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上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338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上门锁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配置于车体中的双铰链式门的上部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诸如车体的后部具有装载平台的皮卡车等中,在车体的侧面上,由铰链枢转地安装在前端侧的前门和由铰链枢转地安装在后端侧的后门通常设置成使得它们可以以双铰链方式打开和关闭。在具有这种以双铰链方式打开和关闭的门的车辆中,通常关闭后门并将其锁定到车体,然后关闭前门并可以将其锁定到后门。在后门的前部的上下部上,分别设有通过与设置在车体的顶侧和下侧部上的撞针配合而将后门锁定在关闭状态的上门锁装置(上门闩单元)和下门锁装置(下门闩单元)。

另外,例如,如专利文献2所述,在前侧门的上部上设有与设置在车体的顶侧的侧端部的撞针配合的上门锁装置(上锁定单元)。

此外,常规的上门锁装置包括一对前后基件、枢转地安装在通过铆接固定到两个基件的门闩轴上并且可与设置在车体的顶侧上的撞针配合的门闩以及枢转地安装在通过铆接固定到前后基件的棘轮轴上并且可与门闩配合的棘轮,其中前后基件固定到门的内板的上部。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jp2002-200920a

专利文献2:特许jp4203881b2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设置于门的上部的上门锁装置中,由于与门闩配合的撞针固定在车体的顶侧,所以撞针的u形腿部从顶侧朝向门突出。因此,例如,在车辆碰撞时,当发生变形使得车体的上部和门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位时,上门锁装置和与门闩配合的撞针的腿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故障,使得不能通过撞针与门的内板的边缘咬合来打开门,并且经由与撞针配合的门闩,通过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或外侧方向将大的拉伸负荷施加到门闩轴和基件,从而构成元件的一部分变形或损坏。

鉴于这种问题,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上门锁装置中,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来固定防止撞针在门的内板上向前方变形的防咬合支架,并且在撞车时防止撞针咬入门板中。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和2都未公开一种能够防止或限制上门锁装置的构成元件的诸如变形和破损等的手段。因此,在车辆碰撞时,经由撞针,当向上门锁装置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或向外方向(其中撞针拉动门闩的方向)输入大的拉伸负荷时,可以想到的是,大的弯曲负荷被施加到上门锁装置的构成元件的一部分,特别是固定到门的内板的前后基件,从而可能发生诸如变形和破损等故障。

作为防止这种情况的手段,可以想到的是,通过增大前后基件的厚度或通过焊接加强板来增大前后基件的弯曲刚度。然而,如果增大基件的厚度,则使得上门锁装置大型化并且质量增加,进一步地,如果加入加强板,则增加了加强板的焊接过程和制造过程,从而产生成本高昂的问题。

此外,如果基件的弯曲刚度增大,则不太可能使基件变形,但是负荷集中在通过铆接固定到基件的门闩轴上,并且应力集中在门闩轴的铆接部附近。于是,存在该部分断裂的风险。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维持强度要求的同时进行轻量化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按照以下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设置在配置于车体中的双铰链式门的上部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主体;

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一侧并且具有可以固定到所述门的第一安装部的金属的第一基件;

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另一侧并且具有可以固定到所述门的第二安装部的金属的第二基件;

贯通所述主体并且具有由第一基件和第二基件支撑的两端的门闩轴;

收容在所述主体中、枢转地安装在所述门闩轴上并且可与车体侧的撞针配合的门闩;

具有由第一基件和第二基件支撑的两端的棘轮轴;和

收容在所述主体中、枢转地安装在所述棘轮轴上并且可与所述门闩配合的棘轮,

其中第一基件具有从所述撞针进入其中的撞针进入槽的延伸部向下延伸的加强凸缘,所述加强凸缘以与所述撞针进入所述撞针进入槽的进入方向成直角或大致直角的方式弯曲,并且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加强凸缘的下部连续。

第二发明是如下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第一发明中,其中所述门闩轴和所述棘轮轴的两端通过铆接分别固定到第一基件和第二基件。

第三发明是如下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第一或第二发明中,其中第一基件由包括第一安装部的单一元件形成,并且第二基件由包括第二安装部的单一元件形成。

第四发明是如下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的任一个中,其中在第一基件和所述主体之间设有覆盖所述主体的一侧的金属盖件,并且在所述盖件的下部设有用于支撑作用传递元件的上部的支撑部,所述作用传递元件用于在解除所述棘轮与所述门闩的配合的方向上使所述棘轮转动。

第五发明是如下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第四发明中,其中所述主体、第一基件、所述盖件和第二基件的上端部由其中两端通过铆接固定到第一基件和第二基件的连接轴连接。

第六发明是如下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第五发明中,其中第一基件、所述盖件和第二基件中的至少一个由高张力钢板形成。

第七发明是如下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的任一个中,其中朝向第一基件侧延伸并且位于第一安装部下方的第三安装部与第二基件的下部一体地形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基件上设有从撞针进入槽的延伸部向下延伸并且以与所述撞针进入所述撞针进入槽的进入方向成直角或大致直角的方式弯曲的加强凸缘,其中所述加强凸缘设置成与第一安装部连续,从而增大包括第一安装部的第一基件的弯曲刚度。结果,特别地,当在车辆碰撞时从撞针向上门锁装置施加大的拉伸负荷时,防止了固定到门上的第一基件过度变形和损坏。因此,不需要通过使第一基件的厚度大于必要厚度或通过将加强板焊接到第一基件上来增大第一基件的弯曲刚度,在维持上门锁装置的强度要求的同时,可以使上门锁装置小型化和轻量化,进一步地不需要焊接过程和加强板的制造过程,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设有车辆用上门锁装置的后门在从车辆的前方看到的前视图。

图3是车辆用上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从车辆的前方看到的前视图。

图5是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从车外侧看到的侧视图。

图6是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从车外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7是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从车内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8是在安装限位开关之前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从车外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9是在安装限位开关之后车辆用上门锁装置在从车外侧看到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图1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上门锁装置(以下称为上门锁装置)的皮卡车的侧视图。在车体侧面的上车/下车用开口部1上,其中前端由上车/下车用开口部1的前边缘的一对上下前门铰链2,2支撑的前门3和其中后端通过上车/下车用开口部1的后边缘的一对上下后门铰链4,4枢转地安装的后门5安装成使得它们可以以双铰链方式朝向车体外侧打开。

设置在前门3的内板(未示出)的后端部的前门锁装置6的门闩(未示出)与固定到处于关闭位置的后门5的前面的中间撞针7(参照图2)配合,使得前门3保持在关闭位置。当前门锁装置6处于解锁状态时,可以通过外部手柄8和车辆内部的门上的内部手柄(未示出)打开前门3。

此外,如图2的放大图所示,其在车内侧上的侧面由内部装饰9覆盖的后门5的内板5a的内侧面的前上部设有上门锁装置10,并且在后门5中,在内板5a的前下部设有下门锁装置11。当关闭后门5时,上门锁装置10和下门锁装置11分别与螺栓连接到车体的顶侧导轨12的上撞针13和螺栓连接到车体下部的踏脚板14的上表面的下撞针15配合,并且后门5保持在关闭位置。由于下门锁装置11包括可与下撞针15配合的门闩(未示出)和可与门闩配合的棘轮(未示出)且是已知的,并且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后门5的内板5a的前端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有用于将上门锁装置10与下门锁装置11一起解锁的中继操作装置16。中继操作装置16与安装到后门5的内板5a并且当打开前门3时操作的打开手柄17连接。

中继操作装置16包括与打开手柄17的打开操作一起转动的打开杆(未示出)以及与打开杆相关联的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并经由作为作用传递元件的上鲍登线18和下鲍登线19与上门锁装置10和下门锁装置11连接的棘轮释放杆(未示出)。此外,在后门5的前端面上,当后门5处于关闭状态时,设有前门锁装置6可以与其配合的前述中间撞针7和位于中间撞针7下方的门检测杆20。

门检测杆20通过当关闭前门3时将门检测杆20推向后方而释放中继操作装置16的打开杆和棘轮释放杆之间的联接状态来防止上门锁装置10和下门锁装置11变为解锁状态。即,当关闭前门3时,即使当操作打开手柄17使其从车内侧打开时,也不能打开后门5,只有当打开前门3时,才可以通过打开手柄17的打开操作使上门锁装置10和下门锁装置11进入解锁状态来打开后门5。另外,由于中继操作装置16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所以省略其构成元件的详细说明。

接着,参照图3~图9,对设置在后门5中的根据本发明的上门锁装置10进行详细说明。

上门锁装置10包括:

具有向上述上撞针13可以进入其中的车内侧开口的撞针进入槽21a的合成树脂主体21;

在主体21的前侧的内部的枢转地安装在贯通主体2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门闩轴22上并且具有可与上撞针13配合的配合槽23a的门闩23;

在门闩23下方的主体21的前侧的内部的由贯通主体2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棘轮轴24枢转地安装并且可与和上撞针13配合的门闩23配合的棘轮25;

固定到主体21的前侧并且在其上部具有撞针进入槽26a的金属前基件26;

设置在主体21和前基件26之间以覆盖主体21的前侧并且在其上部具有撞针进入槽27a的金属盖件27;和

覆盖主体21的后侧的金属后基件28。

在本实施方案中,例如,前基件26、盖件27和后基件28各自由高张力钢板形成。前基件26和后基件28分别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基件和第二基件。

门闩23由弹簧(未示出)沿着能够释放上撞针13的打开方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迫动。另外,棘轮25缠绕在棘轮轴24上,并且通过其一端由棘轮25保持以及另一端由主体21保持的弹簧29与门闩23的外周部配合,并且沿着防止门闩23在打开方向转动的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迫动。

在与形成于主体21中的撞针进入槽21a连续的车外侧上的缓冲橡胶用孔30中组入有当上撞针13进入时起缓冲作用的缓冲橡胶31。

在主体21、前基件26和盖件27的车内侧的上端部以及在后基件28的上端部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的轴孔32,33,34,35。通过铆接穿过轴孔32~35插入并且面向前后方向的连接轴36的突出端部(从前基件26和后基件28突出的两端部),主体21、前基件26、盖件27和后基件28的上端部通过连接轴36彼此牢固地连接。

另外,穿过形成在前基件26、盖件27和后基件28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轴孔37,38,39插入贯通主体21和门闩23的上述门闩轴22。通过铆接门闩轴22的从前基件26和后基件28突出的端部,主体21、前基件26、盖件27和后基件28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通过门闩轴22彼此牢固地连接。

此外,在前基件26、盖件27和后基件28中的轴孔37~39的下方形成有棘轮轴24的两端穿过其插入的轴孔40,41,42。通过铆接棘轮轴24的从前基件26和后基件28突出的端部,在主体21、前基件26、盖件27和后基件28的门闩轴22下方的部分通过棘轮轴24牢固地连接。

在主体21和后基件28之间的棘轮轴24上枢转地安装有释放元件43。释放元件43与可以从释放转动方向(棘轮25从门闩23脱离的方向)和棘轮25的释放作用部251接触的释放操作部431一体地形成。另外,在释放元件43上形成有驱动杆部432,在设置于驱动杆部432中的装配孔433中,装配有安装到从与中继操作装置16的棘轮释放杆连接的上鲍登线18的上端突出的内缆线181的上端部的连接件44(参照图7和图8)。

在其中门闩23与上撞针13配合的锁定状态下,当操作上述打开手柄17以打开门时,经由与中继操作装置16的棘轮释放杆连接的上鲍登线18的内缆线181和安装到内缆线181的连接件44,使释放元件43从前面看时顺时针转动,经由释放操作部431,使棘轮25从前面看时也顺时针转动。结果,解除了门闩23和棘轮25之间的配合状态,并且通过弹簧的偏置力使门闩23沿着释放上撞针13的打开方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使上门锁装置10处于解锁状态。另外,当操作打开手柄17使其打开时,如上所述,通过中继操作装置16,下门锁装置11也变为解锁状态,从而可以打开后门5。

在前基件26的车外侧的侧边缘的上半部分上,与上撞针13进入撞针进入槽26a中的进入方向x(参照图4)成直角或大致直角并且向前方弯曲的适宜尺寸的加强凸缘261从作为上撞针13的进入方向的撞针进入槽26a的延伸部26b朝向下侧(棘轮25的方向)一体地形成。此外,在前基件26的车外侧的侧边缘的下半部分上,为了将上门锁装置10固定到后门5的内板5a,在向前方向上比加强凸缘261长的第一前侧安装部262与加强凸缘261的下端部连续地在向前方向上大致成直角地形成。另外,第一前侧安装部262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安装部。

如上所述,在由高张力钢板制成的前基件26的车外侧的侧边缘,当从撞针进入槽26a的延伸部26b向下延伸的向前方的加强凸缘261设置成与第一前侧安装部262连续时,增大了前基件26的强度。特别地,可以增大包括作为到后门5的内板5a的固定部侧的第一前侧安装部262的前基件26的车外侧的侧端部的弯曲刚度。

盖件27包括:

设置成使得与前基件26的后表面重合并且封闭以基本上相同形状形成的主体21的前表面的主体前表面覆盖部271;

作为撞针进入槽27a的延伸方向的形成在主体前表面覆盖部271的车外侧的侧边缘和上边缘上并且覆盖主体21的车外侧的上半部外周面和上表面的曲面状主体外周面覆盖部272;和

从主体前表面覆盖部271的下端向前方稍微弯曲、然后向下延伸并且从下端向后方进一步延伸的缆线支撑部273。在作为缆线支撑部273的端部的后端部设有其中支撑上述上鲍登线18的上端部的支撑槽274(参照图7)。

另外,在盖件27的主体前表面覆盖部271的车内侧的侧边缘上,如图7所示,形成有向后方弯曲以部分地覆盖门闩23的车内侧的表面并且在先端部(后端部)具有装配在形成于主体21的车内侧的表面上的凹部211中的主体保护部275的u形门闩保护部276。以这种方式,在盖件27的主体前表面覆盖部271的车外侧和车内侧的侧边缘上,由于分别设有向后方向看的曲面状主体外周面覆盖部272和u形门闩保护部276,所以增大了盖件27的弯曲刚度。

后基件28包括:

部分地露出并覆盖主体21的后面的车内侧的主体后表面覆盖部281;

从主体后表面覆盖部281的车外侧的侧边缘向后方延伸并将上门锁装置10固定到后门5的内板5a的后侧安装部282;和

使主体后表面覆盖部281的下部朝向车外侧稍微倾斜地向下延伸、然后在与主体21间隔开的下部中向前方弯曲并且在前端向下弯曲、进一步向前方延伸、定位在上述第一前侧安装部262的下方的第二前侧安装部283(参照图5)。

另外,后侧安装部282和第二前侧安装部283分别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

在后基件28的主体后表面覆盖部281的车内侧的侧边缘上,形成有向前方弯曲并且与盖件27的主体保护部275的车内侧的侧面重合的主体保护部284(参照图7)。通过在后门5的内板5a的前上部利用来自车内侧的螺栓固定第一前侧安装部262、第二前侧安装部283和后侧安装部282来安装上门锁装置10。

如图8和图9所示(未示出后基件28),经由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保持件46,在主体21的后面上安装通过门闩23的转动而打开和关闭的限位开关45,如下。

在主体21的后面上的门闩轴22的下方,在车内外方向上间隔开的一对被装配突部47,47和具有在先端部彼此向内面对的保持爪部481的一对弹性配合部48,48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的同时向后方一体地突出。

在保持件46的面向限位开关45的表面(前表面)上,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限位开关45没有任何间隙地装配到其中的保持槽49。另外,在插入保持槽49的上端部的两侧上,具有可以装配到一对被装配突部47,47的装配孔50,50的一对装配部51,51朝向车内外方向突出。

此外,在保持件46的中央部中形成有在限位开关45的后面突出的一对突部451,451装配到其中的一对装配孔52,52。

为了将限位开关45和保持件46安装到主体21上,首先,在将限位开关45装配到保持件46的保持槽49中的同时,将限位开关45的一对突部451,451装配到保持件46的一对装配孔52,52中,在防止限位开关45在上下方向和车内外方向上移动的同时,限制开关45由保持件46保持。

接着,如图9所示,将设置在保持件46的一对装配部51,51中的装配孔50,50装配到主体21的一对被装配突部47,47上,并且在扩展一对弹性配合部48的同时,将保持件46推入主体21侧中,并且使弹性配合部48的保持爪部481与保持件46的车内外方向的两侧的后面弹性地配合。因此,在主体21的后面上,限位开关45可以通过保持件46稳定地安装,从而不需要使用诸如螺钉等固定装置。

在安装限位开关45之后,可伸缩的突部452可以与设置在门闩23的后面上的凸轮部231的外周面接触,当门闩23转动到其中门闩23与上撞针13配合的门闩位置时,突部452被凸轮部231按压而打开或关闭限位开关45,经由与限位开关45连接的引线53将来自上门锁装置10的后门5的关闭信号输入到设置在车内的控制电路装置(未示出)。另外,关闭信号同时从设置在下门锁装置11中的限位开关(未示出)输入到控制电路装置,并且通过上下限位开关的关闭信号判断后门5被关闭。

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方案的上门锁装置10中,前基件26由具有高强度的高张力钢板形成,并且在其车外侧的侧边缘上,由于从撞针进入槽26a的延伸部向下延伸并且以与上撞针13进入撞针进入槽26a的进入方向x成直角或大致直角的方式弯曲的加强凸缘261设置成与第一前侧安装部262连续,所以增大了包括第一前侧安装部262的前基件26的车外侧的侧端部的弯曲刚度。

为此,特别地,当在车辆碰撞时大的拉伸负荷从上撞针13沿车后方向或车内方向作用在上门锁装置10上时,防止了作为后门5的内板5a的固定部侧的前基件26的车外侧的侧端部过度变形和损坏。因此,不需要通过使前基件26的厚度特别大或者通过将加强板焊接到前基件26上来增大其弯曲刚度,并且可以使上门锁装置10小型化和轻量化,进一步地不需要焊接过程和加强板的制造过程,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另外,由于后基件28也由具有高强度的高张力钢板形成,所以当大的拉伸负荷从上撞针13沿车前方向或车内方向作用在上门锁装置10上时,防止了作为后门5的内板5a的固定部侧的后基件28的车外侧的侧端部过度变形和损坏。因此,不需要通过使后基件28的厚度特别大或通过焊接加强板来增大其弯曲刚度,并且可以进一步地使上门锁装置10小型化和轻量化。

此外,由于前基件26和后基件28都由未被加强板加强的单一材料制成,所以例如在车辆碰撞时,通过向上门锁装置10沿车外方向(上撞针13拉动门闩23的方向)施加大的拉伸负荷,当弯曲负荷作用在前基件26的第一前侧安装部262和后基件28的后侧安装部282之间的弯曲部附近时,这些部分会发生变形。结果,拉伸应力分散,并且应力未集中在门闩轴22的前基件26和后基件28的铆接部附近,从而防止门闩轴22的铆接部过度变形和损坏。

另外,可以基于验证结果连同实际强度试验来确定上述本发明的构成要件,从而利用由dassaultsystemessa制造的catiaversion5analysis&simulation的功能通过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来使应力分散。

通过在前基件26和主体21之间设置由高张力钢板形成的盖件27,可以增强前基件26的沿前后方向的弯曲刚度。

另外,由于主体21、前基件26、盖件27和后基件28的上端部由其两端通过铆接固定到前基件26和后基件28的连接轴36连接,所以增大了上门锁装置10的上部的强度。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方案的上门锁装置10中,也可以在维持必要的强度要求的同时进行轻量化。

虽然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实施方案进行以下各种变形和修改。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虽然在前基件26和主体21之间设有盖件27,但是也可以省略盖件27。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使前基件26的一部分向下延伸来设置上鲍登线18的缆线支撑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虽然前基件26、盖件27和后基件28这三个都由高张力钢板形成,但是其中的一个(例如,只有前基件26)可以由高张力钢板形成,另外两个可以例如由冷轧钢板形成,或者前基件26和后基件28可以由高张力钢板形成,盖件27可以例如由冷轧钢板形成。

本发明的上门锁装置也可以适用于设置在车体后部的双铰链式门。

附图标记列表

1上车/下车用开口部

2前门铰链

3前门

4后门铰链

5后门

5a内板

6前门锁装置

7中间撞针

8外部手柄

9内部装饰

10上门锁装置

11下门锁装置

12顶侧导轨

13上撞针

14踏脚板

15下撞针

16中继操作装置

17打开手柄

18上鲍登线(作用传递元件)

19下鲍登线

20门检测杆

21主体

21a撞针进入槽

22门闩轴

23门闩

23a配合槽

24棘轮轴

25棘轮

26前基件(第一基件)

26a撞针进入槽

26b延伸部

27盖件

27a撞针进入槽

28后基件(第二基件)

29弹簧

30缓冲橡胶用孔

31缓冲橡胶

32~35轴孔

36连接轴

37~42轴孔

43释放元件

44连接件

45限位开关

46保持件

47被装配突部

48弹性配合部

49保持槽

50装配孔

51装配部

52装配孔

53引线

181内缆线

211凹部

231凸轮部

251释放作用部

261加强凸缘

262第一前侧安装部(第一安装部)

271主体前表面覆盖部

272主体外周面覆盖部

273缆线支撑部

274支撑槽

275主体保护部

276门闩保护部

281主体后表面覆盖部

282后侧安装部(第二安装部)

283第二前侧安装部(第三安装部)

284主体保护部

431释放操作部

432驱动杆部

433装配孔

451突部

452突部

481保持爪部

x进入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