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供给系统及具备该液体供给系统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2908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液体供给系统及具备该液体供给系统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从液体供给源向喷出头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系统及具备该液体供给系统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利用喷墨式记录装置来印刷广告牌、海报等比较大型的印刷物的情况不断增多。在这样的记录装置中,与家庭用打印机相比墨的消耗量较多。因此,采用将大容量的墨盒配置为与搭载有墨头的滑架分离的结构、即所谓的滑架外方式。滑架外方式的记录装置中,越是大型化,则墨盒与墨头之间的墨供给路(典型来说为挠性管)越长。于是,墨供给路的压力变动增大。其结果是,有时无法向墨头稳定地供给墨,使印刷画质降低。

对此,在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4915号公报)中公开了在墨供给路上配置有缓冲器与管泵的结构的喷墨打印机。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上述缓冲器来缓和压力变动,向墨头稳定地供给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滑架外方式的记录装置中,有时将墨盒配置在比墨头高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墨头相比,墨盒的水位增高。因此,在印刷时以外,有可能使墨从墨头漏出。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在印刷时以外管泵停止,因此管泵内的墨供给路(管)被按压而关闭,从而防止墨从墨头泄漏。

然而,在上述的结构中,在例如长期未使用打印机的情况下,由于持续按压管的相同位置,因此将管的相同位置压扁。因此,有时该按压位置的管发生硬化而使弹性降低。其结果是,墨流路阻塞或破损,在印刷时有可能难以进行稳定的墨的供给。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方面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系统使用时向喷出头稳定地供给液体且在系统不使用时可靠地防止来自喷出头的液体泄漏的液体供给系统。另外,关联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液体供给系统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墨供给系统具备:液体供给源,存积液体;喷出头,具有喷出液体的喷嘴;缓冲器,与上述喷出头连通,并具有暂时存积液体的存积室;液体供给路,一端与上述液体供给源连通,另一端与上述缓冲器连通;液体供给装置,设于上述液体供给路,并从上述液体供给源向上述缓冲器供给液体;压力控制阀,设于上述液体供给路的、上述液体供给源与上述液体供给装置之间;及控制装置,控制上述液体供给装置的工作和停止。上述压力控制阀构成为,在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停止时关闭上述液体供给路。

在上述结构中,在液体供给装置停止时,通过压力控制阀来关闭液体供给路。由此,能够将喷出头的喷嘴维持为负压的状态。因此,在不使用液体供给系统时,能够可靠地防止来自喷出头的液体(例如墨)泄漏。另外,能够将液体供给源配置在比喷出头高的位置,能够提高高度方向上的设计(布局)的自由度。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不使用系统时,不需要持续压扁液体供给路的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上述那样的不良情况。因此,在使用液体供给系统时,能够稳定地向喷出头供给液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上述液体供给源配置于比上述喷出头的上述喷嘴靠重力方向的上方。

在上述方案中,液体供给源的位置水位变得比头高。因此,容易产生来自头的液体泄漏。因此,本发明实现较高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压力控制阀配置于比上述喷出头的上述喷嘴靠重力方向的上方。

根据上述方案,液体通过自重从压力控制阀朝向喷出头顺利地移动。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向头供给液体。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液体供给源配置于比上述压力控制阀靠重力方向的上方。

根据上述方案,液体通过自重从液体供给源朝向液体供给路顺利地移动。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向头供给液体。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缓冲器具备检测上述存积室内的液体存积量的检测装置。上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基于上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若上述缓冲器的液体存积量成为预定值以下,则使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工作,若上述缓冲器的液体存积量成为预定的最大值,则使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停止。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根据缓冲器内的液体存积量而使液体供给装置工作。由此,能够适时地向缓冲器输送适量的液体。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供给液体。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控制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在从上述液体供给装置的上述工作至上述停止的期间以恒定转速来驱动上述液体供给装置。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通过缓冲器的作用来抑制液体的压力变动。因此,在头喷出液体时,能够以恒定转速来驱动液体供给装置。因此,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控制,较为简便。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压力控制阀具备:液体流入的第一压力室;液体流出的第二压力室;连结上述第一压力室与上述第二压力室的连通口;及对上述连通口进行开闭的阀部件。上述第二压力室的壁面的一部分由能够挠曲变形的感压膜构成。上述阀部件与上述感压膜连结,并构成为利用上述感压膜沿膜厚方向挠曲变形的按压力对上述连通口进行开闭。

根据上述方案,与感压膜的挠曲变形联动地对连通口进行开闭。因此,不需要对压力控制阀进行电控制,较为简便。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具备:盖部,以覆盖上述喷嘴的方式装配于上述头;及吸引泵,吸引上述盖部内的物质。

根据上述方案,在例如维护、冲洗时,能够向液体供给路适当地填充液体。由此,能够防止气泡向液体供给路流入,将印刷不合格等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另外,在例如干燥、固化的成分堵塞喷嘴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除去该成分。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液体供给路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管。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能够在向上述管施加按压力而使上述管变形的按压状态与不使上述管变形的释放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上述控制装置使上述液体供给装置的上述按压部处于释放状态而使上述吸引泵工作。

根据上述方案,液体一下子从液体供给源向头流入。因此,在例如维护、冲洗时,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利用液体充满液体供给路。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具有按压部,该按压部能够在向上述管施加按压力而使上述管变形的按压状态与不使上述管变形的释放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上述控制装置在使上述液体供给装置的上述按压部处于按压状态而使上述吸引泵工作预定的时间之后,使上述液体供给装置的上述按压部处于释放状态。

根据上述方案,在液体供给装置与吸引泵之间产生较大压力差,能够制作强负压区域。因此,能够防止在液体供给路中残存气泡,并且能够适当地流入液体。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液体供给源具备:第一液体罐,存积液体;第二液体罐,存积与上述第一液体罐相同的液体;第一液体路径,与上述第一液体罐和上述第二液体罐连接;第二液体路径,与上述第一液体罐和上述第二液体罐连接;及液体循环用泵,设于上述第一液体路径和上述第二液体路径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上述方案,在液体供给源的内部,能够对存积的液体进行搅拌。例如墨为着色剂、溶剂等的混合物。通过适当地搅拌液体,能够防止该液体中的固态物(例如着色剂)分离或沉淀。因此,能够将存积的液体维持为均质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液体供给源具备:第一液体罐,存积液体;第二液体罐,存积与上述第一液体罐相同的液体;液体循环路,使存积于上述第二液体罐的液体循环;液体循环用泵,设于上述液体循环路;及压差泵,设于上述液体循环路。

根据上述方案,能够对存积于第二液体罐的液体进行搅拌。并且,能够将该液体维持为均质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第二液体罐配置于比上述喷出头的上述喷嘴靠重力方向的下方。

根据上述方案,不需要在液体罐更换时向上方抬起该液体罐。因此,尤其是在第二液体罐大型和/或较重的情况下,能够减轻用户的负担。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具备:液体回收路,一端连通于上述液体供给路中的上述液体供给源与上述压力控制阀之间,另一端与上述缓冲器连通;及三通阀,设于上述液体供给路与上述液体回收路相连通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具备:液体回收路,一端连通于上述液体供给路中的上述液体供给源与上述压力控制阀之间,另一端与上述缓冲器连通;连通部,连通上述液体供给路与上述液体回收路;第一阀,设于上述液体回收路;及第二阀,设于上述液体供给路中的上述液体供给源与上述连通部之间。

根据在液体供给路与上述液体回收路相连通的部分设置三通阀或者两个阀的方案,能够在系统内使液体循环。由此,能够高度地防止液体中的固态物(例如着色剂)分离或沉淀。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液体供给源具备:第一液体罐,存积液体;第二液体罐,存积与上述第一液体罐相同的液体;第一液体路径,与上述第一液体罐连通;第二液体路径,与上述第二液体罐连通;及三通阀,与上述第一液体路径、上述第二液体路径及上述液体供给路连接,液体供给系统具备一端与上述第一液体罐连通且另一端与上述缓冲器连通的液体回收路,上述液体回收路具备防止液体从上述第一液体罐向上述缓冲器流动的单向阀,上述控制装置控制上述三通阀的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液体供给源具备:第一液体罐,存积液体;第二液体罐,存积与上述第一液体罐相同的液体;第一液体路径,与上述第一液体罐连通;第二液体路径,与上述第二液体罐连通;连通部,连通上述第一液体路径、上述第二液体路径与上述液体供给路;第一阀,设于上述第一液体路径;及第二阀,设于上述第二液体路径,液体供给系统具备一端与上述第一液体罐连通且另一端与上述缓冲器连通的液体回收路,上述液体回收路具备防止液体从上述第一液体罐向上述缓冲器流动的单向阀,上述控制装置控制上述第一阀及上述第二阀的切换。

根据具备上述单向阀的方案,即使在液体罐与头的水位差特别大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墨从第一液体罐朝向缓冲器逆流。因此,能够在系统内使液体稳定地循环。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液体供给源具备:第一液体罐,存积液体;第二液体罐,存积与上述第一液体罐相同的液体;第一液体路径,与上述第一液体罐连通;第二液体路径,与上述第二液体罐连通;及三通阀,与上述第一液体路径、上述第二液体路径及上述液体供给路连接。另外,该液体供给系统具备一端与上述第一液体罐连通且另一端与上述缓冲器连通的液体回收路。上述控制装置控制上述三通阀的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方案,上述液体供给源具备:第一液体罐,存积液体;第二液体罐,存积与上述第一液体罐相同的液体;第一液体路径,与上述第一液体罐连通;第二液体路径,与上述第二液体罐连通;连通部,连通上述第一液体路径、上述第二液体路径与上述液体供给路;第一阀,设于上述第一液体路径;及第二阀,设于上述第二液体路径,液体供给系统具备一端与上述第一液体罐连通且另一端与上述缓冲器连通的液体回收路,上述控制装置控制上述第一阀及上述第二阀的切换。

根据上述方案,即使在具备多个液体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系统内使液体循环。由此,能够高度地防止液体中的固态物(例如着色剂)分离或沉淀。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液体供给系统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液体供给系统时,能够向头稳定地供给液体。另外,在不使用液体供给系统时,能够可靠地防止来自头的液体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从墨盒朝向墨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

图4是表示缓冲器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表示供给泵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压力控制阀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从墨盒朝向墨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从墨盒朝向墨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

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从墨盒朝向墨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

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从墨盒朝向墨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墨盒朝向墨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从墨盒朝向墨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

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墨盒朝向墨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系统及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然并非意图特别限定本发明。另外,对实现相同作用的部件、部位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或者简化重复的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下,“高度”是指墨供给系统以预定的姿势正规地配置在预定的位置时的重力方向(垂直方向)的长度。另外,“上侧”、“下侧”、“下表面”等用语以墨供给系统以预定的姿势配置在预定的位置时的重力方向为基准。另外,液体供给装置的“停止”是指没有驱动液体供给装置的全部状态,不仅是指切断电源的状态,也包括例如进行通电的待机状态等。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10的主视图。打印机10是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一个例子。此外,在图1、图2中,附图标记L及R分别表示左及右。但是,这仅是便于说明的方向,并非对打印机10的设置形态进行任何限定。打印机10用于对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5进行印刷。此外,在记录介质中,当然包括普通纸等纸类,也包括由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酯等树脂材料、铝、铁、木材等各种材料构成的记录介质。

打印机10具备打印机主体2与固定于打印机主体2的导轨3。导轨3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导轨3上卡合有滑架1。在导轨3的左端侧及右端侧分别设有辊(未图示)。在这些辊中的任一个辊连结有滑架马达(未图示)。该一个辊在滑架马达的作用下旋转驱动。另外,在两辊上分别卷绕有环状的带6。滑架1固定于带6。当上述辊旋转而使带6行进时,滑架1朝左右方向移动。这样,滑架1构成为能够沿着导轨3朝左右方向移动。

在打印机主体2设有支撑记录纸5的压板4。在压板4设有上下一对栅格辊及压紧辊(未图示)。栅格辊与供料马达(未图示)连结。栅格辊在供料马达的作用下旋转驱动。当在记录纸5夹在栅格辊与压紧辊之间的状态下栅格辊旋转时,记录纸5沿前后方向被搬运。

打印机主体2具备多个所谓的墨盒11。墨盒11是存积墨的罐(墨供给源)。墨盒11是液体供给源的一个例子。具体来说,多个墨盒11C、11M、11Y、11K、11W装卸自如地装配在打印机主体2上。在墨盒11C中存积有青色墨。在墨盒11M中存积有品红色墨。在墨盒11Y中存积有黄色墨。在墨盒11K中存积有黑色墨。在墨盒11W中存积有白色墨。在墨盒11中分别安装有墨取出口(未图示)。

打印机10针对各色的墨分别具有墨供给系统。墨供给系统在墨盒11之外还具备墨头15、缓冲器14、墨供给路16、供给泵13、压力控制阀12及控制装置18。墨头15及缓冲器14搭载于滑架1,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另一方面,墨盒11没有搭载于滑架1,不会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因此,以即使滑架1沿左右方向移动而墨供给路16也不会发生破损的方式将墨供给路16的大部分(至少全长的一半以上)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进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了五种墨,因此合计设有五条墨供给路16。这些墨供给路16被电缆类保护引导装置7覆盖。电缆类保护引导装置7是指例如电缆支架(注册商标)。

以下,作为一个例子,对在存积青色墨的墨盒11C上设置的墨头15、缓冲器14、墨供给路16、供给泵13、压力控制阀12进行说明。图2是打印机10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墨盒11C向墨头15供给墨的构造的概略图。在此,在印刷时由箭头表示墨的流动方向。此外,在图2中,附图标记F及Rr分别表示前及后。另外,在图3等中,附图标记U及D分别表示重力方向的上方及下方。

墨头15是喷出墨的部件。墨头15是喷出头的一个例子。在墨头15的下表面15a形成有喷出墨的多个喷嘴15b。墨头15的下表面(喷嘴15b侧的面)15a被维持为大气压以下的压力(负压)、例如为-50mmH2O左右,以使墨不会泄漏。但是,上述压力仅是一个例子,能够适当地变更。在墨头15的内部设有由压电元件等构成的促动器(未图示)。通过该促动器进行驱动,从喷嘴15b喷出墨。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墨头15配置在比墨盒11C低的位置。换言之,墨盒11C配置于比墨头15的喷嘴15b靠上方。采用这样的结构,与墨头15的水位相比,墨盒11C的水位增高。因此,在印刷时以外(例如打印机停止时),容易产生来自墨头15的喷嘴15b的墨泄漏。因此,打印机10实现较高的效果。但是,墨头15也可以配置在与墨盒11C相同的高度的位置。墨头15也可以配置在比墨盒11C高的位置。墨头15也能够沿高度方向任意移动。

缓冲器14与墨头15连通,并担负向墨头15补给墨的作用。缓冲器14还担负缓和墨的压力变动的作用。利用缓冲器14,使墨头15的墨喷出动作稳定化。图4是缓冲器14的纵向剖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4不具有所谓的阀构造。缓冲器14具备剖面凹形状的缓冲器主体21、以覆盖该缓冲器主体21的凹状的部分的方式安装的缓冲器膜22。由缓冲器主体21与缓冲器膜22围成的区域是墨存积室23。在缓冲器主体21的近前侧的上表面形成有墨导入口24。在缓冲器主体21的里侧的下表面形成有墨导出口25。在墨导入口24连接墨供给路16的一端。在墨导出口25连接墨头15。

缓冲器主体21典型为树脂制。缓冲器膜22典型为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薄膜。缓冲器膜22以能够分别向墨存积室23的内侧及外侧挠曲的程度的张力粘贴于缓冲器主体21的边缘部。墨存积室23暂时存积墨。在缓冲器膜22的外侧设有凹形状的罩体28。

在缓冲器主体21上安装有螺旋弹簧26的一端。在螺旋弹簧26的另一端支撑有按压体27。螺旋弹簧26是将按压体27向缓冲器膜22侧按压的弹性体的一个例子。按压体27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体27为不锈钢制的平板状部件。按压体27形成为能够均质地按压缓冲器膜22。螺旋弹簧26维持为被压缩的状态。因此,缓冲器膜22成为始终朝向墨存积室23的外侧(图4的右侧)被按压的状态。墨存积室23的容积能够通过螺旋弹簧26伸缩而使缓冲器膜22挠曲来变更。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缓冲器14具备检测墨存积室23内的墨存积量的墨存积量检测装置。墨存积量检测装置例如检测墨存积室23内的墨量是否为预定容量以下。墨存积量检测装置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缓冲器膜22的外侧的罩体28设置光传感器28a,根据缓冲器膜22的位置变化来检测墨存积量。当存积于墨存积室23的墨变少时,缓冲器膜22向墨存积室23的内侧挠曲。于是,通过光传感器28a来光学性地检测缓冲器膜22的挠曲。由此可知,墨存积室23内的墨处于预定容量以下。另外在上述光传感器28a之外,例如也可以在墨存积室23的内部设置压力计。由此,也可以根据墨存积室23的压力变化来判断墨存积量是否为预定容量以下。

墨盒11C与缓冲器14被墨供给路16连通。墨供给路16的一端与墨盒11C的墨取出口连通。墨供给路16的另一端与缓冲器14的墨导入口24连通。墨供给路16形成从墨盒11C向缓冲器14、进而向墨头15引导墨的流路。墨供给路16构成为具有柔软性、挠性,并能够弹性变形。墨供给路16是液体供给路的一个例子。墨供给路16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树脂制的容易变形的管。但是,也可以是管以外的材料。也可以使墨供给路16的一部分是管。

在本实施方式中,墨供给路16具备管16a、16b、16c及16d。管16a连通墨盒11C与压力控制阀12。管16b连通压力控制阀12与供给泵13。管16c是供给泵13内的墨供给路。管16d连通供给泵13与缓冲器14。缓冲器14与墨头15连接。通过这样的路线,从墨盒11C向墨头15供给墨。

供给泵13设于墨供给路16。供给泵13是从墨盒11C朝向缓冲器14供给墨的装置。供给泵13是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图5是表示供给泵13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泵13是次摆线泵式的所谓的管泵。管泵(供给泵13)兼具送液部与按压部。送液部朝向缓冲器14输送墨。按压部在对管16c施加按压力而使其变形的按压状态与不使管16c变形的释放状态之间切换。通过使用兼具送液部与按压部的管泵,能够实现零件数的削减与结构的简化。此外,在此所谓的“按压”是指以使管16c的剖面凹陷(变形)的程度施加压力。因此,不一定需要将管16c的剖面压扁至完全阻塞。

本实施方式的供给泵13具备框架31、在框架31内几乎呈U字状配置的管16c及旋转自如地配置在框架31内的轮部32。管16c的一端经由墨供给路16的管16b而与压力控制阀12连接。管16c的另一端经由管16d而与缓冲器14连接。在轮部32的中央设有驱动轴33。驱动轴33与马达34连结。马达34与控制装置18连接,被控制装置18控制。在轮部32设有两个圆柱状的按压辊35。两个按压辊35夹着驱动轴33而相向。

在供给泵13停止时,两个按压辊35收容在不与管16c接触的预定的待机位置。即,当供给泵13停止时,两个按压辊35向驱动轴33的径向的内侧移动。由此,管16c维持为释放状态。另一方面,当通过控制装置18来驱动供给泵13时,两个按压辊35向驱动轴33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移动。在该状态下马达34驱动时,驱动轴33进行旋转。当驱动轴33旋转时,轮部32进行旋转。按压辊35根据该轮部32的旋转而绕驱动轴33回旋。此时,按压辊35依次局部地按压管16c,并且使其位置发生变化。由此,在管16c内产生压力而将管16c内的墨向按压辊35的移动方向(在此为方向A)送出。即,在供给泵13工作时,管16c成为被按压辊35按压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辊35为按压部。送液部为驱动轴33、轮部32及按压辊35。

此外,在上述方案中,供给泵13为管泵,但供给泵13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通过从墨盒11C朝向缓冲器14输送液体的专门送液的装置及能够将管16c在按压状态与释放状态之间切换的按压部件的组合来构成液体供给装置。作为专门送液的装置的一个例子,例示出隔膜泵(膜泵)。作为按压部件的一个例子,例示按压辊部件。此外,连接送液装置与按压部件的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将任一方配置在缓冲器14侧。在独立设置送液装置与按压部件的情况下,将送液装置与按压部件分别与控制装置连接。按压部件还与马达连结。控制装置控制送液装置的工作与停止及按压部件的按压状态与释放状态。当利用控制装置来驱动马达时,将按压部件设为按压管的预定的部分的状态。当马达停止时,管的被按压的部分得到释放。在一个例子中,将该按压状态与释放状态以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反复,并且使送液装置工作。由此,与使用了管泵的情况相同,朝向缓冲器14输送墨。

压力控制阀12在供给泵13停止时将墨头15的喷嘴15b控制为负压,担负防止墨泄漏的作用。压力控制阀12设于墨供给路16。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控制阀12设置在墨盒11C与供给泵13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控制阀12以下表面相对于重力方向几乎垂直的方式固定于静止的预定的载置台(例如打印机主体2)。根据该方案,例如与将压力控制阀12同墨头15一起搭载于滑架1的情况相比,能够精度良好地调整墨供给量。即,压力控制阀12构成为基于感压膜42(参照图6)的挠曲变形而对阀部件进行开闭。因此,通过不使压力控制阀12搭载于滑架1而是固定于稳定的位置,能够提高阀构造的工作精度。其结果是,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墨供给量的调整。另外,压力控制阀12的下表面配置在比墨盒11C的下表面低的位置。压力控制阀12的下表面配置在比墨头15的喷嘴15b侧的面(下表面)15a高的位置。根据上述方案,使墨通过自重朝向墨头15顺利地移动。因此,能够将墨更稳定地向头供给。

图6是表示压力控制阀12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如图6所示,压力控制阀12具备中空构造的外壳主体41及通过压力的负载能够沿膜厚方向挠曲变形的感压膜42。即,本实施方式的压力控制阀12为隔膜式。外壳主体41典型为树脂制。外壳主体41沿上下方向被分隔成两个空间区域。换言之,在外壳主体41的内部,配置有将高度方向划分为两个空间区域的隔壁47a。外壳主体41与隔壁47a所围成的上侧的空间区域为第一压力室43。在第一压力室43的左壁形成有供墨流入的墨流入口44。墨流入口44经由墨供给路16的管16a而与墨盒11C连通。

外壳主体41的下表面开口,以覆盖其开口部的方式安装有感压膜42。感压膜42相对于重力方向几乎垂直。外壳主体41、感压膜42及隔壁47a所围成的下侧的空间区域为第二压力室45。感压膜42典型为具有挠性的树脂制的薄膜。感压膜42以能够向第二压力室45的内侧挠曲的程度的张力安装于外壳主体41的下表面的边缘部。在第二压力室45的左壁形成有供墨流出的墨流出口46。在墨流出口46经由墨供给路16的管16b而连接有缓冲器14。此外,图6的箭头表示墨的流入流出方向。

在隔壁47a的一部分设有连通第一压力室43与第二压力室45的连通口47b。在连通口47b配置有纵向剖面形状呈T字状的阀杆(阀部件)48。阀杆48以贯穿隔壁47a的方式从第一压力室43朝向第二压力室45(图6的下方)延伸。阀杆48的延伸方向几乎与重力平行。阀杆48的端部与感压膜42连结。阀杆48与感压膜42的位移(挠曲情况)联动地沿长轴方向(垂直方向)移动。由此,连通口47b被开闭。在第一压力室43的内部,阀杆48具备密封部件48a。密封部件48a为弹性体(例如橡胶制)。

阀杆48可以是相对于墨而耐蚀性优异的材质。阀杆48典型为金属制,例如为黄铜制、铜制、银制、铂制、金制、不锈钢制等。其中,优先为比重大的黄铜制。由此,阀杆48自身的重量(自重)变重。因此,在感压膜42不发生挠曲变形时,抑制阀杆48的浮力,通过自重将阀杆48朝重力方向按压。由此,适当维持连通口47b的关闭状态。此外,在通常的压力控制阀中,需要用于将阀杆向隔壁按压而朝关闭位置施力的施力部件(例如密封弹簧)。然而,根据上述结构,不使用推压部件就能够将连通口47b稳定地维持为关闭的状态。

受压体49a几乎垂直地抵接在阀杆48的第二压力室45侧的端部。受压体49a载置于感压膜42的表面。通过具有受压体49a,能够将基于感压膜42的挠曲变形的位移向阀杆48稳定地传送。受压体49a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树脂制的圆板状部件。

在受压体49a的阀杆48侧的表面固定有圆柱状的螺旋弹簧49b的一端。螺旋弹簧49b具有比阀杆48的端部大一圈的绕径。螺旋弹簧49b形成为能够供阀杆48的端部插入。螺旋弹簧49b防止感压膜42向第二压力室45的外侧(图6的下方)挠曲。由此,压力控制阀12的内部维持为负压。即,螺旋弹簧49b是负压保持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压力室45维持为-100mmH2O左右的负压。另外,压力控制阀12(设计上为高度方向的中心)与墨头15的下表面15a维持为50mmH2O左右的压力差。由此,更好地发挥防止来自墨头15的墨泄漏这样的打印机10的效果。但是,上述压力值仅是一个例子,能够适当地变更。

在印刷时以外、即供给泵13进行停止时,在第二压力室45存积有预定量以上的墨。因此,阀杆48成为通过自重向隔壁47a按压的状态。由此,连通口47b保持为被关闭的状态。换言之,只要第二压力室45内的墨量不减少,就不会打开连通口47b。由此,墨头15的下表面15a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维持为负压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确切地防止来自墨头15的墨泄漏。另外,根据上述结构,不需要将墨供给路16维持为按压状态。因此,能够将管的老化防患于未然。

另一方面,在印刷时,当供给泵13被驱动时,吸出第二压力室45内的墨,向缓冲器14输送。于是,第二压力室45的墨存积量减少,第二压力室45内成为负压。其结果是,感压膜42被大气压按压而向第二压力室45的内侧(图6的上方)挠曲。通过该感压膜42的移动,阀杆48克服自身的重量(自重)而沿长轴方向被抬起。由此,阀杆48与隔壁47a分离而打开连通口47b。并且,墨从第一压力室43朝第二压力室45流入。

随着墨向第二压力室45内流入,第二压力室45与感压膜42的外侧的压力差变小。与之相伴,感压膜42的挠曲缓和。其结果是,阀杆48通过自重返回到长轴方向的下方。并且,当阀杆48与隔壁47a接触时,连通口47b被关闭。通过利用自重,阀杆48比较缓慢地移动。因此,能够将与连通口47b的开闭相伴的墨的压力变动(脉动)抑制得较小。另外,根据上述结构,与感压膜42的挠曲变形联动地对连通口47b进行开闭。因此,不需要对压力控制阀12进行电控制,较为简便。

控制装置18控制供给泵13的工作和停止。由此,控制装置18控制墨从墨盒11C朝向墨头15的供给。控制装置18典型为所谓的计算机。控制装置18也可以具备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PU)、储存有CPU执行的程序等的ROM、RAM。

当印刷开始时,由控制装置18驱动供给泵13。同时,从墨头15 的喷嘴15b朝向记录纸5喷出墨。当墨被喷出时,存积于缓冲器14的墨向墨头15供给。当缓冲器14的墨存积量减少时,控制装置18驱动供给泵13。由此,将压力控制阀12的第二压力室45内的墨向缓冲器14输送。当第二压力室45内的墨量减少时,如上述那样,阀杆48开阀,使墨从第一压力室43朝向第二压力室45流入。压力控制阀12的第一压力室43与墨盒11C连通。因此,减少的墨量从墨盒11C向第一压力室43补充。如以上那样,在印刷时,将墨从墨盒11C朝向墨头15稳定地供给。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控制装置18基于设于缓冲器14的墨存积量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而控制供给泵13的工作与停止。即,当缓冲器14的墨存积室23内的墨存积量降至预定值以下时,向控制装置18输出信号。控制装置18在接收到该信号时驱动供给泵13。并且,使供给泵13工作固定的时间。当墨存积室23内的墨存积量达到预定的最大值时,向控制装置18输出信号。控制装置18在接收到该信号时使供给泵13停止。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根据缓冲器14内的液体存积量而使供给泵13工作。由此,能够将适量的液体适时地向缓冲器14送液,能够更稳定地供给液体。

在其他优选方案中,控制装置18进行控制使得在从液体供给装置的工作至停止的期间以恒定的转速驱动供给泵13。即,控制装置18不需要例如根据墨的压力等而改变供给泵13的转速。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缓冲器14的作用来抑制墨的压力变动。因此,不需要复杂地控制供给泵13,较为简便。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从墨盒11C朝向墨头15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墨供给系统具备盖部19与吸引泵20。盖部19与吸引泵20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盖部19在印刷时以外,以覆盖位于墨头15的下表面15a的喷嘴15b的方式装配于墨头15。由此,抑制附着于墨头15的墨的干燥,防止喷嘴15b的堵塞。吸引泵20吸引盖部19内的物质(例如墨)。吸引泵20与盖部19连接。吸引泵20与马达(未图示)连结。马达与控制装置18连接且被控制装置18控制。在向墨头15装配有盖部19的状态下驱动马达时,吸引泵20工作,对盖部19内进行吸引。例如,当不使用打印机10的状态持续较长时,有时干燥、固化的墨堵塞喷嘴15b。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适当地除去干燥、固化的墨。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印刷。

上述结构在例如打印机10的维护、冲洗时等,在墨供给路16被液体(例如墨、清洗液)充满时也能够适当地使用。在一个优选方案中,首先,在墨头15的喷嘴15b上装配盖部19。接着,通过控制装置18使马达驱动,并使吸引泵20工作。此时,通过控制装置将供给泵13的按压部预先设为释放状态。典型来说,通过控制装置18预先停止供给泵13。根据上述结构,液体从液体供给部一下子流入至墨头15。因此,在例如更换墨盒11C时等,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液体流入到墨供给路16。

在其他的优选方案中,首先,在墨头15的喷嘴15b上装配盖部19。接着,通过控制装置18将供给泵13的按压部设为按压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控制装置18使马达驱动,并使吸引泵20工作。并且,在使吸引泵20工作预定的时间之后,通过控制装置18将供给泵13的按压部设为释放状态。这样,当将按压部设为按压状态而使吸引泵20工作时,在压力控制阀12与吸引泵20之间产生较大的压力差。因此,之后将按压部设为释放状态时,液体朝向吸引泵20一下子流动。由此,能够防止在墨供给路16中残存气泡,并且使液体适当地流入到墨供给路16内。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从墨供给源50朝向墨头15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墨供给源50具备循环机构。墨供给源50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循环机构对存积于墨供给源的墨进行搅拌。该循环机构尤其是对于着色剂容易沉淀的墨(例如为白色墨)有效。通过在墨供给源50中设置循环机构,能够防止着色剂分离或沉淀,将墨维持为均质状态。

在图8中,墨供给源50具备第一墨罐51、第二墨罐52、两条墨路径53、54及循环用泵55。第一墨罐51与第二墨罐52存积有相同颜色的墨。两个墨罐51、52的容器的形状、容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墨罐51为通常的墨盒,第二墨罐52为大容量墨盒。第二墨罐52的容量大于第一墨罐51的容量。两个墨罐51、52的高度方向的配置能够任意决定。例如,可以将第一墨罐51配置于比第二墨罐52靠上方,也可以将第二墨罐52配置于比第一墨罐51靠上方,或者也可以将两个墨罐51、52配置在相同的高度。

两条墨路径53、54将第一墨罐51与第二墨罐52连通。在两条墨路径53、54中的至少一方设有循环用泵5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路径53上设有循环用泵55。循环用泵55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隔膜泵。在循环用泵55中根据需要而设有单向阀。单向阀允许墨朝向一个方向的流动,阻止墨朝向相反方向的流动。循环用泵55与马达(未图示)连结。马达与控制装置18连接且被控制装置18控制。

在墨循环时,通过控制装置18使马达驱动,使循环用泵55工作。于是,在墨路径53中,墨从第一墨罐51朝向第二墨罐52流动。在墨路径54上,墨从第二墨罐52朝向第一墨罐51流动。图8的箭头表示墨循环时的墨的流动。如此一来,能够使墨在第一墨罐51与第二墨罐52之间循环。例如也能够使墨始终在第一墨罐51与第二墨罐52之间循环,将其一部分朝向墨供给路16进行送液。因此,能够更高水平地防止液体中的固态物的分离、沉淀。

另一方面,在印刷时,根据墨罐51、52的配置、墨的余量等,从第一墨罐51或者第二墨罐52朝向管16a输送墨。此外,从管16a至墨头15的墨的流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通过循环用泵55产生的压力的变动被压力控制阀12吸收。因此,比压力控制阀12靠下游侧的墨供给路16不会受到墨循环的影响。因此,也不会从墨头15的喷嘴15b泄漏墨。因此,在墨供给源50的内部(例如连通墨路径54与管16a的部分)不一定需要设置阀。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第一墨罐51具备墨余量传感器51a。墨余量传感器51a的结构可以与以往公知的墨余量传感器相同。墨余量传感器51a与控制装置18连接。将墨余量的信息向控制装置18传送。控制装置18在打印机主体2的显示部(未图示)上显示墨供给源50、即两个墨罐51、52的墨余量。控制装置18在例如墨供给源50的墨用光时点亮墨用尽的灯。用户借助打印机主体2的显示部能够掌握墨供给源50的墨余量。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从墨供给源50朝向墨头15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墨供给源50具备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循环机构。

在图9中,墨供给源50具备第一墨罐51、第二墨罐52、墨路径53a、54、循环用泵55及压差阀56。此外,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重复的结构而省略详细的说明。第一墨罐51配置于比压力控制阀12靠上方。另外,第二墨罐52配置于比墨头15的下表面15a靠下方。墨路径53a的两端与墨路径54连通。墨路径54中的靠近第二墨罐52的一侧的连通部分为第一连通部541,远离的一侧的连通部分为第二连通部542。墨路径54具备墨路径54a、54b及54c。墨路径54a连通第二墨罐52与第一连通部541。墨路径54b连通第一连通部541与第二连通部542。墨路径54c连通第二连通部542与管16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路径53a上设有循环用泵55。另外,在墨路径54b上设有压差阀56。压差阀56在上游压力与下游压力具有差的情况下打开阀体,释放流路。由此,压差阀56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彼此相等,或者维持为预定的压力差的范围。压差阀56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利用与阀体卡合的弹性体(例如弹簧)的弹簧力而控制阀体的开闭。

在墨循环时,通过控制装置18使马达驱动,使循环用泵55工作。于是,从循环用泵55喷出的墨经由第二连通部542、墨路径54b而到达压差阀56。压差阀56构成为,在墨路径54b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达到预定的释放压力时,释放阀体。当压差阀56的阀体被释放时,墨朝向第一连通部541流动。由此,墨路径54b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变小。并且,当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相等时,关闭压差阀56的阀体。通过了压差阀56的墨经由墨路径53a返回到循环用泵55。图9的箭头表示墨循环时的墨的流动。如此一来,能够使墨在墨路径53a、54b之间循环。另一方面,在印刷时,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使墨从第一墨罐51或者第二墨罐52流动至墨头15。当将墨路径53a、54b中的墨的一部分朝向墨头15供给时,从第二墨罐52向墨路径53a、54b补给墨。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将第二墨罐52配置于比墨头15的下表面15a靠下方。所述结构在例如第二墨罐52为大型和/或大容量的情况下特别优选。即,第二墨罐52通常配置于比墨头15的下表面15a靠上方,使得墨通过自重容易朝向墨头15移动(参照第三实施方式、图8等)。但是,在第二墨罐52为大型和/或大容量的情况下,难以使墨罐52朝重力方向的上方移动。因此,在更换第二墨罐52时等将第二墨罐52朝重力方向的上方抬起的情况对于用户而言成为较大负担。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第二墨罐52设于比墨头15的下表面15a靠下方(例如地面)。即,不需要将第二墨罐52向上方抬起设置。因此,能够大幅减轻与第二墨罐52的更换相伴的用户的负担。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从墨盒11C朝向墨头15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墨供给系统具备墨回收路61。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图10中,墨回收路61是使墨从缓冲器14返回到管16a的流路。墨回收路61的一端与缓冲器14连接。墨回收路61的另一端与墨供给路16的墨盒11C和压力控制阀12之间、即管16a连接。墨回收路61由例如与墨供给路16相同的材质构成。

在墨回收路61与管16a连通的部分配置有三通阀62。三通阀62具备经由墨供给路16的管16a而与墨盒11C连通的第一连接口621、经由墨供给路16的管16a而与压力控制阀12连通的第二连接口622及与墨回收路61连通的第三连接口623。三通阀62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电磁阀。三通阀62与控制装置18连接。三个连接口621、622、623的连通状态的切换通过控制装置18来控制。

在墨循环时,首先在墨头15的下表面(喷嘴15b侧的面)15a装配盖部19。接着,通过控制装置18打开三通阀62的第二连接口622及第三连接口623,关闭第一连接口621。即,三通阀62被切换为第二连接口622与第三连接口623相连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马达驱动,使供给泵13工作。于是,在墨回收路61中,墨从缓冲器14朝向三通阀62流动。穿过墨回收路61的墨穿过墨供给路16而再次朝向缓冲器14流动。图10的箭头表示墨循环时的墨的流动。如此,能够使墨在系统内循环。由此,能够均质地维持系统内的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防止墨中的固态物(例如着色剂)分离或沉淀。另外,也能够减少墨的浪费。

另一方面,在印刷时,通过控制装置18,打开三通阀62的第一连接口621及第二连接口622,关闭第三连接口623。三通阀62被切换为第一连接口621与第二连接口622相连的状态。并且,从墨盒11C朝向管16a输送墨。此外,从管16a至墨头15的墨的流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墨盒朝向墨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墨回收路61与管16a连通的连通部611中,在三通阀62之外使用两个阻风阀63、64。阻风阀63、64是第一阀及第二阀的一个例子。阻风阀63设于墨回收路61。阻风阀63对缓冲器14与连通部611之间的部分进行开闭。阻风阀64设于管16a。阻风阀64对墨盒11C与连通部611之间的部分进行开闭。阻风阀63、64与控制装置18连接。阻风阀63、64的开闭由控制装置18控制。

在墨循环时,首先在墨头15的下表面(喷嘴15b侧的面)15a装配盖部19。接着,通过控制装置18,打开阻风阀63,关闭阻风阀64。在该状态下使马达驱动,使供给泵13工作。于是,在墨回收路61中,墨从缓冲器14朝向阻风阀63流动。穿过墨回收路61的墨穿过墨供给路16而再次朝向缓冲器14流动。图11的箭头表示墨循环时的墨的流动。如此一来,与图10同样地能够在系统内使墨循环。

另一方面,在印刷时,通过控制装置18,打开阻风阀64,关闭阻风阀63。并且,从墨盒11C朝向管16a输送墨。此外,从管16a至墨头15的墨的流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六实施方式的打印机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从墨供给源70朝向墨头15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墨供给源70具备多个墨罐。另外,墨供给系统具备墨回收路74。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图12中,墨供给源70具备第一墨罐51、第二墨罐52、第一墨路径71、第二墨路径72及三通阀73。

关于两个墨罐51、52及墨余量传感器51a,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第一墨路径71与第一墨罐51连通。第二墨路径72与第二墨罐52连通。三通阀73配置在第一墨路径71、第二墨路径72、墨供给路16的管16a连通的部分。三通阀73具备与第一墨路径71连通的第一连接口731、与第二墨路径72连通的第二连接口732及与墨供给路16的管16a连通的第三连接口733。三通阀73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电磁阀。三通阀73与控制装置18连接。三个连接口731、732、733的连通状态的切换由控制装置18控制。

墨回收路74是使墨从缓冲器14向第一墨罐51返回的流路。墨回收路74的一端与墨罐51连接。墨回收路74的另一端与缓冲器14连接。墨回收路74采用与墨供给路16相同的材质。

在墨循环时,首先在墨头15的下表面(喷嘴15b侧的面)15a装配盖部19。接着,通过控制装置18,打开三通阀73的第一连接口731及第三连接口733,关闭第二连接口732。三通阀73被切换为第一连接口731与第三连接口733相连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马达驱动,使供给泵13工作。于是,在墨回收路74中,墨从缓冲器14朝向第一墨罐51流动。穿过墨回收路74的墨穿过墨供给路16而再次朝向缓冲器14流动。图12的箭头表示墨循环时的墨的流动。如此一来,能够在系统内使墨循环。

另一方面,在印刷时,通过控制装置18,打开三通阀73的第二连接口732及第三连接口733,关闭第一连接口731。三通阀73被切换为第二连接口732与第三连接口733相连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马达驱动,使供给泵13工作。于是,从第二墨罐52朝向管16a输送墨。此外,从管16a至墨头15的墨的流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在墨回收路74上具备单向阀74a。单向阀允许墨从缓冲器14朝向第一墨罐51的方向上的流动,但防止墨向相反方向(从第一墨罐51朝向缓冲器14的方向)的流动。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由于第一墨罐51的配置等,第一墨罐51与墨头15的水位差过度增大,有时墨从第一墨罐51朝向缓冲器14逆流。例如,在第一墨罐51配置于比墨头15的喷嘴15b靠上方的情况下,有时穿过墨回收路74而将其压力向喷嘴15b施加。但是,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可靠地缓和墨头15的水位。因此,能够在系统内使墨稳定地循环。

在具有单向阀74a的方案中,在墨循环时,与上述的无单向阀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在系统内使墨循环。另外,在具有单向阀74a的方案中,在印刷时,能够进行与上述的无单向阀的情况同样的控制。或者,也能够通过控制装置18而设为打开三通阀73的全部的连接口731、732、733的状态。在第一墨罐51与缓冲器14之间具有单向阀74a的情况下,即使全部释放三通阀73,墨也不会从第一墨罐51向缓冲器14流入。因此,在打开三通阀73的全部的连接口731、732、733的状态下使马达驱动,使供给泵13工作。于是,与上述的无单向阀的情况同样地从第二墨罐52朝向管16a输送墨。另外,在第一墨罐51并非满罐的情况下,也从第二墨罐52向第一墨罐51输送墨。在第二墨罐52变空的情况下,从第一墨罐51朝向管16a输送墨。第一墨罐51具备墨余量传感器51a。因此,用户能够通过墨余量传感器51a而掌握第二墨罐52是否为空及第一墨罐51的墨余量、墨耗尽。

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从墨盒朝向墨头供给墨的构造的框图。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第一墨路径71与管16a连通的连通部711,在三通阀73之外还使用两个阻风阀75、76。阻风阀75、76是第一阀及第二阀的一个例子。阻风阀75设于第二墨路径72。阻风阀75对第二墨罐52与连通部711之间的部分进行开闭。阻风阀76设于第一墨路径71。阻风阀76对第一墨罐51与连通部711之间的部分进行开闭。阻风阀76在例如向墨供给路16填充墨时开闭。阻风阀75、76与控制装置18连接。阻风阀75、76的开闭由控制装置18控制。

在墨循环时,首先在墨头15的下表面(喷嘴15b侧的面)15a装配盖部19。接着,在墨头15被盖部19覆盖的状态下,通过控制装置18,打开阻风阀76,关闭阻风阀75。在该状态下使马达驱动,使供给泵13工作。于是,使墨从缓冲器14朝向阻风阀75地在墨回收路74中流动。穿过墨回收路74的墨穿过墨供给路16而再次朝向缓冲器14流动。图13的箭头表示墨循环时的墨的流动。如此一来,与图12同样地能够在系统内使墨循环。

另一方面,在印刷时,在墨头15的喷嘴15b被释放的状态下,通过控制装置18来打开阻风阀75、76。于是,首先,从位于比第一墨罐51高的位置的第二墨罐52朝向管16a输送墨。从管16a至墨头15的墨的流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墨头15的墨从喷嘴15b喷出。当第二墨罐52变空时,从第一墨罐51朝向管16a输送墨。第一墨罐51具备墨余量传感器51a。因此,当第一墨罐51变空时,检测出墨耗尽。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例示,本发明能够通过其它的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墨供给系统搭载于喷墨式记录装置(具体来说为喷墨打印机10),但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采用喷墨方式的各种制造装置、微量移液管等测量器具等。另外,喷墨式记录装置只要是能够记录图像的装置即可。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存积于液体供给源(具体来说为墨盒11C等)的液体为墨,但不限于此。液体也可以是例如在记录装置的维护中使用的清洗液等。

附图标记说明

1 滑架

2 打印机主体

3 导轨

7 电缆类保护引导装置

10 喷墨打印机(喷墨式记录装置)

11、11C、11M、11Y、11K、11W 墨盒(液体供给源)

12 压力控制阀

13 供给泵(液体供给装置)

14 缓冲器

15 墨头(喷出头)

16、16a、16b、16c、16d 墨供给路(液体供给路)

18 控制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