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融纺丝用的环吹风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136476阅读:来源:国知局
,中间接管的另一端与下配接管的一端连接,下配接管的中部与所述作业平台固定,而下配接管的另一端伸展到作业平台的下方并且与所述供风机连接,所述导风筒连接管朝向供风机构的一端与所述上配接管的一端连接,并且所述导风筒连接管腔与上配接管的上配接管腔相通,在该上配接管腔朝向导风筒连接管的一端的腔口部位设置有一匀风板,在该匀风板上以密集状态开设有匀风板孔,所述的导风筒升降机构与所述上配接管朝向所述导风筒连接管的一端连接。
[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中间接管为皱褶状的伸缩管;在所述下配接管与所述中间接管之间设置有一空气流量调节阀。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作业平台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导风筒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一导丝管,该导丝管的导丝管腔与所述的稳压筒腔相对应。
[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导风筒的上部构成有一向外扩设的导风筒法兰边,在该导风筒法兰边的内侧并且围绕导风筒法兰边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导风筒嵌槽,在所述稳压筒的上部向外扩设有一稳压筒法兰边,在该稳压筒法兰边的外侧并且围绕稳压筒法兰边的圆周方向开设有一稳压筒嵌槽,所述匀风环嵌设在导风筒嵌槽与稳压筒嵌槽之间,在所述纺丝冷却筒的底部并且围绕纺丝冷却筒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向外扩设的冷却筒法兰边,该冷却筒法兰边与所述导风筒法兰边固定连接。
[0017]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纺丝冷却筒为圆锥台体的形状;所述的匀风环为由金属丝或非金属丝编织的网圈。
[0018]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供风机为风机。
[0019]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分隔风道、中间分隔风道以及下分隔风道的高度各占所述导风筒的高度的三分之一。
[0020]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导风筒升降机构包括第一、第二导柱、第一、第二导架和升降作用缸,第一、第二导柱彼此纵向并行,并且该第一、第二导柱的上端与所述顶架固定,而下端与所述作业平台固定,第一导架在对应于所述上配接管朝向所述导风筒连接管的一端的上方的位置滑动地套置在第一导柱与第二导柱之间,第二导架在对应于上配接管朝向导风筒连接管的一端的下方的位置滑动地套置在第一导柱与第二导柱之间,藉由该第一、第二导架的配合而将上配接管实现与导风筒升降机构的连接,升降作用缸在对应于第一、第二导柱之间的位置以纵向状态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上,该升降作用缸的升降作用缸柱朝向上并且与上配接管的底部连接。
[0021]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升降作用缸为气缸或油缸。
[00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相对于已有技术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在风道腔内设置了一上风道隔板和一中间风道隔板,由该上风道隔板以及中间风道隔板将风道腔分隔成上分隔风道、中间分隔风道和下分隔风道,并且上、中间、下分隔风道的出风口的弧长各占风道腔的圆周长的三分之一,因而不仅可以保障风道腔的周向风速均匀与稳定,而且能够显著简化结构并且减少对宝贵而有限的风道腔的空间占用;之二,由于增设了导风筒升降机构,因而当要对喷丝板实施清洁与检护时,由该导风筒升降机构将导风筒连同纺丝冷却筒下行,以便腾出空间,既可方便设备检护人员操作又能提高作业效率并且还能减轻设备检护人员的作业强度。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0024]图2为图1的剖视图暨应用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0026]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者称方位性)的概念均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目的在于方便公众理解,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0027]请参见图1和图2,给出了一供风机构1,该供风机构1设置在一腾空于地坪的作业平台2上,并且该供风机构1在使用状态下与供风机管路连接;一导风机构3,该导风机构3包括导风筒连接管31、导风筒32、稳压筒33和匀风环34,导风筒连接管31朝向导风筒32的一端(即图示状态的左端)优选以焊接与导风筒32固定,而朝向供风机构1的一端(SP图示状态的右端)与供风机构1实现法兰连接,并且该导风筒连接管31的导风筒连接管腔311与供风机构1相通,稳压筒33即固定于位于导风筒32内,并且位于导风筒32的中央位置,稳压筒33的上平面与导风筒32的上平面相一致,该稳压筒33具有一稳压筒腔331,并且该稳压筒33的外壁与导风筒32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与导风筒连接管腔311相通的风道腔35,匀风环34在对应于风道腔35的上部的位置设置在导风筒32与稳压筒33之间;一纺丝冷却筒4,该纺丝冷却筒4与设置在顶架5上的并且配有喷丝板61的喷丝头6相配合,而纺丝冷却筒4的下部与导风筒32的上部连接,并且在该纺丝冷却筒4的内侧围绕纺丝冷却筒4的圆周方向构成有一风压室41,在该风压室41的风压室内壁上以密集状态开设有用于将风压室41与纺丝冷却筒4的纺丝冷却筒腔42相通的风压室通气孔411,风压室41的顶部封闭,而底部形成敞口,藉由该敞口构成为风压室进风口 412,前述的风道腔35与该风压室进风口 412相对应,并且前述的匀风环34同样与风压室进风口 412相对应,而前述的稳压筒腔331与纺丝冷却筒腔42相对应。
[0028]依据专业常识,前述的作业平台2通过一组平台支承脚(图中未示出)的支承而体现腾空状态,并且在使用状态下可为作业平台2配备一梯子,以利作业人员特别是设备检修人员循着梯子攀登至作业平台2。前述的顶架5优选与建筑物的墙体、天花板或另行配备的梁体固定。在图1中还示出属于公知技术范畴的喷丝头6的喷丝头腔62,上面提及的纺丝冷却筒4的上部探入到该喷丝头腔62内实现与喷丝头6相配合。
[002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环吹风冷却装置的结构体系还包括有一用于将前述的导风筒32连同前述的纺丝冷却筒4依需升降的导风筒升降机构7,该导风筒升降机构7设置在作业平台2上并且与供风机构1连接;前述的风道腔35包括上分隔风道353、中间分隔风道354和下分隔风道355,上分隔风道353由位于风道腔35内的并且伸展至前述导风筒连接管腔311内的上风道隔板351围隔构成,而中间分隔风道354和下分隔风道355由同样位于风道腔35内的并且同样伸展到前述导风筒连接管腔311内的中间风道隔板352围隔构成。上分隔风道353的上分隔风道出风口 3531、中间分隔风道354的中间分隔风道出风口 3541以及下分隔风道355的下分隔风道出风口 3551围绕风道腔35的圆周方向所占的弧长各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上分隔风道出风口 3531、中间分隔风道出风口 3541以及下分隔风道出风口 3551的长度是相同的,由于这三者的长度相同,因而本实用新型以结构简练的方式将风道腔35分成了三等分。此外,由图1和图2的示意可知,前述的中间风道隔板352的主体部分(即横壁部分)在对应于上风道隔板351的下方的位置与上风道隔板351横向并行,而中间风道隔板352的纵壁与上风道隔板351的纵壁纵向并行。又,由于上风道隔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