架8上的供水软管和在供水软管上安装的喷头,供水软管一端与水源连接,另一端设有堵头,供水软管沿连接支撑架8的水平连接架9布设,由扎带固定。

优选的,所述不同的围挡单元3中,具有数量不等的单元板4,使得围挡单元3具有不同的长度,使用时更加灵活方便。

当施工范围缩小,需要移动调整围挡系统时,可以通过拆除快速连接装置,对围挡单元3进行位置移动或数量的调整,而围挡单元3内的单元板4在调整过程中任然保持连接状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调整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