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门锁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308179阅读:来源:国知局
侧的上表面上,具有朝向车辆的后部、内部和外部开放的U形引导槽32的第一被引导部33向上突出。在图1至图3中,在主体5的靠近车辆内侧的下表面上,具有朝向车辆的下部、内部和外部开放的引导槽34的一对第二被引导部35向下突出。壳体40(稍后进行说明)的第一引导部51和第二引导部52(稍后进行说明)分别装配在第一被引导部33和一对第二被引导部35中。
[0045]外部杆17包括两个能够分离的结构,分别为:第一杆171,其具有细长孔171a,枢轴16以能够转动的并且能够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装配在细长孔171a中;以及第二杆172,其布置在第一杆171的前表面上并且具有轴孔172a,枢轴1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装配在轴孔172a中。从第一杆171的上边缘弯曲的向前配合部171b的下表面与第二杆172的上端172b接触,使得第一杆171和第二杆172 —起从图8和图9中的等待位置沿释放方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移动。弹簧31沿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推动第一杆171和第二杆172,其中,弹簧31的一端与第一杆171接合,并且另一端与第二杆172接合。
[0046]第一杆171的靠近车辆外侧的端部经由诸如连杆等运动传递部件(未示出)连接至车门的外板上的外把手(未示出)。当外把手被致动以打开车门时,棘爪15经由操作组件3的释放部件44 (稍后进行说明)沿释放方向转动,释放部件44连接至第二杆172的靠近车辆内侧的端部172c。
[0047]如果车门的外板因朝向车辆内部的侧向碰撞而变形并与第一杆171的接触,那么第一杆171凭借细长孔171a而朝向车辆内侧移动,因而使第一杆171的向前配合部171b与第二杆172的上端172b分离。因此,即使第一杆171在释放方向上转动,该转换动作也不会被传递至第二杆172,由此防止了第二杆172和连接至端部172c的释放部件44沿释放方向移动。因此,防止了棘爪15在释放方向上转动,从而使车门不会因侧向碰撞而被意外开打。
[0048]在图1至图4中,操作组件3包括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大体上呈L形的壳体40。壳体40包括:第一壳体401,其靠近内板侧布置在车门中,并且具有朝向车辆内部开口的操作机构支承部41 ;第二壳体402,其从第一壳体401的中部的后端以大致直角延伸,并且具有与操作机构支承部41连续的啮合组件支承部42 ;合成树脂盖403,其覆盖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的开口 ;以及操作机构43,其从一个方向或车辆内部方向连接至第一壳体401的操作机构支承部41中。
[0049]第二壳体402包括:基部402a,当啮合组件2连接至操作组件3时,基部402a覆盖啮合组件2的前表面;以及侧壁402b,其覆盖啮合组件2的上表面和侧面。
[0050]在第一壳体401的靠近第二壳体402的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引导部51,主体4的第一被引导部33能够从车辆的内侧与第一引导部51 (图1和图3中)嵌合。第一引导部51包括:后部引导突起51a,其朝向车辆的前部或内部突出,并且能够装配在第一被引导部33的引导槽32中;以及前部引导突起51b,其向前与后部引导突起51a间隔开以朝向车辆内部突出,并且限制第一被引导部33的向前移动。在第二壳体402的靠近车辆内侧的下端部,能够从车辆内侧装配至一对第二被引导部35的引导槽34中的第二引导部52向后方与基部402a的后表面稍微分隔开并向上突出(图1至图4中)。
[0051]另外,在图3和图4中,在第二壳体402的基部402a与第一壳体401的边界的中部,能够装配在背面部件8的引导孔27中的第三引导部53朝向车辆内侧突出。
[0052]在图4和图11中,在第二壳体402的基部402a的后侧形成有突起402c。在突起402c和基部402a的后表面之间形成有类似于槽的第四引导部54,第四引导部54朝向车辆内侧开口。当啮合组件2连接至第二壳体402时,从背面部件8的支撑孔形成部84弯曲并朝向车辆外侧延伸的第四被引导部87能够从车辆内侧的方向装配至第四引导部54中。彼此嵌合的第一被引导部33与第一引导部51、第二被引导部35与第二引导部52、引导孔27与第三引导部53以及第四被引导部87与第四引导部54之中的任一者均与本发明的定位引导装置相对应。
[0053]在图4、图5和图11中,大体上水平的引导部402d从第二壳体402的基部402a的中部向后方突出。为了将啮合组件2连接至第二壳体402,引导部402d与啮合组件2的主体5的突起5a和背面部件8的用于支撑突起5a的支承部82滑动接触。因此,啮合组件2被竖自地布置并且被引导以朝向第二壳体402滑动。
[0054]在解锁状态中,操作机构43使锁体12与锁扣S脱离以使得能够通过车门的外把手和内把手的打开操作将门打开;并且在锁定状态中,即使通过外把手和内把手的打开操作也无法打开车门。
[0055]在图3和图4中,操作机构43主要包括:释放部件44,其连接至外部杆17的第二杆172的端部172c ;锁定杆45,其在车辆内侧连接至释放杆44和车门上的锁定旋钮(未示出)以使释放部件44能够移位至使棘爪15无法转动的锁定位置或者移位至使棘爪15能够转动的解锁位置;内侧杆46,其使得能够通过车门上的位于车辆内侧的用于打开车门的内把手打开车门;滑动杆47,其通过车门的外板上的锁芯(未示出)使锁定杆45转动至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电机48,其可逆地用于锁定和解锁;以及蜗轮50,其使得锁定杆45能够移位至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
[0056]通过从车辆内侧方向将衬套55绕着支撑轴56装配至支撑轴56上,锁定杆45被安装在第一壳体401的操作机构支承部41中,支撑轴56从第一壳体401的基部401a侧突出。衬套55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内侧杆46通过将轴孔57绕着支撑轴58装配至支撑轴58上,内侧杆46被从车辆内侧的方向安装在操作机构支承部41中,支撑轴58从基部401a侧突出并向车辆内侧延伸。滑动杆47从车辆内侧的方向安装在操作机构支承部41中。
[0057]电机48从车辆内侧的方向安装在电机支承部59中,电机支承部59朝着车辆内侧的方向开口并且形成在基部401a侧。通过将中心轴孔60绕着支撑轴61装配至支撑轴61上,蜗轮50被安装在操作机构支承部41中,支撑轴61从基部401a的中部朝着车辆内侧突出。
[0058]在图4中,开关板70通过将连接器72连接至电机48和用于检测锁体12的位置的锁体开关71而被固定在操作机构支承部41中。
[0059]下面,将对把啮合组件2与操作组件3组装在一起进行说明。
[0060]在组装啮合组件2和操作组件3之前,预先将外部杆17、包括锁体12和棘爪15的啮合机构20、缓冲橡胶19、弹簧29,30,31、盖部件7和背面部件8连接至啮合组件2的主体5以形成啮合组件2。
[0061]然后,将操作组件3的壳体40放置在自动组装线上使得例如第一壳体401的(在车辆的内侧的)操作机构支承部41面朝上。在图4中(在图4中,第一壳体401的操作机构支承部41面朝左),通过沿着第二壳体402的基部402a从第一壳体401的操作机构支承部41的方向或从车辆内侧的方向滑动啮合组件2,被组装的啮合组件2被容纳在啮合组件支承部42中。如上所述,啮合组件2的滑动由第二壳体402的基部402a的引导部402d引导,并且啮合组件2相对于第二壳体402定位。
[0062]当将啮合组件2放置在啮合组件支承部42中时,啮合组件2的多个定位引导装置与第一壳体401与第二壳体402的多个定位引导装置相嵌合,诸如第一被引导部33与第一引导部51、第二被引导部35与第二引导部52、引导孔27与第三引导部53以及第四被引导部87与第四引导部54等。这样的嵌合能够从第一壳体401的操作机构支承部41或从车辆内侧的方向沿着与啮合组件2的装配方向相同的方向执行。在啮合组件2被保持在啮合组件支承部42之前,将开关板70固定至第一壳体401的操作机构支承部41,使得当啮合组件2被放置在啮合组件支承部42中时锁体开关71能够被设置。具体地,附接至锁体开关71的开关板70的端部突入至啮合组件支承部42中并且锁体开关71进入主体5的锁体开关支承部5b。因此,锁体开关71位于锁体12的转动路径中,使锁体12在图2的位置中能够被检测。
[0063]在将啮合组件2安装在啮合组件支承部42中时,多个定位引导装置彼此嵌合,并且啮合组件2连接至第二壳体402。在连接啮合组件2之后,啮合组件2被定位以使得能够防止它相对于第二壳体402在车辆的纵向、横向和垂直方向移动。同时,提供了高的分离阻力以抵消作用在啮合组件2和第二壳体402之间的纵向分离负载(或沿着使啮合组件2向后与壳体40分离的方向的负载)。因此,无需使用诸如螺栓等的固定装置将啮合组件2固定至第二壳体402。第二壳体402的侧壁402b仅设置在基部402a的上半部,这防止了外部杆17的第一杆171与侧壁402b接触。第一杆171的端部从第二壳体402朝着车辆的外侧突出。
[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