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5427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窗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窗体结构。



背景技术:

窗户,作为现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装饰,通常由窗框、窗扇和活动构件(铰链、执手、滑轮等)构成。窗框负责支撑窗体的主结构,可以是木材、金属、陶瓷或塑料材料。窗扇通过活动构件与窗框相连,以实现窗扇的开启和闭合。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窗的构造也日趋复杂以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另外,各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由摩擦铰链连接的外推窗提出了增加辅助措施以防窗扇坠落的要求。但目前市场上没有能响应该要求的产品。本实用新型所开发的产品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目前,窗框和窗扇通过铰链连接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中,通过这种连接方式构成的窗框和窗扇组合主要分为平开式、外推式和内导式三种类型。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窗扇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被频繁的开启和闭合,而通过铰链实现窗扇和窗框的连接时,窗扇的每一次开启和闭合都会对铰链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损,并且在长时间的频繁和开启后可能引发铰链失效,有可能会导致发生窗扇脱离窗框的现象,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在恶劣天气情况下,窗扇在风力的作用下也会频繁晃动,并对铰链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影响铰链的寿命。

因此,如何防止因铰链失效而导致窗扇脱离窗框的现象发生,是目前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体结构,可防止因铰链失效而导致窗扇脱离窗框的现象发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窗体结构,包含由窗扇和窗框构成的窗体,还包含N个连接窗框和窗扇的铰链;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且窗框和窗扇通过铰链相互连接的一侧构成窗体的铰接侧,窗体结构还包含用于连接窗框和窗扇的多连杆机构。

其中,在窗体上,窗框和窗扇通过多连杆机构相互连接的一侧与窗体的铰接侧相邻设置,且多连杆机构上还具有用于在窗扇打开后限制窗扇打开角度的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窗体结构主要是由窗体、铰链和多连杆机构构成,由于窗体的窗扇和窗框是通过铰链连接的,且同时通过多连杆机构相互连接,从而在频繁开启和关闭窗扇的过程中,即使出现铰链失效的情况,也可通过多连杆机构实现窗扇与窗框的连接,以避免窗扇因铰链失效而引发掉落的现象。并且由于多连杆机构与窗框和窗扇相互连接的一侧与窗体的铰接侧相邻设置,从而在打开窗扇的过程中,可通过多连杆机构上的限位部对窗扇的打开角度进行限制,避免窗扇的打开角度大于铰链的两个合页的最大开合角度,进而可减少窗扇在开启时对铰链造成的冲击,以减少对铰链造成的损伤,提升铰链的使用寿命,进一步防止铰链出现失效的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多连杆机构包含与所述窗框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杆组件、与所述窗扇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杆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头部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尾部相互铰接;所述多连杆机构还包含设置在所述第 一连杆组件头部或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尾部的限位螺柱,且所述限位螺柱构成所述多连杆机构的限位部;当所述限位螺柱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头部时,所述限位螺柱用于在所述窗扇打开至最大角度时抵住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当所述限位螺柱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尾部时,所述限位螺柱用于在所述窗扇打开至最大角度时抵住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由于第一连杆组件的头部和第二连杆组件的尾部相互铰接,从而可在第一连杆组件头部或第二连杆组件尾部上设置限位螺柱,通过限位螺柱对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的开合角度进行限定,以实现窗扇的打开角度的限制,避免窗扇的打开角度过大而对铰链造成一定的冲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包含与所述窗框固定连接的窗框固定杆、与所述窗框固定杆铰接的窗框活动杆,而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包含与所述窗扇固定连接的窗扇固定杆、与所述窗扇固定杆铰接的窗扇活动杆;其中,所述窗框活动杆与所述窗扇活动杆相互铰接,且所述窗框活动杆背离与所述窗框固定杆铰接的一端为所述第一连杆组件的头部,而所述窗扇活动杆背离与所述窗扇固定杆铰接的一端为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尾部。

进一步的,当所述窗扇打开至最大角度时,所述窗框活动杆与所述窗扇活动杆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小于180度,以确保窗扇打开至最大角度时,窗框活动杆与窗扇活动杆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小于铰链的两片合页的最大开合角度,避免对铰链造成较大的冲击而导致铰链损伤。

并且,所述窗框固定杆和所述窗扇固定杆均包含一个与各自所对应的活动杆进行铰接的第一水平段、与所述第一水平段相连并带有折弯部的第二水平段;其中,所述窗框固定杆第二水平段的折弯部与所述窗扇固定杆第二水平段的折弯部的折弯方向相反,均朝向背离各自所对应的活动杆的一侧进行折弯,且所述窗框固定杆的第二水平段与所述窗框固定连接,而所述窗扇固定杆的第二水平段与所述窗扇固定连接。由于与各自对应的第一水平段相连的第二水平段是带有折弯部的,从而使得各自对应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 平段在相互连接时,窗框固定杆的第二水平段和窗扇固定杆的第二水平段所在的平面在高度上可以保持一定的落差,以便于窗框固定杆与窗框之间以及窗扇固定杆和窗扇之间的固定连接和装配,而不受窗框和窗扇彼此之间高度落差的制约。

进一步的,为了实际的装配需求,所述窗框固定杆的第二水平段上开设有与所述窗框固定连接的第一定位孔,且所述窗框固定杆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窗框上;所述窗扇固定杆的第二水平段上开设有与所述窗扇固定连接的第二定位孔,且所述窗扇固定杆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孔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窗扇上。从而使得窗框固定杆和窗扇固定杆可拆卸的分别安装在窗框和窗扇上。

并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均开设有M个,且所述M为大于1的自然数,且各定位孔在各自所对应的固定杆上等距排列,从而可方便用户对窗框固定杆和窗扇固定杆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

进一步的,所述窗框固定杆和所述窗框活动杆之间、所述窗扇固定杆和所述窗扇活动杆之间、所述窗框活动杆和所述窗扇活动杆之间均采用带有枢转轴的铰接件相互铰接。

进一步的,当所述N为大于1的偶数,各铰链以所述窗体铰接侧的中心为基点两两对称设置;而当所述N为大于1的奇数时,各铰链在所述窗体的铰接侧上等距分布。从而使得各铰链在窗扇打开和闭合时,各铰链的两端受力较为均匀,以提升铰链的耐久力。

进一步的,所述多连杆机构设有两个,且以所述窗体铰接侧的中心为基点对称设置。由于多连杆机构是对称设置在窗体铰接侧上的,从而使得窗扇的铰接侧的两端均可受到多连杆机构的约束,以提升防止窗扇因铰链失效而脱离窗框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窗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多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多连杆机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多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窗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窗体结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窗体结构包含由窗扇1和窗框2构成的窗体,以及多个连接窗框2和窗扇1的铰链4。其中,窗框2和窗扇1通过铰链4相互连接的一侧构成窗体的铰接侧,同时窗体结构还包含用于连接窗框2和窗扇1的多连杆机构3。

并且,在窗体上,窗框2和窗扇1通过多连杆机构3相互连接的一侧与窗体的铰接侧相邻设置,且多连杆机构3上还具有用于在窗扇1打开后限制窗扇1打开角度的限位部。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窗体结构主要是由窗体、铰链4和多连杆机构3构成,由于窗体的窗扇1和窗框2是通过铰链4连接的,且同时通过多连 杆机构3相互连接,从而在频繁开启和关闭窗扇1的过程中,即使出现铰链4失效的情况,也可通过多连杆机构3实现窗扇1与窗框2的连接,以避免窗扇1因铰链4失效而引发掉落的现象。并且由于多连杆机构3与窗框2和窗扇1相互连接的一侧与窗体的铰接侧相邻设置,从而在打开窗扇1的过程中,可通过多连杆机构3上的限位部对窗扇1的打开角度进行限制,避免窗扇1的打开角度大于铰链4的两个合页的最大开合角度,进而可减少窗扇1在开启时对铰链4造成的冲击,以减少对铰链4造成的损伤,提升铰链4的使用寿命,进一步防止铰链4出现失效的现象。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多连杆机构3是由与窗框2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杆组件5、与窗扇1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杆组件6构成。其中,第一连杆组件5的头部和第二连杆组件6的尾部相互铰接,且第一连杆组件5的头部可通过带有铰接件7与窗框2固定连接,第二连杆组件6的尾部可通过铰接件7与窗扇1固定连接。

其中,多连杆机构3的限位部为一个设置在第一连杆组件5头部的限位螺柱8,并且,如图2所示,当用户打开窗扇1时,一旦窗扇1被打开至最大角度,限位螺柱8可以抵住第二连杆组件6。

由此可知,由于第一连杆组件5的头部和第二连杆组件6的尾部相互铰接,从而可在第一连杆组件5头部上设置限位螺柱8,而限位螺柱8可用于在窗扇1打开至最大角度时抵住第二连杆组件6,进而可通过限位螺柱8对第一连杆组件5和第二连杆组件6的开合角度进行限定,以实现窗扇1的打开角度的限制,避免窗扇1的打开角度过大而对铰链4造成一定的冲击。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连杆组件5可以是由与窗框2固定连接的窗框固定杆5-1、与窗框固定杆5-1铰接的窗框活动杆5-2构成,而第二连杆组件6可以是由与窗扇1固定连接的窗扇固定杆6-1、与窗扇固定杆6-1铰接的窗扇活动杆6-2构成。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窗框活动杆 5-2与窗扇活动杆6-2相互铰接,且窗框活动杆5-2背离与窗框固定杆5-1铰接的一端为第一连杆组件5的头部,而窗扇活动杆6-2背离与窗扇固定杆6-1铰接的一端为第二连杆组件6的尾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窗框固定杆5-1和窗框活动杆5-2之间、窗扇固定杆6-1和窗扇活动杆6-2之间、窗框活动杆5-2和窗扇活动杆6-2之间均采用带有枢转轴的铰接件7相互铰接。从而在装配的过程中,如图3所示,各铰接件7和限位螺母8按照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对窗框固定杆5-1、窗框活动杆5-2、窗扇固定杆6-1、窗扇活动杆6-2、窗框活动杆5-2和窗扇活动杆6-2进行安装和固定。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铰接件7可以为铆钉、螺栓等,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铰接件7为铆钉,从而使得窗框固定杆5-1和窗框活动杆5-2可以较好的实现自由转动,其中,窗框固定杆5-1和窗框活动杆5-2铰接的一端还设有铆钉孔,且铆钉孔的形状为长圆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限位螺柱8具体设置在窗框活动杆5-2的头部,因此当用户打开窗扇1时,窗扇活动杆6-2和窗框活动杆5-2以各自铰接件7作为枢转轴开始转动,并且在转动的过程中,随着窗扇1打开角度的逐渐增大,窗扇活动杆6-2和窗框活动杆5-2之间的夹角也随之逐渐增大,直至窗扇活动杆6-2抵住窗框活动杆5-2头部的限位螺柱8时,窗扇1的打开角度即为最大,以确保铰链4的两个合页的最大开合角度并未达到极限值,进而减少了窗扇1在开启时对铰链4所造成的冲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多连杆机构3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而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多连杆机构3的个数为两个,且各多连杆机构3分别设置在窗体的上侧和下侧,并以窗体铰接侧的中心为基点对称设置,以实现窗框2与窗扇1的连接。

由此可知,由于多连杆机构3是对称设置在窗体铰接侧上的,从而使得窗扇1的铰接侧的两端均可受到多连杆机构3的约束,以进一步提升防止窗 扇1因铰链4失效而脱离窗框2的效果。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窗扇1在打开时,当窗扇1打开至最大角度时,窗框活动杆5-2与窗扇活动杆6-2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小于180度,以确保窗扇1打开至最大角度时,窗框活动杆5-2与窗扇活动杆6-2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小于铰链4的两片合页的最大开合角度,避免对铰链4造成较大的冲击而导致铰链4损伤。

如图3所示,窗框固定杆5-1还包含一个与窗框活动杆5-2进行铰接的第一水平段5-1-1、与第一水平段5-1-1相连并带有折弯部的第二水平段5-1-2。相应的,窗扇固定杆6-1也包含一个与窗扇活动杆6-2进行铰接的第一水平段6-1-1、与第一水平段6-1-1相连并带有折弯部的第二水平段6-1-2。

其中,窗框固定杆5-1第二水平段5-1-2的折弯部与窗扇固定杆6-1第二水平段6-1-2的折弯部的折弯方向相反,均朝向背离各自所对应的活动杆的一侧进行折弯,且窗框固定杆5-1的第二水平段5-1-2与窗框2固定连接,而窗扇固定杆6-1的第二水平段6-1-2与窗扇1固定连接。

由此不难发现,由于与各自对应的第一水平段相连的第二水平段是带有折弯部的,从而使得各自对应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在相互连接时,窗框固定杆5-1的第二水平段5-1-2和窗扇固定杆6-1的第二水平段5-1-2所在的平面在高度上可以保持一定的落差,以便于窗框固定杆5-1与窗框2之间以及窗扇固定杆6-1和窗扇1之间的固定连接和装配,而不受窗框2和窗扇1彼此之间高度落差的制约。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二水平段5-1-2的水平部与第二水平段6-1-2之间的水平部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度落差,其中,第二水平段5-1-2的水平部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水平段6-1-2的水平部,也可以低于第二水平段6-1-2的水平部,而工作人员尽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二水平段 5-1-2和第二水平段6-1-2的高度位置进行调整,以便于窗框固定杆5-1和窗扇固定杆6-1在实际应用中的装配。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窗框固定杆5-1第二水平段5-1-2的水平部、窗框活动杆5-2、窗扇固定杆6-1和窗扇固定杆6-1第二水平段6-1-2的水平部之间的高度位置关系是依次递减的。而在实际应用中,上述高度位置关系也可以是依次递增的,因此,本实施方式对于上述高度位置关系是依次递减还是依次递增不作具体的限定。

同时,为了实际的装配需求,如图3所示,窗框固定杆5-1的第二水平段5-1-2上开设有与窗框2固定连接的第一定位孔5-1-3,且窗框固定杆5-1通过第一定位孔5-1-3可拆卸的安装在窗框2上。窗扇固定杆6-1的第二水平段5-1-2上开设有与窗扇1固定连接的第二定位孔6-1-3,且窗扇固定杆6-1通过第二定位孔6-1-3可拆卸的安装在窗扇1上。从而使得窗框固定杆5-1和窗扇固定杆6-1可拆卸的分别安装在窗框2和窗扇1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孔5-1-3和第二定位孔6-1-3均开设有多个,且各定位孔在各自所对应的固定杆上等距排列,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定位孔5-1-3和第二定位孔6-1-3的数量,各优选为三个。从图2中可以看出,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合适的第一定位孔5-1-3,并通过紧固件如螺栓、螺帽等对窗框固定杆5-1和窗框2进行固定,同时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合适的第二定位孔6-1-3,通过紧固件如螺栓、螺帽等对窗扇固定杆6-1和窗扇1进行固定,从而可方便的对窗框固定杆5-1和窗扇固定杆6-1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铰链4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而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优选两个铰链4来连接窗框2和对应的窗扇1,各铰链4以窗体铰接侧的中心为基点两两对称设置,且各铰链4在窗体的铰接侧上等距分布。从而使得各铰链4在窗扇1打开和闭合时,各铰链4的两端受力较为均匀,以提升铰链4的耐久力。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窗体结构。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多连杆机构3的限位部为一个设置在第二连杆组件5尾部的限位螺柱8,并且,如图2所示,当用户打开窗扇1时,一旦窗扇1被打开至最大角度,限位螺柱8可以抵住第二连杆组件6。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第二连杆组件6的尾部和第一连杆组件6的头部相互铰接,从而可在第二连杆组件5尾部上设置限位螺柱8,而限位螺柱8可用于在窗扇1打开至最大角度时抵住第一连杆组件5,进而可通过限位螺柱8对第一连杆组件5和第二连杆组件6的开合角度进行限定,以实现窗扇1的打开角度的限制,避免窗扇1的打开角度过大而对铰链4造成一定的冲击。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限位螺柱8具体设置在窗扇活动杆6-2的尾部,因此当用户打开窗扇1时,窗扇活动杆6-2和窗框活动杆5-2以各自铰接件7作为枢转轴开始转动,并且在转动的过程中,随着窗扇1打开角度的逐渐增大,窗扇活动杆6-2和窗框活动杆5-2之间的夹角也随之逐渐增大,直至窗扇活动杆6-2尾部的限位螺柱8抵住窗框活动杆5-2时,窗扇1的打开角度即为最大,以确保铰链4的两个合页的最大开合角度并未达到极限值,进而减少了窗扇1在开启时对铰链4所造成的冲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窗体结构为平开式的窗体结构,其中,多连杆机构3可以设置在窗体的上下两侧,以实现窗框2与窗扇1的连接。并且各多连杆机构3以各自对应的窗体铰接侧的中心为基点上下对称设置。而实际应用中,窗体结构还可以是外开外导式窗体或内开内导式窗体结构,因此,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连杆机构3是设置在窗体的左右两侧,并以窗体铰接侧的中心为基点对称设置,以实现窗框2与窗扇1的连接。

由此可知,由于多连杆机构3是对称设置在窗体铰接侧上的,从而使得窗扇1的铰接侧的两端均可受到多连杆机构3的约束,以进一步提升防止窗扇1因铰链4失效而脱离窗框2的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工作人员可根据窗体铰接侧的位置来设置多连杆机构3的位置,因此,本实施方式对于多连杆机构3在窗体上的设置位置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过多阐述。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