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90674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使用印刷头进行向印刷介质的图像的印刷的技术,该印刷头隔着印刷介质与支承印刷介质的支承部件相对。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图像记录装置:将从用纸输送(运送)部向用纸拉出部输送的印刷介质(连续纸)卷挂并支承于在用纸输送部和用纸拉出部之间配置的支承部件(输送鼓)。该图像记录装置中,隔着印刷介质与支承部件相对的印刷头(印刷部)在支承于支承部件的连续纸上印刷图像。另外,在这样的图像记录装置中,能够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适时执行调整印刷介质的张力的工作。然而,在通过隔着印刷介质与支承部件相对的印刷头来进行印刷的图像记录装置中,印刷介质与印刷头的间隔会影响印刷精度。因此,为了确保高的印刷精度,优选在使印刷头接近印刷介质的状态下进行印刷。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改变印刷介质的张力时可能会出问题。原因在于,认为:印刷介质会伴随张力的改变而从支承部件上浮,会与接近的印刷头接触,由此印刷介质会受到污染、印刷头会受到损伤。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08647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32804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一种在实现使印刷头接近印刷介质的状态下的印刷的同时抑制伴随张力的改变而上浮的印刷介质与印刷头发生接触的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部件,其对片状的印刷介质进行支承;印刷头,其在印刷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印刷位置是该印刷头在隔着印刷介质与支承部件相对的同时执行向印刷介质的图像印刷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与印刷位置相比距支承部件更远的位置;张力调整部,其对支承于支承部件的印刷介质的张力进行调整;以及控制部,其在通过张力调整部将印刷介质的张力调整为印刷用张力的同时通过定位于印刷位置的印刷头执行印刷,另一方面,在通过张力调整部改变印刷介质的张力时将印刷头定位于退避位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图像记录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印刷步骤,使定位于印刷位置的印刷头隔着由支承部件支承的片状的印刷介质而与支承部件相对,使印刷头执行向印刷介质的图像印刷;和张力改变步骤,在印刷步骤之前或之后,在将印刷头定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改变印刷介质的张力,所述退避位置是与印刷位置相比距支承部件更远的位置。在这样构成的发明(图像记录装置、图像记录方法)中,定位于印刷位置的印刷头在隔着印刷介质与支承部件相对的同时执行向印刷介质的印刷。另外,印刷头除了能够位于执行印刷的印刷位置之外,还能够位于与该印刷位置相比距支承部件更远的退避位置。而且,在印刷介质的张力改变时,印刷头被定位于该退避位置。也就是,在本发明中,在执行印刷时,印刷头定位于比较接近支承部件的印刷位置,印刷头接近印刷介质,另一方面,在印刷介质的张力改变时,印刷头定位于距支承部件比较远的退避位置,印刷头远离印刷介质。这样,能够实现使印刷头接近印刷介质的状态下的印刷,并且,抑制了伴随张力的改变而上浮的印刷介质与印刷头发生接触。具体而言,图像记录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在将印刷头定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使印刷介质的张力上升到印刷用张力之后,使印刷头移动到印刷位置而执行印刷。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抑制印刷介质与印刷头的接触的同时使印刷介质的张力上升到印刷用张力,并且,能够在使印刷头接近印刷介质的状态下适当地执行之后的印刷。或者,图像记录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当由印刷头进行的印刷结束后,控制部在使印刷头移动到退避位置之后使记录介质的张力从印刷用张力开始减小。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印刷头接近印刷介质的状态适当地执行印刷,并且能够一边印刷介质与印刷头接触一边执行之后的印刷介质张力的减小。此外,图像记录装置可以构成为,还具备输送印刷介质的输送部,控制部对由输送部输送的印刷介质执行印刷。其中,在这样的结构中,认为:在输送部改变了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那样的情况下,印刷介质会伴随该速度变化而从支承部件上浮,会与接近的印刷头接触,因此,印刷介质会受到污染、印刷头会受到损伤。于是,图像记录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在输送部使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变化时将印刷头定位于退避位置。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抑制印刷介质与印刷头的接触的同时使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变化。此外,有时在使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发生了变化时印刷介质的张力会变化,这会成为印刷介质上浮的一个主要原因。于是,图像记录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检测印刷介质的张力的张力检测部,控制部在根据张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确认了使输送速度变化后的印刷介质的张力已经稳定之后,使印刷头移动到印刷位置而执行印刷。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抑制印刷介质与印刷头的接触的同时使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变化,并且,能够在使印刷头接近印刷介质的状态下适当地执行之后的印刷。另外,有时在使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变化之后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会暂时变得不稳定,这会成为印刷介质上浮的一个主要原因。于是,图像记录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控制部在输送速度变化的期间将印刷头定位于退避位置,并且,在输送速度变化后的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稳定之后,使印刷头移动到印刷位置而执行印刷。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抑制印刷介质与印刷头的接触的同时使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加速到预定的输送速度,并且,能够在使印刷头接近印刷介质的状态下适当地执行之后的印刷。此外,图像记录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支承部件为卷挂并支承印刷介质的圆筒形状的支承鼓,从动于由输送部输送的印刷介质而进行旋转。与用平面支承印刷介质的结构相比较,由这样的圆筒形状的支承鼓卷挂并支承印刷介质的结构能够使支承部件紧密附着印刷介质而抑制印刷介质上浮,有利于抑制印刷介质与印刷头发生接触。此时,图像记录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检测支承鼓的旋转的旋转检测部,控制部在根据旋转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确认了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已经稳定之后,使印刷头移动到印刷位置而执行印刷。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印刷介质与印刷头发生接触。另外,图像记录装置也可以构成为,由印刷头进行的印刷结束后,控制部在使印刷头移动到退避位置之后,使输送部减小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使印刷头接近印刷介质的状态下适当地执行印刷,并且,能够在抑制印刷介质与印刷头的接触的同时执行之后的印刷介质的输送速度的减速。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表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打印机具备的装置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是例示了记录头能够位于的印刷位置以及退避位置的图。图3是示意表示控制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电结构的图。图4是表示由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执行的工作的流程图。图5是表示由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执行的工作的定时图。图6是表示由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执行的工作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由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执行的工作的定时图。图8是表示由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执行的工作的流程图。(符号说明)1…打印机;200…打印机控制部;30…滚筒鼓;31…前驱动辊;32…后驱动辊;51…记录头;52…记录头;E30…鼓编码器;S34…张力传感器;S…片状物;P1…印刷位置;P2…退避位置。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表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打印机具备的装置结构的一例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在打印机1中,其两端呈卷筒状卷在输出轴(送出轴)20以及卷绕轴(收卷轴)40上的1张片状物S(web,卷纸)张开架设在输出轴20与卷绕轴40之间,片状物S沿着这样张开架设的路径Pc被从输出轴20向卷绕轴40输送。并且,在打印机1中,对沿着该输送路径Pc输送的片状物S记录图像。片状物S的种类大致分为纸类和膜(film)类。作为具体例,纸类有优质纸、版纸、铜版纸(美术印刷纸)、涂层纸等,膜类有合成纸、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等。概略而言,打印机1具有:从输出轴20输出片状物S的输出部2;向从输出部2输出的片状物S记录图像的处理部3;和将通过处理部3记录了图像的片状物S卷绕到卷绕轴40上的卷绕部4。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片状物S的两面中的记录图像的一面称为表面,而将其相反侧的一面称为背面。输出部2具有:卷住片状物S的端部的输出轴20;和卷挂从输出轴20输出的片状物S的从动辊21。输出轴20在使片状物S的表面朝向外侧的状态下卷住并支承片状物S的端部。并且,通过输出轴20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输出轴20所卷住的片状物S经由从动辊21被引向处理部3。顺便说明,片状物S经由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输出轴20上的芯管(省略图示)而卷在输出轴20上。因此,在输出轴20的片状物S用尽时,能够将卷有卷筒状的片状物S的新的芯管安装在输出轴20上来更换输出轴20的片状物S。处理部3是如下装置:由滚筒鼓30支承从输出部2输出的片状物S,并且,通过沿滚筒鼓30的外周面配置的各功能部51、52、61、62、63进行适当处理,将图像记录在片状物S上。在该处理部3中,在滚筒鼓30的两侧设置有前驱动辊31和后驱动辊32,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输送的片状物S被滚筒鼓30支承,接受图像记录。前驱动辊31在外周面具有通过热喷镀形成的多个微小突起,将从输出部2输出的片状物S从背面侧卷挂。并且,前驱动辊31通过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将从输出部2输出的片状物S向输送路径的下游侧输送。此外,相对于前驱动辊31设置有轧辊31n。该轧辊31n以向前驱动辊31侧施力的状态与片状物S的表面抵接,在其与前驱动辊31之间夹入片状物S。由此,能确保前驱动辊31与片状物S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切实地进行由前驱动辊31对片状物S的输送。滚筒鼓30是由省略图示的支承机构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的圆筒形状的鼓,将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输送的片状物S从背面侧卷挂。该滚筒鼓30是受到与片状物S之间的摩擦力而向片状物S的输送方向Ds从动旋转、同时将片状物S从背面侧支承的鼓。顺便说明,在处理部3中,在向滚筒鼓30卷挂的卷挂部的两侧设置有将片状物S折回的从动辊33、34。其中的从动辊33在前驱动辊31与滚筒鼓30之间卷挂片状物S的表面,将片状物S折回。另一方面,从动辊34在滚筒鼓30与后驱动辊32之间卷挂片状物S的表面,将片状物S折回。这样,通过相对于滚筒鼓30在输送方向Ds的上、下游侧分别将片状物S折回,能够将向滚筒鼓30卷挂的片状物S的卷挂部确保得较长。后驱动辊32在外周面具有通过热喷镀形成的多个微小突起,将从滚筒鼓30经由从动辊34输送来的片状物S从背面侧卷绕。并且,后驱动辊32通过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将片状物S向卷绕部4输送。此外,相对于后驱动辊32设置有轧辊32n。该轧辊32n以向后驱动辊32侧施力的状态与片状物S的表面抵接,在其与后驱动辊32之间夹入片状物S。由此,能确保后驱动辊32与片状物S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切实地进行由后驱动辊32对片状物S的输送。这样,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输送的片状物S被滚筒鼓30的外周面支承。并且,在处理部3中,为了对滚筒鼓30所支承的片状物S的表面记录彩色图像,设置有与互不相同的颜色对应的多个记录头51。具体而言,与黄色、青色、绛红色以及黑色对应的4个记录头51按该颜色顺序沿输送方向Ds排列。各记录头51相对于卷挂于滚筒鼓30的片状物S的表面隔着一些间隙而相对,以喷墨方式排出对应颜色的墨。并且,通过各记录头51对沿输送方向Ds输送的片状物S排出墨,在片状物S的表面形成彩色图像。顺便说明,作为墨,可以使用通过照射紫外线(光)而固化的UV(ultraviolet)墨(光固化性墨)。于是,在处理部3中,为了使墨固化而定影(固定)在片状物S上,设置有UV灯61、62(光照射部)。此外,该墨固化分成暂时固化(假固化)和彻底固化两个阶段来执行。在多个记录头51各自之间,配置有暂时固化用的UV灯61。也即是,UV灯61通过照射弱紫外线来以墨的形状不会走样的程度使墨固化(暂时固化),不是使墨完全固化。另一方面,相对于多个记录头51在输送方向Ds的下游侧设置有彻底固化用的UV灯62。也即是,UV灯62通过照射比UV灯61照射的紫外线强的紫外线,使墨完全固化(彻底固化)。通过这样执行暂时固化、彻底固化,能够将多个记录头51形成的彩色图像定影在片状物S表面上。进一步,相对于UV灯62在输送方向Ds的下游侧设置有记录头52。该记录头52相对于卷挂于滚筒鼓30的片状物S的表面隔着一些间隙而相对,以喷墨方式将透明的UV墨排出到片状物S的表面。也即是,对通过4种颜色的记录头51形成的彩色图像,进一步排出透明墨。另外,相对于记录头52在输送方向Ds的下游侧设置有UV灯63。该UV灯63通过照射强紫外线,使记录头52排出的透明墨完全固化(彻底固化)。由此,能够使透明墨定影在片状物S表面。这样,在处理部3中,对被卷挂于滚筒鼓30的外周部的片状物S,适当执行墨的排出以及固化,形成由透明墨涂覆的彩色图像。并且,形成了该彩色图像的片状物S通过后驱动辊32被向卷绕部4输送。如上所述,处理部3中,4种颜色的记录头51和透明用记录头52分别隔着片状物S与滚筒鼓30的外周面相对。而且,这些记录头51、52各自除了能够位于对片状物S排出墨水以进行印刷的印刷位置(图1中的位置)外,还能够位于与印刷位置相比距滚筒鼓30的外周面更远的退避位置。关于这一点,将使用图2来详细描述。图2是例示了记录头能够位于的印刷位置以及退避位置的图。图2中,“印刷时”栏中示出了印刷时的记录头51、52的位置,“退避时”栏中示出了退避时的记录头51、52的位置。如图2的“印刷时”栏所示,在对片状物S进行印刷时,各记录头51、52位于印刷位置P1,各记录头51、52的喷嘴开口面Sn(排出墨水的喷嘴开口的面)与和其相对的滚筒鼓30外周面的间隔为距离d1(=0.7mm)。而且,各记录头51、52在该印刷位置P1从喷嘴排出墨水以在片状物S上印刷图像。另一方面,如图2的“退避时”栏所示,各记录头51、52能够位于从印刷位置P1沿滚筒鼓30的径向远离的退避位置P2。在该退避位置P2,各记录头51、52的喷嘴开口面Sn与和其相对的滚筒鼓30的外周面的间隔为距离d2(=5mm>d1)。也就是,各记录头51、52除印刷位置P1外,还能够位于与该印刷位置P1相比距滚筒鼓30的外周面更远的退避位置P2。返回图1继续说明。卷绕部4除卷挂片状物S的端部的卷绕轴40外,还具有在卷绕轴40与后驱动辊32之间将片状物S从背面侧卷挂的从动辊41。卷绕轴40在使片状物S的表面朝向外侧的状态下卷绕并支承片状物S的端部。也就是,当卷绕轴40按图1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时,从后驱动辊32输送来的片状物S经由从动辊41被卷绕到卷绕轴40上。顺便说明,片状物S经由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卷绕轴40的芯管(省略图示)被卷绕到卷绕轴40上。因此,在卷绕于卷绕轴40的片状物S装满时,能够按芯管将片状物S卸下。以上是打印机1的装置结构的概要。接着,对控制打印机1的电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示意表示控制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电结构的框图。上述的打印机1的工作由图3所示的主机(hostcomputer)10控制。在主机10中,总括控制工作的主控制部100由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和存储器构成。另外,在主机10设置有驱动器120,该驱动器120从介质122中读出程序124。此外,作为介质122,可以使用CD(CompactDisk)、DVD(DigitalVersatileDisk)、USB(UniversalSerialBus)存储器等各种介质。并且,主控制部100基于从介质122读出的程序124来进行主机10的各部的控制和/或打印机1的工作的控制。进一步,在主机10中,作为与作业者的接口,设置有由液晶显示器等构成的监视器130和由键盘鼠标等构成的操作部140。在监视器130中,除了印刷对象的图像以外还显示菜单画面。因此,作业者通过在确认监视器130的同时操作操作部140,能够从菜单画面打开印刷设定画面,设定印刷介质的种类、印刷介质的大小、印刷质量等各种印刷条件。此外,与作业者的接口的具体结构可以加以各种变形,例如可以将触摸面板式的显示器用作监视器130,由该监视器130的触摸面板构成操作部140。另一方面,在打印机1中,设置有根据来自主机10的指令控制打印机1的各部的打印机控制部200。并且,记录头、UV灯以及片状物输送系统的装置各部由打印机控制部200控制。打印机控制部200对这些装置各部的控制的详细内容如下。打印机控制部200根据片状物S的输送来控制形成彩色图像的各记录头51的墨排出定时。具体而言,对于该墨排出定时的控制,基于安装于滚筒鼓30的旋转轴来检测滚筒鼓30的旋转位置的鼓编码器E30的输出(检测值)来执行。也即是,由于滚筒鼓30随着片状物S的输送而从动旋转,因此当参照检测滚筒鼓30的旋转位置的鼓编码器E30的输出时,则能够掌握片状物S的输送位置。于是,打印机控制部200通过根据鼓编码器E30的输出生成pts(printtimingsignal:打印定时信号)信号,基于该pts信号控制各记录头51的墨排出定时,从而使各记录头51排出的墨附着在所输送的片状物S的目标位置上,形成彩色图像。另外,对于记录头52排出透明墨的定时,也同样地基于鼓编码器E30的输出来由打印机控制部200控制。由此,能够对通过多个记录头51形成的彩色图像,准确地排出透明墨。进而,UV灯61、62、63的亮灯和灭灯的定时和/或照射光量也由打印机控制部200控制。进一步,如图2所示的记录头51、52的移动也由打印机控制部200控制。具体而言,打印机控制部200通过使头移动机构53工作来控制记录头51、52的移动,所述头移动机构53是使记录头51、52移动的机械机构。该头移动机构53使各记录头51、52在印刷位置P1与退避位置P2之间移动,将其选择性地定位于某一方的位置。此外,头移动机构53既可以使所有记录头51、52一齐移动,也可以使各记录头51、52分别移动。另外,打印机控制部200也担任控制使用图1详细描述的片状物S的输送的功能。也即是,在构成片状物输送系统的部件中的输出轴20、前驱动辊31、后驱动辊32以及卷绕轴40分别连接有马达。并且,打印机控制部200在使这些马达旋转的同时控制各马达的速度和/或转矩,控制片状物S的输送。该片状物S的输送控制的详细内容如下。打印机控制部200使驱动输出轴20的输出马达M20旋转,从输出轴20向前驱动辊31供给片状物S。此时,打印机控制部200控制输出马达M20的转矩,调整从输出轴20到前驱动辊31的片状物S的张力(输出张力Ta)。也即是,在配置于输出轴20与前驱动辊31之间的从动辊21,安装有检测输出张力Ta的张力传感器S21。该张力传感器S21可以由例如检测从片状物S受到的力的载荷元件构成。并且,打印机控制部200基于张力传感器S21的检测结果,对输出马达M20的转矩进行反馈控制,调整片状物S的输出张力Ta。此时,打印机控制部200对从输出轴20向前驱动辊31供给的片状物S的宽度方向(图1的纸面的正交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同时进行片状物S的输出。也即是,在打印机1设置有导引(steering)单元7,该导引单元7使输出轴20以及从动辊21各自在轴方向(换言之是片状物S的宽度方向)上移位。另外,在从动辊21与前驱动辊31之间设置有对片状物S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进行检测的边缘传感器Se。该边缘传感器Se可以由例如超声波传感器等距离传感器构成。并且,打印机控制部200基于边缘传感器Se的检测结果,对导引单元7进行反馈控制,调整片状物S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由此,能使片状物S的宽度方向的位置适当化,能抑制片状物S弯曲(蛇行)行进等输送不良。另外,打印机控制部200使驱动前驱动辊31的前驱动马达M31和驱动后驱动辊32的后驱动马达M32旋转。由此,从输出部2输出的片状物S经过处理部3。此时,对前驱动马达M31执行速度控制,另一方面,对后驱动马达M32执行转矩控制。也即是,打印机控制部200基于前驱动马达M31的编码器输出,将前驱动马达M31的旋转速度调整成恒定。由此,片状物S通过前驱动辊31而被以恒定速度输送。另一方面,打印机控制部200控制后驱动马达M32的转矩,对从前驱动辊31到后驱动辊32的片状物S的张力(处理张力Tb)进行调整。也即是,在配置于滚筒鼓30与后驱动辊32之间的从动辊34上,安装有检测处理张力Tb的张力传感器S34。该张力传感器S34可以由例如检测从片状物S受到的力的载荷元件构成。并且,打印机控制部200基于张力传感器S34的检测结果,对后驱动马达M32的转矩进行反馈控制,调整片状物S的处理张力Tb。另外,打印机控制部200使驱动卷绕轴40的卷绕马达M40旋转,将后驱动辊32所输送的片状物S卷绕到卷绕轴40上。此时,打印机控制部200控制卷绕马达M40的转矩,对从后驱动辊32到卷绕轴40的片状物S的张力(卷绕张力Tc)进行调整。也即是,在配置于后驱动辊32与卷绕轴40之间的从动辊41上,安装有检测卷绕张力Tc的张力传感器S41。该张力传感器S41可以由例如检测从片状物S受到的力的载荷元件构成。并且,打印机控制部200基于张力传感器S41的检测结果,对卷绕马达M40的转矩进行反馈控制,调整片状物S的卷绕张力Tc。以上为控制打印机1的电结构的概要。接下来,对由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执行的工作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由第一实施方式涉及打印机执行的工作的概要的流程图。图5是表示由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机执行的工作的概要的流程图。当从主计算机10接收到开始印刷(图像记录)之意的指令时,打印机控制部200执行图4的流程图。此外,该流程图被从程序124中读出而被预先存储在打印机控制部200内的存储器等中。在步骤S101中,确认各记录头51、52是否处于退避位置P2。然后,在各记录头51、52位于退避位置P2的情况(步骤S101中为“是”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步骤S102。另一方面,在各记录头51、52不在退避位置P2的情况(步骤S101中为“否”的情况)下,在进入步骤S103使各记录头51、52移动到退避位置P2后,进入步骤S102。此外,图5中示出了各记录头51、52位于退避位置P2的情况下的工作。在步骤S102中,对片状物S付与张力(时刻t1)。由此,处理部3的片状物S的处理张力Tb从零上升到印刷用张力Fp(>0)。另外,输出部2、卷绕部4的输出张力Ta、卷绕张力Tc也分别被设定为适当的值。此时,这些张力Ta、Tb、Tc不需要相同,可以分别单独设定。接下来,在步骤S104中,当确认了从张力付与起经过预定时间(=t2-t1)时,则在步骤S105中,记录头51、52从退避位置P2移动到印刷位置P1(时刻t2)。这里,在步骤S104中确认经过预定时间,是为了在等待处理张力Tb稳定为印刷用张力Fp之后使记录头51、52移动到印刷位置P1。此外,通过实验等预先求出使处理张力Tb稳定为印刷用张力Fp所需的时间,并将其存储在打印机控制部200的存储器中。在步骤S106中,开始输送片状物S(时刻t3)。由此,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从零加速到印刷用速度Vp。当这样开始输送片状物S后,则开始步骤S107的由记录头51、52进行的印刷(时刻t4)。由此,位于印刷位置P1的各记录头51、52对以印刷用速度Vp输送的片状物S印刷图像。然后,当在步骤S108中图像的印刷结束时(时刻t5),则在步骤S109中停止片状物S的输送(时刻t6)。由此,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从该印刷用速度Vp减速到零。在接下来的步骤S110中,各记录头51、52从印刷位置P1移动到退避位置P2(时刻t7)。当这样各记录头51、52向退避位置P2的移动完成时,则在步骤S111中解除片状物S的张力(时刻t8)。由此,处理部3的片状物S的处理张力Tb从印刷用张力Fp减小到零。另外,输出部2、卷绕部4的输出张力Ta与卷绕张力Tc也同样减小到零。如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定位于印刷位置P1的记录头51、52一边隔着片状物S与滚筒鼓30相对、一边执行向片状物S的印刷。另外,记录头51、52除了能够位于执行印刷的印刷位置P1之外,还能够位于与该印刷位置P1相比距滚筒鼓30更远的退避位置P2。而且,在如图4的步骤S102、S111那样改变片状物S的张力时,记录头51、52被定位于该退避位置P2。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执行印刷时,将记录头51、52定位于比较接近滚筒鼓30的印刷位置P1,使记录头51、52接近片状物S,另一方面,在片状物S的张力改变时,将记录头51、52定位于距滚筒鼓30较远的退避位置P2,使记录头51、52远离片状物S。这样,能够实现使记录头51、52接近片状物S的状态下的印刷,并且抑制了伴随张力的改变而上浮的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发生接触。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在使记录头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的状态下使片状物S的张力上升到印刷用张力Fp之后,使记录头51、52移动到印刷位置P1以执行印刷。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抑制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的接触的同时使片状物S的张力上升到印刷用张力Fp,并且,能够在使记录头51、52接近片状物S的状态下适当地执行之后的印刷。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当结束由记录头51、52进行的印刷时,则在使记录头51、52移动到退避位置P2之后使片状物S的处理张力Tb从印刷用张力Fp开始减小。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使记录头51、52接近片状物S的状态下适当地执行印刷,并且,能够在抑制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的接触的同时执行之后的片状物S的张力的减小。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将片状物S卷挂并支承于圆筒形状的滚筒鼓30。在这样的结构中,与平面地支承片状物S的结构相比,能够使作为支承部件的滚筒鼓30紧密附着片状物S以抑制片状物S的上浮,有利于抑制片状物与记录头51、52发生接触。第二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开始或停止片状物S的输送等,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在这样的结构中,有时伴随着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的变化,片状物S会从滚筒鼓30上浮。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认为:由于片状物S与接近的记录头51、52接触,片状物S会受到污染、记录头51、52受到损伤。特别是,有时由于紧随片状物输送速度变化之后发生的马达的负荷变动,片状物S的张力会暂时大幅度地变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认为:当片状物S的刚性低时,则片状物S会伴随着该张力的变动而从滚筒鼓30上浮,会与记录头51、52接触。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时,预先将记录头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接下来,对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此外,下面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来进行说明,关于共同部分适当省略说明。其中,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当然也能实现与上述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图6是表示由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机执行的工作的概要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由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机执行的工作的概要的定时图。当从主机10接收到开始图像记录之意的指令时,则打印机控制部200执行图6的流程图。此外,该流程图被从程序124中读出并被预先存储在打印机控制部200内的存储器等中。在步骤S201中,确认各记录头51、52是否位于退避位置P2。然后,在各记录头51、52处于退避位置P2的情况(步骤S201中为“是”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步骤S202。另一方面,在各记录头51、52不在退避位置P2的情况(步骤S201中为“否”的情况)下,在进入步骤S203使各记录头51、52移动到退避位置P2之后,进入步骤S202。此外,图7中示出了各记录头51、52位于退避位置P2的情况下的工作。在步骤S202中,对片状物S付与张力(时刻t1)。由此,处理部3的片状物S的处理张力Tb从零上升到印刷用张力Fp(>0)。另外,输出部2、卷绕部4的输出张力Ta、卷绕张力Tc也分别被设定为适当的值。此时,这些张力Ta、Tb、Tc不需要相同,可以分别单独设定。接下来,在步骤S204中,开始片状物S的输送(时刻t2)。由此,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从零开始加速到印刷用速度Vp。当这样开始片状物的输送时,打印机控制部200通过张力传感器S34测定片状物S的处理张力Tb(步骤S205),根据该测定结果判断处理张力Tb是否稳定(步骤S206)。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依据处理张力Tb的测定值的时间平均处于预定范围内这一情况来判断为处理张力Tb稳定。反复进行该步骤S205、S206,直至确认到处理张力Tb稳定为止。然后,当确认了处理张力Tb稳定时(步骤S206中为“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7,记录头51、52从退避位置P2移动至印刷位置P1(时刻t3)。然后,开始步骤S208的由记录头51、52进行的印刷(时刻t4)。由此,位于印刷位置P1的各记录头51、52对以印刷用速度Vp输送的片状物S印刷图像。当在步骤S209中图像的印刷结束时(时刻t5),则在步骤S210中各记录头51、52从印刷位置P1移动至退避位置P2(时刻t6)。当这样各记录头51、52向退避位置P2的移动完成时,在步骤S211中停止片状物S的输送(时刻t7)。由此,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从印刷用速度Vp减速到零。当这样片状物S停止时,在步骤S212中解除片状物S的张力(时刻t8)。由此,处理部3的片状物S的处理张力Tb从印刷用张力Fp减小到零。另外,输出部2、卷绕部4的输出张力Ta、卷绕张力Tc也同样减小到零。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执行印刷时,记录头51、52也定位于比较接近滚筒鼓30的印刷位置P1,记录头51、52接近片状物S,另一方面,在片状物S的张力改变时,记录头51、52定位于距滚筒鼓30较远的退避位置P2,记录头51、52远离片状物S。这样,能够实现使记录头51、52接近片状物S的状态下的印刷,并且,抑制了伴随张力的改变而上浮的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发生接触。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时,将记录头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因此,即使片状物S由于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而上浮了,也能够在抑制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的接触的同时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特别是如上所述,有时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发生了变化时片状物S的张力会变动,这会成为片状物S上浮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张力传感器S34的检测结果确认了使输送速度变化后的片状物S的张力已经稳定之后,使记录头51、52移动至印刷位置P1而执行印刷。因此,能够在抑制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的接触的同时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并且,能够在使记录头51、52接近片状物S的状态下适当地执行之后的印刷。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当结束由记录头51、52进行的印刷时,则在使记录头51、52移动到退避位置P2之后,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减速。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在使记录头51、52接近片状物S的状态下适当地执行印刷,并且,能够在抑制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的接触的同时执行之后的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的减速。第三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有时片状物S会伴随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的变化而从滚筒鼓30上浮。此外,该片状物S上浮的原因,除上述的片状物S张力的变动之外,还可举出片状物S的变化后的输送速度暂时不稳定。特别是,在滚筒鼓30从动于片状物S而旋转的上述结构中,当片状物S的摩擦系数小时,则在片状物S与滚筒鼓30之间会发生打滑,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容易变得不稳定。在该情况下,有时输送速度变得不稳定的片状物S会上浮而与记录头51、52接触。因此,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片状物S的变化后的输送速度稳定后,使记录头51、52向印刷位置P1、P移动以执行印刷。接下来,对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此外,下面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共同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其中,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当然也能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图8是表示由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机执行的工作的概要的流程图。当从主机10接收到开始图像记录之意的指令时,则打印机控制部200执行图8的流程图。此外,该流程图被从程序124中读出并被预先存储在打印机控制部200内的存储器等中。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图8的流程图中,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图6的流程图,在步骤S204~S207之间的步骤的内容上不同,另一方面,在其他步骤的内容上是相同的。也就是,第三实施方式中,当步骤S304中开始片状物的输送时,则打印机控制部200通过张力传感器S34测定片状物S的处理张力Tb(步骤S307),并且,通过鼓编码器E30测定滚筒鼓30的旋转速度(步骤S305)。然后,根据S307的测定结果,判断处理张力Tb是否稳定(步骤S308)。此外,该判断方法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方法是同样的。反复进行该步骤S307、S308,直至确认到处理张力Tb稳定。然后,当确认到处理张力Tb稳定时(步骤S308中为“是”的情况下),设置(激活)输送张力标志。另外,与此并行地,根据步骤S305的测定结果,判断滚筒鼓30的旋转速度是否稳定(步骤S306)。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依据滚筒鼓30的旋转速度的测定值的时间平均处于预定范围内这一情况来判断为滚筒鼓30的旋转速度已经稳定。反复进行该步骤S305、S306,直至确认到滚筒鼓30的旋转速度稳定为止。然后,当确认到滚筒鼓30的旋转速度稳定时(步骤S306中为“是”的情况下),则判断为该滚筒鼓30所从动的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也稳定,设置(激活)输送速度标志。也就是,在此,基于从动于片状物S的滚筒鼓30的旋转速度来判断片状物S的变化后的输送速度已经稳定。然后,当输送张力标志以及输送速度标志这两方激活、确认到片状物S的张力以及输送速度这两方稳定时,则记录头51、52从退避位置P2向印刷位置P1移动(步骤S309)。接着,依次执行以后的步骤。顺便说明,对于两标记中的哪个先激活,这依赖于片状物S的刚性和摩擦系数。也就是,片状物S的刚性越高、片状物S的张力越早稳定,片状物S的摩擦系数越大、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越早稳定。因此,例如在对刚性高而摩擦系数小的片状物S进行印刷的情况下,因为片状物S的张力一方先稳定,所输送张力标志先激活。另一方面,在对刚性小而摩擦系数大的片状物S进行印刷的情况下,因为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一方先稳定,所以输送速度标志先激活。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时,也将记录头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因此,即使片状物S因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而上浮了,也能够在抑制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的接触的同时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特别是如上所述,有时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时片状物S的张力会变动,这成为片状物S上浮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张力传感器S34的检测结果确认了使输送速度变化后的片状物S的张力已经稳定之后,使记录头51、52移动到印刷位置P1而执行印刷。因此,能够在抑制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的接触的同时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并且,能够在使记录头51、52接近片状物S的状态下适当执行之后的印刷。另外,有时在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变化后,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会暂时变得不稳定,这也成为片状物S上浮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速度变化的期间,将记录头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并且,在输送速度变化后的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稳定之后使记录头51、52移动到印刷位置P1而执行印刷。因此,能够在抑制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的接触的同时使片状物S加速到预定的输送速度,并且,能够在使记录头51、52接近片状物S的状态下适当地执行之后的印刷。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鼓编码器E30的检测结果确认了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稳定之后,使记录头51、52移动到印刷位置P1以执行印刷。在这样的结构中,能够更加切实地(可靠地)抑制片状物S与记录头51、52发生接触。其他如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相当于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片状物S相当于本发明的“印刷介质”,滚筒鼓30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件”或“支承鼓”,记录头51、52相当于本发明的“印刷头”,印刷位置P1相当于本发明的“印刷位置”,退避位置P2相当于本发明的“退避位置”,后驱动辊32相当于本发明的“张力调整部”,印刷用张力Fp相当于本发明的“印刷用张力”,打印机控制部200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部”。另外,沿着输送路径Pc配置的各种辊以及轴相当于本发明的“输送部”,张力传感器S34相当于本发明的“张力检测部”,鼓编码器E30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检测部”。另外,步骤S107~S108、S208~S209、S310~S311相当于本发明的“印刷步骤”,步骤S102、S111、S202、S212、S302、S314相当于本发明的“张力改变步骤”。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加以各种改变。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记录头51、52构成为在滚筒鼓30的径方向上移动自如,但使记录头51、52移动的方向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变化。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鼓状的滚筒鼓30支承片状物S。但是,支承片状物S的部件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平板形状。另外,关于上述流程图,也可以适当改变各步骤的顺序和/或省略一部分步骤。例如,在构成为在流程图的开始时记录头51、52通常退避到退避位置P2的情况下,省略步骤S101~S103、S201~S203、S301~S303即可。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从零开始加速之后进行印刷的情况。但是,也可以考虑在印刷的途中改变印刷模式、将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从高速切换为低速这样的工作,此时,在使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减速之后进行印刷。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片状物S减速时,将记录头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在片状物S减速后,使记录头51、52移动到印刷位置P1。另外,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确认到片状物S的处理张力Tb稳定和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稳定这两方后,使记录头51、52移动到印刷位置P1。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仅确认了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稳定后,使记录头51、52移动到印刷位置P1。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所有的记录头51、52都构成为在印刷位置P1与退避位置P2之间移动自如,但也可以仅将一部分记录头51、52构成为这样。例如,也可以考虑对排出透明UV墨水的记录头52不要求其他记录头51那样的印刷精度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印刷时,可以不是必须使记录头52接近片状物S。因此,关于记录头52,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固定地设在距滚筒鼓30的外周面足够远的位置。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前驱动辊31执行速度控制,对后驱动辊32执行转矩控制。但是,也可以对后驱动辊32执行速度控制,通过后驱动辊32确定片状物S的输送速度,并且,对前驱动辊31执行转矩控制,通过前驱动辊31来调整片状物S的张力Tb。此外,此时也可以构成为将检测片状物S的张力Tb的传感器设于从动辊3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