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749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叠层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膜介于两个布帛之间的叠层体。
背景技术
例如,在雨具、帐篷等要求放水的纤维制品中,使用具有防水性的坯布。含有防水性的坯布,作为将由平纹组织构成的织物叠层到防水性膜上的叠层体构成(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 - 283774号公报)。在日本特开2007 — 283774号公报记载的技术中,对于叠层到防水性膜上的织物的经纱及纬纱,规定布面覆盖系数的总计值,借此,可以不损害外观及触感而获得重量轻的叠层体,并且,缝制部分能够有效的填隙。

实用新型内容近年来,对于具有防水性的叠层体,进一步轻量化(减薄化)的要求增大。一般地,越使叠层的织物变薄,织物的线圈就变得越粗,在叠层时织物的线圈越容易偏移(容易发生线圈弯曲)。另外,当织物的线圈变粗时,叠层的防水性膜与织物的粘结力会降低。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叠层体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叠层体可以抑制粘结防水性膜和织物时的线圈弯曲的发生,并且,确保防水性膜与织物的粘结力,并且力求轻量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叠层体,是一种使防水性膜介于第一布帛与第二布帛之间的叠层体,第一布帛例如可以是织物,其单位面积的质量可以为3g/m2 30g/m2。该第一布帛的经纱和纬纱中的至少一个被树脂A呈点状填隙。这里,树脂A是由树脂(al)硬化而成的树月旨、或者树脂(a2 )、或者由该树脂(a2 )交联而成的树脂中的任一种树脂。所述树脂(a I)例如可以是熔点为80°C 160°C的未硬化或半硬化的热硬化性树脂,所述树脂(a2)例如可以是熔点为80°C 160°C的热塑性树脂。另一方面,其特征在于,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被前述树脂A及热塑性树脂B粘结,第二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被热塑性树脂C粘结。这样的叠层体,由于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3g/m2 30g/m2的薄的织物的经纱和/或纬纱被树脂A填隙,所以,经纱和纬纱的线圈弯曲的发生被抑制。另外,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被将织物的经纱和/或纬纱填隙的树脂A和有别于树脂A的热塑性树脂B粘结,所以,可以确保足够的粘结力。本实用新型的叠层体,优选地,第二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被热塑性树脂C呈点状地粘结。进而,优选地,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被前述树脂A及热塑性树脂B呈点状粘结,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叠层体,优选地,在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树脂A在单位面积的第一布帛上所占比例、即占有率为1% 20%,在第一布帛与防水性膜之间,热塑性树脂B在单位面积的防水性膜上所占的比例、即占有率为5 % 60 %。当在第二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由热塑性树脂C呈点状地粘结,或者在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由树脂A及热塑性树脂B呈点状地粘结时,可以获得能够它们各自之间充分确保粘结力且柔软性优异的叠层体,而且,可以获得具有透湿性的叠层体。另外,如果在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树脂A的占有率及热塑性树脂B的占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可以获得具有更优异的粘结力、柔软性、透湿性的叠层体。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叠层体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叠层体抑制粘结防水性膜和织物时的线圈弯曲的发生,并且,确保防水性膜和织物的粘结力,能够力图轻量化。

图I是放大地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式的叠层体的概略剖视图。
·[0013]图2是放大地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式的叠层体的衬料(第一布帛)的概略平面图。图3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形式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图。图4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形式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图。图5是放大地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叠层体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相同或者相应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附图的尺寸比例并不一定和说明的尺寸相一致。图I是放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式的叠层体的概略剖视图。图I所示的叠层体I包括衬料(第一布帛)2、面料(第二布帛)3、及防水透湿性膜(防水性膜)4。叠层体I例如可以作为风衣或雨衣等的坯布使用,使防水透湿性膜4介于衬料2和面料3之间。在叠层体I中,利用树脂A5将衬料2的经纱和/或纬纱呈点状填隙,同时,将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呈点状粘结。进而,也可以利用热塑性树脂的树脂B6呈点状粘结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另外,利用热塑性树脂的树脂CS呈点状粘结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图2是放大地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式的叠层体中的衬料的概略平面图。衬料2由经纱21及纬纱22构成,是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3g/m2 30g/m2的薄的织物。更优选地,衬料2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5g/m2 25g/m2。构成衬料2的织物组织可以是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等的任意形式,不过,从防止发生织物的线圈弯曲的观点出发,优选地,衬料2是平纹组织。在图2中,表示织物组织是平纹组织的衬料2。另外,对于衬料2,由树脂A5对经纱21和/或纬纱22进行填隙处理。衬料2的织物的经纱21的纱线支数及纬纱22的纱线支数优选为5 20dtex,衬料2的经纱21及纬纱22的密度优选分别为50 150条/25. 4mm( I英寸),经纱21的密度和纬纱22的密度的总和优选为120 200条/25. 4mm (I英寸)。另外,由经纱21及纬纱22形成的布面覆盖系数优选为400 800,更优选为500 680,最优选为550 650。另夕卜,布面覆盖系数可以利用[经纱的纱线支数(也以)]1/2\[经纱的密度(条/25.4!11111)] +[纬纱的纱线支数(dtex) ]1/2X [纬纱的密度(条/25. 4mm)]求出。作为衬料2的经纱21及纬纱22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聚酯、尼龙、丙烯腈等。面料3可以采用在一般的面料中使用的布组织。优选地,面料3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为20g/m2 200g/m2,更优选地为25g/m2 100g/m2。[0023]作为防水透湿性膜4,是具有防水性及透湿性的膜。防水透湿性膜4例如可以防止雨水从表面侵入,并且水蒸气能够透过。作为防水透湿性膜4,可以使用由亲水性树脂膜或疏水性树脂构成的多孔质膜。作为亲水性树脂膜,可以列举出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聚酯树脂、硅酮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等。作为由疏水性树脂构成的多孔质膜,可以列举出含氟系树脂、经过憎水性处理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等。作为防水透湿性膜4,优选是由含氟系树脂构成的多孔质膜,特别优选地是多孔质聚四氟乙烯(PTFE)膜。 在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的层之间,优选地,树脂A5的占有率A为I % 20 %,在衬料2与防水透湿性膜4的层之间,优选地,树脂B的占有率B为5% 60%。这里,所谓树脂A5的占有率A,是每单位面积的衬料2上树脂A5所占的面积比例(占有率A =树脂A5占据的面积/衬料2的面积)。树脂B6的占有率B,是每单位面积的防水透湿性膜4上树脂B6所占的面积比例(占有率B=树脂B6占据的面积/防水透湿性膜4的面积)。在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的层之间,树脂A5与树脂B6的一部分重叠。另外,即使将占有率A作为在单位面积的防水透湿性膜4上树脂A5所占的面积比例,将占有率B作为在单位面积的衬料2上树脂B6所占的面积比例,也是一样的,但是,按照上面所述的方式确定,则容易确认占有率。如果树脂A5和树脂B6的占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可以获得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的粘结性优异且柔软性及透湿性优异的叠层体I。另外,优选地,在面料3与防水透湿性膜4的层之间,树脂CS的占有率C为5% 60%。这里所谓的树脂CS的占有率C,是树脂CS在防水透湿性膜4的每单位面积上的面积比例(占有率C =树脂CS占据的面积/防水透湿性膜4的面积)。如果树脂CS的占有率在该范围内,则可以获得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的粘结性优异且柔软性和透湿性更加优异的叠层体I。另外,对于树脂A5、树脂B6及树脂CS,在后面所述的对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式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的说明栏目中进行说明。其次,对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图。图3 (a)是表示在第一粘结工序中的加热加压处理的图示,图3 (b)是表示在第二粘结工序中的加热加压处理的图示。这样,在实施第一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使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粘结,并实施该第一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之后,实施第二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使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粘结。第一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前的衬料2,被树脂(a)51进行填隙处理。树脂(a)51是未硬化或者半硬化的热硬化性树脂(al)或者热塑性树脂(a2)。另外,树脂(a) 51的熔点为80°C 160°C。这里,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熔点是利用DSC等的热分析观测到的吸热峰值的最高温度。从衬料2的填隙处理的作业效率性等观点出发,树脂(a) 51优选为热塑性树脂(a2),进而,从衬料2与防水透湿性膜4的粘结性的观点出发,树脂(a) 51优选是通过加热而交联的热塑性树脂。作为这种树脂,可以列举出交联型丙烯腈树脂等。例如,通过丝网转印,将含有树脂(a) 51的水相液呈点状转印到里料2的表面,通过以树脂(a) 51不会变质的程度的温度加热干燥或者自然干燥,事前对里料2进行填隙处理。被转印树脂(a)51的表面,是将与防水透湿性膜4贴合的一侧的面。对于衬料2,借助树脂(a)51,衬料2的经纱21及纬纱22的运动被约束,在与防水透湿性膜4贴合的第一粘结工序之前,可以防止衬料2的线圈弯曲。另外,将呈微细粒子状(点状)转印并附着在衬料2的表面上的树脂(a)51、以及被转印并附着到后面描述的防水透湿性膜4或者衬料2上的树脂(b) 61、以及转印并附着到防水透湿性膜4或面料 3上的树脂(c)81的附着形状合在一起,称为点。另外,将具有与该点的面积相当的面积的圆的直径称为粒径。粒径可以从利用显微镜摄影的点的图像计测的面积求出。实施第一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之前的树脂A、即用于填隙处理的树脂(a) 51的点的粒径优选为O. Imm 2. Omm,更优选为O. 15 I. 0mm。另外,用于填隙处理的树脂(a)51的每单位面积的点的个数,优选地,衬料2的每平方厘米为60个 400个,更优选地,为100个 300个。如果树脂(a)51的点的个数、粒径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可靠地进行衬料2的填隙,而且,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的粘结性也提高,可以兼顾叠层体I的柔软性和透湿性。在第一粘结工序中,将树脂(b) 61转印到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中的至少一个上。从作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树脂(b) 61转印到防水透湿性膜4上。树脂(b) 61的转印,将粉末或熔融状态的树脂(b) 61通过凹版印刷转印等呈点状地转印到防水透湿性膜4上。在衬料2与防水透湿性膜4的层之间,树脂(b)61的每单位面积的点的个数,优选地,每平方厘米防水透湿性膜4为60个 400个,更优选地,为70个 200 个。 另外,实施第一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之前的树脂B6,即树脂(b ) 61的点的粒径,优选为O. Imm 2. Omm,更优选为O. 5mm I. 5mm。如果树脂(b)61的点的个数、粒径在该范围内,则可以兼顾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的粘结性和叠层体I的柔软性。另外,在第一粘结工序中,也可以不呈点状地转印树脂(b)。即,在第一粘结工序中,也可以将树脂(b) 61在整个面上转印到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中的至少一个上。另夕卜,也可以将树脂(b)涂布到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中的至少一个上。树脂(b) 61通常是丙烯腈系、氨基甲酸乙酯等作为热熔性粘结剂使用的热塑性树月旨。树脂(b)61也可以是通过吸湿或加热而部分交联的热塑性树脂。树脂(b) 61的熔点优选为60°C 150°C,更优选为70°C 140°C。进而,优选地,比用于衬料2的填隙处理的树脂(a) 51的熔点低5°C 40°C。在树脂(a)51和树脂(b)61的熔点之差在5°C以下的情况下,在第一粘结工序中,不能充分防止线圈弯曲的发生。在树脂(a) 51和树脂(b) 61的熔点之差超过40°C的情况下,树脂A5产生的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的粘结力降低。在第一粘结工序中,在将树脂(b)61转印到衬料2和/或防水透湿性膜4上之后,对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进行加热加压处理。加热加压处理由滚压型的压力机7等实施。加热加压处理条件,优选为在超过树脂(b) 61的熔点及树脂(a) 51的熔点(熔融温度)的温度下加热。根据树脂(a)51和树脂(b)61的种类,一般地在80°C 110°C加热。加热加压处理中的加压的压力优选为O. OlMPa 2. OMPa0通过该加热加压处理,如果树脂(a) 51是未硬化或半硬化的热硬化树脂(al),则进行热硬化,如果是热塑性树脂(a2),则根据情况进行交联,作为树脂A5,在保持将衬料2的经纱和纬纱的至少一方填隙的状态下,同时将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粘结。进而,通过该加热加压处理,树脂(b) 61熔融,作为树脂B6,将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粘结。这里,由于如果树脂(a)51的熔点比树脂(b)61的熔点高,则即使在树脂(b)61熔融了的温度,也能够利用树脂(a) 51充分地将衬料2的经纱和/或纬纱填隙,所以,可以充分抑制在第一粘结工序中衬料2发生线圈弯曲。进而,如果树脂(a) 51的熔点比树脂(b)61的熔点高5 40°C,则可以提高由树脂A产生的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的粘结力。在第二粘结工序中,将树脂(C) 81呈点状地转印到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中的至少一个上。从作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将树脂(c) 81转印到防水透湿性膜4上。对于树月旨(c) 81的转印,通过凹版印刷转印等将粉末或熔融状态的树脂(c) 81呈点状地转印到防水透湿性膜4上。 在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的层之间,防水透湿性膜4的每单位面积的树脂(c)81的点的个数,优选地,每平方厘米的防水透湿性膜4为60个 400个,更优选地,为70个 200个。点的粒径优选为O. Imm 2. 0mm,更优选为O. 5 I. 5mm。如果树脂(c)81的点的个数、粒径在该范围内,则可以兼顾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的粘结性和叠层体I的柔软性。另外,在第二粘结工序中,也可以不呈点状地转印树脂(C)。即,在第二粘结工序中,将树脂(c)81在整个面上转印到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中的至少一个上。另外,也可以将树脂(c)涂布到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中的至少一个上。树脂(C) 81通常是丙烯腈系、氨基甲酸乙酯系等作为热熔性粘结剂使用的热塑性树脂。树脂(c) 81也可以是通过吸湿或加热而部分交联的热塑性树脂。另外,优选地,加热加压处理前的树脂(C) 81的熔点为60 V 150°C,更优选为70°C 140 °C。在将树脂(c) 81转印到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上之后,对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进行加热加压处理。加热加压处理由滚压型的压力机7等实施。对于加热加压处理条件,优选地,以超过树脂(C) 81的熔点的温度进行加热,一般地,优选在80 110°C的程度进行加热。在加热加压处理中加压的压力优选为O. OlMPa
2.OMPa0通过该加热加压处理,树脂(c) 81熔融,根据情况,熔融后一部分交联,作为树脂CS,将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粘结。在第二粘结工序中使用的树脂(c) 81,可以和在第一粘结工序中使用的树脂(b)61相同或者不同,但是,从作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是相同的树脂。进而,如果点的个数、粒径也相同,则作业性进一步提高。加热加压处理的条件可以和第一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条件相同或者不同。另外,在第一粘结工序中对衬料2进行填隙处理的树脂(a)51的粒径,在实施第一粘结工序及第二粘结工序中的加热加压处理之后,并不怎么变化,只变大O 5%的程度。另外,在第一粘结工序中被转印到防水透湿性膜4上的树脂(b)61的粒径、以及在第二粘结工序中被转印到防水透湿性膜4上的树脂(c) 81的粒径,在实施第一粘结工序及第二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之后,变大O 50%的程度。[0060]以上,根据其实施方式具体地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式。例如,在图3 (a) (b)中,树脂(b) 61、树脂(c) 81转印到防水透湿性膜4上,但是,也可以转印到衬料2或面料3上。另外,可以在实施了第二粘结工序之后,实施第一粘结工序,也可以如图4所示,同时实施第一粘结工序和第二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图4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的概略图。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叠层体I的方法,包括第一粘结工序,在所述第一粘结工序,通过进行加热加压处理,利用点状的树脂A5及点状的树脂B6使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粘结;第二粘结工序,在所述第二粘结工序,通过进行加热加压处理,利用点状的树脂CS使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粘结。在图4中,表示同时进行第一粘结工序中的加热加压处理和第二粘结工序中的加热加压处理的情况。图5是放大地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叠层体的概略剖视图。在图I所示的叠层体I中,表示在树脂A的基础上,还在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之间以点状粘结树脂B,不过,也可以是在衬料2和防水透湿性膜4之间、在整个面上形成由树脂B构成 的粘结层的叠层体I (参照图5),也可以几乎在整个面上形成粘结层。即,占有率B可以是 60% 100%。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树脂B是具有透湿性的聚氨基甲酸乙酯热熔性树脂组成物。也可以是在整个面上形成由树脂B6构成的粘结层且呈点状地形成由树脂SC构成的粘结层的叠层体。进而,在图I所示的叠层体I中,表示树脂CS在面料3与防水透湿性膜4之间呈点状粘结,但是,也可以是在面料3和防水透湿性膜4之间,在整个面上形成由树脂CS构成的粘结层(参照图5 ),也可以是在几乎整个面上形成粘结层的叠层体。即,占有率C为60 % 100%。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树脂CS是具有透湿性的聚氨基甲酸乙酯热熔性树脂组成物。也可以是在整个面上形成由树脂CS形成的粘结层且呈点状形成由树脂B6构成的粘结层的叠层体。这里,树脂B和树脂C可以是相同的树脂成分,也可以是不同的树脂成分。另外,树脂A的质量优选为O. 5g/m2 20g/m2,树脂B的质量和树脂C的质量优选为 5g/m2 60g/m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叠层体1,例如,可以作为雨衣、风衣、运动用衣物、雨具、帐篷、睡袋、提包等的坯布使用。[实施例I](第一布帛)将质量15g/m2的聚酯纤维平纹织物(经纱15dtex、101条/25. 4mm,讳纱15dtex、66 条 /25. 4mm)作为第一布帛。(第一布帛的填隙处理)把将熔点110°C的丙烯腈树脂作为树脂(a)的水相液丝网转印到第一布帛上,自然干燥,进行填隙处理。丙烯腈树脂的点的个数为250个/cm2,平均粒径为O. 2mm。另外,树脂(a)的质量为 2g/m2(第二布帛)将质量40g/m2的聚酯纤维平纹织物作为第二布帛。(防水性膜)将厚度50μ m的多孔质聚四氟乙烯(PTFE)膜作为防水性膜。(第一粘结工序)将熔融状态的氨基甲酸乙酯系热熔性粘结剂(熔点80°C)作为树脂(bl),凹版印刷转印到防水性膜上。[0073]树脂(b)的点的个数为100个/cm2,平均粒径为O. 7mm。另外,树脂(b)的质量为30g/m2。以树脂(b)被夹在中间的方式,在120°C、0. 02MPa的条件下,对使填隙处理过的面位于防水性膜侧地进行过填隙处理的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进行加热加压处理,将两者粘结,获得两层的叠层体。(第二粘结工序)在第一粘结工序中获得的两层的叠层体中,将和在第一粘结工序中使用的热熔性粘结剂相同的氨基甲酸乙酯系热熔性粘结剂作为树脂(C),凹版印刷转印到与第一布帛相反的面的防水性膜表面上。树脂(c)的点的个数为100个/cm2,平均粒径为O. 7mm。另外,树脂(c)的质量为30g/m2。其次,以将树脂(C)夹持在中间的方式,在和第一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相同的条件下,加热加压处理两层的叠层体和第二布帛,获得实施例I的叠层体。在所获得的叠层体中,在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树脂(a)的占有率为8%,树月旨(b)的占有率为50%。在第二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树脂(C)的占有率为50%。[实施例2]在第一粘结工序和第二粘结工序中,将和实施例I相同的熔融状态的氨基甲酸乙酯系热熔性粘结剂(熔点80°C)分别作为树脂(b)及树脂(C),以达到40g/m2的方式分别涂布到防水性膜的一面的整个面上,除此之外,和实施例I 一样,获得实施例2的叠层体。[比较例I]除了使用不进行填隙处理的第一布帛之外,和实施例一样,获得比较例I的叠层体。树脂(b)及树脂(C)的点的个数、粒径是和实施例I相同的值,在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树脂(b)的占有率为50%。(当然,树脂(a)的占有率为0%)。另外,在第二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树脂(c )的占有率为50 %。[叠层体的评价]实施例I及实施例2的叠层体,在第一布帛上完全没有发生线圈弯曲,但是,在比较例I的叠层体上,在第一布帛上发生线圈弯曲,作为制品的确成为问题。实施例I和比较例I各自的叠层体的柔软性、手感基本上相同。实施例2的叠层体的柔软性,在实用上没有问题,但是,比实施例I和比较例I差。作为叠层体的各层之间的粘结性的评价,以JIS L10867. 19. I “剥离强度”作为基准,测定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的剥离强度、第二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的剥离强度。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的剥离强度在第一个实施例中为350gf/cm,在比较例I中为300gf/cm。因此,可以看出,树脂(a)有助于第一布帛和防水性膜的粘结。另外,在实施例2中,为450gf/cm。对于实施例I及实施例2和比较例I的第二布帛和防水性膜之间的剥离强度,防水性膜的材料破坏,不能测定,但是,可以判断具有足够的粘结力。另外,在第一粘结工序的加热加压处理之后,不能正确地测定树脂(a)的熔点,可以确认树脂(a)部分地交联。另外,作为树脂(b)、树脂(C)使用的氨基甲酸乙酯系热熔性粘结剂,在叠层体刚刚制造之后,熔点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在叠层体制作经过I周之后,能够正确地确认熔点,可以确认发生交联。这可以认为是由于所使用的氨基甲酸乙酯系热熔性粘结剂是湿气硬化型的热熔性粘结剂。
权利要求1.一种叠层体,是使防水性膜介于第一布帛与第二布帛之间的叠层体,其中, 前述第一布帛是单位面积的质量为3g/m2 30g/m2的织物, 前述第一布帛的经纱和纬纱中的至少一方被作为由树脂(al)硬化而成的树脂、或者树月旨(a2)、或者由树脂(a2)交联而成的树脂中的任一种树脂的树脂A呈点状填隙, 前述第一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由填隙的前述树脂A及热塑性树脂B粘结, 前述第二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由热塑性树脂C粘结, 前述树脂(al)是熔点为80°C 160°C的未硬化或半硬化的热硬化性树脂, 前述树脂(a2)是熔点为80°C 160°C的热塑性树脂。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二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由热塑性树脂C呈点状地粘结。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由前述树脂A及热塑性树脂B呈点状地粘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第一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之间,作为前述树脂A在前述第一布帛的单位面积上的比例的占有率为1% 20%, 在前述第一布帛和前述防水性膜之间,作为前述热塑性树脂B在前述防水性膜的单位面积上的比例的占有率为5 % 60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叠层体,所述叠层体抑制粘结防水性膜和织物时发生线圈弯曲,并且,确保防水性膜和织物的粘结力,可以力图轻量化。叠层体(1)是使防水性膜(4)介于第一布帛(2)和第二布帛(3)之间的叠层体。第一布帛(2)是单位面积的质量为3g/m2~30g/m2的织物。该织物被树脂A对经纱和纬纱进行填隙处理。第一布帛(2)和防水性膜(4)被点状的树脂A(5)、树脂B(6)粘结。第二布帛(3)和防水性膜(4)被树脂C(8)粘结。作为树脂A,使用熔点为80℃~160℃的热硬化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作为树脂B,使用熔点比树脂A的熔点低5℃~40℃的热塑性树脂。
文档编号B32B33/00GK202742728SQ201220297039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0日
发明者林央洋, 中屋一弘, 野津敏雄 申请人:日东纺绩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